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个故事都能成为一个小世界,我希望在我的小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得到很纯粹的幸福。
第88章 黛玉宝钗(四十八)
第八十八章
有的时候,最了解一个人的很可能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敌人。
这样的话,在太子和大皇子之间显得格外的明显。
太子先是旁观者清的察觉了圣上的那一点不易察觉的态度区别,然后徒然放心之下倒是变得愈发的从容镇定。而大皇子虽然也不是个蠢的,到底还是难免当局者迷了一些,最后还是从太子与众不同的态度里才慢半拍的察觉到了圣上的心意变动。
帝心难测,这朝中的局势从来都瞬息万变,这察言观色的先后自然无比重要,哪怕徒明昳只比他兄弟晚一两天发现风向的转动,这时候也已经算是有些迟了。
这对他可真心不算是什么好消息。
就如同太子素来标榜自己之所以和大皇子水火不容是因大皇子野心太大的缘故——作为已经被册封了的储君加上独一个的元后嫡子,若是他最终不能成为那个人上人,除了万劫不复之外不可能有第二个下场,所以自然不得不反击,这理由听起来总是合理的。
可大皇子那边,他之所以和太子彻底撕破了脸皮又何尝不是因为他也已经无路可退呢。
当初甄贵妃以妃嫔宠妾的身份却抢在正宫皇后前面生下长子本来就有争抢的意思,若说她是个没有野心的却是骗不得任何人的,再加上之前甄家享受足了从龙之功的成就感,欲壑难填之下可不就惦记起了下一回。
圣上还只是被甄家老太君奶大的,登基之后就如此照拂甄家,使得甄家从一个本来毫不起眼的泥腿子人家一跃成为当朝的新贵重臣,这跨度真心不可谓不大。不过一个奶嬷嬷就能带来这样的好处,那若是坐在上头的那个人换做是自家的亲外孙,甄家可不更得荣耀满身了。
甄应嘉和荣国府的贾政虽然前程本事上天差地别,不过在某种程度上总有些相似之处,比如哪怕甄应嘉还算是有钻营的本事,但依旧并不是多么擅长做官的人,这一点无论对谁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以察觉的事情。圣上虽然是个偏心的人,却总也归算是个明君,哪怕看在甄家老太君的面子再愿意提拔甄家,也不会给甄家他们承担不起的权利,顶多只让甄应嘉管着个油水丰厚的职位,却从不会真的托以重任,更别说让甄应嘉回京入阁了。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哪怕甄家在金陵再是土皇帝,在京里头不少有权有势的人眼里,甄家也仍旧算不上真正的天子重臣,虽然肯定是不能随意得罪了甄家,却也没必要太给甄家脸面。
君不见就是贾家如今都已经落魄成这样地步了,王夫人这个五品的宜人仍旧能半点都不打怵的和甄应嘉的夫人平等来往。虽然这里也一定有荣国公府和王夫人兄长王子腾的面子在,但总也和甄家是外臣而贾政却是京官不无关系。
但若是坐在上头的换成自家外孙的话,回京入阁位极人臣可不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甄家是很有野心的,然后他们潜移默化的就培养出了大皇子的野心。
要不然大皇子平白的怎么能起了这样的心思呢。
太子还在襁褓里头的时候就被封成储君了,那会儿大皇子也不过还是个吃奶的娃娃,可以说他在还不知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并不是继承人的候选。若是他从一开始就老老实实的做个皇子王爷,甚至不算上圣上对甄家的偏爱,只瞧着他比起其他弟弟们的年纪优势就注定未来总不可能籍籍无名。要是没人刻意撺掇他,而是由着圣上将他引导到合适的路上也未尝没有好日子过。
谁说权臣王爷就不是个好前程,太子本身是身份不容置疑的元后嫡子,比所有兄弟的出身都高出一截,并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容不下谁的。
但谁让甄家不怀好意的给大皇子灌输了不好的念头,激起了大皇子的野心。
作为嫡子,在继承权上本来就有先天的礼法优势,别说圣上早早就定下了太子的名分,便是圣上一个字都不提这件事,嫡子也远比长子更有继承权——莫说太子徒明晰还是元后独一个的嫡子了,就算是八皇子作为继室嫡子,若是他能健健康康的长成了,他作为继承人都比徒明昳更名正言顺一些。
别管一开始甄家打着皇长子的旗号替徒明昳摇旗呐喊的时候还年幼的徒明昳到底是怎么想的,总归徒明昳哪怕还懵懂着,到底也不是没这个心思,否则早早抛了自个儿的外家找圣上或太子投诚也未尝不能退下来。而后来随着所谓的大皇子党的声势愈发浩大,徒明昳还想不想继续也已经不重要了,开始变得骑虎难下了,毕竟便是哪一日里他脑子抽筋的决定做个好哥哥好臣子对太子俯首称臣,太子也未必就能信了他。
毕竟圣上作为一个父亲,自然不会觉得自己的两个儿子真的水火不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只要太子表面做出一副宽容样子估计圣上也就信了,但作为当事人的兄弟两个心里头都清楚的很,他们到了最后一定是成王败寇的局面,绝无半点和睦的可能,没能站到上面位置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
太子有出身有名分,天生就比大皇子占了不少便宜,嫡子的身份就是一个重要的招牌。而大皇子能拉起如今偌大的势力,凭着的却不过是圣宠和甄家出手的阔绰,或者说也只是靠着圣宠而已,毕竟甄家所有的财势本来也是基于圣上偏爱的前提条件下才得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容不得大皇子不担忧。
不夸张的说,若是就此失了圣上的偏爱,徒明昳随时都有可能落到万劫不复的地步。
————分割线————
当发现自己即将失去一切变得一无所有的时候,铤而走险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人类的本能,除非有十二万分的理智的人,在觉得危机时候总会容易遵从以下自己的本能行事的。
比如说如今的徒明昳。
徒明昳发现自己失宠的端倪的时候已经不算早了,不说圣上的心意已定到无法挽回的程度,就是太子也比他先一步的变了姿态。
在这段时间里,太子因为放下心来开始变得格外的稳重,几乎让人找不到什么攻讦的破绽,又假意做出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样,成功的让圣上完全放心下来。而偏在自己身边又已经有不少人敏锐的发现了局势的变化,态度上开始变得颇有些暧昧不明,这种此消彼长之下由不得他不焦急。
还是那句话,哪怕对于天皇贵胄来说,名分可也是个很重要的东西。
如果说一个失了圣心的太子或许还能凭借朝臣舆论支持和大义的名分为自己争取到一线生机,甚至要是谨慎一些过日子的话,在圣上没刻意针对的情况下,熬出头的机会还很不小。但对于一个只靠着圣心过日子的普通皇子要是被圣上漠视了,却无疑相当于被堵住了大半的前程,甚至对徒明昳来说很可能失了的都不只是前程还有自己已经有了的一切。
在这样的危机之下,是干脆认命的引颈就戮还是尽全力去搏一个万一,这对徒明昳来说根本不能说是一种选择,而是成了一种理所当然了。
徒明昳的天性使然,可从来就不是个多么安分的人,再加上这几十年里头作为皇长子被人们捧得有点飘飘然,就连作为争储皇子最重要的冷静都没剩多少,只脑袋一热就联结了自己党里头的不少人,就浩浩荡荡的决定对太子甚至是圣上下手了。
换句通俗一点的话,就是谋反逼宫了。
徒明昳身边带领的大皇子党能和名正言顺的储君太子分庭抗礼多年,就知道这也绝不可能是一个小势力,人员冗杂人心各异,每一天都会存在无穷的变数,徒明昳也深知如此,索性快刀斩乱麻的迅速的动了手。这样一来即使他身边的人中间有些比较敏锐的已经因为察觉到圣上的态度变动而开始打了退堂鼓,但谁想徒明昳的动作实在是太快了,几乎是前脚刚刚发现有些不对,没一两天就开始动作了。连投诚上岸都做不到就得被连累了。
在这种大事上头,准备时间的太过短暂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有好处也有坏处的。坏处是势必要面临准备不充分的问题,这成功的几率自然也得大大的打一个折扣。但同样的,在徒明昳即将面临失势的前提下,这种突然袭击的情况至少也没给他的对手发现端倪的时间,甚至那些打算下船的人也都没来得及做什么及时抽身的事情,大大减少了被背叛的几率。哪怕他真的大逆不道了,至少也算是成功拖着不少人上了贼船。
当然了,那些被迫被拖下水的人究竟有多少真心付出多少努力可就不得而知了,少不了出工不出力的。
至于最终的结果……原本曹公笔下处处比大皇子强上不知多少的太子徒明晰千方百计的仔细谋算之下都没能成功,如今徒明昳的垂死挣扎自然没任何悬念的是失败了的,连个水花都没能激起来。
第89章 黛玉宝钗(四十九)
第八十九章
这件事情其实闹得不大,毕竟徒明昳名不正言不顺的,肯跟着他去闹腾这一回的人总是不多的——太子好歹还是正经的继承人呢,若是随着太子逼宫好歹日后成了事也容易一床被子掩过去,但徒明昳这边即便万一成事了也很难把稳,说不准还得为他人做个嫁衣裳。如此想一想,这能参与的人少一些也未必不可理解了,真真是除非嫡系的嫡系心腹的心腹的人,徒明昳也不能让人家随便知道这事情。
不过最后被影响的人却是不少的。
圣上总归是个做父亲的,哪怕心里伤得狠了,也总是不愿意亲自诛了儿子的,只不过下旨把人圈禁了起来便是了。大皇子虽然失了自由,好歹能保证全须全尾的活下来,那掉脑袋的自然就得是别的人,比如那些撺掇着儿子不学好的所谓的大皇子党。
这直接参与了的人自然一个都休想留下命来,虽然事情还并没传出去不能直接拿着逼宫谋反当成借口,但以圣上的手段本事总能想出不少借口,吏部刑部的人也知道具体事态严重,自然顺理成章的也就判了,且还是族诛的多些,没几日菜市口的地皮都被染红了不知许多层。只除了那些被威逼着随着长官来的普通士卒因为太子平叛时候说过投诚不究,倒也被贬去戍边,哪怕最终其实也难逃一死,但总能多活一些时日也能留个好名声在,不似那些已经掉了脑袋的人还得祸及家人牵连子孙,也未必不是恩典了。
便是那些没参和进来的人,也有不少难逃追究的。大皇子党里头有些权势大些的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没随着参与,只之前多少也听到点风声甚至还发表过一些言论的,这些人被处置了倒也不冤枉,总归也不算平白担一句教唆坏了人的罪名。倒是不少小人物之前对此事却是一无所知,只因着头上顶着个所谓的大皇子党的名字,就这么被牵连了进来,甚至因为徒明昳并没闹出太大的动作的前提下,直到刑部来抓人的时候都还一无所知的都有,这里头却难免有无辜了。
这里头的人的结局倒比直接参与了的那些人还好一些,除了几个证据确凿的被判了死罪之外,余下的或贬斥或罢官的,虽然也是倒霉事,至少都不曾连累了家人,也算是万幸之事了。
这么大的动作弄下来,因着圣上着实是恼得很了,宁可错杀也不放过,朝中竟空了近一半的位置出来。毕竟谋反大事,稍微有些门路的官吏人家都不难打听出大皇子究竟发生了什么,顶多一层遮羞布瞒着百姓而已,圣上也着实是下了力气在这上头的,只使百姓知道恍惚有大案发生,到底并没让人传出儿子造老子的反的消息出去。
饶是如此,京里的纨绔子弟们到底也是缩着脑袋熬了好一阵子不敢出头,使得京里头的治安一时间平稳了许多。
————分割线————
这官场职位上头一个萝卜一个坑,从来都只有添官位没见着减编制的,哪怕这会朝堂上头突然减了一小半的人口,也自有新人能去填补位置。
那些五六七品的小官们便罢了,每三年一回的科举都能择出两三百人出来,除了进翰林或是有门路补官的,余下总有不少人平白挂在吏部补官的,总不可能缺了使唤的人手,自有人挤破了头去争这机会。倒是二三品的官儿这回也很是栽了几个,这继任的人选却得斟酌一二才成。
若是往日里头,太子自然是得争一争的,哪怕不为了自己积攒势力,至少也不能让对手有机会发展自己才行。不过如今他对手徒明昳已经自寻了死路,这才空出了不少的位置,饶是他也不是不对这些好位置眼馋,但到底理智已经回来了,并不敢伸手。
圣上未必不知道太子手里头捏了大把的势力,不过之前有大皇子牵制着,他又怜惜太子生而丧母,倒也对太子经营势力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追究。不过如今大皇子一党烟消云散了之后,要是太子继续不知收敛的去经营自己的势力,却未必不会惹恼了圣上了。
是以这回空下来的那些位置,大部分却是要留给圣上自己的人手的。
比如林如海作为对圣上忠心不二又被甄家迫害了的人家,自然得分到些好处的。
别看大皇子被圣上圈禁了起来,但甄家那边却因为好歹奉圣夫人还在,并没被圣上处置了,顶多只是因为大皇子已经一败涂地不得不收敛一二。
甄家在外官眼里头最大的依仗其实是宫里的贵妃和皇子外孙,不过算起来他家在圣上手里最大的筹码却其实是做过圣上奶娘的奉圣夫人,算起来只要奉圣夫人还在,甄家总还能在这个位置呆着,并不至于获罪。至于奉圣夫人过世之后,甄应嘉总得致仕守孝才行,无论是圣上还是太子也总不能对已经不在朝堂里的人多做什么,虽然这样算起来甄家未必能继续荣华富贵,但之前甄家也已经攒了不少的银钱好处,无论怎样保住全家平安总不至于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