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王大爷竟得了急症去了!
第三十八章
王大老爷去世了,王老太爷万念俱灰,他的继承人和希望没了,王家的香火断了!等其他四个儿子得了消息,或是自己亲自回来,或是派了管家来奔丧,王老太爷才发现,自己还有四个儿子!仔细想想这四个儿子,虽说不如长子能干,有总比没有的好吧?细心培养下,比不上长子,比自己好就行了!再选几个好的孙子辈的培养,应该能达到长子的水平吧?
王大老爷丧事过后,王老太爷把四个儿子或是儿子派回的管家叫到书房,很认真地宣布,要大力扶持他们。
四个王老爷中,二老爷没有回来。王二老爷和王大老爷年纪相近,大老爷是嫡出二老爷是庶出。嫡出和庶出的待遇当然不一样,王二老爷也没着跟嫡长兄一样,只是这待遇也差太多了。
其实王家下面几位老爷都差不多,除了嫡出的三老爷稍好些。家里统一请的夫子,能学多少算多少,能考到哪里算哪里。年纪到了找个门当户对的姑娘,给付过得去的聘礼把人娶回来。然后,家里能给的,就算给完了,以后的就靠自己挣了!
其他几位就罢了,王大老爷和王二老爷挨得近,难免会比较。王二老爷越来越不满老太爷的不公平对待,老大是厉害,我们也不差啊。再说,要是一样的培养,谁更厉害还不一定呢!
所以这次大老爷去世,二老就借口公务走不开只派了管家回去。也不知道管家带回老太爷的决定后,二老爷是怎么个感受。反正王县令是百感交集。
想想吧,人到中年,年轻时的冲动已被岁月磨平,有妻有儿有儿有份马马虎虎的差事,日子过得还算凑合,也就认命了!
忽然有人跟你说,奋斗吧中年,我给你帮忙,让你功成名就,前途无量。这事搁谁身上都要纠结一番吧。一边是熟悉了的稳定生活,一边是年轻时的报复。现在和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功成名就什么的还缥缈着。
要继祖说,真是狗血的人生!
在其他王老爷犹豫的时候,王县令已恭身说:“儿子听父亲安排!”
王老太爷愣了下,想不想最不起眼的四儿子竟最快做决定。
“你先去准备好等我消息。”王老太爷说。
“是,父亲。”
王县令之所以这么快决定,是因为他混得最差。官职最低家底最薄。所以他要搏一搏。
王县令就么一搏,就把唐县丞搏成县令了。
吴管家把自己听说的和猜的,全给继祖说了。继祖听了一愣,感情这平安县令一职,不是个官位倒像是坑,还是掉进去了就爬不上的来种,不然人家章县尉怎么不接手呢?老爹升官了本是好事,可是继祖不想老爹在平安呆到退休啊。以前还想着,过两年,等朝廷把那件谋逆案淡忘的时候,给老爹想想办法调个地方,或是干脆辞官算了。为什么不现在辞官?那不明摆着是对朝廷的不满呗,朝廷都对你网开一面了,你还不满了,那不是找死吗?
继祖一直想一家人合到一起,不为别的,至少太太有人管了。别人甚至婆婆说的,可以不听,丈夫说的,总要听的吧?
可现在老爹掉坑里了,还不晓得什么时候能爬起来。人王县令呆了十多年,还是借了家族力才起来,自家可没王家那本事。
继祖想出不办法来,不过,目前要紧的是先把王县令的践行宴办好,这事就先放一放。
践行宴就在县衙的后院办。县令一家就住在后院,原来是王县令一家住,不过王县令他们已经收拾好行李,只等践行宴后就走,然后唐家就搬进来了,虽然唐家没几个人。
这个践行宴,继祖花了不少工夫。后院好好的装饰一翻。践行嘛,总不好弄得花团锦簇的,收拾干净摆些花花草草的。再搭个戏台子,请两戏班子来热闹热闹。
菜品是一半西北菜,一半成都菜。吴婶子会做成都菜,提前找了厨子来,三两下人就学了七八成,回去再练练,就是十足的成都的菜了。
客人嘛,反正能请的都请了,拖家带口的来,县衙里热闹得不行!
男客那边王县令章县尉招呼,新任县令唐令跟着。
女客和小孩子们,章太太帮着招呼,吴婶子一旁协助。章太太是土生土长的平安县人,没那没眼色的人给叫成“唐太太”之类的。章太太还给解释。
“任命来的突然,唐家小少爷才两岁,唐老太太年纪大了,还有三位小姐年纪也不大,唐太太一时实在脱不开身,唐大少爷只好一人快马加鞭地来了。唐大人托我来帮忙,我可不能不来,就是唐大人不找我,我也得主动来。我跟王太太处了十几年了,跟亲姐妹一样,这一别不晓得何年何月才能见了。我得给王太太把这宴办好了,才对得起我们姐妹情分!”
说着还湿了眼睛,王太太拉着章太太的手一起流泪。其他太太小姐们陪着伤心。众人哭了一歇,一位年轻的媳妇便说:“这园子布着的好,菜色也好,章太太辛苦了。”
章太太擦擦了眼泪笑着说:“这些大半是唐大少爷的主意,吴管家他们办的。”
众人又夸继祖和吴婶子他们。吴婶子连连谦虚道谢。
又有人问了:“唐少爷如此能干,可有功能?可曾定亲。”
吴婶子出来福了一礼说:“回这位太太,我家大少爷已是举人了。老太太做主给定了亲,是我们成都府知府大人家的小姐。”
众太太又夸继祖能干,唐县令教子有方,反正好话不要钱的往外冒。吴婶子一直笑着道谢,还不忘照顾王太太章太太。王太太和章太太对视一眼,唐家上下,除了唐县令,都能干着!真不知道唐县令怎么会如此老实?因为儿子和下人太能干了?
第三十九章
践行宴之后的第二天,王县令就带着一家人走了。唐家也没急着搬进去,还在原来的两间屋子的院里挤着。总要做做样子吧!
第三天唐县令和章县尉和吴管家去西宁拜见知府大人去了。王县令舍得平安县令之位,可是舍不得平安县和一帮同僚。离开前几天,事无巨细地跟唐老爷和章县尉说了很多。王太太也给章太太和吴婶子说了很多。章太太和吴婶子根据王太太说的,给知府大人和大人的家眷备了礼。不要小看了官太太们,一不小心得罪了,枕头风一吹,下头的人就倒霉了,而且好些时候都不晓得为什么。
知府府里,书房里,知府大人跟唐县令章县尉相谈甚欢。章县尉以前跟王县令来,和知府大人早认识。唐县令知道此行重要,临行前还跟继祖、吴管家他们商量过。
这种拜访,就是个形式,下头官员任命,自然会通过上级来。这时侯下头官员到上司面前露个面:“大人,我就是新上任的县令,以后有事您吩咐。”
知府大人:“我知道了,以后有事就找你了。”
这种会晤通常都不会谈公事。继祖给唐县令分析了分析,大家一起想了几个话题,无非就是风土人情儿女什么的。
唐县令表现的不错。唐县令是老实又不是傻,准备充分加上章县尉协助,反正是在知府大人跟前留了个好印象。
此时一个小厮进来添茶,背着人冲知府点了点头,知府大人对唐县令的印象更好了。
这个小厮是前后院递消息的。
吴婶子在后院拜见知府太太。恭敬的嗑了头站起来,把礼单递上。小丫头接过去递到知府太太手上。知府太太接过没看就给了旁边的一位嬷嬷。
“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呀。”
“第一回上门,哪好意思空手来。不知太太和大人喜欢什么,就带了些成都的特产过来。”
旁边的嬷嬷看完了礼单,轻轻给知府太太点了点头,一个大丫头出去跟一小厮耳语了几句,小厮便去了前院。
知府太太让吴婶子坐,吴婶子推辞不敢坐。那个大丫头过来笑嘻嘻按着吴婶子,吴婶子只好挨着椅子边小心坐了。
知府太太和颜悦色问吴婶子:“听说你家太太没来?”
“回太太,是没来。我家太太生小少爷时伤了身子,太太也有了春秋,一直没恢复过来时好时坏的。家里老太太年纪也大了,小少爷才两岁,几位小姐的年纪的不大。这次老爷的任命突然,西北离蜀地太远了,我们得了消息已迟了。老太太和太太商量了,就上大少爷和我和我家那口子先过来。大少爷一路紧赶慢赶的,差点错过给王县令送行。”
“可不是太远了,还是身体好紧。可见你们两口子是得用的,不然也不会派了你们过来。”
“可不敢当太太夸奖,不过是在府里当差久了熟悉些罢了。”
知府太太又问吴婶子蜀地这边风俗,又吩咐人备饭。
唐县令他们走后,小吴管家带着吴小子和齐大去县衙收拾屋子,几个男人先做些粗活,等吴婶子回来,再听吴婶子的安排行事。
继祖和吴管家在老院子里聊天。
“吴爷爷,你说我爹怎么才能调任呢?也不求升官,换个地方就行。唐家没王家有钱有势,想法子让爹政绩突出行不行?”
吴管家笑眯眯说:“小少爷先别想着政绩了,先想想怎么养活那些当差的吧。”
“啊?朝廷不发薪水吗?”
“发啊,每年的税收,除了上交的,就是衙门的。可是每年的税都收不齐的。王县令时有补贴。”
“时有补贴是多少啊?”继祖小心翼翼的问。
“……”吴管家说了个金额。
“……”继祖。感情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全填了平安县的窟窿都不够。
“怎会要那么多?”
“平安县穷啊。可是再穷,衙门的规制不能少,上交的赋税不能少,还有县里的学堂、,到处都要用钱。”
“鳏寡孤独也要衙门养?”
“不然怎么叫‘父母官’呢?”
“不是说王县令家里不管他,他有那么多钱帖?”
“破船还有三斤钉,再怎么样也比我们底子厚。王县令分家得的加上他媳妇的嫁妆不少,他们又经营有方,在京城和西宁府产业不少,每年收入不少。”吴管家嘿嘿笑了笑说:“王县令也破罐破摔,每年往京城和其他亲戚家里的各种节礼,都是意思意思的送些土产。反正我混得最差,没钱!其他几位兄弟便罢了,京城的王大老爷最是要面子的,每回回送的都正经值钱的,王县令还能赚些。”
“……”继祖,我们家可没这样的亲戚!
继祖想了想:“吴爷爷,既然这事你都知道,那章县尉他们?”
“我不当差都知道,他们更知道了。”
“既然知道,我爹为什么还接下这个差事?”
“一来嘛,老爷老好人,推脱不了。二来嘛,人王县令也没白在平安呆了十几年,多少还是有些功绩的。三来嘛,王县令还是留了些家底的,现在贴不了那么多了。”
“贴不了多少了,是多少?”继祖问。
“……”吴管家又说了个数字。
“呼……”继祖吐了一口气,还好,能接受。想想新县令上任,差役的薪水发不了,学堂关门,鳏寡孤独们也没饭吃了,那不得丢人丢大了。两三个月下来,怕要挨削了。
“那你刚才说的那个数目是?”
“哦,是王县令才来平安县的数目,现在好多了。王县令心善,不忍把老百姓逼得太紧,不然也不会贴这么多。”
继祖附和,这么说起来,确实是个好人,而且还能干。看来人家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可是吴爷爷,您老这么吓人好么?
“吴爷爷,你说王县令还留了家底,是什么呀?”
“你们来的时候,要经过一个小山头,那个小山头全种的是药材,那就是人王县令让人种的。前几年一直是王县令出钱,后来几年才慢慢有了收入,这两年才赚了些。好在那片山头归县衙,只需出些人工和种子钱就好。人工也不贵,就从孤寡里挑能动的,管吃管住管穿就行。”
人才啊!如此有脑子的人,加上家里的助力,怕是前途无量啊!
继祖为王县令点赞,再一想自家,不说超过王县令,至少不能比人差!至少不能总是家里贴吧!
压力好大!
第四十章
唐县令和章县尉第二天才回来,不是知府大人留客,人家倒是留了,不过就是客气一下,真要留了就是不懂事了。两人谢过知府大人后,就带了小吴管家夫妻两个走了。没直接回去,难得来一回,逛街去了。小吴管家和章县尉看药铺,两人合作过熟悉又有共同话题。吴婶子看衣裳首饰铺子。唐县令没啥看得,跟着三个转。
几人回到平安县时,继祖留了章县尉吃饭。
饭后,继祖问自己老爹:“爹,衙门入不敷出,一直是王县令在贴钱,你知道不?”
唐县令有些不好意思:“我知道,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说完偷偷看儿子脸色。
挺明白的嘛!
我挣了些,可是用钱的地方也多啊,不像王县令家大业大贴得起!
“章叔叔,你们走后,我跟吴爷爷聊了聊,我想了个挣钱的主意,不晓得行不行,您可看看。”
“哦?说说看。”章县尉很感兴趣,唐县令也竖着耳朵听。
“章叔叔,你有没有想过制些药丸和膏药?”
这是继祖昨天想到的办法。反正他们做药材生意那么久了,销售渠道有。方子的话,一些简单的方子应该有吧?跌打损伤风湿的清肝明目的,女孩子喝的益气补血的,反正有什么算什么。以唐家的名义跟章县尉合作。药材优先从王县令留下的药山进,收入算县衙的。人工从县衙养的那些人里找,给他们发工钱,原来养他们的钱就省了(或者去做其他的公益?)。这样的话,赚得会比卖纯药材要多些。
“嗯,这倒是个好主意。我以前也有这个想法,方子都收集了几张。只是一来本金有限,二来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
“这好办,唐家跟你合伙,小吴叔也过去帮你。”继祖毫不犹豫的说,他早就想好了。
“那县令那边……”章县尉一直以为小吴管家是来给唐县令帮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