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在阿玉这里喝着所谓的野茶,吃着所谓的野草汁做的冻膏,幸福点刚升起来的元宗满脸的迷茫,这怎么说到学堂了?他们墨家对学堂这两个字实在是没啥概念啊,虽然看了不少时间阿玉这教学的事儿,可他们对于教学……一项是随缘。遇上了合适的,那就招收一下,然后这些人自己自主自发的跟着干活学习,等着出挑了,被人看中了,再传授衣钵技艺,这路子都做熟了。
这学堂……这该怎么整?其他百家门派好像也没学堂吧,多是找几个弟子,慢慢言传身教什么的,阿玉这里……杂家这花头有点多啊。
“对,就是学堂,从最基础开始教导,这样一来,即使教导出来的未必都能成为合格的弟子,可只要在咱们这学堂里上学,那天然的就会对咱们的学派亲近,一来二去的,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支持。如此若能长久坚持,你想,百十年后,墨家也好,杂家也罢,又该是何等光景?登高一呼,天下景从便不再是梦想,想要革新,想要拯救天下百姓与水火,还怕无人应和?”
这是说到了元宗的心里去了啊,他们墨家,想要天下大同的心最是迫切和虔诚。可这世上和他们一样,公而忘私的却少之又少,多是些贪图享乐,只求私欲之辈。若非如此,这些年来,也不至于墨家逐步艰难。可若是像阿玉这么说……找不到自己培养,那就不一样了,哪怕是这所谓的学堂再小,再少,只要坚持下去,最起码墨家不用担心后继无人了对吧。
“确实,若是这样,比如今靠着木屋和火炕的影响招揽的更容易,也更合适些,如今……虽然比以往好了些,可来的多是些目不识丁的,或是一时感激之人,未必能长久,若是自己教导出来的,那自然更符合我墨家兼爱的理念。”
元宗越想越觉得好啊,像是他们这样的,理想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学派,在这个时代生存真的很难,时不时都有弟子坚持不下去而退出的,淘汰率有点高。可若是从小教导,那信念必定更坚定。
“对,办学堂。不过,秦玉,这事儿咱们都没经验,到时候只怕少不得又要劳烦你了。”
劳烦?不,一点都不烦,阿玉觉得,若是能拉上墨家一起,那这学堂只有越办越好的,毕竟基数大了,影响力才能更大对吧。谁说墨家学堂出来的就一定是墨家的弟子?就是墨家的弟子,谁说墨家的理念就一点都不能改了?人儒家可是一直在变,墨家也没一直墨守成规。而只要理念合适了,或许还能拉拢一下农家之类的,到时候……技术进步了,粮食高产了,读书识字的人多了,这天下或许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比如秦始皇的那些工程不至于死伤无数了,比如那些开脱边疆不再是艰难的人命去填了,比如粮食高产后税赋不在是承重负担了,那这天下一统的进程是不是会更快?所谓的六国复辟是不是就欠不起风浪了?是不是就没有了汉朝?也没有了所谓的和亲匈奴?
好吧这些都有些远,从近点来说,学堂多了,他想要伸手到邯郸附近,招收一下牛家那个孩子是不是就不显眼了?培养起一批合格的帮手,□□一下真嬴政是不是也能更合情合理些?
甚至,通过学堂,建立更稳固的消息来源什么的……这个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就不多说了。
“这事儿既然是我提出来的,那自然不会放手不管。等你们墨家学堂建起来,该怎么办,我另外会写下详细的章程,你们觉得合适,随意取用就是。”
阿玉的大方让元宗十分的高兴,心下忍不住想,杂家果然是杂家,什么都懂啊!连着怎么办学堂都知道,嗯,这个朋友交的实在是划算。
得,在元宗的心里,杂家彻底是套上了一个叫做百科全书的帽子了。也不知道其他杂家弟子知道了之后,会是个什么反应。而事实上……杂家虽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可在历史上,“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甚至因为杂家著作稀少,唯有战国商鞅门客尸佼所著《尸子》、秦代秦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淮南子》为代表,还多以道家思想为主,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以至于后世沦为九流之列,传承都艰难。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亲,你其实也在编漏洞不小的故事。后头还不知道会怎么圆呢。或许,阿玉,你这是一肩挑起了整个杂家兴旺发达的历史责任?
不管以后怎么滴吧,反正阿玉的第一步那是跨出去了,因为这学堂的事儿,阿玉和墨家的关系越发的近了,而因为有木屋和火炕的基础,周围贫苦人家也愿意送孩子来他们的学堂上学,毕竟这个年代,能学一门手艺很难得。是的,在这些送孩子来的人家眼里,这学堂其实就是学手艺的地方,他们的期望值很低,低的墨家的人看着都有些丧气。
可不管怎么说,到底是人气起来了,有了这些学堂,有了这些学生,按照阿玉上午读书认字,下午学手艺的安排,一点一点的,已经开启了贫民教育的大门。而且因为学堂的逐步增多,还使得阿玉在赵国朝堂都有了一定的名声。(谁让他最初是在赵国开的第一个学堂呢,这也能算是给赵国长脸了对吧。这年头七国攀比之风可是相当的强烈,连多引进一个人才都要炫一把,更别说这都快赶上稷下学宫的大场面了。)
而有了朝堂上王公的关注,阿玉和墨家办起学堂来自然顺利了不少。甚至在阿玉提出有教无类,知行合一,实用为本的理念之后,比儒家所谓的礼教更得这个时代有识之士的推崇。虽然有教无类这句话明显偷了人家儒家的,可阿玉用实际行动表明,他比那些鲁儒更坚定,用实际行动推动了圣人的教育理念。为此,已经开始有其他国家和墨家什么的接触,有心提供方便,让他们在他们的国家也展开一下学堂什么的。
这样的待遇就是墨家钜子都没想到啊,往年因为他们帮被攻打的弱国守城,强国总是看他们不顺眼,如今居然还请他们去?天上下红雨了不成?实在是难以置信。
不过再怎么不敢相信,这到底是好事儿,脑子快的钜子立马就开始行动了起来,不但是学堂一个个的开了起来,连带已经有了点分散迹象的各国墨者也被重新整合了一遍。方法很简单,召集了起来上课,洗脑,重新描绘一下理想,布置一下工作计划,美其名曰培训。凝聚力上升了好几个台阶。
从这个角度来说,阿玉,对墨家说一句恩同再造都不为过。最起码为墨家传承延了几十年的命。虽然这事儿出了阿玉自己,其他人啥都不知道。可这不代表阿玉自己不嘚瑟。
墨家啊,作为先秦时代中国理工科执掌牛耳的门派,作为当时全球技术最顶尖的门派,若是能多延续几年,能多传承下来些书籍技能,那对于整个华夏,都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阿玉,也能算是功在千秋了吧。
此外,因为墨家,阿玉也顺利的在第一时间摸清楚了连晋的底细。
连晋书里怎么说来着?原是卫国人。这个其实就很有问题。卫国是哪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个传奇小国,隶属于周朝的诸侯国,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甚至可以说在春秋战国中,也属于坚强派。
虽然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公元前254年,就已经被魏国覆灭,算的上亡国了。可事实上,却残缺着依然生存。公元前241年秦取卫国的濮阳等地。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卫国名存实亡。可卫国的牌子却一直到了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才算是彻底灭亡。可神奇的是,卫国的后代即使这么惨了,依然没泄气,后来依然建立了卫满朝鲜!
这样一个国家出来的人,(哦,连晋跟着赵穆的时候卫国已经被魏国灭了。),你说赵穆能信几分?还臂膀?阿玉觉得,这是相互利用还差不多,毕竟谁让卫国原来的疆域就在邯郸附近呢,即使灭了过,这样一个剑客,还是个仪表,学识都不错,明显属于贵族的剑客,卫国人脉总是有的,有助于赵穆在赵国当间谍对吧。
果然,在墨家的调查中(注意,这会儿卫国还没被灭。)连晋确实出身很不错,虽然这个时候的卫国已经风雨飘摇,可作为小贵族家的嫡子,父亲是官员,家中经济条件不错,自小学剑,天分不凡,已经有了红缨公子的名号,故而颇有些心高气傲。这样一个人,也怪不得后来在和项少龙争斗中如此的骄傲了。他的出身,他的才学,和来历莫名的猪脚比,他有理由骄傲啊。
“阿玉,你调查这个人干嘛?才十岁出头的孩子,难道你要收这个弟子?这样的贵族出身,可不缺先生,未必能来咱们这里。”
墨家帮着调查的弟子见阿玉看的仔细,心下有些不解,虽然这个孩子确实看着挺不错,可光看这性子,也不像同他们一路的,这是干啥呢?
干啥?干啥阿玉不能说啊!所以他只能一边笑了笑,一边摇头,说道:
“不过是想见微知著罢了,魏国对这小小的姬姓卫氏可没安好心,想看看他们能撑几年,如今看……灭亡不远了,固然卫王还算不错,可臣下却不堪重用啊,看看,一个个的,送弟子去别国求学这是为什么?后路留的太明显了。他们自己都不看好,还能指望谁?”
“卫国?”
阿玉这么一说,那墨家弟子也是一愣,随即看向那张纸的眼神就有些恍然。若是以前,或许这又该是他们墨家出人出力,还不得好的时候了吧。是啊,他们拼命想要维护弱小,可这些弱小……算了,不说这个,现在这样也挺好,最起码他们不用为了大义,平白为这些不值得的送命了。
看,墨家也不再是以前的墨家了。
第226章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0
还只有十来岁的连晋目前还正年少轻狂, 牛家村的真嬴政也还是奶娃,就是后来剧情最初主线聚集地的乌家牧场也正忙乎着稳固地位,连营救朱姬母子的事儿都还没成为目标。哦, 也是, 目前嬴异人才刚回国, 自己都没站稳脚跟, 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指示送到赵国对吧,这个很正常。所以喽,在摸清楚了情况之后,阿玉的生活又恢复了几分平静。
对于他来说,如今更重要的是将学堂办好,将更多实用的东西推出去, 让更多的百姓得到实惠。比如精耕细作的方法, 比如提高产量的渥肥技巧, 比如踏碓的使用,比如织布机的改良等等。没亲手制作出一样, 他就会一边用来教导弟子, 一边提供给墨家,好让这些东西能更快的推送到全天下。
什么?这会不会提高了赵国的国力, 以至于秦国将来一统天下难度加大?有墨家这遍布全国的网点在,你觉得这帮子几乎已经可以算是天下为公的道德圣人能只局限于赵国一个地方推广?怎么可能。看看近来越来越多的墨家子弟往来各国, 频繁交流就知道,哪怕是在最边缘的国家,那墨家也从没放弃过开拓, 这样的一个一心辅助最底层百姓得组织,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东西推广到每一个地方。
更不用说阿玉在一开始,就已经和钜子等墨家人有了共识。若是真的要选一个合适的国家,一统天下,结束战乱,那么他们也必定是要选一个最怜惜民生,最符合他们兼爱理念的国家来辅助,而这选择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看阿玉这些东西送出去之后,各个国家的上层重视的程度。
凡事重视民生的,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器物的好处;而凡事在第一时间就以官府力量来支持这些器物的推广的,必定怜惜民力;而重视民力的国家,自然百姓日子过得更好,国力也就更强,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也越高。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你那些田地间的法子且不说,没有一二年,没有对比,未必能立马让人重视。不过这踏碓……确实是个巧方,往日提水也曾用过桔槔,哪曾想,这东西改一改,居然能比木杵便利这么多,如今舂米可是方便多了,秦玉啊,你这是一下子让城舂旦的刑罚都没了用处了。”
和秦玉越来越熟悉的钜子,每次到这边附近,就会来阿玉这里走动,甚至借宿吃饭,半点客气没有,也正是因为这样,阿玉做的任何东西自然也逃不脱这眼光犀利的老头的围观,若非这会儿正是和墨家合作,而墨家的匠人也确实手艺不凡,让阿玉补充了不少这个时代的特色工具知识,弄懂了不少往日有些模糊的工具用途,他都恨不得将这老头赶出去。
哪有这样的,每次只笼着袖子围观却半点忙不帮,嘴上还要叨叨叨的指点评价,这很让人心情烦躁好不。阿玉有心想说,刑罚什么的和他有什么关系?可转头一看那老头满脸欣慰的表情,这冲口而出的话就又咽了下去。
虽说“舂”一直都是作为一种女性囚犯苦刑在使用,可事实上局限于工具的匮乏,这个时代,每家每户每日舂米也依然是件很重要的工作。富贵人家是仆妇在干,而贫民人家,则是家中壮年妇人的活,而若是家中人丁稀少的,那么老弱便是这一项工作的主劳力。不知道牵绊住多少的人力资源。
往往每日早期开始舂米,一个人一两个时辰,才能舂出一家人一日的粮食,若是人多,许是要整整一个上午。这种费时费力的工作不知道让多少妇人手臂劳作过度,不到老就做了病。也不知道累坏了多少老弱妇孺。
而如今呢,这么一个踏锥,像是阿玉这里,连年纪最下的孩子都能轻松的操持,一边做活,一边还能空出手来,摇头晃脑的背书,轻轻松松的就将活干完了。节省了多少力气,多少时间。
钜子从这一个小小的东西上看到的,不是那些刑罚的减轻,而是天下百姓生存的便利,也难怪如此欣慰高兴了。
“有了这踏碓,孩子就能干这些活计,那多出来的人手,自然就能去田地里帮忙了,而多了这些帮忙的,田地自然种植更好更快,而这余出来的时间,家中壮劳力还能去外头做点散活挣钱,如此一来,这日子自然会过得更容易些。这法子好啊,真的好。”
看,是吧,到底是钜子,作为天下墨家的领袖,他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些关键。看到了器物便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一系列有益的催动。
不过这家伙怎么不说他改良的织布机?这也是好东西好不,虽然因为不敢太超前,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下,可这怎么也能让织布的速度增加三分之一,这是何等的伟业?最起码在这个布都能当钱使的时代,让百姓多了出息不是嘛?阿玉如此想,自然也如此问,对于墨家人,你越直接越好,如今阿玉也算是摸到了和他们交往的技巧。
“织布机啊,呵呵,秦玉啊,好是好,可你看,这织布机……百姓人家,有几家有的?便是缴纳税负,也多是直接上缴丝麻线,真正在织布的,还是那些商户,那些大家,百姓?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