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行情书——荔箫
时间:2019-05-05 09:05:34

  谢青无法判断,她来时是大白天,完全没注意那边的灯是不是亮着。
  本着节约用电的原则,她过去看了眼,一探头,看见陆诚坐在电脑前。
  余光察觉门口人影晃动,他抬了下眼,笑得随意:“你怎么在?”
  “赶稿。”谢青说完,反问,“陆总怎么也过来了?”
  陆诚哦了声:“临时有点事,加个班。”
  谢青一哂:“那我先回去了。”
  陆诚没再抬眼:“慢走。”
  谢青便转身离开了,下了楼被夜晚清凉的夏风一吹,又忽而觉得有点怪。
  ——别人都没加班,总裁自己跑来加班?
  她觉得有点怪,抬头看看楼上,又摇摇头。
  算了,她又没上过班,上班族的事情她懂什么。
  但是第二天再去写稿的时候,不知道被哪根神经牵动,她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向总裁办公室那边看。
  正值上午十一点,阳光明媚,开不开灯实在看不出。可侧耳倾听,她听到了键盘敲击的声音。
  短暂的迟疑,谢青朝那边走去。门依旧没关严,推开探头看,陆诚还在电脑前。
  从脸色看,应该是通宵没睡。而且他的精神也不如昨晚,完全没有察觉门口有人。
  谢青叫了声:“陆总?”
  陆诚蓦地抽神,这才看向她,她问:“一夜没睡?”
  他反应有点迟钝,愣了愣,讪笑了下:“不困。”
  她蹙了下眉。
  昨晚他告诉她有事要加班,现在她问他是不是一夜没睡,如果是因为还在忙事,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都是“是啊,没忙完”之类的原因,但他说的是“不困”。
  作者是一群因为职业原因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琢磨行为逻辑的生物。谢青觉出不对,但一时不知自己能做些什么。
  她滞了会儿,陆诚又看了她一眼:“有事?”
  谢青复又犹豫了一下,举步进屋。
  “是出什么事了吗?”她停在他桌前问。
  陆诚摇头:“没有。”
  谢青打量着他说:“我有心事的时候,也会疯狂码字。”
  陆诚欲盖弥彰:“人和人不一样。”
  “陆总。”她眉心蹙得又深了一点,隐隐约约的,可以从语气里寻出一点不满。
  “……好吧。”陆诚轻喟,靠向椅背,“是家里的事情。”
  谢青哑音,想了想,不好再问。
  安静几秒,她转身离开。
  陆诚:“……”
  虽然刚才他是真不想跟她说家里的事情,但现在她就这么走了,他忽地郁结于心。
  就不能稍微多关心他一下吗?
  客气一下也行啊。
  他颓丧地趴到了桌上。
  过了不到一刻钟,面前又有了点响动。
  陆诚抬头,发现她重新出现在了桌前。
  谢青平静地把手里的东西放到他桌上,两个三明治、一杯酸奶。
  一看就是楼下便利店买的,三明治用微波炉加热过,塑料纸的包装里蒙了层薄薄的水雾。
  她说:“吃点再工作吧。”
  短暂地怔忪,陆诚笑容迷离:“谢谢。”
  拿起一个三明治,他剥着包装,谢青出于客气,把酸奶的盖子打了开来,放在一边:“我去写稿子了。”
  然后没再说别的,她走出他的办公室,过了会儿,听到她那边房门关上的声音。
  他不自觉地笑笑,吃一口三明治。
  陆诚早饭吃得晚,谢青也是临到诚书文化之前才吃的,时间上差不多。
  是以十二点的时候两个人都没觉得饿。下午三点,谢青听到门响了两声。
  起身去开门,陆诚状似随意地问:“我去吃午饭,要不要一起去?两个人好点菜。”
  谢青想想,是该吃了,就点了头。两个人一起走出公司,进了电梯,陆诚按下B3。
  谢青:“附近吃呗,还开车?”
  陆诚反问她:“爱不爱吃火锅?”
  谢青一愣,点点头,他便笑起来:“那就去吃火锅吧,我突然想吃。”
  她下午还要写稿,中午去吃火锅好像有点浪费时间。
  但看看陆诚脸上的疲色……
  好吧,他心情不好,听他的。
  不过,她问了目的地的大概地址,默默用手机叫了个代驾。
  到车边告诉陆诚,他笑出声:“我没那么累……”
  谢青扭头,神情诚恳:“‘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①。”
  陆诚噎声,绷了两秒,喷笑得更厉害了。
  代驾到得很快,上车按照导航直奔谢青定位的地方。
  是崇文门一带的一家购物中心,谢青没来过崇文门,但到了之后发现,她对陆诚挑的这家火锅店倒不陌生。
  是湊湊,连锁的,这两年好像很火。
  这个时间段来吃饭的人不多,店员给他们找了张宽敞的桌子。两个人各自翻菜单,服务员上前让先点锅底,陆诚便跟她说:“你挑。”
  谢青:“都行。”
  陆诚想起第一次请她吃饭的事,幽幽摇头:“你跟朋友出门吃饭真的不挨揍么?”
  “……”谢青悻悻,“花胶鸡?”
  于是不辣的一半要了花胶鸡,辣的那一半,陆诚看了看她,告诉服务员:“要台式麻辣吧。”
  湊湊的辣锅一共两种,一种台式,一种川式。其实对谢青来说,川式的也没有多辣,台式的辣味更是聊胜于无,但来北京的这大半年她习惯了照顾其他人的口味,所以台式就台式吧。
  等其他菜也点好,两个人轮流去弄酱料。
  湖南吃火锅什么也不蘸,但谢青到北京后爱上了麻酱。考虑到锅底不够辣,她又调了不少辣油进去。
  过了会儿陆诚也端着酱料碗回来……她看到他的酱上摞着小山一般的小米椒。
  谢青低眼涮肉片,抬眼就是他的小米椒山。几片肉涮好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问:“我们为什么叫台式锅?”
  陆诚浅怔,道:“我怕你吃不了辣。”
  谢青:“我是湖南的。”
  陆诚哑然:“我……小时候在四川。”
  “……”两个人对脸无语了半晌,陆诚轻咳,起身,又去调料台端了两碗小米椒回来。
  两碗小米椒全扣进辣锅,煮了会儿,再涮出的肉片都是通红的,终于达到了他们的口味要求。
  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陆诚点的菜荤素搭配得宜,还给谢青叫了杯招牌的大红袍珍珠奶茶,谢青吃得很是舒适:“陆总还挺会吃。”
  “那是你能吃辣。”陆诚正在辣锅里涮着鸭肠,“朋友都不太敢跟我一起涮锅。”
  常是他们爱吃的辣度他吃不爽,他吃爽了他们就崩溃了。
  谢青感同身受地一点头:“我也是。”
  陆诚的目光从她面上无声划过。
  斟字酌句,他半开玩笑般地开口:“那以后咱们可以一起出来解馋。”
  谢青笑了声作为回应,没有说行,但也没有说不停大概是把这句话当做了随口客套。
  陆诚抿了抿唇,拿起漏勺,从辣锅里捞出鸭血和豆腐放到她碗里。
  这家店的鸭血和豆腐是免费送的,只要点辣锅都有,还可以无限添加,关键是味道很不错。
  谢青一边用左手把披肩发撩到而后,一边颔首去咬。她没看陆诚,陆诚却在看她。
  他心里憋气地觉得,自己越来越完蛋了。
  她吃个鸭血他都觉得好看。
  然而她一点都没有察觉。更惨的是,考虑到她的清冷和无情,他还不敢贸然让她察觉。
  她不是会喜欢那种不明不暗的模糊感情的人,他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契机跟她完全挑明。
  什么叫“合适”?当然是她能欣然接受他带来的爱情的时候。
  在她一门心思享受事业上升的时候,显然不合适。
  .
  八月,谢青按时去鲁迅文学院报到。
  鲁院就在北京,两个校区,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八里庄那个老校区。
  老校区的院子里有好几棵树,基本是银杏和泡桐,没有鲁迅先生笔下令人深刻的枣树。
  也没有瓜田和猹。
  为了让她维持“神秘”,陆诚事先跟鲁院打了个招呼,不提“诚书文化的神秘人”这个title。鲁院方面也没必要在这种问题上较劲,于是在签到名单上,一串笔名中的一个“谢青”看起来格外朴实。
  签到后领取了房卡和课程表等几样东西,老师顺便告诉她“对面的小房子是餐厅”和“明天下午开学典礼”。
  谢青点点头道了谢,拎着箱子上楼找自己的房间。
  八里庄校区不大,除了餐厅外,从教室到卧室再到办公室都在一个楼里。
  女作者们的房间这回都安排在了三楼,在房门上贴着大家的真名。
  谢青看着门上的名字一间间找过去,但还没找到自己的,就先停住了脚。
  旁边的门上,写着“柳瑾”。
  她知道这是流锦的真名。
  略作踌躇,谢青上前敲门。
  里面响起一句“稍等,来啦!”,接着是穿着拖鞋小跑的声响。门很快打开,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化着漂亮的妆,好奇地打量她:“你是……”
  电梯门响了声,又有人往这边来。谢青把玉篱两个字噎住,拿起手机给流锦发微信:“鲁院?312房间?”
  手机一响,流锦拿起来看,下一秒,谢青被张牙舞爪地扑住:“我的天呐!!!”
  在网络作者里,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在网上情比金坚惺惺相惜的两位作者,很有可能在现实中根本没见过面。
  也正因此,难得的“线下面基”会显得更有趣。有时十几个妹子一起凑个短途旅行,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相当愉快!
  她被流锦拖进屋里,流锦一边跳一边叫:“《诉风月》唔——”
  她一把捂住她的嘴。
  “别在这儿说,不然大家都知道我是‘神秘人’啦!”谢青压着声音。
  “嗯对,行——”流锦平复情绪,正正色,“那我怎么称呼你?玉篱肯定也不能说,叫老伏?”
  “咝!”谢青捶她一拳,“叫青青!”
  “哈哈哈哈哈行,青青青青!”流锦咂咂嘴,“唉真讨厌,还得隐姓埋名的,不然就你这热度,拿出来啪啪啪抽传统作家嘴巴子。”
  “?”谢青不懂了,“我为什么要抽传统作家嘴巴子?”
  流锦扯了下嘴角,冷笑。
  谢青迷茫看她,她又一声冷笑。而后清清嗓子,给谢青做科普。
  流锦说,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的纷争由来已久。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传统作家”这四个字意味着清高、严谨、老派、权威。但很大程度上,这个印象的存在是因为大多数人会接触到的传统作家都是业界名家。
  实际上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一样,一样有很多人、一样有许多籍籍无名、一样作品同样有好有坏,观点更各不相同。
  对于网络文学的看法上,传统作家圈就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观点。
  文学名家们大多相对包容,有些持保留态度,有些认为网络文学的存在象征着文学的百花齐放。
  但另一些人,在看法上常没有这样正面。
  比如有的人站在学术角度认为网络文学没有深度。流锦说:“有一部分人觉得咱没深度。哎,这一点我是认的,但讲道理,文学也不能全奔深度去啊。上学上班的读者想看点爽文缓解压力,这也没错啊。”
  这就跟快餐一样,你可以说它不如其他正经餐饮类别有营养,但你不能否认它有存在的道理。
  另外也有一些人,对网络文学的不满可能与利益有一点点关系。
  早年有文学领域的博主做过科普,说早些年,中国的文学圈是个“圈”,是个封闭的圈。
  想要当作家的人,要么是“文二代”,出自言情书网,要么是拜大家为师。在前辈的带领下结识杂志社或出版社,连载、出版,或多或少要靠那么一点人情。
  凭借本身的天赋自己打出一片天的自然也有,但是从比例上说,占比不大。
  网络文学的诞生,打破了这道厚厚的壁垒。
  网文平台是公开的,注册一个笔名连五分钟都不需要。好像在一夜之间,任何一个人只要能把中国话说利索,就都能发表小说了。大家各自写各自的故事,凭自己的本事吸引读者。管你是何方大师的学生,故事不好看,就是打不过别人。
  谁都能当作家了,一些铁律无形中被融化。
  借助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这个产业蒸蒸日上。
  传统文学领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出版业,电子阅读本身对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出版商又要追求利润,很多公司无可避免地开始向网络文学出版上转型。曾经的“主流文学圈”,在市场上的声音越来越小。
  就算是网络文学圈内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存在确实压缩了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
  这些观点原本都可以达成共识,至于后来两方为什么会掐起来,大约是因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那么一小撮人名不见经传、却又自问怀才不遇吧。
  这一小撮人最容易变得刻薄,又往往声音很大,总能迅速激化矛盾。
  这一小撮人,常常长篇大论地声讨网络文学低俗没深度,最后中心思想收在感叹我国药丸、奉劝大家多看有深度的作品上。
  说得好像如果没了网络文学读者便都会去看他们一样,选择性忽视即便在传统文学圈内也有很多人在力压他们的事实。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