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宋——春溪笛晓
时间:2018-12-17 09:28:25

  王雱起床气全收,带着小妹去督促范仲淹晨练。人老了本来就醒得早,王雱兄妹俩倒没扰着范仲淹。
  昨天夜里睡得好,范仲淹精神很不错,跟王雱边闲聊边练了套养生太极拳,留他们兄妹俩在家中用了早饭才上衙去。
  范仲淹忙去了,王雱又用范纯礼当教材,教小妹和小师弟范纯粹如何按摩。闹腾到午后回去,小妹立刻拉着吴氏道:“娘!我给你按摩!”
  吴氏一向惯着孩子,由着小妹用她那小爪子在她身上揉来按去。
  周武一直留在家中忙里忙外,近来他领着一群人挨家挨户地帮人检修瓦顶,关注有没有什么屋子撑不过冬天需要及时加固一番,顺便给装了暖炕的人家检修检修。
  听到王安石和王雱回来了,周武立马回家和王雱汇报这段时间的情况,有许多事他现在已经能自己拿主意,只需要把结果向王雱报备一下就成。
  王雱对周武的成长很满意,他需要的并不是对他唯命是从的人,虽然那样的人用起来会很省心,可人的价值更多的是在于他们的创造性。
  有些事,光靠他一个人的脑子是不行的,他希望身边的人都尽早能独当一面。
  王雱把一本小册子交给周武,吩咐道:“挑批信得过的人来学点新手艺,再问问你嫂子愿不愿意做一门新营生,不愿意的话,另挑个信得过的人来负责,要挑女子。”
  周家嫂子手里还是有个食坊,不过已经不抛头露脸,只交给雇佣的管事去负责经营,自己只管研发新餐点便好。
  周武点头应下,带着册子去找他嫂子。这回做的是些胭脂水粉的生意,还有些防冻的霜膏,这倒是人人都能用。
  这铺子是王雱给司马琰筹备的,将来有些事可能得直接和司马琰接洽,所以负责出面的人得挑女子,免得司马光拦着不让司马琰接这些消息。
  周武去得快,回得也快。
  有新营生可做,周家嫂子自然是乐意的,一口应了下来,表示会亲自去监督各个环节,让王雱只管放心交给她。
  王雱自然放心,他相中周家嫂子就是因为她做食坊生意这么久口碑依然很好。连入嘴的东西都没出事,擦脸擦手的自然也能把好关。
  过了几日,分成契约也签好了,司马琰和王雱技术入股并提供广阔的宣传渠道,周家嫂子全权负责生产环节、销售环节,两边五五分成。
  年后工坊便建了起来,新型胰子正式进入流水线生产阶段。植物芳香精油不好弄,浓缩程度没那么高的替代品还是有的。
  香喷喷的胰子配上高大上的包装,再加上范仲淹妻子、吴氏的“夫人外交”路线和柳永的“红颜知己”路线宣传,这名为“香皂”的新型胰子很快风靡齐鲁之地,如今到青州、郓州旅游的人还得带十块八块胰子当特产带回去送礼。
  ……
  正月里头,正式投产的“个护套装”趁着年节卖得如火如荼。
  参知政事刘沆,去年八月已经荣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官名有点长,实际上就是从副相升为宰相。最近刘沆过得挺舒心,毕竟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官的要是不想当宰相,哪还当官做什么?
  现在,心愿了了!
  更妙的是,最近柳永没开文会、没出文刊,没写“退休以后我很快乐”的诗文扎人心,舒坦!
  刘沆下衙回到家,呆在书房里看了会书,感觉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没一处不舒爽。
  唯一的问题就是冬寒未去,哪怕他到哪儿都有火炉和厚实挡风的衣物御寒,还是感觉干燥得很,手脚都开始掉些白色皮屑了。
  官家一向勤勉,百官自然不能疏懒,没出上元朝廷百官已经要按时打卡上班,这二十天班上下来每天冷风呼呼地吹,都快把他的脸吹裂了!
  刘沆正感叹着,他儿子来了,还带着个精美的礼盒过来。
  礼盒做得很漂亮,看着就高端大气,刘沆乍一看还以为他儿子贪污受贿收了人家什么宝贝。一问之下才晓得,这是他儿子一友人给他从郓州带回来。
  郓州!
  刘沆心里咯噔一跳,想到柳永在那儿,心情不太妙。
  接着儿子给他一介绍,刘沆表情已经麻木了,默然收下儿子的一片孝心。
  刘沆还没来得及细细感受柳永过的逍遥生活,就有人来传信说“晏公去了”。
  刘沆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晏公指的是晏殊,只比他年长四岁,今年不过六十有五。
  与此同时,同一个消息已经在京城各户人家传开了,连宫中也得了消息。
  官家对晏殊的感情很复杂,晏殊十五岁以神童之名闻知朝野,是真宗皇帝留给他的股肱之臣。
  他对晏殊一直十分倚重,只是后来知道一些关于自己身世的传言,官家对晏殊的感情便微妙起来。
  当今官家的身世,就是后世广为人知的“狸猫换太子”。事实上刘太后并非故事中那么阴狠毒辣,而是个颇有智慧的妇人,因自己无嗣而安排李姓宫人生下官家。
  官家出生后刘太后亲自抚养他长大成人,因着官家十三岁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临终时才还政于官家。
  刘太后去世后,才有人陆陆续续地敢在官家面前提起官家的身世,并暗指晏殊知道真相却从不告知官家。
  自那以后,官家便对晏殊颇有不满。
  晏殊回京半年,入冬后一直卧病在床,官家始终没去晏殊宅邸视疾。
  乍然听到噩耗,官家心中极后悔没去看望病中的晏殊,把自己关在书房许久,让人通知下去,到时他将亲自去祭奠晏殊,并且罢朝两天哀悼晏殊的亡故。
  官家安排完了,又想起欧阳修乃是晏殊门生,便命人将欧阳修召来叮嘱一番,让欧阳修为晏殊撰写神道碑。
  欧阳修也第一时间听到了消息。
  他与晏公确实有师生之谊,只是两人观念、想法大不相同,这几年已有些疏远。
  于公,晏公是个手段圆融、处事周全之人,他却是个愣头青,在朝堂上横冲直撞,干过不少得罪人的事;于私,晏公厌俗崇雅,宴请多以赏雪赏花赏诗文为乐,他则好酒好俗乐。
  庆历年间,晏公举荐他为谏官。他在晏公宴上作赋雪诗一首,写了句“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扫了许多人的兴致,晏公亦认为他在暗讽他只顾享乐、不顾边关将士。
  庆历新政失败,有人弹劾韩琦、富弼、范仲淹等人结党,他写《朋党论》替范仲淹等人辩驳,招致许多人不满。
  晏公也力主将他这个总爱上书言事的谏官外放。
  而因着这事,晏公又遭受台谏弹劾,就此罢相。
  至此,他们师生之间越发疏离,最终只剩冷淡与客套。
  猛地听到晏公病故,欧阳修心中自是百味交集,不知作何感受才好。
  此时官家命人来召见,欧阳修来不及多想,收拾好心情去觐见。
  京城里的消息本没那么快传到青州,可王雱与书坊关系近,书坊那边得了消息第一时间传到王雱耳里。
  王雱才过了个轻松年,听到“晏公去世”这样的消息还愣了愣,一时没领会这话的意思。
  等细细问了,王雱才知道这说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
  晏殊庆历年间就外放了,还放得有些远,王雱无缘得见。他忙把这消息带去给王安石。
  王安石一听,也有些反应不过来,毕竟晏殊比范仲淹他们还要年轻一些。
  王雱说:“听说是从去年开始就重病缠身。”
  王安石给王雱说了些晏殊的事,晏殊与王安石其实是同乡,在这时候同乡也算是天然盟友关系。
  王安石中进士后去拜见当时身居高位的晏殊,晏殊给过王安石一句忠告:“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意思是你能容下别人,别人才能容下你。
  晏殊身为宰辅不教他如何造福百姓,却教他明哲保身之道,王安石认为自己与晏殊志不同道不合,此后便未再与晏殊往来。
  王安石对王雱道:“算起来,你范爷爷当初还曾蒙受晏公举荐,我们得去把这消息告诉你范爷爷。”
  王雱于是又和王安石一道去了范仲淹家。
  范仲淹听到晏殊病故,神色有些木然,到了他这个年纪,陆陆续续便会听到许多这样的消息。
  见范仲淹不愿多言,王雱和王安石对视一眼,一并离开了。
  范仲淹到夜深才躺到床上歇下,脑海里回放着过去种种。
  当年他初入官场,蒙晏公举荐,得以受朝廷重用。结果他在刘太后手握大权、垂帘听政之时,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于官家。
  当时晏公把他叫去,指斥他行事轻狂、贪图虚名,他自知可能连累举荐人,连连自辨。
  到后来,晏公仕途平坦、步步高升,他仕途几度起落,兜兜转转到庆历年间才跻身宰执之位、得以主持新政。
  只可惜晏公庆历年间虽身居宰相之位,对新政却并不热衷,新政失败后还一力将支持新政的门生欧阳修外放滁州,以此明哲保身。
  可哪怕享用了一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终归还是躲不过生老病死。
  范仲淹叹了口气,辗转反侧,到三更天才终于入睡。
  这时候已是冬末春初,冰雪消融,万物重获新生。
  第二日王雱一早去寻范仲淹,范仲淹看起来已好多了,只是不大想动弹,叫王雱弹首曲子给他听。
  王雱见范仲淹心情不佳,便把琴抱出来,弹了首新曲子给范仲淹听,不是什么古曲,是他自己写的,曲意正好应景:湖面冰雪初融,变成薄薄一片冰镜,阳光往下照去,照暖了底下的冰凉湖水,鱼儿们聚集在这温暖的冰面之下欢快地游动着,等冰破雪消,更是直接跃出湖面,贪婪地呼吸着一拥而入的新鲜空气。
  范仲淹静静地听着这欢腾逗趣的曲子,眼前也渐渐有了冰消鱼跃的景象。他看向给他弹新曲子的王雱,又看看搬出小马扎坐在琴前听得认真的小儿子和王雱的妹妹,恍然明白王雱的意思。
  如今的朝廷就如经冬久寒,积弊无数。可寒冰再厚,经冬也会化去。也许在严冬之中会有人不理解、会有人选择分道扬镳、会有人嘲笑那些努力改变的人愚蠢,但更多的人都在期盼着破冰之日到来。
  到那时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天下能人皆能一展所长,天下良材尽为朝廷所用。
  即便他们看不到那一天到来,眼前这些年轻的孩子也会看到。
  范仲淹心中郁气全消,打发走王雱几人,提笔写祭文遥祭晏殊。
  入春后,京城来了道旨意,是官家有感于晏殊病逝,关怀范仲淹的身体,希望范仲淹归京荣养。
  范仲淹这一年来已不甚理事,自觉自己尸位素餐,便决定收拾收拾回京去当个闲官闲度致仕前的最后几年。
  范仲淹这次回去,还准备打包两个人:一个是他儿子范纯礼,眨眼间范纯礼也二十出头了,得回京考个试试试水平了;另一个,则是王雱。
  王雱这一年跟着王安石到处跑,该见识的见识了,该学习的也学习了,范仲淹和王安石商量过后,准备把王雱带到京城去,让他考进国子监读书。
  王雱现在不缺聪明、不缺才学、更不缺见识,但是他总喜欢躲在别人背后偷闲,缺少真正的磨砺,也缺少真正的良朋益友。
 
 
第八十二章
  自己要去考国子学的消息, 王雱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他知道的时候, 吴氏、小妹都依依不舍地拉着他的手两眼泪汪汪, 看着怪心酸。
  王雱更心酸, 他才十二岁呢!
  国子学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大宋最高学府,是大学啊!毕业后可以立刻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他还是个孩子!可面对范仲淹、王安石两道无法违抗的铁拳, 王雱只能乖乖收拾包袱准备上路。
  临去之前,王雱给司马琰写了封信, 痛斥王安石把年幼的儿子送去上学的可耻行为。写完他还觉得不够, 又写给柳永、苏轼,逐一控诉一遍, 这才浑身爽利。
  写完信,自然要与狐朋狗友们话别, 冯小胖子冯茂很是不舍, 他感觉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将来说不准要回家继承家业, 即便去京城玩也没法和王雱凑一块了;李元东则平和很多, 只是目中仍有着浓浓的不舍,连夜拉着王雱秉烛夜谈、探讨经义。
  王雱第二天忙去找范仲淹, 催促范仲淹赶紧启程,要不然李元东这学霸太吓人了。范仲淹似笑非笑地睨着他,没答应,依照原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交接。
  儿子要去读书, 王安石说一点不舍都没有那肯定是假的, 可范仲淹说得对, 独木不成林,他儿子再聪明,他也不能老把人拴在裤腰带上带着跑,总得让他多交些朋友、多长些见识。
  范仲淹离开当日,不少青州百姓闻讯而来,夹道相送。范仲淹眼眶微红,收下州中长者送来的万民伞,带着家小以及王雱启程归京。
  送行的人众多,王安石和吴氏倒是不好拉着王雱叮嘱,只得牵着小妹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离开。
  周武得留着照看吴氏和小妹,周文得跟着王安石到处平反冤案、监察刑罚,王雱这一走还真是孑然一身,看着怪孤单。
  好在王雱与范纯礼、范纯粹都熟悉得很,一路上倒也不寂寞。不想出了青州,竟有个老和尚站在那,身上还穿着来时的破袈裟,看着寒酸至极。不同的只有多了背上的一把琴,不是古琴,是王雱叫人给他做的。
  王雱见车马停了,撩起车链一看,这不是义海又是谁?王雱笑眯眯地道:“您来了啊!”
  义海和尚颔首,不知从哪牵出一匹瘦马,翻上马背,说道:“世道不好,劫道的多,我正好也要去京城,和你们一块走。”
  王雱听了没多问,点头应下,车马又再次前行,行往那繁华无比的东京开封。
  另一头,王雱的信还在路上飞驰,苏轼却与父亲苏洵一块离了家,再次前往成都府游玩。这一次,苏洵带着他写的文章,准备带着两个儿子去拜见外放高官张方平。
  苏洵一向严厉,有他带着苏轼与苏辙都不敢造次,乖乖跟着进了张府。
  张方平看过苏洵的文章,对苏洵印象很好,准备往上举荐苏洵。宋朝有个说法叫“举茂才”,也就是说有权位的官员看到遗落在民间的人才,可以推举上去让他谋个一官半职。
  听人通禀说苏洵父子三人来了,张方平立刻让人将他们领进来。
  苏洵三人一踏入屋内,张方平竟觉满屋熠熠生辉。这父子三,面庞相仿,神采奕奕,未开口已叫人心喜。再细看他们上前见礼,父亲稳重,两个儿子更是灵慧出众。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