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以前不是在家里背过这个吗?我就把你背的一个一个套上去,好些字我都知道怎么念了。”
方启明一脸惊异,大惊小怪地说:“你还记得啊,我自己都忘了。”说完他来了兴致:“那你背给我听听吧。”
方长庚见他一副不信的样子,就把“人之初,性本善……”背了一遍,当然只背了前二十句,就见方启明嘴里跟塞了个鸭蛋似的,一脸惊奇。
“弟你好聪明!整个私塾里只有一个姓周的比你聪明了!”
方长庚皱了皱眉,古人这么厉害?
他不自觉起了攀比的心思,问说:“他有多聪明啊?”
方启明的表情有些艳羡,有些黯淡:“伯伯说,姓周的四岁的时候,只花了三天时间就把《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他学什么都快,比我还小两岁呢,已经学完《周易》。伯伯说他过两年就能入场考试了。”
方长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忽然问道:“哥,你们平时都学什么呀?”
方启明别的不懂,这些还是知道的。
从方启明口中,方长庚得知本朝入学以后,启蒙读物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目的是让他们识字。
本朝讲究德育,同时还要读《颜氏家训》、《弟子规》等。
如果不是小李氏坚持让方启明继续念书,寻常人家学完这些,能识几个字就算出师了。
如果要参加科举,那么他们就要读四书五经,这是必修课,同时辅以《孝经》《增广贤文》之类的德育课程。
至于其他的,方启明自己还没到那个地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如果只是这样……考个童生至少不是问题……
日落前,方启明和方长庚走到厨房,灶头一个大锅里用小火焖了一锅子番薯,散发着甜甜的香味。方启明个子窜得快,已经够得到锅里的东西了,抓起铲子有些笨拙地去舀锅里的番薯。
方长庚现在才一米高,只能探着头,手里端着盆子接,到最后脸都涨红了,手上直打颤。
舀了小半盆番薯,两人又往里头加了米糠和番薯叶,合力端去鸡圈喂鸡兼打扫鸡圈。他们家养了二十只鸡,好几只马上要宰了,再换一批新的小鸡仔。喂鸡不是个省力的活,方长庚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小李氏帮他把番薯舀好,还要跑好几趟,喂完以后一声臭鸡屎味,开始还不能接受,后来就习惯了。
天色全暗之前,方家人就都从田间地头扛着锄头镰锹回来了。
一进院子,鸡圈里的鸡安安静静蹲着,鸡屎也都扫干净了,老李氏蹲下来把小小的方长庚抱进怀里,十分宠爱地问:“长庚啊,今天都干了什么啊?一个人是不是有点无聊啊?”
方长庚咧嘴笑:“长庚不无聊。长庚喂了鸡,打扫了鸡圈,还陪妹妹们玩,然后就等奶奶你们回来。”
老李氏听得又是心疼又是喜欢:“我的乖长庚,真听话。”
小李氏和严大山脸上都带着笑,严二山和何氏也神情和缓。身后的大丫二丫探出头来,眼里都是羡慕。
方长庚朝她们咧了咧嘴:“大姐,二姐。”
大丫二丫有些害羞地“嗯”了两声。
方长庚平时跟她们不算亲近,她们很小就开始干活,都没有在一起玩的机会。但方长庚对她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善意,一来觉得她们性子善良朴实,而来也为了让二叔家少些意见。
方启明起先还躲着,让小李氏从东屋里揪了出来。
第4章 (修)起意
方大山看见方启明缩着脖子低着头跟在小李氏身后,不用想都知道这兔崽子干了什么好事。碍着老二家在一旁看着,他有些尴尬地朝方启明低声喝了一句:“怎么回来了?躲屋里干什么?”
方启明声音低得如蚊吟:“我……我想爷爷奶奶了……”他一边说,一边眼里闪着泪光看向劳老李氏和严万英。
他说的也未必是假话,老李氏和方万英对方启明十分宠溺,爷孙感情十分好,不然也不会让他这个榆木脑袋继续上私塾念书。
何氏揽了揽身边的大丫二丫,笑着说:“小明想回家就让他回呗,大哥可别朝孩子撒气。”
这话让方大山更加尴尬,小李氏抿起嘴:“咱屋不兴朝孩子胡乱撒气,做错了就要罚,如果是大人自个儿不如意就朝孩子发脾气,那才要反省反省呢。”
何氏脸一阵青一阵白,她平时因为生不出儿子的事没少冲两个丫头发火,伤口被人揭开着实不好受。
方二山也为这事愁呢,只是他性格内向老实,对方大山这个大哥还是很尊敬的,于是轻轻挤了挤何氏,让她别说了。
老李氏皱了皱眉,虽然对方启明屡屡逃学回家的行为不满,但她心里终究疼这个大孙子,也不想让老大在全家面前没面子,就说:“先吃饭,有什么事吃饱了再说。”
老李氏发话了,谁也没再多嘴,小李氏和何氏一同去厨房准备晚饭,大丫二丫去东屋给两个妹妹换尿布,然后各自抱了一个到院子里逗着玩儿。
方万英拍拍方启明的后脑勺:“回都回来了,还丧着脸干啥,去堂屋坐会儿,过会儿就吃饭了。长庚啊,来,跟爷爷走。”他回头朝方长庚招呼着手,脸上都是宠爱的表情。
方长庚奶声奶气地说:“来了。”跟家里的男人一同走到大方桌旁。
方启明卯足了劲把方长庚抱到有些高的木头长凳上,然后自个儿坐到旁边,手脚端端正正地摆放好,低眉顺眼地等他爹教训他。
方长庚忽然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颇有道理,方启明虽然是个半吊子,但经过几年的学术熏陶,看上去已经俨然和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子不一样了。因为常年在不见阳光的私塾里读书,肤色虽算不上白,但是那种干净的蜜色,端坐着不说话的时候也让人眼前一亮。
方大山无疑和方长庚有同样的感觉,他看着已经有了淡淡书生气的儿子,心里说不出的复杂。小李氏肚子争气,一连生了两个小子,方启明作为五年里方家唯一的男孩儿,被方家人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像他二爷爷那样,将来考取功名,不求什么举人、进士,能考个秀才最好,实在不济,童生也能有好出路。唯独没想到方启明这么不开窍,他现在在家里人面前没底气,在镇上的二叔那里没脸,或许方启明不适合读书这条路,还不如早点去学门手艺,将来也不至于没饭吃。
方大山一不说话,方启明就越发慌了,心里隐隐感觉到他爹默默做了某个决定。
方万英抽了口旱烟,敲敲桌面,语重心长地问:“小明啊,你是不是真的不想读书了?”
如果是平时,方启明一定毫不犹豫地说是,可之前方长庚那一番话让他犹豫了,他现在胸口鼓鼓涨涨的,被各种念头塞满,甚至打了退堂鼓,想马上回二爷爷家了。可他看他爹的脸色,分明是起了让他辍学的心思。
想到每年为了供他念书花的银子,以及谁都不能理解的自尊心,方启明咬咬牙说:“爷爷,我不读书了,让弟读吧。”
方长庚有些惊讶,打量了一圈大人们的神色,最后落在做主意的方万英身上。
只听方万英说:“长庚读书的事用不着你个小娃儿操心,爷爷只问你,你还想不想念书?”
方启明涨红了脸:“我……我不知道……”
方长庚心里叹了口气,说不清是失落还是什么,至少在他看来,目前方万英还没有让他上学的想法。
这时小李氏她们端着饭菜进来了,话题暂时中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时间只有碗箸碰撞的声音。
因为方启明回来,家里添了几个菜。
平时饭桌上最多的是泡辣椒、泡萝卜之类的腌菜,炒个白菜、荷兰豆等当季的时蔬,再添一碗腌咸肉,其实非常下饭。
今天多了一碗鱼汤和炒鸡蛋,香味扑鼻,大人们出了一天的汗,早就饥肠辘辘,这时候只顾着填饱肚子,几个小孩也吃得兴起,没人说话。
吃完饭,何氏支起胳膊肘捅了捅方二山,朝他使了个眼色。
方二山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口道:“爹,娘,这两年家里又添了两口人,大丫和二丫也大了,不能总和大人挤一屋,是不是啥时候修个房子?”
何氏在一旁帮腔:“是啊,家里这么多年除了小明读书就没别的支出,这早也得修,晚也得修,不如今年就把这事儿办了吧。”
现在家里一共五间房,老人一间,方大山方二山两家左右各一间,中间是吃饭的堂屋,还有一间厨房,连着储物间。家里一共十二口人,确实拥挤了些。
方大山说:“房子肯定得修,等过了农忙这阵子,我去镇上打短工,多补贴家里一点。”
小李氏也说:“最近柳筐在镇上卖得好,我晚上抽空就编,到时候让大山拿到镇上集市去卖,攒攒也能赚几百文。”
“小明一本书就几百文,这得什么时候才能编够这个数啊?”何氏憋了十几年,现在也算破罐子破摔了,只要还没分家,这家里的钱就有她说话的份。
方大山和小李氏的脸色都不太好看,还是小李氏说:“孩子读书是大事,咱们眼皮子不能那么浅,家里就两个男孩儿,长庚还小,只要能供得起一天,小明就得上一天。”
只要一提男孩儿的事,何氏就闭嘴了。
最后老李氏一锤定音,让方启明再读一年,要是实在不想读,就送到镇上药房里头做个学徒,好歹认了这么多字,不能浪费了。
回到屋里,小李氏点了油灯缝补衣服。原来是不舍得点灯的,只是这段日子白天实在抽不出时间,只能把这些活放到晚上。
方长庚就又拿起那本《三字经》,坐到小李氏旁边凑在油灯下看。
小李氏见状笑了:“长庚看得懂不?让你哥教你,再过一两年,娘也送你去私塾跟着二爷爷读书。”
方长庚知道小李氏说得轻松,其实因为方启明念书的事已经欠了二爷爷家人情了,再让他也去,对脸皮薄的方家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方启明在一旁兴奋地叫道:“让弟也去!娘你不知道,弟可聪明了。我就在家里读了一两遍《三字经》,弟就能背前面二十句了,要是弟去念书,一定能考上秀才!”
小李氏有些意外,指着那本书问:“长庚背给娘听听?”
方长庚合上书,认认真真地背了一遍。天知道他连吃饭的时候都没有松懈,一直在心里默背,现在已经能背得非常流利了。
小李氏又惊又喜,摸摸方长庚的小脸蛋,同时眉梢露出一抹歉意:“现在家里没那么多银子,是娘对不起你。”
她其实有些动摇,觉得大儿子真不是读书的料,还不如早点送小儿子去念书,反而更好一些。可想到大儿子不读书将来肯定没什么出息,她又不舍得就这么放弃,侥幸地希望他这一年里能开窍。
长庚还小,还能拖一拖,她这么安慰自己。
方长庚连忙摇头:“娘,我现在还小,念书的事不急。”
他想过了,他基础扎实,其实前期没必要去私塾浪费钱,只要能让方启明借点书回来他就能自学,唯独就是写毛笔字这件事,他需要笔墨和帖书照着临。
小李氏虽然没再说什么,但心里已经暗下决心,只要有机会就和爹娘提让长庚上学的事。
第二天方启明就该去学堂了,方万英让老李氏准备了一背筐的土豆番薯,还有两条腊肉,决定亲自送方启明,顺便跟方万明道声谢。
正打算出门,就见方长庚眼巴巴站在门口,见到他看过来立刻甜甜地笑了起来,方万英严肃的神情一软,说:“长庚啊,乖乖在家,等爷爷回来给你买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