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的现代纪事——郁桢
时间:2019-03-02 10:29:50

    李微却不回答,只伸手要茶喝。
    
 
437章 巡查
 
  “大夫,救命啊,救命啊。”
    将近傍晚,一对年轻的夫妇找到了京城一家医馆的门,让给治病。
    那位中年大夫却瞧也不瞧,极不耐烦的说:“去,去,去。我这里不治病。”
    年轻夫妇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但丈夫认得一些字,他抬头看了看那挂着的招牌的确是一家医馆没错啊。
    “大夫,我婆娘拉了两天的肚子了,今天开始拉水,还带红的,麻烦大夫给看看。”
    那位中年人语气有些不淡定了:“我都说了这里不治病,你们眼睛瞎了啊。”
    “可你这分明是家医馆,你就是大夫对不对?”年轻丈夫有些不高兴了,语气便冲了一些。
    “滚,给我滚出去!”那个中年人突然抄起了门后的一根门闩就开始边赶边打。将病人给赶走之后,他却一下子跌坐在了门前的地上。
    这家医馆是他刘老汉从父亲的手上接过的家业,如今却败在了他的手上。这生意没法做了,自从惠医署建成后,前来看病的人就越来越少,药也卖不出去,小医馆渐渐的就维持不下去了。像刘老汉这样的医馆被迫关门的可不止他们一家。
    小医馆生存不下去,其实就连大医馆也受到了波动。
    方家的保和堂位于朱雀门外东大街上,此处乃京城最繁华的地段。经过方家人几代的经营,不仅在京城,在杭州,在泉州几处都开有自己的分字号。
    保和堂坐诊的大夫乃方正的哥哥和弟弟,自己也偶尔过去看看,名声十分的响亮。两处惠医署的建立并不能撼动保和堂的影响力。保和堂背后有太医院的身份,百姓信任其医术,更重要的一点保和堂是靠祖传研制的一种益安丸起家的。那益安丸卖十两银子一瓶,一瓶只够吃一个十天量,但依旧不乏患者前来购买。
    方家握着祖传的秘方,自己的医术又过硬,所以不管外面怎么折腾方家依旧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月那些小医馆撑不住关门歇业的不在少数,听闻最近又要三家关门了。”
    长兄方宏正向方正汇报此事。
    方正听后道:“对我们来说倒是件好事。如今太后有新政,那些小医馆生存的空间自然就给挤没了。”
    方宏笑道:“良币驱逐劣币,又道是大浪淘沙,剩下的就是几家顶端的了。对我们反而有利。”
    方正道:“可从长远来看,对我们还是有不少的影响。这几个月的受益有没有受影响?”
    方宏回说:“影响要说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这两个月来受益比之前直接减少了两成。”
    两成?这个数目还是让方正有些意外。
    方宏又说:“我和老三都商议过了,打算从下个月起益安丸开始提价,每瓶加卖二两,希望能挽救一下颓势。”
    益安丸,益安丸,这是方家的命根。只要这个秘方他们方家还保留着,在任何时代方家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方正茶也不喝了,便起身道:“店里的事还仰仗大哥多多费心操劳,手上还有事得走了。”
    方宏说:“二弟放心去吧,店里的事有我和老三,你就不用操心了。好好的应付好上面就行了。”
    “是,弟弟告退了。”方正向其长兄作揖道别。
    方家的祖上当初也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但在偶然中接触到了一个京中来的大夫。在那大夫饿得走不动道的时候,方家的祖上给送了一碗小米粥,使得那大夫得以活下来。大夫后来教方家的祖上识草药,慢慢的方家人就不大种地了,专门各处去挖草药来卖,从小地摊慢慢的发展起来。方正的曾祖便去了一家医馆里做学徒,拜了师父学医。慢慢的自己也能出来坐诊当大夫了,学成之后,家里的草药铺子才渐渐的变成了看病抓药的医馆。曾祖父养了一个好儿子,方正的祖父极其的聪慧,医术也很高明,经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终于研究出来一套方子,后来方正的父亲出生了,自小跟着祖父学医,耳濡目染的,直到能独立行医开始,父子两人反复的试验调整,终于益安丸横空出世。
    这一味药对于心绞痛、心悸,以及中风后的一些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此药一出便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求购者不在少数,方家坐地起价,也因此攒下了厚厚的家底。
    到了方正这一代,兄弟七人全部投入到家业的建设中。作为长子的方宏一肩挑起了重任,又将二弟推了出去让进太医院为官,供奉内廷,同时给方家带来更多的益处。
    方正入了太医院二十年,如今已官至院使,做到了一个大夫最高的位置,方家在大齐医疗界的地位已无人能撼动。
    方正坐在小轿中,又想起了祖上之事,以及方家这些年的风光,此刻的他并没有什么担忧。
    到了来春坊,方正下了轿。
    与那些小医馆门可罗雀最后不得不关门的凄清相比,惠医署却是另一番天地。
    这时候都是酉初了,天色渐近黄昏,前来看病的人还不少。
    关吏目正在处理一个被石头砸到腿的农夫,他忙得焦头烂额,其他几位大夫也没闲着,各自都有事做。
    方正出现在了门口,极平淡的看了一眼屋里的情景,他连门槛也没迈,见一切照旧没什么异状,回去在太后跟前也能交差了。
    看完病的成圆见方正来了忙上前来招呼:“院使大人过来了,您来得正好,下官有一个病例不大清楚正想请教大人……”
    他话还没说完,方正便冷冷的说道:“改日再说吧,我还得去一趟功德坊。你们几个好好的做事。”
    方正撂下这句话就走了,根本不去顾急于求助的成圆,也不去问忙得不可开交的关吏目。
    随即他又坐轿去了功德坊,功德坊这边却出了大事,有病患的家属抬了医治无效死亡的病患来闹事,还放火烧了惠医署后面的两间屋子,有病员被火给烧伤了,还有一位年迈的老病人跑不快,最后被浓烟给呛死了。
    衙门里来了人,甚至控鹤监的人也给惊动了。
    
 
438章 公然
 
  方正总算是将那些来闹事的人给压下去了,让控鹤监的人把那些寻事的全部给带走。这里又让人给统计了损失,闹了半宿。
    第二天上午,方正就此事去了一趟崇庆宫向太后说明。
    李微知道后无比的气愤:“这才多久就出医闹呢?将闹事的,还有出问题的大夫统统控制住。另外无辜被烧伤、烧死的病患也要注意做好安抚工作,回头如何划分责任我可都交给方大人了。”
    想他方正堂堂太医院的一把手,皇帝跟前的首席御医,如今却被派去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觉得很是无奈。
    医学馆的地址已经选好了,下面的人还画了房屋的草图上来让李微过目,李微给提供了一次修改意见,让增加了医学生的住所,加设了食堂。
    在李微看来,增强大夫的队伍是当务之急,医学生求学不仅食宿全免,还比照廪生那样的规矩每月每人给增补两升大米。两升米对于殷实人家来说不值一提,但对于贫苦人家却是莫大的吸引力。
    医学馆还没建成,但招生的告示已经贴了出去,加上门槛并不高,识字即可。所以前来询问报名的人一天天的多了起来。太医院的官员忙着一一登记。人数越来越多,怕是超出了医学馆的容纳。只好又出台后续的相关条件,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生,需要太医院的官员一步步才筛选。
    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定下了三十人的名额。
    下面的官员拟好了名单呈给了方正,方正又将名单给了李微过目。
    李微倒是认真看了,又问道:“招收的这些人普遍来自哪里?”
    方正如实答道:“近郊一些农家子弟,还有药铺的学徒,远的也有从山西闻讯赶来的。年纪最小的一个十一岁,最大的一个五十四岁。”
    李微听罢道:“倒还好,只是人数有些少。”
    方正立马说:“才建成,怎样运作还得摸索,这么一批人员已经足够了。”
    李微才点头道:“培养技术人才干系重大,希望方大人尽心尽力,早日让医学馆走上正轨。”
    这是大齐的第一座医学馆,按照李微的计划,以后至少每个郡也要增设一座。京城还要建设一座全国最顶尖的医学馆,除了培养人才以外,最重要的是研究各种疑难杂症,大齐的医疗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光是发展医疗这一项,陆采苹帮她细算过了就需要一笔庞大的财力支出。这笔钱从哪里出,光靠每年裁剪官员和嫔妃们的薪俸是远远不够的,再有官员也要养活家人,嫔妃们也有自己的开销,不能削减得太过。
    “现在财政支出占大头的是军费吧?”
    “是。”陆采苹答道,她抬眼看向了坐在上面的太后,暗道太后难道真有魄力能拿军队动刀子?这个险也冒得太大了一些。如今朝中的那些权势滔天,威震一方的将军们哪一个是好惹的。
    李微盯着手中的五彩捧寿的茶盖看,看着入了神,思绪万千,良久之后才抬头道:“传我的旨意下去,明日未正,请内阁的大臣们到南书房议事。”
    庞大的军队能拖垮一个王朝,不仅如此还能生出别的事。伏光还年幼,要亲政大概还得十来年,可就是十来年后,伏光也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资历尚浅的他很容易被人给架空。
    酉正之时伏光来崇庆宫向李微请安。这些日子来的治疗和恢复,伏光的腿已经没有大碍了,也不需要借助拐杖。曾经受伤的腿会偶尔有不适,但走路已经没多大的问题了。
    李微拉着伏光道:“知道你今天要过来,我让小厨房特意备了你喜欢的蘑菇馅儿的蒸饺。”
    伏光微笑着致谢:“多谢母后费心。”
    “费什么心,知道你爱吃,我不过吩咐一句,做这些东西的是厨房里的人,我又没动手。今天去射箭没有?”
    伏光点点头,李微欣慰的说:“好孩子,你受累了。”
    自从伏光每日去校场练习骑射,他的身体看着结实了不少,加上蹿上来的个头,与李微站在一起,个子已经到李微的肩头,再有几年,就会长成一个男子汉了。
    要是皇后姐姐还在,看着她儿子长得这样好,想来也很欣慰吧。
    淑嘉和李行一道过来了,彼此见了礼。伏光便找淑嘉说话去了。
    李行出去帮忙招呼晚饭。
    伏光是皇帝,皇帝吃饭也有一套繁琐的规矩,不能明显的表现出对哪道菜的喜好,只要伸筷超过三下,那道菜就会被侍膳的太监给撤下,那道菜在将来也不会出现在饭桌上。所以伏光不喜欢在含元殿吃饭,更喜欢在崇庆宫陪着他母后。也只有母后清楚他爱吃些什么东西,暗暗记下来让人去准备。
    蒸饺上来的时候,伏光接连吃了四个,其他的菜也吃了不少。还多吃了半碗饭。伏光还想再吃时被李微劝住了。
    “皇儿,这里已经晚了,吃太多一会儿不好睡。”
    伏光只好作罢,这顿晚膳他已经吃得很满意了。
    用过了晚饭,李微便把明日召集内阁在南书房议事的事告诉了伏光,并和他说:“皇儿也抽空过来一趟吧,多听听,多学学,对皇儿很有好处。”
    “是,母后。”
    内阁平时有什么会议那些老狐狸很少请皇帝过去听会,都是商量好了再和摄政王通个气就做了决定。那些老狐狸们很少将小皇帝放在眼里。
    第二天午饭后,李微免去了午休,稍微的收拾了一番,并让采苹跟随一道去南书房,让采苹将此次议事做一个全面的记录。
    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差事,作为崇文夫人的陆采苹顺口就答应了下来。
    待内阁那些老臣赶往南书房时,众人看见了正上方的宝座上坐着皇帝,皇帝一旁则是年轻的太后,下面的几案旁跪坐着一身穿紫袍绣文雁的崇文夫人。
    几位老臣对此情形有些诧异,太后这是公然的开始过问朝政了吧。
    
 
439章 退场
 
  李微端坐在宝座上,面色沉静,气定神闲的对下面的几位大臣道:“今天召集众卿来是为商讨一些重要事项。我年轻不大晓事体,倘或有言语间不妥当的地方,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请众卿多多指导。”
    李微一来就将自己的姿态放得比较低,摆明了是和诸位大臣商讨的态度。
    为首的杜予便说:“太后您太客气了,您有话吩咐就是。”
    一旁静坐的伏光身穿绣团龙的石青袍服,背脊挺直,一脸的庄肃。别看他年纪小,倒逐渐养成了一股不容让人侵犯的气势来,在李微看来伏光越来越像一个皇帝了。
    李微平静的看了一眼身边的小皇帝。伏光刚满七岁,不过是个孩子,但他却是个最特别的孩子,注定比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要更早的懂事才行。
    李微环视了一眼屋里的几位大臣才又道:“先帝走得早,留下我们孤儿寡母的实在可怜,幸好有几位老臣和摄政王帮忙辅佐,继续守着祖先给打下来的江山,不然要我们母子靠谁去。”
    那廖奇道:“太后您言重了,臣等也是谨遵先帝的遗旨奉命辅政。”
    李微又道:“不管怎么说都辛苦各位了。我们大齐自建立初到如今也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从起初的动荡不安,到后面的乾永五十来年的盛世。这些都是先辈们一点点的积攒下来的祖业。到了熙康初的时候我们大齐也是个富庶向上,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的时代,可到了熙康十年后,国力却渐渐的薄弱了,到了十五年后,战乱和灾荒拖累了大齐。先帝走了,我们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已经国库空虚,百姓贫穷的国家了。大齐的将来在哪里,在我们皇帝的肩上,在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肩上。”据李微在图书馆查阅到的史料中所知道的一点情况,大齐国祚只有二百零七年。后面的三十年里军阀割据,权利分散,严格来说已经不算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