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的科举路——范懒懒
时间:2019-05-15 10:36:36

  王钰本来就没指望这个爹能给自己什么帮助,不过对于岳家王钰也知道差距,虽然外公想要倾家荡产给他置备聘礼,但是他也不能干啊。
  王钰在京中也是打听好了,在京城娶妻相比他们武安县这种地方自然花费甚高,但是那些官员娶亲也不可能倾尽家底来为儿子娶个儿媳妇,这常规聘礼的价值还好,对于赵外公来说是出了点血,但不至于伤筋动骨。
  完全不可能让外公为他变卖所有家产,他父亲本来就给不了他什么支持,外公再倾家荡产他不是不光连背景没有连财富这条优势都没了。
  赵外公退而求此次给他在京城置了座不错的宅子用来娶亲,聘礼方面就照着京城普通规格来的,王钰也是想得开,他就这出身,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再加上他的老师武安县令也给了他不少贺礼让他添进聘礼里,他这份聘礼还是挺像样的。
  王钰晚了潘安几天回京,实在是要准备的东西多,回来后就开始走动差事,想谋个不错的职位,不过就算有岳家帮他活动,这京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还是得再等等,不过这算如此等他在等着职位消息而没什么事来看潘安的时候,潘安已经入职好些天了。
  翰林院是个既清贵又清闲的地方,众所周知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这地方没有什么实权,但是不知多少人削尖脑袋都想进来,就是因为内阁之人大多是翰林院出身,不过在翰林院呆过却不一定能进内阁,但这就足够让所有士子梦寐以求了。
  潘安的职位是正七品的编修,平常干的活也十分明了,就是要参与参与修书,因此就是整天埋在书堆里和书打交道,日子过的还算悠闲,毕竟书不是一天就能修完的,这是个慢活,皇上又不催,众人都是按时上下班,没有点灯熬油加班的情况。
  不过这新人初来乍到受到欺负也是难免的,人家也不会和你有什么言语上冲突,都是些软刀子,无非就是支使你去干活,潘安和布凡因为是这届学子最出风头两人,盯着他们两个的人难免多,所以这跑腿的活多是落在了他们两个人身上。
  不管是不是你的顶头上司,只要有活要么看到你便支使一二,要么就去找你的顶头上司借人,然后把他手头的活儿都让你干,他在那里时不时感慨一下公务繁忙使得他背疼头疼,然后翻两下书就开始在那喝茶,喝完一口还摇头晃脑在那点评两句。
  让忙得手忙脚乱的潘安很是无语,但是他能怎么办,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新人就得干活,除非你爹是你顶头上司的上司,潘安不是,所以就算他是未来驸马也有人不理这茬照样让他见识职场潜规则。
  这干点活还算是小事,潘安晓得给皇帝当官一不小心是会要命的,不过翰林院不是什么容易出事的地方,除非你涉事到文字狱之类。
  所以潘安对自己修纂的书很是谨慎,小心不能有一些和反动沾边的话语,布凡的日子要比他好过一点,一点是他父亲有些人脉能对他照应一二,二就是他官位高一些。
  翰林院学士是翰林院官位最高之人,为正五品,布凡一上来就是从六品,可以说不低了,翰林院职位比他高的不到两掌之数。
  潘安就比人家低了一级,但是头上压的人就多了好几个,因此他比布凡的日子过得要惨上不少,这也得他慢慢经营,帮人干活这事说是个坏事也不见得,你要是趁这个机会把活干好了,跟人关系处好了,也是可以经营些人脉的,这样就可以打开在翰林院目前的困局。
  要想解放目前的日子还是得有个突破点的,潘安也是在找这个机会。
  总的来说,翰林院的日子不算难过,反而是潘父潘母看着儿子这么辛苦,日渐消瘦,心疼得不行,他们带着幼子幼女过来和长子一起过,本以为长子这成了官那必是威风凛凛,整日喝茶看书便有大把银子的月俸。
  结果还真不是这样,使得潘母隔三岔五就给潘安炖些鸡汤,让他补身体。
 
 
第116章 家事
  等到潘安发了第一笔月俸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目前潘安一家可以说就是脱离潘安出来单过了,潘安是想把父母接过来享福的,现在的日子也算也可以,不过更好的日子肯定是在他尚了公主住进驸马府之后。
  目前潘安的月俸养着潘父潘母外加弟妹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家里处于小康水平,至于弟弟的启蒙也算好说,他目前每天工作朝九晚五,晚上回来还是有不少时间可以来利用的,因此就把请启蒙老师的钱省了下来。
  然后潘安请了两个仆妇,潘母张氏也到了该过好日子的时候,虽然潘母手头还有收的田租这个进项,所以他们二房这两年过的不错,但是和一般官员的母亲肯定是没法比的,如今有条件了,也不能再让母亲辛劳了。
  但是出于他爹这个男人四十一朵花的年纪考虑,潘安就没买小丫鬟,买了两个岁数比较大的仆妇。
  一开始潘母还不习惯这样什么都不用干的生活,后来倒是又找到了事情做,张氏本就会些女红,以前潘母经常做些鞋面,荷包之类的卖钱供着潘安读书的一部分开销,不过自打潘安成为举人她就过上了收田租的生活,平时还要伺候婆婆,做饭洗衣就没怎么做这些了。
  如今一下子儿子成了当官的,而且潘安如今正七品,是可以为妻子或者母亲请封的,他未来的妻子显然不需要命妇身份,所以潘安已经上折为母亲请封孺人,这是正七品官员家眷的诰封。
  这封号下来只是时间问题,为了不让母亲之后接到圣旨的时候太过震惊,潘安已经提前告知了张氏,张氏乍一下得知自己这一朝就要从一乡下妇人成为朝廷命妇,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着觉,潘父眼看自己媳妇都要成有品级的官夫人了,自己还是个平民呢,颇有点酸酸的。
  张氏激动了几天以后只觉得自己身份马上就要不一般了,不能再向从前那般粗俗了,也得为儿子做些什么,于是张氏开始了邻里走动。
  周围的当官的品级都不高,不然也不会住在这,不过他们娶的夫人有的是小家碧玉,也有大家闺秀,张氏秉持着远亲不如近邻的想法,去拜访了几家,虽然有的人家对她挺疏远,但也客气有礼。
  就是这样让张氏结交了两家的家眷,其中一家当家的官职是八品,他的这位夫人和他一起始于微末之时,也是出身农家,境遇和张氏比较像,不过张氏比她强的地方就在于公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不在身边,日子比她自在。
  不过这人的丈夫当官早些,她对于官家夫人的事情比张氏知道的多多了,而且人比较爽朗热情,张氏和她一来二去就熟了。
  另外一户那位夫人的丈夫和潘安一样就职于翰林院,而且这位夫人是官员之女,虽然父亲官职不高,但也算是大家闺秀了,性格十分温柔羞怯,为人和善有礼,张氏就喜欢这样看起来知书达理的姑娘,他想儿子娶得就是这一种。
  这位翰林院官员的夫人吴氏在女红方面很有擅长,张氏和她走动多了就和她学了起来,之后就带着女儿五丫一起去,张氏本身女红技艺很是粗浅,他觉得女儿以后可是官家小姐,自然得按照大家小姐那样培养。
  来到京城以后也不叫五丫这个小名了,五丫大名潘蓉,吴氏就叫她蓉蓉,张氏可以说是带着潘蓉来向吴氏拜师了,于是没事就拿些自己做的糕点小吃带过来给吴氏。
  潘安看他娘对京城的生活还算适应,和邻里相处得也挺好还是挺欣慰的,不过潘父就不太一样了,潘父本身就是个老实木讷的人,没啥手艺在身,只会种地,在潘安小的时候他除了种地之外就是去码头扛货赚些来给儿子添些纸笔,供着儿子读书。
  在潘家搬到县城之后,因为张氏一个女人下乡收田租不方便,他就和张氏分工,他去收,张氏来算,家里一些力气活他也是得干的,没事的时候和媳妇聊聊天,逗逗娃,日子过得也挺滋润。
  自从来到京城以后,四周都是官老爷他和人家没有共同话题,再说他也不敢上去搭讪,虽然他有个当官的儿子,但是他自己不是官啊,这里住的官员年纪都比他儿子大多了,大多数和他岁数差不多,所以他们的爹就和他爹岁数差不多,他也没什么共同话题。
  现在妻子白天就带着女儿去吴氏那里学女红,家里的活又有仆妇干,他就只能和小儿子作伴,看着他玩玩闹闹,其实是有些无趣的,因此这京城中的生活他适应得并不如妻子张氏。
  潘安也是过了好一段时间才发现他爹的情绪状态不太对,其实潘安也考虑过潘永民的情况,他现在正值盛年,就这么在家呆着看二儿子确实挺让人萎靡的,要知道潘父以前也是家里顶梁柱,这一下子让他什么都不干十分的不适应。
  潘安也想过给他爹找点事情做,他不可能让他爹再去扛货,想给他爹活动一下去个朝廷相关的清水部门当个正式工不可能,临时工还是可以运作一下的,不过他爹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识字,要是识字的话可选择性多,比较好找,不识字就不好说了。
  他目前还没什么人脉,这本来不难的事情他现在要做到也挺麻烦的,看父亲这样潘安也不能这么徐徐图之了,干脆找到了人脉最广的王钰帮忙。
  王钰最近也在为自己的授官各处奔走,现在对好些地方都挺熟,没让潘安等多久这自己的官没跑下来就把潘父的事情跑下来了。
  就是一闲职,基本上什么活都不用干,就是帮忙看着地方,每天按时上下班,就是薪酬挺低的,潘安觉得还不错,有点事情做他爹就不用每天瞎琢磨,果然自从有了事情干以后他爹每天都精神抖擞的。
  潘安已经交了他弟弟三柱,也就是潘泰《三字经》和《千字文》,这孩子学得都不错,现在正在学习《百家姓》,不过潘安也发现潘泰的学习热情没有最开始的时候高了,孩子年纪还小,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本来原来的时候家里还有他爹能陪陪他,现在白天家里就潘泰一个人在家中读书,小孩子嘛,觉得闷很正常,潘安觉得还是得把潘泰送进学堂,周围同龄人多了比较有利于成长,在那种氛围下学习也不至于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这找学堂倒是方便,他们这一片属于文人聚集地,自古至今文人大多数都穷,而且吧家里出了一个读书读出头的,小辈们都得再拼这条路,总是有大多数人科举之路不太得志,然后就开始边赚点钱边读,所以附近私人开设的学堂不少。
  不过不像潘安启蒙那会儿找个童生都费事,这边开设学堂的最低都是秀才,还有不少举人也开设了启蒙课堂,就是费用上要贵不少。
  不过也不是功名越高学费越高就教的越好,还是得看教学风格,潘安也是考察了好几家,挑中了一个老秀才,风格有些像潘安当时上学堂时那个老秀才,讲得通俗易懂,教学生的风格属于因材施教类型,比较适合刚刚启蒙的孩子。
  其他那些讲得一看就挺厉害的,连他都听得不知所云,更别说这些刚刚认字的孩子了,启蒙是打基础的第一步,还是得以让孩子能跟上进程为重。
  就这样潘泰的学堂也定下来了,潘父下班之后正好把潘泰接回家。
  就这样潘安一家的生活都步入了正轨,在京城这个繁华之地算是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最起码潘安觉得这样的生活平凡宁静,还是挺不错的。
 
 
第117章 有事一二
  转眼间潘安在翰林院已经呆了三个月,他之后可能会在这里再呆三年,甚至三十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过相对于朝堂之上的奇诡风云,翰林院这点小打小闹还不算什么,潘安也算是在翰林院站稳了脚跟。
  和潘安的安慰日子相比,布凡的人生就比较像开了挂的,在成为本朝年龄最小的连中六元的状元之后,进入翰林院没多久,别人还在安安静静地修书,他已经被皇帝点名去草拟诏书,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圣上,足以看到圣上对他的赏识。
  布凡俨然已经成为了皇帝跟前的红人,翰林院一些官职比他高的人都捧着他,就连翰林院学士都对他青眼有加,潘安作为进入翰林院时和布凡同样受瞩目的人,反而表现得十分一般,
  可以说泯然众人。
  因此,在背后非议潘安的人不少,潘安虽然知晓不过却不当回事,你要是搭理那些不知所谓的人岂不是说明你在乎这些人,而这种只有见过寥寥几面品行又不端正的陌生人怎么值得你去在乎呢。
  有这个生闲气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两本书,多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一点筹码,潘安活得可以说很佛系了,所以他这种生活态度还是挺适合在翰林院养老的。
  翰林院的人不算多,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办公的地方,平常又没有什么集体活动,所以潘安至今连人还没认全。
  今日好不容易举行了一次小范围内的集会,主要就是发表一下各自的修书体悟,十分自由,这么多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随便说一说再辩一辩就是了。
  本来就是自由讨论一下半个时辰就散了,其实这会的最大作用是让大家交流一下感情,要是有志同道合的就可以私下尽情讨论了,毕竟这么一会儿工夫讨论不出什么,也没有那么多公用时间给大家占用。
  不过就在主持这场集会的侍读学士照例询问一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在潘安隔一个人的位置有一位刚刚就有些故意的说出潘安的名字说他怎么不参与讨论啊。
  潘安那时看了他一眼,确定自己不认识他之后回了一句我有和我旁边的人讨论,潘安也确实有与旁边那人讨论,不过这位大哥不怎么搭理他,就敷衍的嗯嗯嗯,潘安强聊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干脆也不吱声了。
  还以为刚刚故意点他那一位说一次也就得了,毕竟大家连招呼都没打过,潘安也诧异对方知道自己名字呢,没想到在周遭安静下来后,侍读学士问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这位声音不大不小刚好够大家听到的程度再次说了一遍潘安没有参与讨论。
  潘安也没打算不出声,再次回了一句我有和旁边的人讨论。之后对方就没声了,侍读学士问问也就走个过场就当没听到他们的对话,直接宣布既然大家没什么问题就散会,然后说了几句鼓励大家的话就完事。
  潘安倒是没怎么把集会上的事情当成大事对待,就是对那个提起自己名字找茬的人有点好奇,这是谁啊。
  问布凡,布凡来了没几天就天天往御书房跑人认识的还没他多,于是布凡就问了问住在他家附近的那个也在翰林院供职的大哥,说起来他们两人的家眷走的还是挺近的,潘安他娘天天带着他妹妹往人家家里跑。
  这一来二去的他和这位吴有禄大哥也就熟悉了。
  提起当时在集会上提他名字的男人据吴有禄说叫做陈丹,吴有禄看起来和陈丹关系还不错,虽然集会上的事情明显是陈丹找茬,吴有禄还帮他遮掩似地说了两句,“这孩子平时性格就有点虎,你也别在意。”
  关于陈丹的其他信息吴有禄一点没提,潘安看他无意说也就没接着问,省得让人以为他对这件事很在意还要打击报复,转而和吴有禄谈起别的。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