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毛的一生——清潭水
时间:2019-04-26 10:43:02

  
  杨二柱寻思着这样也行。这事也就这么定了,遂不再耽误二人又赶着马车往城里赶。
  
  李杏儿下午果真去找了大毛的二舅,二舅爽快地应了。刚吃了晚饭就过来换了富贵和大毛回去。大毛心中感叹,“兄弟姐妹还是住的近些好,需要时互帮互助。自家那个没影儿的大伯是想靠也靠不到的”。
  
  第二天不待富贵开口,大毛就自觉赶了牛上山去。她想着今天必是一切顺利,富贵估计又有了看大马的兴致。她还是尽量做个善解人意的好妹妹吧。
  
 
作者有话要说:  小天使们都猜到了。。。
 
 
 
第44章 大毛有些飘
 
  大毛这些天真的累着了, 上了山嘱咐大花两句就往大石头处走。坐在大石头上, 望着山下的吴家庄有些出神。这会儿还早,庄子里还有些袅袅炊烟。吴家庄的周围长了许多树,村户们的房子错落地分布在林间空地。多是草房,一家家的带着院子,院子边上有的还开了菜园子,看着郁郁葱葱的。庄子里有许多小路, 路上间或有些行人或牛羊牲畜。这会儿太阳从对面山头缓缓升起, 光柔柔地洒在树梢房头,乡路田间。
  
  入了秋, 天气已有些清凉。山下的乡景,山边的秋风都柔得有些醉人。大毛被醉得有些晕,铺了麻袋, 又睡了一觉。
  
  不知多久,朦朦胧胧有些笛声在耳边响起, 大毛恍恍惚惚地不知身在何处。揉着耳朵坐起来, “文静, 你又做什么妖?一大早吹得什么乱七八糟的”,大毛也是有起床气的。
  
  “大毛,大毛,你听, 我这些天琢磨了个曲子”,说着也不管大毛到底听不听,竞自吹了起来。
  
  这笛声时而低沉, 时而刺耳,总之硬得很,和什么宛转悠扬沾不上一点点边。
  
  “文静啊,你要是真想学,应该找个会的人教你啊。你这么瞎琢磨能琢磨出什么头绪”。大毛说得语重心长。
  
  "那你说谁会呢?我找谁学去呢"?
  
  这个大毛也不知道啊。“你怎么想起来吹笛子?是看见谁吹了”?大毛有些好奇。
  
  “你怎么知道?我和三哥前些天放羊放到吴家庄的山上,看见他们里正家的小儿子骑着牛吹着笛子,可好听了”。文静说着还有些向往,“样子看着可神气了”!
  
  “那你去请他教你啊”?
  
  文静低下头,嗫嚅道,“那怎么好意思?再说咱们离得也有些远”。
  
  “你给我,我来试试吧”。大毛说着拿过文静的笛子,用袖子擦了擦上面的口水,摆好姿势放在嘴边轻轻吹起,吹了半天。
  
  “文静,这怎么不响”?
  
  “你自己吹都吹不响,还好意思说我吹得不好听。来我教你,手要这样放,这个手指按这里,这个手指按这”。文静教得有模有样,还别说文静这些天自己真的瞎琢磨出一些道道。照着她说着来,大毛果然吹出了些声音。
  
  “文静,走,咱们去找高老头。高老头这么会吹牛,搞不好也会吹笛子”。文静听着居然觉得很有些道理。
  
  两人绕了大半个山头,才找到高老头。高老头正哼着小调,藏在扎刺栝里揪山红。
  
  “高老爷子,这山红还那么小,快别揪了。来,来,来,请教您老个事”,大毛边说边招手。
  
  高老头最爱说古道今,见孩子们有事请教倒很是乐意解惑。颠颠地从扎刺栝里钻了出来,“有什么事”?高老头自己找了块石头坐了,摆出一副要好好说道的架势。
  
  “老爷子,您会吹笛子吗?我两想学学吹笛子”。
  
  “吹笛子?这个我可不会”?
  
  “咱们村谁会啊?这您肯定知道!”。
  
  “村里什么事我不知道?说起吹笛子啊,南头的张老头吹得最好。那会儿我们都还小的时候,他就靠着那根破笛子,不知道勾搭了多少小姑娘”。高老头说的酸溜溜的,又忍不住和两个孩子说了些张老头年轻时的风花雪月。
  
  文静和大毛两个孩子,鬼哭狼嚎地吹了一个上午。差不多到点了,就手牵手下山吃饭去了。
  
  “文静,你这笛子多少钱?明集我让我娘帮我也带个”。
  
  ”二十八文“。
  
  “什么!!就这么个破竹子要二十八文?王婶子也真舍得”,大毛有些感慨。
  
  “我这根笛子是用湘妃竹做的,你要想要便宜的,有紫竹做的,好像也还行。大概十几文的样子。还有普通青竹做的更便宜,几文钱的样子吧”。文静说得有模有样,很像个行家。
  
  大毛感慨文静花起钱来真是豪气,看来是下了决心要好好学了。那自己买个多少钱的呢?大毛本来也就想学着玩玩,学会最好,不好也没什么,就当消磨时光了。哎,要是买个最好的,好像钱还不够。。大毛的钱花花攒攒的,到现在也只有二十六文。
  
  大毛到家的时候,中饭已经做好,杂面饼子丝瓜汤,还有一碗花生酱。饭桌上,富贵兴奋地说个不停,“大毛,我今天骑马了!姚大伯人真好,带着我骑到镇上,又骑回来”。富贵咬了两口饼子,咽了又继续说,“大毛你不知道骑马多舒服,和骑牛真是不一样。等咱家买了大马,我带着你骑到镇子上溜溜”。富贵越说越有劲。
  
  “富贵,你借我两文钱呗”。
  
  “你自己不有吗?怎么还要借你哥的”,问话的是李杏儿。
  
  “娘,文静买了个笛子,吹得可好听了,我也想买个”。大毛睁眼说瞎话。
  
  “咱们可不和文静家比,他家这些年攒了不少钱,咱们可不能瞎花。你呀小小年纪倒学会了攀比”。李杏儿是不同意的。
  
  “娘,我还真不是想攀比。你说这吹笛子也算门才艺吧,我学门才艺不说放牛的时候可以打发时间,以后长大了还好嫁人不是”。
  
  “大毛我借给你。娘,你就帮她买一根吧”。富贵显然心情很好。
  
  大毛说到好嫁人,李杏儿还真有些心动。想着也是,技多不压身,想学就学吧。“行,我明集给你买一根”。
  
  下午富贵和大毛一起上的山。大毛主动提出帮成才看一下午的牛,让两个孩子放心扒蜈蚣去。
  
  大毛睡了一觉,文静还没来,估摸着是去学笛子去了。文静是个行动派啊。
  
  晚上天擦黑的时候,杨二柱才匆匆回来。李杏儿煮了米饭,把一碟土豆肉块和青椒鸡蛋温在米饭锅里。这会儿赶紧把菜端上桌,大毛富贵盛了饭跟在后面。
  
  “爹,卖了多少钱啊”?三双亮晶晶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杨二柱。
  
  杨二柱把饭菜往中间推了推,从怀里掏出个大荷包,哗啦啦地倒了一桌子的铜板和碎银角出来。
  
  “这么多钱,爹这有多少啊”?富贵边问边伸手去摸银角子。
  
  “总共6两余56文。山芋是2187斤,抹去了零头,算作2180斤,卖了5两14文。青麻是正好1860斤,王管事也没扣称,卖了1两488文。加在一块是6两余502文。姚大哥帮着忙前忙后,我又在他家住了一晚,两趟我总共给了420文。再去掉李四的10文,还有我自己的花费,还剩下6两56文”。杨二柱把账目清清爽爽地报给家人听了。
  
  "这太好了,交了税还能剩个一两多",李杏儿喜滋滋地把钱往自己荷包里收。
  
  “我算了下,青麻一车就能赚上个一两三百文的样子。所以我又雇了辆车,过两天来拉”。虽然经历了李四的小小波折,这趟青麻卖的稍有些坎坷,可是这最后的利却是货真价实地摆在眼前。
  
  “这回不会出什么问题了吧”?李杏儿有些担心。由心说,她是喜欢按部就班不出变故的生活,这样少些担心。可是看着黑乎乎的铜板。她也忍不住心动。
  
  “这回儿不会有事了。雇的是姚嫂子表妹嫁的马车。那人姓顾,和我差不多大,看着就是忠厚老实的”。
  
  “怎么没雇姚大哥家的呢?我看姚大哥人就不错”。
  
  “姚大哥那天要去给人搬家拉货,早约好的,不得闲。快把钱收好,咱们早点吃饭吧,我早就饿了”。杨二柱说完就拿起碗筷吃起来。
  
  “爹你中午没吃饭啊”?大毛看杨二柱狼吞虎咽的样子有些心疼。
  
  “吃了,在姚大哥家吃的。他们城里人吃饭碗太小,煮的饭也不多,我没好意思多吃,没吃饱”。
  
  “没吃饱你倒是自己买块烧饼垫垫啊,出门在外的可不能糊”。李杏儿有些嗔怪,有些心疼,夹了两块大肥肉给杨二柱。
  
  “爹,马车后天什么时候来拉?咱们这次还要不要提前把青麻拉到岔路口”?照大毛的意思,大后天车子来迟一点,他们赶早把青麻拉过去最好。这样割青麻的时间充裕了,也不用人守夜。
  
  “大后天中午前后马车过来。咱们大后天起早把青麻拉过去。正好你顾叔家那天早上还有个近路的活,拉完了过来不迟”。
  
  “那明天谁放牛”?富贵比较关心这个。
  
  杨二柱看着两对亮晶晶的小眼睛,笑了笑,“明天谁也不放,觅起来,喂山芋藤子吧。这山芋藤子晒干了也可惜”。
  
  两个孩子听了,这才开开心心继续吃起来。
  
  "杏儿,拿二十个铜板来"。
  
  “做什么”?这铜板进了李杏儿的荷包,再往外拿可就有点难了。
  
  “我有用”,杨二柱对李杏儿笑得温柔灿烂,都要恍了大毛的眼。李杏儿晕乎乎地掏了二十文递给杨二柱。
  
  杨二柱接过,十文十文分成两把,分别摊在富贵和大毛面前。“这是给你们的,你们这几天可帮了爹娘不少忙”。
  
  大毛看着面前这黑乎乎的十个铜板,不由得有些飘。要知道,李杏儿平时可都是一文两文的给的,大毛床头的二十六文钱可都攒了几个月了。这下好了,买笛子也不用向富贵借钱了。富贵和大毛花了好一会儿才从这巨大的幸福中缓过神来。
 
作者有话要说:  看自己的文会觉得3000字好长。。。
 
 
 
第45章 一家子半文盲
 
  这两天青麻割得慢了些, 路越跑越远。头天往上去, 一直割到了水库边,第二天往下,割到了河湾底。除了村户家的门口,村里其它地方的青麻,都被这家子洗劫一空。
  
  “哎,这青麻看着挺多的, 一点也不经割”。李杏儿很遗憾。
  
  “下一车咱们往余家村, 吴家庄那边多走走”。杨二柱也有些发愁,跑远了怕两天割不了多少。再说人家庄子里的东西随便去割也不太好。
  
  大毛暗自琢磨, 这生意要是想做大做强,光靠自家这四个人肯定是不行的。
  
  “爹,咱们在村子里收青麻吧”!
  
  "收?怎么个收法"?二柱不由地问大毛, 这个他还真没想过。大概是种田种惯了,不太容易跳出自产自销的思维。
  
  “咱们这样, 一斤一厘的收。爹你明天去县城跟姚大伯他们商量下, 看看从大后天开始后面三天能不能每天来一辆车。咱们自己割的再加上村里收的, 每天至少发一辆车出去。要是收得太多,看情况一天两辆车也行。爹,你看这样行不行“?
  
  “一斤一厘是不是太便宜了”?这个巨大的价格差,李杏儿听着像是那些个黑心商贩才能做出来的。
  
  杨二柱也有些犹豫, 多了有些肉疼,少了似乎有些过意不去。
  
  “爹,娘, 一厘真不少了。当初要不是小杨掌柜帮忙,咱们能找到这个路子吗?这人情要不要还?得多少钱去还都不好说。咱们雇马车费不费心?担不担风险?这一趟趟的从咱家到镇上再到县城,若想一切顺利,爹得花上多少心思力气。这些你们都算不算?我再换个说法,娘,若是咱家没找到这门路,村子里别家一厘一斤收新鲜的青麻,你觉得这价格怎么样”?
  
  李杏儿算了算,她那天大半天就割了120斤,一厘一斤能卖上个12文。一天割下来估计能卖上个20文,这可真不少了。
  
  “大毛说得对,一厘一斤的价格不少了”。李杏儿被成功洗脑。
  
  “大毛这法子可行。青麻眼看要发黄了。指望咱们自己是割不了多少。明个我就去和姚大哥、顾兄弟商量。等咱们村收差不多的时候还可以去别的庄子上收收,这样可不少挣”。杨二柱是越算觉得越合适,忍不住夸道,“咱们家大毛可是真聪明”。
  
  大毛想这大概是因为她上辈子受了些经商的熏陶。
  
  第二天晚上二柱回来的时候,又乐呵呵地把银钱全数给了李杏儿。李杏儿从中拿出四文,给了富贵和大毛一人两文。从昨天的十文到今天的两文,这巨大的落差让两个孩子十分失落。眼神有些幽怨。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