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微云烟波
时间:2018-09-24 08:49:20

  而这个时候,已经没几个人注意到他了,楚闻一死,他那些党羽也就失去了斗志,除了几个鱼死网破的,其他人都不得不放下了武器,等待他们的虽说只有个死字,但是顽抗到底的话,只怕九族都保不住了。
  圣上之前可以说是被楚闻说中了自个的心思,恼羞成怒,本来他如今这情况,情绪就不能出现什么大喜大悲的情况,如今这么一折腾,原本已经有所好转了,也变得更加严重了,哪怕御医一直就在附近等候,但是也没来得及,最终圣上还是驾崩了。
  不过,册立大典虽说只进行了一半就出了事,不过楚穆已经接了旨,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了,当即在先帝灵前,一干大臣们就开始跪拜新君,请楚穆登基了,等到先帝下葬之后,就要举办正式的登基大典,
  而后宫里头,锦书也懵了,人生大起大落实在太快,她一开始都以为自个要陪着楚穆这个新鲜上任的太子去死了,还想着将几个孩子看看能不能托付给皇后,结果下一个消息就是自家丈夫已经是皇帝了?
 
 
第121章 
  楚穆登基之后, 先是给先帝议定谥号, 最后力排众议,定了一个“仁”,没办法,先帝前半辈子就是为了这个谥号活着了,不管怎么样, 先帝对他还算不错, 至于防范什么的, 也是在所难免的, 哪个帝王会真的对哪个臣下推心置腹呢?何况, 楚穆对先帝没有太多对父亲的感情,毕竟, 在他最需要父爱的时候, 先帝作为父亲就是逢年过节见到的遥远的人影而已,因此, 还真没有太多的期待。
  下头的大臣也不会在谥号,庙号上头跟顶头上司对着干, 只要不弄得太夸张,或者是有违立法, 否则的话, 这种事情其实是小事。
  而接下来的圣旨,就差不多是按照新帝登基之后的流程来了, 首先, 先要奉皇后为太后, 然后要追封生母,楚穆对自个生母没什么印象,不过也是要追封一下的,毕竟这也是为了自己的身份着想,因此,楚穆那个到死都是才人的生母被追封为皇贵妃,楚穆还算是要点脸面,毕竟,先帝就一个皇后,追封成皇后之后,那哪个算原配,哪个算继后呢?因此,将贵妃抬上半格,做皇贵妃,仅在皇后之下,位居贵妃之上,这个位置就很好了。然后将生母的灵柩迁出,重新安葬在帝陵之中。
  太后都已经做好楚穆将生母追封为皇后的心理准备了,如今楚穆给了她这个面子,顿时松了口气。
  而楚穆生母的娘家赵家也得了册封,楚穆的外祖早已去世,追封为宁平侯,而从未见过面的舅舅封为宁平伯,外祖母也得了侯太夫人的诰命。对赵家楚穆的感情有限,楚穆早就打听到,生母并非自愿入宫,而是因为自个兄长要成亲,缺了十两银子的彩礼,结果就被父母卖给了出来采选秀女的太监,她生得只能说是清秀,性子也很怯懦,之所以不得宠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楚穆对生母没有多少印象,哪怕开府之后也没有去找过自个的外家。
  而对于赵家来说,压根不知道自家卖出去的女儿生了皇子,这也是正常的事情,楚穆生母最开始就是个普通的采女,到死也就是以才人之礼下葬,这点位份可不够恩泽家人的,赵家又是南方人,自然啥也不知道,如今知道自家外甥当了皇帝,自家也成了伯爵,一个个骨头都轻了三分。等到后来发现,楚穆对自家并没有进一步的恩赏,甚至因为御史的弹劾,还差点降了爵,将家里惹事的子弟打了板子,长子甚至因此革了世子的身份,这才勉强算是消停了下来。
  太后移居慈安宫,长春宫自然归了锦书,锦书被册封为皇后,而严敏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侧妃只是被封了个修媛,严家因此被人看足了笑话。而陆家按照惯例,被封了康乐侯,赐下了侯府。
  等着楚穆要册封兄弟的时候,发现现在还活着并且被封了王的兄弟也就剩下那几个,偏偏多半是做了错事的,因此,也就暂时没有必要给他们晋封了,这下想要加恩,最终只能加在已经瘫痪了的楚祯身上了,楚祯被封为鲁王,而被贬为庶人的楚循的子女也得了一个差不多的爵位,虽说不过就是个云骑尉之类的爵位,但是却是宗室的爵位,总归给了楚循一支一点希望。至于那一串还没开府的弟弟,那就先等着吧。
  元福如今年纪还小,不过过几年差不多也该赐婚开府了,楚穆如今就四个儿子,还都是锦书所出,元福作为长兄,在弟弟们心目中一直很有威信,楚穆对他也很看重,曾想着干脆册封元福做太子,不过想了想,还是暂时打消了主意,总得先叫元福做点差事,看看他的本事才行,因此,下头那些关于立太子的折子都留中不发,却叫元福半天上课,半天跟着上朝听政,这也算是一个信号了,下头人自然也就消停了下来。
  皇帝守孝,从来都是以日代月,总共守个二十八天也就足够了,但是所谓三年无改父道,正常情况下,这三年里头,选秀什么的,自然是不会有的。
  不过,作为一个皇帝,自荐枕席的人可就多了,不过,楚穆显然对此兴趣不大,先帝虽说不至于留下了烂摊子,但是,国库还有朝堂上的情况都算不上乐观,他如今自个坐上了这个位置,才发现先帝的确是不容易,毕竟,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他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婉转地达到自个的目的,这让楚穆有些郁闷。
  而作为皇后,锦书相对要轻松不少,楚穆的后宫就不说了,几乎可以说是空虚了,先帝的高位嫔妃几乎没了,太后是个省心的,楚穆的生母追封了皇贵妃,以后再加封也是她过世之后的事情了,不管是为了什么,无论是楚穆还是锦书,都给了太后足够的尊重,这叫太后难免有些庆幸,换成其他人,自个绝对过不了这么舒心,因此,她也投桃报李,对宫中的一些关窍并不吝啬告诉锦书,也没催着楚穆开枝散叶什么的,她一个嫡母,自家娘家的孩子也没进宫侍奉皇帝的资格,干什么要讨人厌呢,锦书看似是个和气的人,实际上却是个绵里藏针的性子,皇后才是如今的一宫之主,她要是想要对太后表示不满,下头的人自然能领悟她的意思,她这个除了表面的尊荣,并无什么实权的太后能怎么办,何况,圣上未必会领这个情!
  锦书如今需要低头的人不多,她也想有自个的事业了,作为皇后,她的价值不仅仅就在于统领六宫,皇后在礼法上头,与皇帝其实是平齐的,只不过本朝后族都是平民出身,一个个又没什么底气罢了。而锦书却不一样,她有楚穆的信重,还有几个儿女傍身,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锦书首先想到的是慈善,只是这年头生产力水平低下,做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钱从哪里来,从内库拿钱支撑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就算是楚穆同意,以后的皇帝还同意吗?她是想要做成一个定例,长久地传承下去的,锦书仔细思考了一番,最终拿出了一份计划书,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当然,很多事情,锦书并不能绕过楚穆,因此,锦书很快找了个机会,就跟楚穆商议起来。
 
 
第122章 
  不久之后, 圣上就下令各地营建慈幼局,一开始只需要当地官府提供一处相对偏远的院子, 收养被抛弃的孤儿还有没有子女赡养的老人以及一些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的残疾人。
  而维持慈幼局一方面是向大户募捐,另一方面是内库拨款,不过, 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给自足。
  慈幼局并不是白白养着他们,慈幼局会有一些人教导他们各种谋生的手段, 首先是识字, 会算术,除非是那种特别有天赋的, 否则的话,并不会让他们去参加科举,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若是一直考不出来的话, 每年的花销足够拖垮一个小康之家。
  识字, 会算术的人可以给人做账房, 哪怕做伙计也比不识字的更灵光。他们工作之后的收入, 会有一部分交还给慈幼局,最高不会超过六成, 年限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年,之后他们若是想要继续回馈, 那么, 他们就会被列入捐赠者的名单。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手艺, 这些手艺大家都能学,都不会太过复杂,太过复杂的,人家一般都是教给亲传的学徒的,哪里会随便传出去。学会手艺之后,同样要将自个的产出交一部分给慈幼局,多出来的就是你自己的,留在慈幼局的多交一点,出去自谋生路的,少交一点,反正到了一定年限,你就是自由人了。
  而对于那些老人和比较严重的残疾人来说,他们就算还能做什么活计,顶多也就能抵他们的饭钱,医疗之类的开支也就只能依赖慈幼局的财政了。
  至于慈幼局的负责人,优先选择从军中退役或是伤残的老兵,他们也算是有编制的人,算是九品的小官,并不入胥吏的行列,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薪俸,相应的,他们也不能随便贪污慈幼局账上的钱财,一旦发现,就得滚蛋,并且将所得追回来。
  当然了,在这个小农经济的时代,慈幼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很快会过剩,但是不要紧,锦书已经开始制定进入工业时代的计划。
  锦书不是理工科的学生,对许多东西,最多只知道个大概,不过,没关系,这年头的能工巧匠能做到什么程度,锦书有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意外,只要给他们一个思路,他们能做的事情不要太多。
  锦书其实并不打算快速掀起工业革命,漫长的过渡还是需要的,这年头没有农药化肥,红薯土豆什么的虽然发现了,但是,没有一代代的改良,这玩意产量虽然的确比稻麦高不少,但是也没高到那个地步,倒是种起来容易,不怎么挑地是真的,红薯也就罢了,土豆在地底下还比较容易招虫子。
  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将农业人口大部分转移到工业人口上去,大家吃什么呢?总不能先让一小撮人进入工业化,再饿死一批人,全面进入小康吧!
  锦书毕竟不是学这种事情的,她也没那个狠心,因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她能做的也就是潜移默化,让大家往外看,比如说南洋那边,不管怎么说,水稻一年三熟,那边也没什么人居住,可以在那边种地,然后用海船运回中原嘛!当然,移民这种事情,最好还是靠自愿,强迫移民很容易引起反弹,人不到那个地步,是不想背井离乡的。
  因此,慈幼局还有背后初见雏形的皇家工业集团的步子迈得并不大,一开始不过是小打小闹,各地做点肥皂什么的,后来锦书就叫人弄出了基本的牙膏洗发水花露水之类的,等着资本大了之后,才涉及到一些在这个年代比较高端的护肤化妆产品。反正锦书只要出个主意,叫下头人研究一下可以普及的配方,将生产步骤拆分开来,交给各个作坊小工厂做就行了。
  后来因为发现女婴被抛弃得比较多,还有因为各种缘故,被赶出家门的女性,锦书干脆又搞出了纺织厂,一开始就是普通的织布机,后来下头的工匠弄出了更加先进的纺织机之后,布匹的价格应声而落,江南那边的大布商本来也有自个的纺织作坊,自然承受不住这样的竞争压力,最后也只能认栽,花大价钱采购了最新的纺织机。等到织出来的棉布还有丝绸供过于求之后,大家自然要大规模走向海外,而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
  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楚穆对锦书的事业只是抱着让锦书有点事情可做,自己随时可以在后头补救的想法的话,等到后来,楚穆就目瞪口呆地发现,这个原以为要不断从内库掏钱输血的机构已经变成了庞然大物,要不是锦书及时将各个部分拆分开来,楚穆都要胆战心惊起来了,别的不说,这里头涉及到的人口还有经济体量简直叫人不敢置信。
  楚穆后来也开始深入其中,琢磨其中的道理,并且准备慢慢将相应的模式尝试推广开来。绝大多数朝廷官员都知道,大多数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别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土地兼并,只不过,站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大家嘴上喊着兼并之害,但是自己站在这个阶级里头,自然得为自己考虑,你不兼并,别人下手可不会手软,你要是不壮大,日后家里没有足够权势的时候,就要变成别人兼并的对象了,这根本就是人性。
  如今,破产的农民们可以寻到另外一条出路,没有足够的佃户,地主们不得不降低租子好留下佃户给自个种地,一些地主有钱了,也不乐意继续种地,而也是开始开作坊,弄店铺,钱也流动起来了,这已经达成了一个平衡,朝廷也从中获益不少,至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就守着那些土地赚那点死钱吧。
  朝堂上的官员一开始还各种啰嗦,但是要说有什么不对,他们也没办法,只得在那里喊着什么与民争利的话,楚穆对此就是翻了个白眼,在士大夫眼里,他们才是民,至于下头的老百姓,怎么说来着,就是黔首,因此,楚穆很是干脆利索地怼了回去,对皇帝来说,同样财大才能气粗,手里没钱,说话也不响亮,想要干点什么事情,户部一句没钱,就顶回去了。
  如今因为工商业蓬勃发展,楚穆又听了锦书的,改良了税制,变成了递进式税制,谁要是不服,那就让你连不服的资本也没有,因此,每年的税收都是个可观的数字,不管国库充盈,有了大量的产业之后,内库还有楚穆和锦书的私库都塞得满满当当,恨不得年年都要开新库房,有钱自然好办事,楚穆对于下头的很多事情,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下头的人知道这些事情背后有锦书这个皇后的推动,自然也想给锦书添堵,在那里说皇后善妒,要圣上充盈后宫什么的,楚穆也是蔫坏,回头就赏赐几个特别训练过的宫女下去,保证他们家后院起火,几次之后,他们也消停了,毕竟,锦书这个皇后除了占着皇帝不松手之外,其他方面也没得说,光是孩子,这些年又陆陆续续生了四个,三子一女,楚穆子嗣不算单薄了,要是以子嗣的名义让楚穆广纳后宫,这说出来就显得有些无耻,何况,锦书在民间名声也很不错,你敢说她坏话,信不信回头传出去,家里头连菜都买不到?总之,到最后,大家都消停了。
 
 
第123章 
  长治一朝, 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长治皇帝与皇后的爱情传奇在后世也被人津津乐道地拍了一部又一部。
  长治皇帝的痴情人设早就固定下来了,他一辈子就一个皇后, 一个只在宫廷记录里头有个单薄记载的修媛, 而宫廷记录里头,这个修媛似乎一直就被遗忘了,据一些暗中流传的宫廷笔记上记载, 这位修媛最初是长治皇帝还是皇子时候的侧妃,还没进府就被厌恶, 进府之后就被冷落, 长治皇帝几乎没怎么见过她。
  对此,史学界还有一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们猜测纷纭,有的觉得是陆皇后善妒, 不许长治皇帝亲近别人,也有的表示, 这完全是帝后情深, 情到浓处, 自然是不可能插进另一个人的。许多女孩子谈恋爱的时候,都拿长治皇帝做例子, 人家贵为一国之君, 尚且能够一生一世一双人,你一个普通男人, 还想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妄图脚踩两只船, 哪来这么大脸呢!
  无数的小女生幻象自个能够穿越成陆皇后,成为史上最幸福的皇后,也有人想要玩玩炮灰逆袭的套路,觉得陆皇后肯定耍了什么手段,要不然,堂堂一国之君,怎么会只跟自个的皇后有过一段呢,难道就没偷吃过一次?
  不管后世的人如何猜测,锦书的一生在她自己看来,还是非常圆满的。
  楚穆登基后第一次选秀,瞧见锦书满脸醋意,楚穆直接搂着锦书笑道:“都老夫老妻了,还这般作态,我以后就要你一个人,行了吧,至于那些秀女嘛,给咱们儿子留两个,其他的一部分赐婚给宗室,剩下的充入宫中就是了!”反正自从楚穆将宫女执役的年限降到了二十岁之后,许多超龄的宫女都拿了赏赐离宫了,她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进了锦书搞出来的纺织厂和绣坊,另外的直接就在京畿附近嫁了人。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