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问,“姑姑,这招管用吗?”
方云很有信心,“多话的人,对付她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她。”
一个月后,马大嫂知道错了,这妇人憋坏了。她是个爱说话的人,但是,每次说话,人家不理,还用讥笑的眼光看她,她就以为别人在嘲笑她被休。
后来这妇人就有些消沉,方云知道她得到教训了,又怕她想不开,就让人找她来,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牙尖嘴利并没让你过得好。日后需知祸从口出。你为何被休,又为何,这宅子里没人愿意理会你。无非是因为,听你说话,没好处。与你相处,也没好处。你自己思量看看。”
方云解了禁令,其他人又开始和马大嫂说话了。
这之后,马大嫂就改过自新,不再无事生非,说话也公道起来,不再做泼妇了。
崔玉很服气,“姑姑,这女人跋扈了一辈子,如今被你治了。”
方云说道,“是啊,说话,是一门值得学一辈子的学问。会说话,不是话多,也不是会抬扛。而是,能用话语解决难处。曾经有人,三言两语,就解决了国家的危难,制止一场战争。还有的人,仅靠一番话,就能让互相仇视的人放下芥蒂,和睦相处。话,不需要多,只要有用,几句就够了。真正会说话的人,既要懂得怎么说话,也要懂得,什么时候需要沉默。”
……
这个县城住熟了,方云就带着侄子和家人离开了,去到下一个地方。
那是一个静谧的村子,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漫山遍野的桃花。
这村子不小,有不少孩子想要读书,但是,他们原先的先生,刚刚去世了,孩子们无人教了,都放了野羊了。
有人知道来租宅子的人家,公子读过书,就求着崔玉,给他们做个先生,崔玉推脱,“我们住些日子,就走了。”
可村民言辞恳切,他推脱不过,加上姑姑也在怂恿,就同意了。
本来崔玉以为,教小孩子太容易了,自己可是饱读诗书的。
可谁想,教书比他想象的,难多了。他发现,作为一个聪明人,自己学懂不难,让别人学懂,才难。你说破了嘴皮子了,孩子就是睁着无辜的眼睛,看着你,不懂。
听着崔玉诉苦,方云倒是不急,“让你骄傲,大才子,撞南墙了吧?你要知道,隔行如隔山。做先生也是个不容易的行当。不是你会学,就会教的。你呀,太过聪明,一学就会,所以你就不是个好先生。因为你没耐心教别人,你觉得什么都很容易……你需要先写一个教学大纲,到底要教什么,然后知道每堂课要讲多少内容,这堂课,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重点和难点,要仔细讲。还有,你也不能像喂鸭子一样,满堂灌,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而且,要互动起来,互动,知道吗?”
崔玉又有点呆了,傻傻摇头。
“互动就是说,你要给学生灌输知识,但是,也要问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想得对的,要鼓励,想错的,要纠正……学生能专注的时间有限,你要适当休息,给他们讲些故事,这个他们肯定爱听。你要让学生喜欢你,对学业有兴趣,曾经有位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又去哪里?”
“我去拿纸笔,记下来!”
原身做过女先生,方云又把现代教育理念告诉崔玉,虽然有些超前,但是,崔玉很能接受。
他对做教书先生这件事慢慢上了瘾,尤其是学生习惯了他的教学方法后,渐渐习惯了,越来越喜欢这个长相好看,又学识渊博的年轻先生。
甚至还有村花跑来送吃的,献殷勤,崔玉每次在学生的哄笑声中,逃跑。他记得姑姑说得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村姑如果不是要偷东西,那么……就更可怕了!
跟随的护卫把崔玉的表现禀报方云,尤其是他对村姑们的恐惧,说着,还乐出声。方云无奈看他一眼,“你莫不当回事。他是个文人,是家族的希望。若是有人用女色之事抨击他,足够毁他一生,身败名裂,也不过很快的事情。”
护卫立刻收敛的笑容,赶紧发誓,“属下一定保住公子的贞洁!”
方云眨眨眼,这话怎么听起来有些奇怪?
三个月后,方云给孩子们请到了新的先生,崔家人也该走了。
这个地方风景美,民风淳朴,跟学生们也有了感情,走得时候,崔玉颇有些舍不得。
方云还得安慰他,“你看,在上一个县里,你可没想到,这个村庄,让你这么舍不得。那你这样想,也许下一个地方,更好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充满了意外和分离。你要习惯,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次的别离,习惯就好了。”
崔玉就觉得,姑姑怎么铁石心肠。
那天一早,崔家人是偷偷走的,崔玉怕孩子们会哭。
可是,没想到,还是被早起的农夫发现,一下子全村的孩子都跑出来了,孩子们的家长也匆匆赶来。
小孩儿最怕分离,个个哭得不住。有的就扯住先生的袖子,哭着求,“先生不走。我不要新先生,我就要你。”
“你这就走了,不教我们了?”
最小的孩子,那个胖乎乎的小家伙,平时他最调皮,此刻哭得最凶,“先生,不走,好不好。我再也不调皮了,每天都好好听先生的话。”
惹得崔玉蹲下身,把他抱在怀里哄着。
方云没有去催,此刻的崔玉,得到学生真心实意的爱戴,这是他一生难忘的场面。
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哭声中,村里的大人们就把匆匆收拾出来的果干、花馍,要塞给崔家人。
崔玉一下子难过起来,真想不走了,在这美丽的小山村当上一辈子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也知道,不走是不行的。万里路,才刚开始。
他一激动,把自己带出来的崔家藏书取下来十几本,留给孩子们一人一本,“这可是我崔家祖传下来的书,你们要爱惜。读懂书中的道理,就成才了。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等你们将来成了才,就来找我,我住京城……”
他那时候没有想到,这些孩子中,真有人成才,而且到京城里去找他了,并且成为追随终身的弟子。
第41章 挽救侄子的女先生10
十年过去了,崔家姑侄的行程遍布整个国家。
最起码,每个州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崔玉已经成了全国最有名的游记作者。他的《崔玉游记》被各地书商追捧,只要刊印,必定被一抢而空。
本来,崔玉是要等到游历结束,再出本游记。
可是方云告诉他,“你的文章够多,出一本,太厚了。不如分开来,多出几本,也让大家能早些看到。何况,我们总是要回去的。不如,先拿这游记铺路,为你赚个好名声,等众望所归的时候,我们风光地回去。或者等有人求我们回去的时候,我们再回去。”
崔玉深以为有理,“姑姑说得极好!”
方云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崔玉眼里,姑姑就是个宝库,取之不竭。
如今,崔玉的游记已经出到第十册了。但是读者们却不满足,他们如同上瘾一样,一遍遍看《崔玉游记》,通过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字,和崔玉亲自画的插图,享受着游历的快乐和惊奇。感觉自己好像也出去游历了一番。
书里不止有各地美丽风光,也有种种有趣的风俗习惯,还有那些想都想不到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是在他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真实存在着的。
有的人甚至照着书去找那些地方,去看那些风俗,自己也游历一番。凡是被游记提到的地方特产,都变得好卖得很。
也有人猜测那些游记后半部分提到的“某地某人”的故事,到底是哪里的什么人。自然就有人考据后说,书里写的就是哪里的事,还有人自己跳出来,说自己是书中提到的某人。
有些书商甚至打听崔家姑侄的行程,追着他们求新书,说是读者们求知若渴。方云自然理解,催更嘛。
崔玉那时候正在一个碑林研习书法,每天去拓碑文,哪里有闲工夫。
方云被书商哀求不过,只好把自己一路上闲来无事写的些文章,还有画稿,交给了书商,让他去刊印,书名就叫《崔先生游记》。
方云问道,“我崔丽君在京城,办过多年的女学,很多文人见了我,都叫我一声先生,这《崔先生游记》的名字,不过分吧?”
“不过分,不过分!十分相宜!而且,还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不知道的定以为,这‘崔先生’是个男子,我等过些时候,再告诉他们,是女先生,这事,哈哈,想想就有趣!”
他原本以为,没有新的《崔玉游记》,他姑姑的游记也能充数。哪里知道,女先生的游记卖得更好!
尤其是闺阁女子们,听说是带着侄子在外游历的女先生写的游记,更是疯了,哪怕是当了钗环,也要买上一本。
晚间无事,点上蜡烛,夜深人静时候,看着女先生婉约细腻的文字,还有那精致美丽的工笔画,少女们激动得发抖!
这位崔先生是个女子!
原来不光是男子可以去游历,可以写游记,女子一样!
更不要说,坊间还流传着,女先生在家门遭难的时候,如何求了官府去收尸,又如何一番孝心打动了宫中的圣上,特意派了官员和兵丁去帮她。据说,抢回家人尸首还颇费了些周折。
而且,她还立誓不嫁,辛苦抚养侄子长大成才,……至于京中传出来说她侄子崔玉在论辩中惨败吐血,女子们才不觉得丢脸,人家侄子那时候才二十岁,输了一场论辩又如何?没什么大不了。何况崔玉现在已经是全国最有名的游记先生,多少书商上门求书呢!
这位女先生离京前,据说还办了女学,教过好些名门小姐!听说如今的皇子妃、世子妃里,有好几位都曾跟她学过琴棋书画。
京中没有上过崔先生女学的世家女子,都不好意思解释,当时为什么不去女学,难免回去跟娘家抱怨几句。
那些世家大族的男子们也是有些惊叹,不曾想,这姑侄二人如此才华横溢。本以为几本游记而已,闲暇时随手翻翻的东西。哪里知道,一翻之下,竟然被深深吸引。
这哪里是游记,既出了脍炙人口的文章,又有壮丽的山水画,又有能流传广泛的诗作,这分明是个大家之作!
于是,京城人士想起了曾经惊才绝艳的“天才辩者”,若不是出了个佟浩然,他兴许能一直做个“辩者”,但是,就没有这些令人拍案称奇的游记了。所以,大家也不可惜了。
不知觉间,那些世家,那些文人们,开始期盼着崔玉的下一本游记尽快写出来。
那些各地的风光、人物,有很多都闻所未闻,让很多世家子弟都有了个心愿,有生之年,能出去游历一番。
也确实有人学着去做了,也写了游记出来,但是,比起崔家姑侄的游记,那是云泥之别。文采比不得,插画更比不得,意境差得更多。
崔家姑侄的游记里不止有美景美食,还有市井小民的生计和感情,这是最让人被打动的部分。崔玉的游记里有不少诙谐、讽刺的东西。而女先生的游记里,更多温情的东西。
京中的文人们不禁佩服,这崔丽君果然不凡,当年崔家几乎灭门,她带着官兵和侄子把家人尸首抢回,还强硬地分宗,立誓不嫁,抚养侄子成人。
后来,她侄子一败涂地,眼看着崔家又要山穷水尽的时候,她带着侄子悄然远走,之后成了炽手可热的游记作者,居然也走出一条振兴家门之路!
“失之东篱收之桑榆。崔玉有个好姑姑。”此时已经在朝为官的佟浩然放下手里新买的《崔先生游记》,不无感慨地说道。
旁边伺候的书童赶紧表功,“大人,如今这女先生的游记在京里,那是时髦得很!尤其大户人家闺阁女子,几乎人手一本了,还有些买了当礼物相赠友人。如今京中贵女,见了面不说上几句游记里的事情,都不好意思会友了。这游记,都加印了好些回了,还是不够卖的。奴才也是一大早去排队,好容易才排到。”
“行了,下去领赏吧。”佟浩然突然有些意兴阑珊。
第42章 挽救侄子的女先生11
佟浩然如今在礼部做个四品官,对一个三十岁的文人来说,这已经是升得很快了。皇帝对他很欣赏,还曾让他教导太子。
甚至,还特别恩赐,许他到皇宫书库里去看书。
十年来,京中所有的“谈玄会”都曾邀请他,只要他肯去,主办者就会深以为荣,而那些有头有脸的文人,甚至大儒,都会因他而来。
十年来,没有一个人在论辩场上,风头盖过头。
人们说他是“天才辩者”,他虽然表面谦逊,但是,心中不无得意,因为,他自己知道,他真的是“天赐辩才”。
曾有一个声音告诉他,“给你辩才金手指,赐你无双论辩之能。”
自那以后,他发现自己头脑清明,心思缜密,在论辩一事上,尤其见长。
后来,到了京城,他就发现,有人看好他,希望他与崔玉较量一番。
他赢了,赢了三次。
论辩场如战场,而他一战成名!
至于崔玉,他走了,可是,他的名声却又回来了。
会不会对自己不利?佟浩然想着应对之法。
……
而此刻,崔玉已经启程,准备回到京城。
此时的崔玉已经三十岁了,从翩翩佳公子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文士,也开始蓄须。不过即便是留了些短胡须,也还是风度气质令人折服的美中年。
前些日子,他托一个官员把一个册子《治国理政之浅见》呈交给皇帝。那位官员是《崔玉游记》的狂热爱好者,又看到崔玉写的那些治国理政的主意,是真的好。
所以,他就在自己的奏折里,附上了崔玉的册子。
这件事情,算是顺利,皇帝看到了那个册子,里面有各地发现的问题,还有增加国家税收,以及解决军粮问题的主意。那正是皇帝在发愁的事情。每一篇议论都点中皇帝的痛处。
于是,皇帝表彰了帮忙上折子的地方官员,并下令召见崔玉。
方云在这十年里,鉴证了崔玉的成长,十年来,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他们经历过瘟疫发生,见过地震、水灾后的狼藉,也经历过盗匪抢劫。还好,方云出于安全考虑,让所有人都跟武师傅学拳脚,大家都多少会些武术,多少有些自保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