农妇山泉有点田(穿越)——衣青箬
时间:2017-12-13 16:08:28

  虽然背着一个人,但是这段山路石头却仍旧走得很轻松,不久之后,两人就登上了山顶。这座山是石头特意挑选,在附近最高,而且从这里往东看去,正好是浩浩河水从下面的山涧奔流而过,视野便显得十分开阔。
  远远的,还能够看到河边的码头,天亮之后,住在附近的人都已经起身,码头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石头将周敏放下来,“看,太阳快出来了!”
  的确,东边的地平线上,已经露出了一抹让人不敢直视的金光,那是太阳的光芒,只不过这会儿太阳本身还没有升起,只有光芒外泄。而后在金色霞光的托举之中,一轮太阳缓缓升起,普照四方。
  整个世界似乎都染上了淡淡的金光,周围花草树木的叶片上沾着的露珠都被照亮,折射出动人的光彩,整个人间都仿佛被这样的光芒笼罩着,场面蔚为壮观。
  这种铺天盖地的美,每一次看到都能够震撼人心,令人感受到天地之广博、自然之壮美、造物之精妙。
  “真美……”不知过了多久,太阳升到地平线以上,周敏才回过神来,低声喃喃道。
  这一幕注定不能长久,等到太阳升空,照耀大地,花草树木上经夜凝结露珠就会蒸发消散,太阳仍旧高高挂在天上,目不能视,却不会再有那种光影流转间炫目晃神的美感了。
  或许也正因其短暂,才能如此动人。
  那种心脏仿佛被直接敲击的震动,会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做点儿什么。周敏转过头,跟石头在这晨光之中拥吻。
  这个吻温柔而安宁,带着安抚彼此的意味。
  结束之后,两人相视一笑,周敏道,“走吧!日出看完了,该去干活儿了。”
  两人下了山,在石头放下背篓的地方分开,周敏去捡她的栗子,石头则背着背篓去打草。
  捡栗子是个技术活儿。
  栗子成熟之后,外面的刺球会炸开,露出包裹在其中的亮紫色的栗子。之后刺球渐渐脱水,开裂的部分越来越大,最后内部的栗子就会直接掉出来。但通常来说,在这之前,栗子就已经被采收回去了。
  所以采栗子的时候,要带上不会扎手的皮手套,然后用棍子或者别的方法将开裂不大的刺球从树上打下来,然后用剪刀破开,取出其中的栗子。
  幸而周敏虽然很久没有做过这个事,但手艺没有退步。这片山林毛栗树很多,没多久她就弄到了半篮栗子,拎着去找石头。
  从山上回来的路上,周敏见路边一丛丛的刺梨也已经成熟了,便又摘了一些。这东西算是小孩子们喜爱的零食之一,生吃带着一点酸涩,晒干之后用来泡酒却有一种别样的风味。周敏本身不是很爱喝酒,却愿意倒腾这些东西,石头也只能在一边帮忙。
  两人一边走一边采刺梨,耽搁的时间就久了一些。
  回到家时安氏早就做好早饭,大家都在等着,见他们一起从外面回来,不由惊讶。
  吃过早饭之后,周敏将刺梨倒出来放在外面晾晒,然后就开始处理栗子。
  这里当然没有后世炒栗子专用的糖砂,所以周敏用的东西,是河砂。将河边的淤沙放在水中淘澄数次,细沙被冲走之后,剩下的就是粗糙的砂砾,粗细均匀,用来炒栗子炒爆米花都很好用。
  先将石子放进锅里炒热,然后加入栗子反复翻炒。因为栗子的数量不多,所以这一步需要的是耐心,当然对臂力也有一些要求。因为要不停的均匀翻炒,否则受热不均的栗子很容易炸开。
  等到栗子外壳微微发焦,炒栗子的香气也开始弥漫,就算是成了。
  一锅喷香的炒栗子出锅,周敏将之倒入筛子之中,将砂砾筛出去,剩下的就是表皮酥脆栗肉沙软香甜的栗子,趁热剥开,味道最好。
  吃完炒栗子,周敏跟石头就去了药园那边。
  最近她正在搭建一套简易的滴灌系统,用从中间破开的竹管从山上的泉眼处接了水出来,一段一段的往下输送。因为竹管不能密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多少都会有一些水会渗漏出去,积成水滴滴落在地上。如此聚少成多,也就具备了浇灌的功能。
  这样一来,山泉水就能够源源不断的滋润整个药园,而不需要她每天提着水壶去灌溉了。
  如果能够成功,将会推广到齐家山其他地方。
  这个系统是石头提出来的,主要是因为现在他和周敏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浇灌土地。除了药园、花园、果园、茶园这种长期需要浇灌的,山上的田地和苎麻园那边,十天半个月总要浇一次水,以保证作物出产的品质。
  这项工程着实浩大,她们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经常需要让人帮忙。
  以后苎麻园的规模越来越大,扩展到其他山上,全靠人工灌溉根本不可能。所以石头就想出了这个办法,到时候只要在各个山头的水源里加上灵泉水,就可以直接解放双手。
  这种取水方式,与周敏从前在电视上看过的瑶族从山上引水到家里的做法很相似,所以石头一提出来,她就立刻赞同。于是两人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齐家山上本来就有一片竹林。不过野生的竹子,品种与家里种的不太一样,所以石头又从别的地方弄了不少竹根过来移栽,毛竹、斑竹、淡竹,绿竹、麻竹……什么品种都有。长了几年之后,已经发成了一大片。
  竹子是根扩张到哪里,竹笋就能长到哪里,很快就从圈定给它们的地盘跑出来了。正好趁着这次机会都砍了,腾出更多的生长空间。
  至于砍伐竹子多出来的边角料,周敏全都送去了造纸工坊那边,让张叔用于改良纸张。
  麻纸的质量不高,无非还是因为打浆不匀的问题。这样做出来的纸张,因为植物纤维仍在,所以能够感觉到纸张的“经脉”,颇具美感,只不过就显得粗糙了许多。所以设法改进打浆的方式,或者索性添加其他材料,都是可行的办法。
  这两个月来,张叔已经摸到了一点门道,现在就是需要足够的材料用于实践了。
  也正是因为其他的事情都走上了正轨,只需要略微照看一下,掌握好大方向,所以周敏才有功夫来折腾这套滴灌系统。等到在药园这些实践,确定可以用,到时候就直接雇人,在各个山头都装上一套。
  现在的齐家山,占据着一整座山头,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农庄的规模,而且各种植物欣欣向荣,各种建筑物掩映在树木之间,看上去总算带上了几分含蓄的山野之趣,不像刚开始时光秃秃的,一眼就能够看得到头。
  滴灌系统最难的地方在于分出路线然后打桩,反正本来的目的也不是引水而是滴灌,所以竹节之间甚至不需要捆绑,只要搭在一起就可以了。周敏和石头花了几天时间,总算将整个药园覆盖。
  接下来就是要从泉眼处引水了。
  石头只在泉眼旁边开了一个微小的口子,一缕细小的水源顺着竹节流淌而下,一路经过数次转折分叉,覆盖住整个药园。这一小股水本来就很小,一路上又不断减少,在浇灌整个药园之后,正好用尽,这样也就避免了泉水损失。
  巡视了整个药园,确定全部都在覆盖范围之内,周敏拍了拍手,看着几天的劳动成果,心情极好,“总算是成了,以后可以节省不少力气了。”果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懒惰才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源动力。
  “既然有用,回头就在其他地方也搭上,估计能用很多年了。”石头也满意的点头道。
  周敏道,“这些不大改动的地方,这么做倒是没问题。这里也好,果园茶园也好,有这滴灌系统,妨碍不大。但田地间要使用畜力耕作,却不方便搭建这东西,我觉得还是喷灌更合适。”
  “喷灌?”
  “就是……”周敏走回池塘那里,停在风扇式抽水机旁边,突然伸手堵住了出水口,而后水花便飞溅了开来,喷洒在前方一片扇形的土地上,周敏这才抬头看向石头,“就是这样。水流得越快,喷得就越远,覆盖面也更大。”
  “这个我回头琢磨一下。”石头道。
  “你有空吗?”周敏笑着问。
  这倒是。石头本来一直埋头在研究周敏所说的印刷机,不过进展始终不大。为了让他换换脑子,两人才开始弄这个滴灌系统。现在弄完了,石头也放松过了,自然要回去继续研究。
  石头道,“一头羊也是赶,两头羊也是放,都想想,这边不行还有那边,总归不耽误工夫。”
  “那好吧。”周敏笑了起来,“你自己心里有数就好。”
  从这里回家的路上,她忽然问石头,“你有没有想过,把你做的这些东西都写下来,集结成书?”
  石头的各种发明创造,如果写成书,估计也是一本《天工开物》一样的存在。在科学没有明确分科的古代,这些书就代表当时的科学水平了。而且石头弄的这些东西,都是有实践意义的,并不只是普通的科学研究成果,如果能够普及开去,也算是惠泽万民的好事。
  反正自家就是印书的,要印出来也不难。
  不过这估计跟后世的自费印书一样,印是印了,但是能不能卖出去却是两说。要怎么将之推广出去,却还需要斟酌。
  但既然是好东西,那就必然会有人慧眼识珠。实在不行,就将之献给朝廷,让宣斌运作一下,每个县下发一本好了,就算只有一个县学了,就算只学了其中一项,那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这要等石头研究出更多东西才行,目前这些还不够写一本书的。
  但石头显然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闻言微微有些吃惊,“你是说让我写一本书?”
  在这个时代,著书立说还是相当严肃的事,只有那些学有所成的大儒们才会去做这件事,至于坊间流传的话本之类,根本不算是书。所以石头听到周敏的提议,还有些反应不过来。
  虽然他也读了很多书,明白许多道理,但石头始终并不觉得自己属于“读书人”。他有些怀疑的问,“就算我能写出来,也不会有人看吧?只有像几位先生那样的大家,写出来的著作才会令人趋之若鹜。”
  “这本书不是写给读书人看的。”周敏说,“是给……那些有志于让这个世界发生一点改变的人看的。”
  科学就像是一场革命,是必然会出现的东西,只在于时间早晚。
  只有他们两个人研究,未免孤独。所以,如果能够借由这本书,将火种传下去,让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人有入门的机会,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从穿越过来之后,周敏所做的事,除了改善自己生活的那部分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留下火种,让它慢慢的燃烧成长。并不期待立刻就能够看到成果,而是希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它能蔓延开来。
  石头闻言,若有所思片刻,便道,“既然敏敏你觉得可以写,那就一定可以。从今天开始,我会将自己研究的想法都写出来,等将来积累更多的东西,再来整理吧?”
  这么说着,他心里也生出了几分豪情。虽然他并不像周敏一样清楚的明白自己做的这些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大丈夫生于世,总该有一点成就,才不枉活这一辈子。石头心里当然也是有着追求的,著书立说虽然说起来好像不切实际,但既然周敏说了,他也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便以此为目标又如何?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齐家山以及周边地区都进入了收获期。
  周敏又开始忙碌起来。主要是关注实验田那边的收获。毕竟每一年的播种和收获,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必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普通的农人选取种子的方式,就是将每年收成之中,长得最大最好的那些收起来做种子,这样年复一年的播种下去,种子就会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改良。但这样太慢了,在周敏将“杂交”的概念普及之后,万山村的育种工作就走上了另一条路。
  其实周敏对这些问题也似懂非懂,但她还是带上纸笔,将其他人所说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希望最后能够整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培育体系。这样就可以在别的地方尝试推广。
  不过目前,这一切都还只有一个雏形,所以真正有用的东西也不多。
  好在周敏早就有这样的觉悟,已经打算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慢慢磨,所以一点都不着急。
  收获结束之后,大家都在忙着将今年的收成卖出去,换取钱财和所需的物资,齐家山脚下的码头每天都有货船进出,十分热闹。一开始是唐家全权负责从这里将玉米运出去,但到现在,已经变成让行商们自己到这里来提货了。
  所以每天从早到晚,码头上都显得十分热闹,更为这里增加了不少人气,让这片区域显得像个热闹的小商埠。
  不止是齐家山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两个村子又何尝不是?
  九月份,万山村发生了一件让大家都比较忧心的事。整个村子里最为德高望重的族老大伯公,忽然病倒了。
  大伯公虽然是周敏等人的爷爷辈,但因为出生得早,在他那一辈之中是第一个孩子,所以年龄也很大,已经将近八十岁了,在这个时代,能够活到这个年纪,那都是老寿星了。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身体好还好,一旦病倒,情况就不容乐观。
  虽然他家里人已经立刻去城里请了大夫,但大夫也只说是年纪到了,小病小痛也不像年轻时能够轻易的捱过去,所以看起来很严重。这种问题,大夫们也没有好办法,只嘱咐好好养着,若能熬过去便好。
  若熬不过去……这话大夫没说,但大家都明白,那就该准备后事了。
  在这个宗族社会,大伯公在村子里的威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他老人家病倒之后,所有人都跟着忧心,一个月前因为丰收而生出的喜悦,早就已经消失殆尽。
  周敏也跟着齐老三和安氏去探望过几次,但大伯公躺在床上,大夫嘱咐过不能劳累,最好也少见客,所以他们也只能见见大伯公的家人,宽慰几句。最多到大伯公的房间门口远远的看一眼,这还是因为齐老三在村里的地位也不同以往。
  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一环,但这件事也还是不可避免对周敏的心绪产生了一些影响。
  去年送走外公外婆,即便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怎么亲近,周敏心里尚不免凄然,更何况如今病倒的是比较熟悉的长辈?在齐家最紧要的关头,正是因为大伯公和九叔公的支持和回护,他们才能够顺利的走出来。
  回家之后,趁着安氏不在,周敏忽然开口,“爹,要不咱们试着给九叔公用些泉水?”
  齐老三诧异的看了她一眼,但也没有询问她是怎么想的,低头思量片刻,便道,“也好。”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