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家庭——桃花露
时间:2018-05-29 20:57:10

  周明愈伸手握住她纤细的脚踝,“莫同学,继续给学兄搓背。”
  莫茹一边给他挠挠后背,一边突发奇想,“那……闺女和儿子怎么办啊?”
  他们年纪小,可不能入学啊。
  周明愈道:“一起去呗。”
  那俩孩子,不让他俩去是不现实的。
  这时候姐弟俩骑着自行车从种子站回来,一进门周七七就喊道:“爸,妈,听小舅舅说上头举荐你俩去清华大学,是真的吗?我和小八也去啊,这会儿你们别想撇下我俩。”
  莫茹诧异道:“你俩咋听小舅舅说的?”
  小八举了举手里的密码本:“电报啊。”
  周明愈一听激动地站起来,“真发报成功了?给我看看?”
  莫茹哎呀一声,“白折腾半天了,你还是去浴室洗吧。”
  这么一站起来,裤子全湿了。
  周明愈也没顾得上,先去看看小八的密码本,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商量,最后决定姐弟俩也跟着去。
  要是去的话,夫妻俩是有供应粮吃的,但是姐弟俩没有,就得自己带粮票和蔬菜。
  工农兵学生的待遇那是相当好的,全部国家供给制,每月发20块钱和35斤大米粮票,刨除买大米的钱一个月也能剩下四块,每顿也有菜吃,隔两天菜里还有肉片。
  不过莫茹有逆天的空间傍身,吃喝方面自然不用愁的。
  她空间里有土地,可以种庄稼蔬菜,而且还囤了很多粮食。
  另外她还囤了一些全国粮票,就为了应急的。只是粮票有时间限制,不宜囤太多。
  总之,他们具备带着儿女去读书的条件。
  做好饭以后,他们就把饭菜端到南屋和大家一起吃,顺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
  听说莫茹和周明愈也要去读大学,而且还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一家人都惊呆了。
  张翠花笑道:“我就说呢,他们都能上大学,你俩不应该去不成。”
  反正叫她说,这些工农兵大学,论经验论思想论学识的,谁能比得上红鲤子和她劳模媳妇儿?
  泥蛋儿这憨小子都能上大学!
  原本她还寻思红鲤子年纪大,不让上学有点委屈呢,这会儿人家就送来通知书,她顿时对这大学抱有最大的热情和敬意。
  “看看,这才是最好的大学。”
  王金秋道:“七七爸妈真是好福气,这再大几岁就不行,这些小孩子年纪太小,也不行。”
  张翠花翻了个白眼,“他俩这年纪的多了去了,怎么没见别人去上大学的?”
  她又问什么时候去,是不是和上一批一样,也吃供应粮等等。
  周明愈一一给他们解释。
  周七七道:“嫲嫲,我和小八也要跟着去。”
  “你俩要是去,那可得自己带全国粮票呢。”王金秋被她吓了一跳。
  这全国粮票就得拿家里粮食去换,因为全国粮票是带着食油的,所以格外贵。
  莫茹虽然自己囤了粮食和粮票,却也不好直说,毕竟还没分家呢,她笑道:“这个不用四嫂担心,他们大舅和小舅给凑粮票。”
  王金秋脸色顿时讪讪的,“呵呵,真是好福气,有这样的好舅舅。”
  张翠花道:“那可不好白用舅舅的粮票,人家也是定量供应的。这么着,咱们拿钱去买一些粮票,再拿粮食换一些,也就够了。以后家里每三个月给你们寄一次粮票。”
  周明愈和莫茹还要拒绝,那边王金秋的脸都要拉到地上了。
  张翠花斩钉截铁道:“就这么定了。这个家我还是能做主的。”
  周诚仁补充道:“听你们娘的,她说了算。”
  一锤定音。
  丁兰英和张够都表示自己也存了一些钱,现在用不到,就要拿出来给七七和小八买粮票。
  丁兰英是真的高兴,虽然说是举荐上大学,可如果不是周明愈和莫茹,咋也轮不到泥蛋儿和菊花。再说了,要不是莫茹当初说让泥蛋儿上学,只怕家里的孩子也没个去学校的呢。
  毕竟家里人一点都不重视读书,她娘家也这样,别家也这样,她也不觉得如何。但是读书以后,她就觉出好了。
  张够是有地方赚钱能攒下私房钱就比什么都高兴,她觉得毕竟自己生了三个闺女,连个儿子也没,婆婆不给自己脸色看就是给面子。所以就算家里拿钱供应七七和小八吃饭,一点问题也没有,应该的嘛。
  王金秋看俩嫂子都跟傻子一样,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可惜,自己没地位,说话也没份量,不高兴也只能憋着。
  现在,还真没人敢跟张翠花顶牛呢。
  王金秋虽然有心眼,可她也不傻不愣,心思又敏感还会来事儿,自然不会看不清形势就为这点事儿脑抽得跟婆婆闹腾。
  也不过是说说酸话,回头该奉承还得奉承,不过少不得让自己儿子们努力读书,这样就能多花家里的钱了嘛。
  ……
  知道姐姐和姐夫被举荐入大学,莫应棠特意回来一趟,给他们一封介绍信,去了首都可以找他的老战友帮忙安排一下。七七和小八也不用担心,到时候有人帮忙安排就近读书,可以暂时插班去读对应的初中或者连中。
  反正现在毕业也不考大学,又不包分配工作,基本都是哪里来的回哪里去。他们只是去读书而已,并不会占用首都的工作机会,所以安排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
  走之前周明愈还要安排一下团部的事情,好在他以前也没有大包大揽,不管是工厂还是种地,都有专人负责,他无非就是管着花钱买这个干那个。莫茹那里就更轻松,除了拿虫子,没有离不开她的时候。
  拿虫子现在问题也不大。
  以往她只拿自己大队的,其他大队的还可能会有虫子流窜过来,现在以生产团为单位,她都是骑着自行车收遍全团的虫子。
  拿一次,至少可以管半个月呢。
  上学以后他们也不是三年不回家,寒暑假还是要回来的,中间有事请假回来可以可以的,只不过要自己出路费而已。
  有莫应棠和高瑞阳给安排,这一次他们上京更加轻松。
  出站当天早有勤务兵在外面接站,住处则是在清华大学附近的一位战友家里。
  那对老夫妻有两儿两女,大女儿已经嫁人,大儿子在福建军区,原本小女儿和小儿子不需要下乡的,可他们满腔热情主动要求上山下乡。
  小女儿南下云南,小儿子北上北大荒建设军团。
  老两口在家里寂寞得很,所以大儿子战友说安排一家人租借他们两间屋子的时候,他们立刻同意。
  他们看莫茹和周明愈两人虽然是乡下来的,但是进退有节,知书达理的,先就接纳了。再看七七和小八俩孩子不但长得俊,而且讲文明懂礼貌,又聪明好学,老两口就没有不愿意的,甚至主动提出让周明愈和莫茹把粮食关系转一下,晌午在学校吃,早晚可以回家吃,这样他们也能帮忙做饭。
  安排了生活,上课就更没问题,工农兵学员的课程对两人来说简直太轻松。
  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巨大,有的人是高中毕业水平,有的人小学都不毕业的水平。
  所以上课的老师也颇为头疼。
  现行的教材不能用,老师们只能自己另外编写更加简单适合现在学员普遍水平的教材出来用。
  毕竟很多工农兵学员都是生产队、工厂、军队举荐来的,让他们来学习知识,是为了回去更好的工作,并非真的要学习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然后当科学家或者机关干部。
  但是周明愈和莫茹却不想浪费这样的机会。
  尤其现在的老教授、讲师们可是实打实的知识分子啊,不是后来有些用论文和资历堆砌起来的华而不实的只有学历没有本事的老师,所以他们卯足劲要跟着好好学。
  他们专门找老师们买了以前的课本,经常私下里找老师请教。
  这么一来,另外一些水平高的学生也有样学样,跟着学习,不肯浪费这三年宝贵的时光和机会。
  于是慢慢的,他们计算机自动化专业1班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跟着老师们学以前深奥的课本,一部分让老师编写初高中水平的教材教他们。
  后者毕业以后顶多是高中水平,甚至很多人是来混日子的,根本达不到。
  而周明愈、莫茹和另外七个同学,却如鱼得水,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徜徉,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每次放寒暑假的时候,都有同学要求跟着去先锋团参观实习,他们也给先锋团农场提供了不少好的思路和建议,更加有助于先锋团的发展。
  一开始周七七和小八是在附近连中读书的,从第二年新学期开始就跟着爸妈去清华大学边玩边学习,也成为了校园的一道风景线。老师同学们都知道,70届有两个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学习能力很强,思想觉悟也非常高!
  他俩年纪小,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跟着很多不同专业的老师学习。
  那些老师因为自己班上的学生大部分不尽如人意,乍碰到俩这么好学又优秀的学生,自然是倾囊相授,尤其周钦暄同学,被誉为理工科的天才少年!
  73年下学期毕业的时候,周钦暄和周夕两人直接被中科院吸收入学,据说以后要参与研究最高机密的科学技术。
  这点是要保密的,连周明愈和莫茹也不能知道。
  73年冬天,他们70届工农兵学员们读完三年半学制以后正式毕业。
  学校开了毕业动员大会以后,学生们基本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只有一些干部子女或者有关系的,可以通过关系留城或者进机关、大工厂工作。
  周明愈和莫茹一共十几名学员也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挽留,希望他们能够留校,两人感激却还是婉拒了。
  这么多年,他们已经把先锋团当成自己的家乡融入骨血中去,已经不想再离开。哪怕天大地大,家乡的人和事,都是他们的牵挂。
  学有所成,更应该回自己的家乡去建设新农村,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大家都想去的地方!
  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结局】
  …………………………………一下主角番外…………………不只是周明愈和莫茹毕业后回到了先锋团,其他工农兵学员除非有特殊表现被留校或者调往机关单位的,其他人也都回到先锋团。
  年后,周明愈和莫茹去县革委会申请,想要成立一个本省的先锋科技研究组,专门研究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方面的内容,与银行、各大机械厂、农机厂等合作,希望能够为当前的农业生产做贡献。
  等联合科研组成立以后,他们又申请给红旗公社、先锋团通电。
  红旗公社至今连个像样的邮局都没有,只能作为县邮局的分部接收信件和包裹,电报都是打到县邮局,然后再送下来的。这一下子就要耽误一天的时间,根本不能体现电报的快捷性。
  等通电以后,公社和团部自己就可以接收电报,真正做到快捷方便。
  因为这时候通电成本太高,家家户户通电的话,大部分社员们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所以暂时通电到团部和红旗公社,以后可以慢慢地从这两个地方往周围的大队辐射。
  先锋团团部因为比较富裕,除了办公室、学校以及医务室通了电,食堂、养殖场、种子站、农机组、造纸厂和砖窑厂也全部通电。并且为了照顾社员们,还在各个方向竖起电线杆装上路灯。
  于是除了寒冬晚饭后路灯下就成了社员们的聚会场所,他们在这里聊天、开会、听广播,还有知青们在这里表演节目。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
  两年后家家户户通了电,还装上小喇叭,直通团部的广播间,每天可以同步听广播。通电以后,村里的副业越来越多,家家户户有了钱。不出两年,收音机就在先锋团普及开来,当然一大部分都是团技术组自己组装的,物美价廉。然后就是自行车、电视机……为了方便社员们安全用电,周明愈带领技术组研发了一种电闸保护装置,在有人误触电的时候能够自动跳闸,减少了很多意外伤亡事故。
  这与其他地区乡村通电以后发生的意外触电事故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这种先锋牌儿带漏掉保护的电闸火速在城乡间传播开来。
  在中科院、各研究院以及各大学的共同努力下,政府通过了专利法。周夕第一时间为她爸爸的安全电闸申请专利保护,后来让先锋团的先锋牌儿电闸畅销全国几十年。
  十年特殊时期结束,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在乡下很多地方又上演了一部部家庭破碎的戏剧,因此衍生出无数或感人或气人的故事。
  因为未雨绸缪的婚姻规定,先锋团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夫妻知青双双返城,而早就立志扎根农村的知青也并没有什么损失,下乡的这些年,他们有的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有的在团部工作,时至今日,在先锋团的生活让他们觉得安宁又富足。
  这种富足来自于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他们虽然赶上了那个时代,可是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被社会抛弃。
  先锋团给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甚至很多夫妻知青也没有返城,因为在他们看来,先锋团如今的发展势头,甚至比县城更好。
  83年,全国公社正式解散,恢复乡镇建制,而各生产团队、大队、生产队也恢复为村的建制。
  但是先锋团百分之九十的村民们要求继续实行农场集体经济所有制的形式,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体会到,在行之有效的管理下,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尤其团部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让他们几年前就不必再靠种地吃饱饭,如今他们把土地交给团部集体管理,他们只需要在农忙的时候上工下地,其他时候都可以去工厂做工赚钱。
  84年后先锋团的面粉厂、副食品厂相继开起来,原来的整个红旗公社,都成为了先锋团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后来扩展到全县。
  先锋牌面粉以及面食,还有各种副食品,点心、糖果、辣椒酱、泡菜、咸菜等,全都畅销全国,很快就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
  他们广纳贤才,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汇聚于此,共创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辉煌。国企改革的时候,他们又走在前列,及时重组避免资产流失,建立本省最大的食品、保健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