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貌美如花——紫月纱依
时间:2018-10-07 09:14:31

  “君心难测,皇上心里怎么想的,我如何能知道。”陆昊到底是品级不够,最新的消息他能打探到,可他没有资格面圣,更不要说揣摩圣意了。
  陆珊听了陆昊和顾萝的对话,又自己看了地图,立即出了一脑门子的冷汗。
  顾萝的话一点都不夸张,凤台关就是遥京的倒数第二道防线,她要是皇帝,肯定会把儿子派过去,守不守得住暂且两说,态度必须是要鲜明地表示出来的,那是可是自己的江山社稷。
  谁知今上倒好,儿子主动请缨了,他把请战的折子给驳了,简直就是毫无道理。
  由于陆昊说到这里就打住了,陆珊手中掌握的线索太少,也分析不出什么来。
  说来也是盛宁王朝命硬,拓跋秋围着凤台关狂轰乱炸,眼看就要打开一个缺口了,光明王朝的老皇帝驾崩了,居长的大皇子和嫡出的三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内讧了起来。
  后院起火,拓跋秋不敢再战,回头参与夺嫡去了,让守卫凤台关的将士稍稍松了口气。
  虽然排行和出身都不占优势,可拓跋秋够狠,又能打,硬是干掉了两位兄弟,自己登上了皇位。
  不过拓跋秋虽然坐上了那个位置,光明王朝上下不服他的人还是很多,有人拿他的出身说事,说他的母亲出身低贱,还说不许一个女奴成为王朝的皇太后。
  只是乌雅人到底是从关外进来的,虽说学了汉人的规矩,却不像汉人那么讲究,他们的原则始终是强者为尊,所以反对的人不少,拓跋秋并未放在心上,一个一个挨着收拾。
  拓跋秋忙于整合国内的力量,暂时无暇对盛宁王朝再发起攻击,于是派人提出议和。
  一直以来,盛宁王朝的朝廷都是分成三派,一派主张联元抗明,一派主张联明抗元。
  乌雅人原先生活在关外,是草原和森林的霸主,统治着草原上无数个部落。后来他们进了关,把盛宁王朝赶到了淮水以南,自己占据了中原的半壁江山,建立了光明王朝。
  入关以后,乌雅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被汉化,那些从小生活在中原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回到草原去过艰辛的游牧生活。
  乌雅人南下了,原先被他们奴役的真皋人接管了丰沃的迦南大草原。
  起初,真皋人年年给乌雅人上贡,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后来他们的人口增加了,力量也增强了,就开始努力反抗了,还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元。
  正是因为有了真皋人在北方的牵制,光明王朝才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南征,不然乌雅人的骑兵再是退化了,也不是盛宁王朝的步兵可以抵抗的,更别说向北反攻了。
  看到了真皋人的作用,朝上有人提出了联元抗明,甭管对方是不是蛮夷,只要有乌雅人这个共同的敌人,就有合作的基础。
  成年的皇子都是入了朝的,自然是各有看法,大皇子顾茂就是坚定的联元派,朝上支持这一观点的人比较多,大家的看法都是联合真皋人,打跑乌雅人。
  太子顾兰却是主张联明抗元的,因为在他看来,真皋人比乌雅人更可怕,跟他们合作,那就是典型的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只要光明王朝垮了,盛宁王朝跟着也会撑不住。
  尽管看法有所不同,可大皇子和太子都是统一的主战派,他们是不甘心长期安居一隅的。
  三皇子顾芝几乎不问朝中事,也就说不上是哪一派的;四皇子顾若算是太子堂,他是为数不多赞成太子观点的人;五皇子顾芹吃喝嫖赌样样来,就是不务正业,也无所谓派别。
  七皇子顾苏是另一派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派的人数极不固定,时多时少,完全根据前方的战事动摇。如今,盛宁王朝险险保住了凤台关,主和派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以前拓跋秋还是不起眼的小皇子,打起仗就能那么狠,现在他是皇帝了,不议和还能怎么办。
  八皇子顾英是墙头草,他跟哪一派的关系都不错,看不出来支持什么。八皇子以后的小皇子们还在读书,都还没有进入朝堂。皇帝优柔寡断,摇摆不定,搞得所有人都很为难。
  陆珊听陆昊说了,皇帝其实是想议和的,无奈乌雅人提出的条件太苛刻,大皇子和太子又是坚决反对,这件事才卡住了。的确,拓跋秋的胃口太大了,远超皇帝的心理预期。
  拓跋秋派来的使者一直在催,皇帝却是迟迟拿不定主意,就在局面陷入僵持的时候,难得同仇敌忾站在同一阵线的太子和大皇子又出事了。
  先是七皇子向皇帝告密,说大皇子背地里行巫蛊之术,画圈圈扎小人诅咒太子。
  巫蛊乃是大罪,皇帝闻讯震怒,当即命人搜查了穆王府,结果真的搜出了刻有太子生辰八字的桃木小人。皇帝盛怒,马上让人夺了大皇子的兵权,把人软禁起来。
  若说大皇子有争位的心思,他诅咒太子也就算了,可他明明没有,何必做这样的无用功。大皇子的舅舅张九原立即帮他喊了冤,理由非常充分,直指大皇子是被人诬陷的。
  七皇子的母亲王贤妃是太子的姨母,在多数人的眼里,七皇子和太子是同一阵营的。张九原的话无疑是将矛头对准了太子,认为是他故意栽赃大皇子。
  皇帝似乎觉得张九原的话有道理,又把太子软禁在了东宫,不许和任何人联系,同时他也没有放出大皇子,朝野上下一片慌乱,没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真是涉及巫蛊,哪是软禁这么简单,起码也得是圈禁,而且大皇子和太子都没被废,只是暂时失去人身自由,可见皇帝对儿子还是心软的。
  陆昊和顾萝私下讨论,觉得巫蛊不过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皇帝怕了,不想打了,他要答应拓跋秋的条件和乌雅人议和。
 
 
第043章 议和
  太丨祖皇帝顾修建国时, 盛宁王朝的领土东临大海,西到格桑高原,北至大漠,南抵云苍山脉,是中州大陆当仁不让最强大的国家,真真正正做到了天丨朝上国,万国来朝。
  此后的太宗、世宗、高宗三朝,盛宁王朝的国力都很强盛,哪怕北方的主要对手从铁勒人变成了乌雅人, 可长达百余年的时光里,无论是铁勒人还是乌雅人,他们的足迹都不曾越过星宿川。
  顾修曾经说过, 顾家的皇帝绝对不能躲在士兵身后,他们的血统和骄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在先皇神宗皇帝之前, 顾家的四代皇帝都是上过战场历练的,整个王朝的风气也是骁勇好战。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元寿二年。
  那一年, 乌雅人对星宿川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势,双方交战激烈,死伤无数。
  在阵亡者的名单里,有两个非常重量级的人物。
  一个是盛宁王朝的皇太子顾颂;另一个是光明王朝的皇太子拓跋光。
  星宿川一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双方最后不得不停战都是因为已经耗不起了。
  顾颂战死那年二十八岁, 留下一子一女。面对襁褓中的嫡长孙和已经成年的庶子,高宗皇帝犹豫了,他是该立皇太孙, 还是该立皇太子。
  从感情上来说,高宗皇帝肯定更想立太孙,那是他亲手培养长大的太子留下的唯一骨血。可理智地想过以后,高宗皇帝放弃了这个想法,最终立了庶出的五皇子顾顺为新任皇太子。
  高宗皇帝那年已经五十岁了,小皇孙却还不满周岁,他没有自信自己能够活到太孙可以掌握政权的年纪。
  就算是在太平盛世,幼主登基也是不利于皇权正常交接的,若是年幼的太孙上位,那就更不得了,与成年皇叔发生冲突几乎是避无可避。
  当时的盛宁王朝已经处在内忧外患之中,高宗皇帝不敢冒险,他要对他的国家负责。
  顾颂当太子当得太合格了,文治武功无一不精,他又是嫡长子,最是名正言顺不过。
  因而顾颂活着的时候,他的弟弟们都老实得很,从来没人肖想过皇位,大家都想着日后当个闲散王爷就好。
  等到顾颂去了,高宗皇帝再看以前很顺眼的庶子们,哪哪都不顺眼。他们比起顾颂,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最后挑出顾顺,也是矮子里头拔高个,就他看起来稍微好一点,尚有培养前途。
  元寿十二年,高宗皇帝驾崩,皇太子顾顺继位,次年改元天启。
  老实说,先皇不算是个昏君,换个风平浪静的时代,他也许能当个规规矩矩的守成之君。
  无奈先皇的运气很不好,他撞上了一心想要为父报仇的拓跋承志。
  同样是在星宿川一役失去了优秀的储君,光明王朝的老皇帝比高宗皇帝来得任性,他不顾虎视眈眈的儿子们,愣是立了四岁的小皇孙为皇太孙。
  拓跋承志的童年过得很压抑,为父报仇不过是个说法,他连拓跋光长什么样都不记得了,逼着拓跋承志拼命成长的动力是那群想抢他储君位的叔叔,他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拓跋承志十六岁登基,花了八年的时间摆平所有对他不服的皇叔。
  天启十年,距离星宿川之役二十年后,养精蓄锐的乌雅人卷土重来。
  过去二十年,是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二十年。一边是厉兵秣马伺机而战,另一边却是笙歌燕舞毫无准备,因此这一战的结果,根本是全无悬念。
  先皇不是端明皇太子,从小没有受过专门的帝王教育,而且由于东宫的位置稳固,高宗皇帝对庶子们都是采取的放养态度,只要不贪心不惹祸,他基本上不怎么管他们。
  因此在先皇的身上,很缺乏他应有的责任感。
  以至于迁都之后有人感叹,若是高宗皇帝当初立了太孙,结果肯定会更好些。
  因为第二次星宿川之战,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算是当年那一战的延续。
  只是,拓跋承志是光明王朝的皇帝,哪怕那时光明的整体国力远不如盛宁,可他能调动的资源却是远远超过了不得先皇信任且被他束缚着手脚的静安郡王。
  对于盛宁王朝而言,星宿川是东北战略要地,是盛宁威慑乌雅人的必需之地。一旦有失,盛宁东北全线危急,安危皆受制于人,这也是昔年皇太子顾颂不惜代价死守星宿川的原因。
  但是在天启十年,星宿川丢掉了,这是盛宁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失土。
  星宿川告破之于盛宁王朝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不是致命的。
  真正的致命打击来自先皇本身,他怕乌雅人攻破了星宿川继续南下,并且攻占燕京,在星宿川反攻战最惨烈的时候弃都而逃,前往江南。
  有太丨祖皇帝那句话,盛宁的将士们早就习惯了皇子皇女身先士卒。事实上,除了顾修本人,后来的御驾亲征多是皇帝亲临前线指挥,并不会亲自上阵杀敌。
  说白了,就是皇室的姿态要摆足,真正杀敌的活儿,还是将士们去做。
  原本,有静安郡王在,星宿川就是一时失守,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毕竟,那是顾家人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地方,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反攻绝对是有机会的。
  先皇从来没进军队历练过,也没人指望他能御驾亲征,他只要老老实实待在燕京,也就够了。谁知先皇竟连这点也没做到,盛宁的士气为之一泄,星宿川连同燕云十八郡,从此一去不复返。
  拿下了燕州和云州,拓跋承志并不满足,他遇到的是乌雅人等待了上百年的进军中原的好机会,他是不会轻易收手的。
  此后,拓跋承志又攻陷了雍州和青州,若不是睿肃亲王顾硕拼死守住了凤台关,盛宁王朝就连现在的半壁江山也坐不住。
  今上在天启十年的表现比先皇稍微好些,至少他没有逃,而是坚持到了最后。
  当时,燕京沦陷,剩余的皇室成员仓皇南逃,今上的好几个儿女都是夭折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而来不及出逃的皇族宗亲,纷纷被乌雅人斩杀和凌丨辱。
  皇帝对乌雅人的恐惧是印在骨子里的,前线的战败触碰到了他最脆弱的那根神经。
  意识到所谓的巫蛊事件不过是个障眼法,皇帝的真正目的就是找个借口把太子和大皇子软禁起来,不许他们过问朝政,顾萝大失所望,冷笑道:“看来皇上是铁了心要议和了?”
  陆昊的表情比顾萝平静许多,他淡然道:“不议和又能如何,且不说朝廷目前缺兵少将,就是人马都不缺,也不可能再打下去,国库没银子了,这才是最要命的。”
  顾萝的笑意更冷了:“议和有很多种议法,可我们面临的,却是最糟糕的一种。”
  拓跋秋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盛宁王朝答应了就是大出血不说,关键是那些银子和土地给出去,双方的实力又是此消彼长,无异于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阿萝,这还不是最糟的。”陆昊的声音压得非常低,除了近在咫尺的顾萝和陆珊,再没人可以听到,“你发现没有,皇上和太子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
  一直以来,今上和太子顾兰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可以用来当父慈子孝的典型,为了太子的位置稳固,皇帝册封继后的时候还特地选了无子的陈皇后。
  可这绝不意味着,皇帝和太子之间就没有矛盾了,他们最大的分歧就是战与和。
  此前,宛州的局势大好,掩盖住了这种分歧。可战局发生变化以后,皇帝父子的矛盾盖不住了。皇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明知儿子是被人诬陷的也不点破,还将计就计把人软禁了。
  顾萝轻叹口气,无奈道:“太子殿下不是任性之人,他也是没有退路了。”
  皇帝老了,年轻时光复河山的心气早就没了,他只想安安稳稳过完余生,不想再经历战争的噩梦,所以不管拓跋秋提出什么条件,他都愿意议和,谁也不许阻拦他。
  皇帝可以这样想,太子却不行,他还年轻,像皇帝这样绥靖下去,他是要当亡国之君的。
  拓跋秋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绝不甘心和盛宁王朝平分中原。只是眼下他刚登基,国内还有一堆事情要处理,北方的真皋人也是个大问题,等他处理完了那些事,肯定还要南征。
  陆珊得知元琪全家被软禁了,心里特别担心,要不是她的瞬移技能只能用一次,她都想进宫去看元琪了。可惜她进去了就出不来,搞不好还会把人吓到,因而不敢轻举妄动。
  正是因为担心元琪,陆珊最近特别黏着陆昊,每回他和顾萝说话都要跟在旁边。
  这是她唯一的情报来源了,虽然陆昊和顾萝做不了什么,起码消息是准的,分析也有道理。
  只是他们越有道理,陆珊就越担心,皇帝爹为了一时安稳要妥协绥靖,太子儿子不想亡国灭种就必须努力自救,这可比一般的皇帝太子的关系还要复杂,也是再深的父子感情都化解不了的。
  如果太子真的出了什么事,元琪要怎么办呢,陆珊莫名想起了倒霉催的静安郡王。
 
 
第044章 怨念
  两国间的议和究竟是如何谈判的, 盛宁王朝又付出了怎样严峻的代价,陆昊和顾萝不说,陆珊也就不得而知,她只晓得和谈成功了,中州大陆的局势暂时恢复了平衡。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