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微微安心
时间:2017-11-27 16:11:20

 
    大姐一边和周品正琢磨着宾客名单,一边问弟媳妇,“到时候你家里来几个人?杨叔总是要过来的啰?”。成亲嘛,双方的父母都要出席,周大姐担心的是老娘到时候出幺蛾子,杨叔又是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到时候两人又呛起来就糟糕了。
 
    杨小贝正努力的包喜糖,这时候也没有满大街的喜铺,帮你把什么都准备的妥妥的。按照杨小贝的想法,喜糖是进口的巧克力,绝对够档次吸引眼球。可是这包糖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她现在一个手不灵便,折腾很很久包好一个,还是不十分满意。闻言回答道,“我爹这回不来,他身体不好,腿脚不便,到时候会由三个哥哥过来。”
 
    其实杨老汉的腿早就好了,身体也倍棒,都拦不住下田干活去了。他只是不想再见到周老太婆那副嘴脸,他一个老头子,难道还亲自上阵去跟人家过不去?所以这次他干脆就让儿子们上,反正自己也有身体不好的理由,到时候儿子们看不过去替妹妹抱打不平,那也是血气方刚,护妹心切不是吗?
 
    杨家三兄弟那还有什么说的?早就摩拳擦掌的收拾行李,就等着婚礼前到浦海了。大伯和二伯还好说,反正现在腊月里是农闲,没有什么事情。老爸特意请了假,又请了小姨子帮忙照顾妻儿,克服了重重困难也要坚持来浦海,不为别的,他就怕小没被人欺负了,不去看着不放心。
 
    易慧芬也十分赞同这个决定,还遗憾自己有个娃拖着,要不然她也去啊!要说起嘴皮子,她自信还没有几个人说得过她!再说了,她可是很羡慕浦海那些时髦的姑娘的,做梦都想去大城市看一眼。
 
    不过这次她是没机会了,随身带着儿子的粮仓,那是她走到哪儿子就得带到哪。因为吃得好,她现在越发白胖,被妹妹嘲笑像个白面团子,脸蛋都长圆了。她才不在乎,自己长得好,儿子的奶水才好,看不见咱宝贝儿子长得那叫一个结实,白白胖胖,跟个小弥勒佛似的。
 
    杨家兄弟已经在整装上路了,周大姐得知这个消息松了一口气,也好,至少不用担心两家的父母有矛盾。至于年轻人应该……好招待一些吧?话说上次杨父眼睛一瞪,她都有点怕怕的,老娘也立马哑了,那气势还真足!
 
    不过……大姐盯着杨小贝努力包巧克力的右手,她刚才就发现有些异常,还以为是自己眼花,现在仔细看上去的确是有点不灵便,莫不是有什么隐疾吧……周大姐想了半天,为弟弟的终身大事操心不已的她还是问了出来,“小杨啊,你这手……”
 
    “哦,没什么,前些时候发了一场高烧,然后就这样了。”杨小贝本来也没想瞒着,她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毛病,以后都是一家人,总有知道的时候。和周品正的避讳不同,她作为当事人却十分坦然的说出了实情。
 
    听说是前不久发生的事,周大姐松了一口气,又替她担心起来,“那去医院检查了哇?阿拉这里的瑞金医院可有名了,在不然六医也不错,专门看外科的。让阿正带你去看看。”
 
    杨小贝诧异地看了一眼大姐,虽然她提议去看外科很不靠谱,但是话语中的关心是不会假装的。看来周品正说的没错,在这个家里唯一能够指望的就只有大姐,她心地善良又有责任心,只不过也被无厘头的老娘和太会算计的二妹弄得烦了,才会比较冷淡。和周品正不同,她是出嫁女,有可以抽身而去的理由。
 
    “看过了,我们一回来就去医院了。”面对善意,杨小贝一向很真诚的,她耐心的把自己的情况说给大姐听,“CT检查下来也没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变,是高烧引发的中枢神经紊乱,没有什么大事。”至于癫痫什么的,没有发生的事情就不要说出来耸人听闻了。
 
    周大姐放心了,虽然听得不是很明白……“你们有文化,你自己也是医生,应该比我懂。那我就不多说了,自己的身体自己要注意,你们现在还年轻,将来还要有孩子,可马虎不得!”她也是为了这个弟弟操碎了心,好不容易肯定下来结婚,这要是新娘子身体有恙,老周家还没有后呢!
 
    “知道了姐!就你瞎操心,我心里有数,会好好照顾小贝的。”小贝的病情就是周品正心里是一根刺,他十分不喜欢拿出来谈论,毫不留情的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周大姐气得拍了他一巴掌,“我关心你媳妇呢!这也要护着,真是有了媳妇忘了姐姐!”
 
    杨小贝笑盈盈的看着周品正被大姐“欺负”,这才是亲人之间的正确相处模式啊,还好有个大姐真心的心疼他们两个,看来以后在浦海的日子也不是那么的难熬。她揉了揉因为过度紧张而有点痉挛的右手,引得周品正顾不得和大姐斗嘴,赶紧过来帮她按摩,又埋怨她非要抢着干活,都说了他来包了……
 
    虽然吵吵闹闹,互相埋怨着,但这就是家庭的味道。这一刻家里才不是那种空旷的冷清,而是有一种久违的温暖。相信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家人终究会接纳她,真正成为一家人……吧!
 
 第291章 出行
 
    杨家三兄弟在韩家冲也算是能人,老大在队里当队长,也算个小干部。老二种田捞鱼都是一把好手,现在来说那是致富小能手。老三就更不用说了,村里头一个大学生,还没毕业就成了校长,绝对是人才。
 
    但是再怎么说,他们也都没有出过远门。杨启泰还好一点,再市里读了两年大学,普通话也说得不错了。老大和老二两个压根就没有去过县城以外的地方(以前搞建设那不算,都是荒山野岭的),虽说是三个大男人出门让人放心,其实他们谁也没有坐过火车,还真有点怵。
 
    杨启泰作为见多识广的小弟,一路上由他安排,有事情也由他出面。本来按照杨小贝的意思,火车要坐两夜一天,硬座太累了,让他们买卧铺。但是杨家兄弟节俭惯了的,虽然现在手里不差这几个钱,但是这卧铺和硬座的价格相差也太大了吧?杨启泰排队排到窗口一打听,果断买了坐票。
 
    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哥和二哥的一致好评。都是大老爷们,哪里有那么娇气还坐不得了?想当年大跃进的时候,连着干通宵都是常事,何况现在只是坐着不干活,又不累,怎么想都是划算的。
 
    现在家里都富裕了,生活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他们从骨子里还是吃苦耐劳的朴素农民,一辈子也学不会享受。在他们眼里能有座位已经很不错了。随着人流上了火车,为了不露怯,他们仔细看别人怎么找的座位,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的位置,又被其他人给占了。
 
    他们三兄弟个头不高,但是一看也不是好欺负的。经过一番交涉,占座的人觉得不好惹也就悻悻地让了出来。这出门在外的,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按规矩办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软弱,要不然就只有被欺负的份。杨家三兄弟可不是憨厚老实的人,齐心协力之下,倒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捋虎须。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杨启国(老大)长叹了一口气,“咱国家的人就是多啊,好家伙,这火车站简直是人山人海!”。杨启民(老二)头一次出门也很兴奋,一改平时的沉默寡言说道,“可不是!我还以为那年去搞建设,看到是人是最多的。几万人在一个大工地,一眼就望不到边。谁知道这火车站挤得前脚打着后脑勺,这不得有十几万?”
 
    十几万是没有的,不过火车站人流集中,看起来就格外多些。杨启泰作为幺弟,在哥哥们坐着讲白(聊天)的时候,还要忙忙的把行李往头顶的架子上面塞。虽然小妹嫁的远,他们送亲没有带嫁妆,可是姐姐们还是精心准备了绣品和鞋子,慧芬也抽空给小贝做了新衣服。这些都是家里的心意,比值什么钱,但是千里迢迢的带过去就是情义。
 
    除了这些,他们在路上吃的喝的,带是换洗衣服——路上就要4天,计划在浦海停留三天,也要一个礼拜呢。他们邋里邋遢的到时候会给小妹丢脸,所以都是尽可能的做了新衣裳带着,穿得齐齐整整的。
 
    说不来不怕人笑话,三兄弟加起来一百岁了,还都是第一次坐火车,新奇感不言而喻。杨启国坐不住,不一会就到车厢去转了一圈回来,走道里都是人,挤得格外辛苦,他回来还是满脸兴奋的说,“嗨这火车上啥都有,厕所也有,开水也有,嘿嘿!”
 
    他们对面坐着的一位中年人看来是长坐火车的,一听这话就是土包子第一次坐火车,倒也没有嘲笑他们无知,只是用带着优越感的语气说,“大哥你看你说的,这火车上这么多人,没有厕所大家伙不得憋死啊!”其他人听了也哈哈笑了起来,可不是?这位大哥也太孤陋寡闻了点!
 
    杨启国也不生气,他当然一看就明白了,只不过自家兄弟也不怕笑话,才故意这么说。这会子听别人搭话,不见外的说,“咱这不是第一次坐火车,看什么都稀奇嘛!”
 
    “那倒是!想当年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吓得跟什么似的,一晚上没合眼!”中年人见杨家老大姿态大方,虽然一看就是农民,但绝对不猥琐,也打开了话匣子。出门在外,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就是缘分,除了个别一些的,大家都乐意在旅途中聊聊不同的风土人情。
 
    这位同志绘声绘色的说起他第一次坐火车的囧事,把大家都乐得不行。这种时候杨家老二和老幺都不爱怎么说话,也就老大出溜一点。他大大咧咧的说,“这都是开玩笑,俺们大老爷们出门在外,总不能被尿憋死!咱兄弟几个虽然是第一次出远门,好歹也是识文断字的,我们家乡有句话,鼻子底下一张嘴!带了眼睛和嘴巴出门就什么也不用愁了嘛!”
 
    大伙儿都点头称是,这时就有人问了,“哥儿几个这是去哪儿啊?忙什么去?”。之前杨老大说了都是农民,他们穿的干干净净的也不像是出门干活的,因此就有这么一问。
 
    “这不是我们妹子出嫁,在浦海!我们算是送嫁,但是太远了只有我们三个光人去了嘛!”杨老大也不瞒着,这是喜事。
 
    哟!这倒是见新鲜事!这年头由于交通、信息闭塞,一般来讲很少有异地恋的。除非是工作关系,或者前些年很多是知青遗留问题。看杨家兄弟的年龄,他们的妹子应该不是嫁给知青。那就是工作在浦海?
 
    “你家妹子好福气啊!”对面的那位同志竖了个大拇指,“浦海可是好地方,全国的轻工业基地,国际化大都市!这回是去做城里人啰!”这年头人都是挤破了脑袋往城里钻,在乡下苦哈哈的,到了城里随便做点什么不比乡下收入高?以前讲工分、计工龄都过时啦,城里有的是机会赚钱!
 
    杨老大不乐意了,“这话我可不爱听!农村人咋啦?农村人再穷,那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是饥荒年景绝对不会饿着自己。城里人就不好说了,没有工作那是来拿饭都没得吃。”对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存的根本,没有农民种地交公粮,怎么养活国家那么多人口?
 
    “是撒!现在的农村可不比从前,自从分田到户,每家每户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红火。今天过年我回乡下,家家都杀猪宰羊的,粮仓里堆得满满的!”旁边的一位年轻人赞同的说。
 
 第292章 美食
 
    这话大家都同意,自从79年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基本上农村分田到户的工作已经完成了。除了极个别地区,农民们在时隔三十年后重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迸发出来的热情是难以想象的。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座的有工人有农民,但说起这个都异口同声的夸赞党的政策好,邓同志是真的为人民着想的好同志啊!国人都是很知足的,只要生活安稳,有一口饱饭吃,就发自内心的拥护党的领导。至于每年的提留太重,粮价太贱,那都是可以忍受的。
 
    后来为什么都不知足了呢?也许古时候的统治者做得对,愚昧的人民是最好统治的。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增加,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信息的越来越透明化。当所有的一切都摆在台面上的时候,心里面的落差就越来越大了。
 
    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有这个概念,关注的都是那些改革带来的变化。杨启国说道,“现在咱们不但种地、种经济作物,也可以在农闲的时候搞点副业增加收入,日子比以前的确松快多了。我家4个娃,现在我可以说,他们想读书读到哪,我就答应供到哪,绝不含糊!”
 
    “好!”大家都鼓掌叫好,“不愧是楚地,向来都是最重视教育的”。一位带着眼镜的同志赞叹道,“咱们那儿一穷就出去乞讨,孩子也不重视教育,就没几个读书读出来的,唉,这样下去不行啊!”
 
    大伙儿问他是哪儿的,原来他是徽省,早年在汉市读书,后来就落在这边上班。杨启国闻言说,“你可说对了,咱们那虽说穷,从来就没有出去讨饭的传统。但是徽省可不一样,每年都有人去我们那讨米。今年还有好几批呢!我就不明白了,回去分了地,随便怎么种不是就有饭吃了?”
 
    话题立马歪到地域上去了。这会儿还没有后世的地域黑,但是说起来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鄂北人讲究,爱面子,喜欢动小脑筋,所以被叫“九头鸟”,但在后世却没有什么别的黑料。相比什么“偷井盖”,“挖掘机”的,好像还蛮庆幸的?但是这个时候,徽省穷那是出了名的。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