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一代[穿书]——山楂丸子
时间:2018-02-04 16:45:18

 《富一代[穿书]》作者:山楂丸子
 
文案
【七零年代富一代的故事。】 
富二代姚祺年是个混吃等死的败家玩意儿,最引以为傲的是有个首富爹,人生格言:本少爷想吃口土,奈何土里藏了金。
直到某天,姚祺年成了他老爹那辈人,真的吃起了土坷垃... 
 
食用指南:
1,爽文,半架空背景,男主视角;
2,没有金手指,没有空间;
3,必须有女主角。
 
内容标签: 时代奇缘 穿越时空 甜文 
搜索关键字:主角:姚祺年 ┃ 配角:宋明好 
 
 
作品简评
富二代姚祺年阴差阳错之下穿进他妈写的一部小说之中,从富二代变成穷一代,在经历短暂的迷茫之后,姚祺年很快摆正位置,带领全家踏上致富之路,顺道再娶了那个力大如牛的女同志.......本文文笔流畅,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上世纪七八十年的乡村生活,值得一读。
 
 
 
 
第1章 穿成男主
  泾河县,大圩生产队。
  天还没亮,生产大院里已经聚了不少社员,不论老少,脸上都洋溢笑。就在几天前,生产队已经把所有田地分摊到每个社员头上,以后粮食产多产少,都归他们自己。
  今天大家伙过来,是分摊公用的农具器械。
  村尾姚四海家,姚祺芳在洒扫干净院子、拌好鸡食之后,才进屋去喊家中唯一一个还在睡懒觉的人。
  “二哥,快起了!”姚祺芳往床上的人背上拍了两下。
  原本蜷缩在草垫上酣眠的人砸吧砸吧嘴,翻个身,还想继续睡,奈何喊的人锲而不舍,非要把他弄醒才罢休。
  “你起不起?”姚祺芳又拍了两下。
  “起了起了!”
  姚祺年有起床气,这会儿还不到五点,要是搁以前,他怎么也要睡到中午才起。
  气恼的锤几下草垫,姚祺年不爽的冲小姑娘龇牙咧嘴。
  姚祺芳打小跟她二哥感情好,一点不怕他,见他没再睡的打算,笑嘻嘻道:“爸跟大哥已经先去了生产大院,叮嘱你去的时候把扁担带上!”
  姚祺年懒洋洋的唔了声,穿衣下“床”。
  他已经到这个陌生的家有半个月了,还是不习惯每晚睡的“床”,应该说他睡的根本不叫床。
  两块破门板拼凑在一块,四脚各垫一块石头,蛇皮口袋装干稻草做成的草垫铺在门板上,连条床单也没有,更别提被罩,他现在盖的不过是条黑秃秃的棉花芯。
  以姚祺年的标准来看,这个姚家实在太穷了!
  十几天前,姚祺年还是个无忧无虑的混账富二代,因为会投胎,他刚出生那会儿,他老爹已经资产破亿,等他大学毕业,他老爹就以三千多亿的身价,在一帮豪兄豪弟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天朝首富。
  姚祺年的日子过得不可谓逍遥自在。
  谁知不过是临睡前给他老娘写的小说留几个评,睡一觉再真开眼,就成了这副穷酸鬼样子。
  姚祺年跳脱归跳脱了点儿,但智商还算在线,在经历短暂的迷茫和摸索之后,姚祺年基本上能确定,他成了他老娘笔下的男主角。
  一个可以穷到吃土坷垃的农家少年。
  约莫是富贵限制了想象力,在此之前,姚祺年从不知道干稻草装成的草垫可以当做“席梦思”,麦苗能长半人高,而它的兄弟韭菜苗只能长到小腿肚,每天早晚吃的咸菜叫雪里蕻,大米饭还能掺红薯一块蒸……
  好在不是只他一个穷到吃土坷垃,他的门旁邻居都是这样,家家户户叮当响,烧顿饭都要东家串西家借洋火。
  经过多天的摸索,姚祺年从旁人口中得知,这里是泾河县下的一个小乡村,叫大圩村,只是大家伙习惯说大圩生产队。
  至于泾河县,姚祺年以前从没听说过,本来姚祺年以为是他自己孤陋寡闻,直到他在糊窗户的旧报纸上看到“临江省泾河县”,才恍然大悟,这里是他老娘杜撰出来的地方。
  姚祺年担心别的地方也是他老娘杜撰出来的,直到辗转打听到临江省周围还有河北、上海、安徽等省、直辖市,才稍放心了些。
  别的农村经济条件怎么样,姚祺年不大清楚,也没机会出远门查看,只知道大圩生产队穷的可以,十里八乡连个平房都没有,更别说楼房。
  条件稍好点的,住的是红砖瓦房,差点的,住的是泥巴拌草糊成的土坯房。
  像他家,条件应该不好不坏,一排四间瓦房坐北朝南,大石块打地基,约莫半人高处衔接红砖,房顶用的是扎成捆的芦苇杆,估计是手头不宽裕,没像对门邻居家那样,在房顶铺瓦片。
  不过宅基地很大,约莫有五百多平方米,四间瓦房占中间,把农家院分成了前后,后院东边是猪圈,养了两头伢猪,正对猪圈的是茅坑,中间是菜园,行陇齐整,种着时令蔬菜。
  姚祺年打着哈欠从茅坑出来,洗漱的空档,姚祺芳已经把饭菜端去门外的大石畔上。
  “年娃子,吃饭了!”
  喊人的是贡付姐,姚祺年的大嫂,去年年末才嫁过来,脾性开朗,能说会道,在短暂的相处时间里,姚祺年对她印象还不错。
  为了响应主席同志的号召“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半干半稀”,姚家的早饭很简单,红薯粥配萝卜干。
  起初姚祺年还吃得有滋有味,可在连着吃半个月之后,姚祺年嘴巴已经淡出了鸟。
  他现在只想吃肉……
  “年娃子,就吃这么点?锅里还多着呢,妈再给你盛碗?”王乃云作势端小儿子的碗。
  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
  王乃云虽说还没到老太太的年纪,可还是应了那句俗话,恨不得把姚祺年当成命根子。
  “妈,我不吃了,不饿。”姚祺年没胃口。
  “不吃哪成啊,你爸还让你去生产队,叮嘱你把扁担带上,我估计是队里要分稻种,还不知道要折腾到啥时候……”王乃云絮絮叨叨的说着。
  一旁的姚祺芳悄悄把最后一碗红薯粥倒进自己碗里。
  等王乃云发现的时候,小姑娘已经咕噜咕噜喝下大半碗了。
  “哎呦,你个死孩子!你哥还没喝呢!”
  骂归骂,王乃云还是让小闺女喝了剩下的粥,手心手背都是肉,闺女她也疼,何况她老来得女,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是二十出头的大小伙儿了,闺女才十三岁。
  见小姑娘胃口好,姚祺年干脆把他剩下的粥也了小姑娘。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说实话,现在这个家除了穷点,姚祺年还挺喜欢这家人的,尤其是他这个小妹,机灵活泼,手脚还特勤快。
  姚家现在是两代同住,户主是姚四海,也就是姚祺年现在的父亲,今年才四十出头,不过因为常年操劳,看着像是五十多岁的人。
  姚祺年现在的母亲叫王乃云,跟姚四海一样岁数,看着也很显老,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喜欢东家长西家短。
  两口子生了两男一女,老大姚祺田,二十三岁,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和贡付姐结婚半年多,目前还没有孩子。
  姚祺年是家中老二,比姚祺田小三岁,高中刚毕业,两个月前跟新老三届的考生一块参加了高考,可惜没能考上。
  姚祺芳是家里小妹,刚上小学五年级。
  至于族里的其他叔伯,姚祺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认清。
  吃过饭,王乃云早早把扁担拿出来,又拎了两个笆斗。
  “要是分稻种,就装笆斗里先挑回来,知道不?”王乃云叮嘱。
  不怪她絮叨,而是小儿子之前一心扑在读书上,农活干得少,家里也巴望他能考上大学吃公家饭,很少打扰他学习,可惜还是没能考上。
  为此,小儿子闷闷不乐了很久。
  原本两口子还担心他想不开,直到现在见他没所谓的样子,这才放心下来。
  “好了妈,我知道了。”怕王乃云再唠叨,姚祺年赶紧挑上笆斗去生产大院。
  作者有话要说:
  就是个富二代进化成糙汉子的故事~
  男主视角,不是耽美哈,有女主角的~
 
 
第2章 劝说相亲
  泾河县是一山两水七分田,水田居多,旱地偏少,这里人祖祖辈辈都以种水稻为生。
  大圩生产队有近千亩水田,分地单干后,平摊到每个社员头上有两亩三分地。
  姚家六口人,共得十三亩八分地,这十三亩八分地里,有十亩水田,三亩多旱地。
  丈量地的时候,姚祺年也在场,一亩地长十丈,宽六丈,为了方便确认,每隔十丈和六丈,就会埋一块长石板做标记,姚家的十几亩地都是户主姚四海亲手埋下。
  地丈量了,眼下生产队还有公用的农具器械没有分摊。
  姚祺年挑着扁担到生产大院时,大院里已经挤满了社员,姚四海跟大儿子姚祺田站一块,正交头接耳说着什么,姚祺年一眼便看到了他们。
  “年娃子,我跟你大哥商量了,一会儿你去抓阄。”姚四海搓搓手,满手心的汗。
  没分开单干前,农具器械都是从公账上支钱买的,现在自然要平摊。
  不过为了防止大家伙有意见,在抓阄前,生产队会计把农具器械做了简单分类。
  队里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和一辆小四轮,这两台大件器械,肯定要归为甲类。
  除此之外,两头牛,两头驴,一匹马,归为乙类。
  再往下,锄头、铁犁、铁叉、铁锨、镰刀之类的小件农具,一概被归为丙类。
  像猪、羊、鸡、鸭、鹅、鱼,都被分到丁类。
  至于稻种、麦种、豆种之类,不用抓阄,每家每户都会分到。
  每个社员有三次抓阄的机会,这样一来,大家伙即便抓到的东西有好有差,也不会悬殊太大产生矛盾。
  “我手可臭了,要是抓不好,可别赖我。”姚祺年生平最大的运气就是投胎成富二代。
  “年娃子,咱听爸的,还是你去抓。”姚祺田觉得弟弟好歹念过高中,手气应该不会太差。
  不过念书多怎么就等于手气好了?
  姚祺年当然理解不了他大哥的脑回路,只好排进抓阄的队伍里,依次在三个木箱里各抓一个纸棒。
  抓阄之后,姚四海迫不及待让姚祺年打开看。
  “快念念,咱们都分到了什么?”
  姚祺年挨个解开,嘴里念道:“手扶拖拉机二十分之一辆,牛三分之一头,猪二分之一头,锄头一把,镰刀两把,铁叉两把,鱼五斤,大母鹅一只。”
  姚祺田不解道:“二十分之一辆?”
  姚祺年也不是很懂这个,还有牛三分之一头,难不成要把牛剁开分三块?!
  姚四海卷了根纸棒烟,吧嗒吧嗒抽几口,估摸道:“应该是二十户人家分一辆拖拉机的意思。”
  这就好理解了,毕竟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就这两辆,大圩生产队有四十多户人家,有将近一半的人抓到了拖拉机,剩下一半多抓的是小四轮。
  姚祺年挠挠小平头,没好气道:“二十家分一辆,跟没分有什么区别。”
  亏得没到农忙季,要是农忙了,排队用拖拉机都不知道排到什么时候!
  他能想到的,经验丰富的庄稼汉们自然也想到了,大家伙都不满意这种分法,最后不知道是谁提出来,可以折算成现钱,想要一家独用或两三家合用的,就拿钱向别的户主买。
  姚祺年看向姚四海。
  姚四海摇摇头:“咱家没钱。”
  姚祺年缓缓吐出一口气,又是没钱。
  姚祺年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他哪知道姚四海的难处,去年才把大媳妇娶进门,本就不多的积蓄被花个七七八八,小儿子眼见也要说亲娶媳妇了,姚四海愁都快愁死了,上哪还有闲钱买拖拉机。
  当初队里买手扶拖拉机花了一千五百块,折旧之后也能卖九百块,二十户人家平摊下来,平均每户四十五块。
  姚家把拖拉机让给了别的户主,反得四十五块。
  除了拖拉机,姚家还分到三分之一头牛和二分之一头猪。
  父子三人商量之后,打算把猪让出去,把牛从另外两家手里买回来。
  他们家不缺猪,但牛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以后犁地驮粮全得靠它。
  一头牛大约市价九十块,姚四海分别给另外两家三十块,然后把牛牵回了自家院里。
  就这样,姚家从生产队里分到一头水牛,一把锄头,两把镰刀,两把铁叉,五斤鱼,还有一只大母鹅和三十斤稻种。
  光是分摊这些杂物,就闹腾了一天。
  姚四海可宝贝这些东西了,尤其是那头水牛,简直爱不释手,牛毛顺了又顺,还盘算着给这老伙计搭个牛棚。
  当然,搭牛棚也不急于这一时就是了。
  眼下已经是下半年,还不到六点,天已经黑了下来,家门口的大石畔上,姚家六口或蹲或坐,围一圈吃着晚饭。
  起初姚祺年不大习惯这样吃饭不上桌,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入乡得随俗,农村都这样,他要是坐八仙桌前吃饭,反倒会被视为异类。
  正吃着,隔壁刘大娘端饭碗过来串门了,脸上溢着笑,王乃云跟她打招呼,忙让出块地给她坐。
  “他大娘,尝尝我焖的酱豆,就是听了你的,捣两个西瓜一块焖,味道才会这么好!”王乃云笑道。
  刘大娘也不客气,挖了两大勺,嘴上跟王乃云闲聊,视线却落在姚祺年身上。
  一来二去,姚祺年察觉到了,见刘大娘两眼放精光,笑得跟朵菊花似的,忍不住抖了抖,忙侧身避开她视线。
  不是姚祺年自吹,他这张脸,不是千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他刚来那会儿,偷照过镜子,五官跟原先一样,就是皮肤黑了点,粗糙了点,但这点瑕疵并不影响他的貌美。
  他们兄妹三长相都不差,不过最出挑的还是他,以往跟着生产队下地干活,差不多大的姑娘没少偷看。
  只是姚祺年没想到,糙老娘们也开始惦记他了……
  其实他误会了,刘大娘是瞧他不错,但并不是惦记他,而是要给他说个对象。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