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豪——三春景
时间:2019-05-16 05:52:01

  “《洪三娘》怎么是首演,以前已经演过了吧?”“那是苏唱班子,如今是昆曲班子要演,自然不同。”“昆山那边的新班子么?”......
  跨越了几百年的时光,男子汉想撩妹,感觉上还是一个套路。
  “张小姐和连小姐怎么说?”忽然有人询问正在商量什么时候走的张贵子和连翘。
  连翘和张贵子互相露出一个心知肚明的微笑,连翘挟了一块蜜糕,放下筷子:“这个啊,我和我表姐大概是去不成了...我们两个是在嘉定第一报馆做事,还是日报那边。像是今日这样耍子,实在是太少了。”
  是日报的只有连翘而已,张贵子是校对室的人。不过连翘故意这样说,就是要引起误会。果然连翘一说是报馆日报那边的人,所有人都露出了理解的神情。
  做什么工作都是不容易的,因为头顶上发工资的老板总想要少出钱多办事,压榨员工就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关于日报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任务之艰巨已经被其他行当的从业者给妖魔化了。
  不过无风不起浪,日报工作确实工作量很大也是真的。
  连翘不知道现代社会的日报是怎么解决用工的问题,反正她现在所在的《朝日报》工作组休假很难。
  这时候的工作者,除了几个节日之外,放假是一旬一日假,仿照了官员的休沐制度。而日报工作者可没有这样的好事...日报可是每天都要出的,实际上日报工作组最多就是在旬休和节日前一日和后一日工作多一些,减轻旬休这一日的工作量,最后安排比平常少的人手就可以应付这一日的工作,空出人来轮休。
  这样一来,日报组的工作者一个月能休息一两次就谢天谢地了。
  当然,这样繁重的工作量也不是没有补偿的。工资是一样的,但报馆会在奖金和加班费上做出调整。
  连翘回这样一句就算是把天给聊死了,好在旁边表姐张贵子给她救场。笑着转移话题道:“这都是些老本子了,就算演戏也不过就是由这个小调变成那个小曲,没有什么趣味。要我说啊,还是排两出新戏来的好。最近《海上归来记》不是刚完了,怎么不排这个!”
  说这话的时候她似笑非笑看了一眼连翘,其中意思只有两个人懂。
  别的人不懂,但是反响不错。如果用后世的话来说,《海上归来记》现在就是热搜话题,提起它就有无数的人有话说。
  虽然被大家这么当面吹捧怪怪难为情的,但是连翘忍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不得不说,真的还蛮开心的!就是这操作略羞耻啊。
 
 
第35章
  “我出门了!”连翘收拾好自己的布包,踏上了巷子里的青石板路。
  古代没有什么空气污染,这里又是江南水乡,不要提有多美了!穿过青石板路两边的白墙黑瓦,外面热闹的街道映入眼帘。
  中间是一条河道,河道两边全是做生意的铺子。至于河道里面,一艘艘的小船正用竹篙轻点岸上码头,荡悠悠地离开。这些船有些是做生意的,卖菜卖小食都有。有些是运货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舟船好比北方的车马,正该如此。
  另外也有一些是乌篷船一样的‘客船’,连翘以前在现代的时候,还有一些小地方会有乌篷船过河,就类似那个。
  这种乌篷船船资比人力车收费还便宜,有的时候连翘也坐这个去报馆。只不过如果目的地不是挨着河道的,就要走一截路。但是这也不算什么,嘉定城并不大,就算没有挨着河道,距离也不会多远。
  码头边上连翘正好看到一只会经过嘉定第一报馆的乌篷船要走,立刻招手:“船家!”
  轻轻一跳,稳稳当当就上了船。
  “走船喽!”随着船尾撑船船家拉长嗓子一声长调,乌篷船汇入‘船流’。
  这时候正是去做事的时候,船上人不少,总有七八个,都在靠着船壁的坐处坐着。还有一些手上拿着今天的日报,正闲散地看着。
  船头有个小女孩儿,看样子是船家的小女儿或者大孙女儿。十来岁的样子事事能干,正煮红豆甜粥——这是他们自家吃,也卖给船客的。比不上专门卖小食的种类丰富口味好,但好处是方便又便宜。
  她旁边还有一个架子,上面放着各种报纸和几本书。报纸不必说了,至于书则是最近最好卖的,从书商那里小宗进来。算是不浪费船上的地方兼做别的生意,多少能赚点儿吧。
  这倒是有点像后世的车站书店。
  连翘懒得去拿报纸,出于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心态,报馆将嘉定地面上找得到的报纸都订了。她要想看,那是随便看,看随便,根本不必花这个冤枉钱。
  于是她都看着几本如今的畅销书——其实也没什么可看的,畅销书都不会突然冒出来,这些书一直是热点话题。从头翻到尾,都是连翘看过的。
  直到看到最边上,轻轻‘呀’了一声:“这是《海上归来记》?”
  煮红豆甜粥的小姑娘以为连翘要买书,连忙招呼了一声:“姐姐若是喜欢就赶紧买一部去,这书卖的可好了!这还剩下两本说不得下午就没有了。我爹说了,这书卖的好,咱们这种零散卖书的都不好拿货呢!”
  说了一半,似乎觉得这话有把客人赶向大书店的意思,于是赶紧补救道:“大书店其实也不容易买到,一上货架就被买空了。”
  连翘忽然就想起了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里说过的经典一句——‘啊,出名要趁早呀......’,真是一毛一样。
  忽然起了兴致,故意问道:“我看这书定价也不便宜,真的会有人买吗?”
  小姑娘不明所以,连忙道:“当然有人买,刚刚早上就卖了两部哩!”
  连翘笑了起来,虽然她肯定是用不着买这书的。还是掏出钱买下了这本书,就当做一个纪念也好。
  上班的时候连翘是抱着一套《海上归来记》去的,别人还可以,刘盈盈见了奇怪。不过转念一想,这是连翘第一次出书,兴奋之下特意看看有什么稀奇的。想她当初也是想当作者而不是编辑的,发了第一篇小文章在报纸上,那报纸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连翘却不知道刘盈盈是这么想的,只是好玩儿一样写了一篇小文——如果《海上归来记》卖的好,书商那里再版加印,就让把这个当作序言。
  “今日乘船去报馆和编辑商议事情...作不在意:‘我看这书定价也不便宜,真的会有人买吗?’......”
  非要说的话就和孟郊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样,直白又功利。不过因为实在太过情真意切,几乎说中了每一个人的心事,竟然不显得鄙俗了。
  果然,等到再版的时候这篇序加上去,引来不少人评论。
  有人酸溜溜的,就说‘小人得志’。但是绝大多数都被连翘直白贴近的描述正中心中所想,大为赞同,说是‘真性情’。话又说回来了,出名要趁早,谁不想少年成名呢!
  “要我说,这肯定是假的!”因为听说《海上归来记》再版中添了一篇作者亲写的序,许文华特意再去买了一本单行本。
  没有人知道《海上归来记》的作者乔琏是男是女,年轻还是年老,什么样的出身。只能从《海上归来记》上寻找证据,认为是一个三四十岁年富力强的男子,既有阅历,又不至于没有豪情。
  另外,鉴于《海上归来记》中对‘富贵’的十分了解,毫无穷酸装清贵的局促,大家猜测乔琏应该出身上层——为此他们积极的寻找佐证,就连乔琏这个笔名都拿出来说事儿。
  琏是一种珍贵的玉器,在古代是作为宗庙祭祀时候用来盛放粮食的器皿。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礼器,而且是规格很高的礼器。用这个字做名字,说不定就是某个大家族将来要承祧家业的长子长孙。
  怎么说呢,全错——连翘是一个年轻女孩子,出身中产阶级,完毕。
  而这篇序言出来,似乎是做了一个完美的佐证。出名要趁早啊,这不就是说明乔琏确实年轻么!而且这么锋芒毕露的话,也侧面印证了确实是一个生活一帆风顺的公子哥儿。
  已经有女书迷想刘明程不得,转而想乔琏了,认为乔琏写刘明程其实就是写自己——有经验的读者都知道,作者的第一本小说会带有很大的自传性,在主人公身上投注自己的性格非常常见。
  啧啧,白马轻裘,宝冠金带的豪门公子哥儿,还是这般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谁不喜欢?
  许文华虽然很喜欢《海上归来记》,但他本人是不承认这一点的。对朋友评论《海上归来记》作者乔琏的时候相当铁齿。
  “呵,一定是一个年纪挺大,没有女人缘,至今孑然一身,动笔的时候要在屋子角落里暗搓搓想的人。”
  他的编辑宋文静像看小孩子一样看着他:“文华,你不能因为乔琏先生先把你喜欢的第一女角配给了仇人,然后把你接下来喜欢上的第二女角拒绝,这就做不好的猜测。这些天和乔琏先生通信,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颇有朝气的年轻人。对自己将来的规划也很清楚,务实又谦虚...”
  许文华板着脸做了一个打断的手势,手指敲着《海上归来记》再版序言的那一页:“谦虚?这是谦虚的人该说出来的话吗?”
  “年轻人谁没有一个豪情大发的时候。”随着交流越多,宋文静对乔琏的印象越来越好,说话非常向着她。
  “乔琏先生这算是好的了,只不过抒发感慨,多一点年少得意。你不想想你当初,一炮而红之后说的什么话,活像天底下除了你许文华之外就没人了一样!”当初许文华这样表现自然得罪了一大批同行,宋文静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给他维护关系。
  哪个作者没几个铁粉,当时他得罪作者。这些作者要是有人心胸狭窄煽动粉丝,呵呵,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他许文华‘西湖客’的名声还没有名震天下呢!说不得就要被打压下去。
  不管宋文静怎么说,许文华就是不愿意改口。一口咬定,乔琏一定是一个长相丑陋,脾气古怪的老光棍。另外还小肚鸡肠——不然怎么报仇写的那么好!一定是平常就计划这些来着!
  ......呵呵
  不管许文华怎么想,《海上归来记》彻底在苏州打开了局面。一份嘉定县城地方的日报传播能力确实有限,虽然凭借良好的口碑在一些小说迷中评价很高,流传颇广,但在最广大的阅读群体中间远远比不上在苏州报纸上连载的小说。
  而单行本就不同了,愿意出钱买一本书的人比愿意用铜板来一份报纸的人要少得多没错,可是这依旧是一个十分广大的群体。
  以苏州为核心,辐射整个江南地区——连翘合作的东华书社确实非常看重她的《海上归来记》,不只是分成上的让步,还有发行规模上的重视。虽然没有全国发行那么夸张,可是这也包括了书社主要的势力范围。作为只有一部作品的新人,这个待遇是空前的。
  除了真的很有信心,其实也是看好连翘。
  业界也会流传一些作者和书社的佳话,一方是千里马,一方是伯乐。一开始合作打下的良好基础,说不定就能合作许多年,将所有的作品都交给这个书社,这都是有先例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哪家书社不想要挖掘到几个可以支撑门面的当家作者!这不只是盈利的问题,还有大书社的面子。所谓大书社就要有大书社的派头,若是一个大书社一年出版不了几本畅销书,那算什么大书社?
  来自嘉定县城的连载小说《海上归来记》在苏州文坛引起不小的震荡,从小说成熟的笔锋看来这不会是一个‘一书作者’(专指那种只有一本书出名的作者)。这样的话,就等于是大家期待的作者又要多一个了。
  乔琏之名一书封神肯定算不上,但多少算证道完成,这就跻身小粉红的行列了。如果后续能出两三本和《海上归来记》水准差不多的小说,妥妥又是一个小神。
  如果是想成为大神,那就要拿出一部大作才行。
  如今小说文坛有大神神格的硬性要求就是出版四五部小说,其中有一部堪称神作,能够引得大江南北共看一书。其中四五部小说是软性要求,没有的话只不过神格没那么稳固而已,毕竟又不是每个作者都高产。而一部神作就是硬性要求了,没有这个就不能算大神。
 
 
第36章
  在这个时代作者是个很有‘前途’的行业。
  后世作者的待遇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在网络文学还没有兴起之前,华夏作家富豪排行榜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当时华夏的富豪作家经历了由严肃文学向青春文学转变的阶段,连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作家首富都是余秋雨这些人和新概念作文大赛那帮年轻作家轮换着来。
  那时候是转型期,至少严肃文学还能排上作家首富这样的位置。
  只不过那时候的作家首富实在是太不值钱了,具体的数额连翘不记得,但是年收入大概是百万级别——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过十亿的国家,作家年收入前列只能达到百万级别,这不是太让人羞愧了么!
  国民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实体书疲软等等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这种局面变化发生在某位知名不具的男频作者,该作者一部网络小说爆红,网络稿酬、实体书版税、漫改等齐头并进,一本书成大富豪。年收入千万级,甚至破亿的大神自此之后开始出现。
  不过这很难说改变了原本令人尴尬的局面,本质上而言,国人对知识的汲取是一样的。网络小说是纯粹的消遣文学,它的走红其实只能反应这是个娱乐大时代。不过在哪个山头唱哪里的歌,连翘是网络小说作者,平常最主要的消遣也是读网络小说,她对此是没有什么忧虑的。
  至于国民的阅读习惯,那么高的帽子关她什么事?而且话又说回来了,严肃文学越来越无人问津又不是只有华夏这样,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这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连翘反正是想得开。
  总之,到了网络文学的年代,华夏的小说作者总算能赚到钱了。或许有的人会说网络上那些扑街作者那么多,他们没赚到钱丫!
  对此连翘只能说,所有的行业,无论这个行业发展的多好,都会有混的好的和混的不好的。风光的永远只有一小撮......
  人是不能和大环境作对的,连翘上辈子如果没有赶上网络文学的好时代,文章发表零门槛,读者老爷们有钱并且有意识付钱阅读正版。可以想见,她根本不会选择写小说这个路子,估计找个普通工作得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