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好事发生,他们在路上搭救了一位大家小姐,小姐家里十分感激,就提了婚事。方云了解了一下,觉得还算匹配,就为侄子张罗了婚事。
侄子媳妇是个才女,自从发现,婆家姑姑是京城有名的女先生,就十分神往,整日缠着方云,今日要学诗词,明日要学音律,后日要跟夫君论辩。
方云觉得,这个侄媳妇找得好,与侄子琴瑟和鸣。
十年前离京,是姑侄两人,十年后回京,就拖家带口,还多了个侄媳妇,以及,三岁的孩子。
跟随的下人有的过世了,有的走散了,有的成婚了,路上还又新招了护卫奴仆,物是人非,一路上崔玉一直感慨。
方云问他,“怕吗?”
“怕什么!”崔玉很镇定,“文死谏武死战。君王请我回去,那就是觉得,我说得还不差。即便我的想法可能触怒他,大不了一死,我不会为了明哲自保,就不敢说实话。我会尽量不牵连姑姑的。”
“你不怕,我更不怕!”方云淡淡地说,“便是牵连又如何,我们这些年,过得很有意义,这就够了,不虚此生。”
侄媳妇抱着孩子,坐在马车里,有些吓到,这两个崔家人,说起皇帝啊,生死啊,跟玩儿似的,真心大。
崔玉刚到京城,还没听完看家的管事回话,就被宣进了宫。他带了一个布包就随着宫使去了。
临走时,给姑姑深施一礼,“若侄儿回不来,还望姑姑照顾我妻儿。”
方云沉重点头,“去吧,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侄媳妇李氏抱着孩子站在方云身边,有些惴惴不安,这姑侄两个老是这样,不动声色就干大事。太吓人了!
崔玉这一去,就是三天三夜。
据说,皇帝只要不上朝之时,都在御书房与崔玉长谈。据说,皇帝把自己的御书房都让出来,叫崔玉写治国之法。据说,……
朝野震动!
这崔玉悄没声地回来,世家大族还没反应过来,这人就进了宫了,据说是被宣进去的。都三天了!还霸着御书房呢!朝堂上那么多文武大臣,哪一个有过这种荣光?!
听说皇上连着三天都没去过后宫了!
武将还好,虽然羡慕下,但也知道,文人治国之道,他们不懂,羡慕不来。
这文官可就坐不住了,很想参人,可是,到现在都不知道崔玉在干什么,也无从攻击。有人在晚上聚集在了佟浩然的家里,问他,“此人迷惑君王,计将安出?”
佟浩然沉默着,被人催急了,就说,“先莫急躁,待君王的政令颁发了,我们再说话不迟。”
大家都觉得十年前崔玉败给佟浩然,十年后依然会败给佟浩然。而且,佟浩然辩才天成,无出其右者,如果有人能压住不可一世的崔玉,也只有他了。
但是,佟浩然内心却不像外表一样处变不惊。他心里早就是惊涛骇浪。是谁引荐了崔玉给皇帝?崔玉到底说了什么,让皇帝如此看重!
宫中。
皇帝对崔玉口中的奇思妙想的姑姑倒是充满了兴趣,“朕宣你姑姑进宫,你看如何?”
崔玉连忙拒绝了,“姑姑毕竟是个女子,她有精妙绝伦的论辩之才,却在十三岁后,就再没与人论辩。因为,这世上容不得一个对男人指手画脚的女人。哪怕她说的是对的。”
听这么说,皇帝也就放下了一时的好奇。他转念一想,崔玉留在宫中三日,外面已经是沸沸扬扬,他姑姑再进宫,那些个老臣怕是就坐不住了。
其实,也不怪皇帝沉不住气,国家太平久了,文武大臣都习惯了安逸。尤其,如今的文人酷爱清谈,每个月里,京城都举办几次“谈玄会”。
那些人讲的话,越来越玄而又玄,可若君王问到国家的难处,他们要么三缄其口,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就连皇帝一直欣赏的佟浩然,这两年都让皇帝不满,越来越一幅高深莫测的样子,却越来越言之无物,太子也不喜欢这个师傅。
可是,他却是文人大儒们推崇的后辈,总得给他个位置。只是,这人不办实事,君王心里也很清楚。
不过,皇帝也知道,如今的文人就是这般,“谈玄会”也快成了党同伐异的所在。
但是,崔玉的一个册子,振聋发聩,让他耳目一新!
本来,皇帝以为,这才子和干吏是无法合一的。但是,崔玉的十年辛苦游历,对国家弊政的了解,以及他的那些想法,让皇帝觉得真正忧国忧民的不止是自己了,终于有人为君分忧了!
第43章 挽救侄子的女先生12
看了崔玉对推广农学、开办官学、革新税制、解决土地兼并、抑制地方豪强等很多问题的想法,皇帝大为感慨,“崔玉啊,你这是把六部的官都做了!不枉你这十年走遍天下。朕很嫉妒你啊,朕虽富有四海,却并没有像你那样,看过天下。说起来,你的那些游记,朕还是从太子那里抢来的呢。朕看完之后,在这皇宫中都坐不住了呢。”
皇帝心情大好,开起玩笑来。
崔玉却没有开玩笑的心思,他诚恳地说,“这几日,我也看到陛下如何忧国忧民,如何爱民如子。可是,如今文人们喜好清谈,自以为高明,却不知黎民疾苦,高谈阔论者比比皆是。脚踏实地为陛下办差的能臣干吏,却被士人们讥讽为禄蠹,或庸俗之辈。这风气该改一改了。还有那臣子们上的折子,是不是也越来越冗长?他们在浪费陛下的时间。”
皇帝半开玩笑地问,“莫非,当年败给佟浩然,所以你今日厌恶论辩之事了?”
崔玉不惊不忙,“刚离京之时,小人确实想过,待我走遍山河,眼界更宽,回来后,就自然能胜过佟浩然。但是,姑姑告诉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她希望我放下佟浩然,因为他不重要。当我看见遭灾后的百姓,心心念念陛下派人来救助;当我看到,有那穷困之人,卖儿卖女,亲人离散……我就把我和佟浩然之间的那点私事放下了。此次回京,我没打算与他论战,不必耽误时间。有时间,不如做些正事。”
听了这话,皇帝很满意,“先生如此大才,更难得真正忧国忧民,朕十分钦佩啊!朕也不想让那些只会空谈的家伙们占用先生的时间。来来来,先生,再跟朕说说,这屯田制究竟如何实施?”
崔玉就开始讲解,“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我朝每每长途运输粮草到边关,供养士兵。万一运粮出了问题,士兵哗变都是有可能的。草民就曾经亲眼目睹一起山匪企图抢劫官兵押运的粮食。而且,户部也曾经出过筹粮不及时,几乎误了运粮之事。屯田制,给士兵土地,使其在操练之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就是说,朝廷在几年之后,就不用再给边关运送军粮,边关将士就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土地和粮食是他们自己的,当敌人来进犯时,他们会更加用心保卫边关,而不会轻易逃跑。因为身后的,是他们自己的田地,自己的家人。”
皇帝又犯愁,“可是,边关都是士兵,女子少,如何让士兵成家立业?”
“陛下,这也不难。据臣所知,某地县衙因为民风彪悍,牢狱里人满为患。臣就想,这些获罪之人,也要国家提供口粮,坐牢也如同受供养。其实,那些女犯,是可以流放到边关,配给无妻的士兵。既解决了士兵的婚事,也节约了国家的花费。还有,那些大户人家,公子小姐们身边,常常配着好些丫头,有些贵公子近身伺候的奴婢就有十几人。那就意味着这世上又多了十几个光棍汉。陛下可以限制富贵人家奴婢的数量,那些被放出来无家可归的,愿意去边关的,可以到官府报名。”
说到这里,皇帝又有了想法,“宫中用度靡费,朕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奴婢,不如把年龄大的,愿意配与边关士兵的,也送去边关吧。”
崔玉取出纸笔,开始写下细则,“以政令行事,不如以利益诱之,或者可以给这些女子分配边关的田地,许她们婚姻自主,免去她们盲婚哑嫁的担忧。”
“那这地,够分吗?”皇帝有些担忧。
“够!臣去过边关,那里地广人稀。虽然气候寒冷些,但是,那里的土地并不贫瘠。因为常年没有被耕作过,土地其实很肥沃。臣这些年也钻研了农学,随行回来的人里也有精通农学之人,他们很懂得什么样的作物可以在寒冷的地方生长,完全可以帮着边关士兵把田地开垦出来,种上庄稼。”
皇帝一下子来了兴趣,“哦?还有这样的人才!快请进宫来。”
……
当皇帝跟崔玉举荐的几位通晓农学之人畅谈过后,十分快意,“原来推广农学,是如此利国利民!恨不得早些认识各位先生。”
那位年龄最长的农学先生呈上了自己多年积累写出的农书,他遗憾地说,“本来三教九流,各有用处,我们农家弟子,奉神农为祖师,一生钻研农学。这农学本来是利国利民,可是如今,文人们好清谈,看不起我们农家学派,说我们是‘泥腿子’,是农夫,不是学派代表。我们农家学派如今已经凋敝,我这里,已经十年没有新弟子来求学了。其实,在我们眼里,没有不可耕种的土地,那沙地、碱地,都有适合种植的作物。再贫瘠的土地,我们都能想法养出来。只是,如今农家不被看重,就怕日后农书都无人愿意写了。若我农家学派渐渐没落,成了绝学,这师门的本事,断在我们手里,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皇帝听了愧疚,“国家治理不好,都是君王之过啊!”
一句话吓得那些个农学者都跪地磕头,“草民们有罪。”
皇帝把这几个人让送去户部,帮助户部起草推广农学的折子,还给几个人都授了官。几个人千恩万谢地去了。
皇帝感慨,“多谢先生举荐贤才,这几位都是人才,他们是文人,却愿去田间地头,推广农学,还撰写农书,实在不易,是比京里那些空谈之辈强多了。”
军粮解决了,农学推广也有人承担了,这国家的两件大事,有了着落,皇帝的心里舒畅多了。
他又翻翻崔玉写的其他折子,关于商业、关于税收,关于国家调控,兴趣又来了,“先生,不如再跟朕说说,这‘谷贱伤农’和‘国家收购’又是怎么个做法?”
崔玉侃侃而谈,“陛下,草民的一本游记里写过,农民丰收之后,却因谷价之低而伤心,……”
第44章 挽救侄子的女先生13
在宫里待了三天的崔玉终于在宫中侍卫的护送下,回了崔宅。暗处那些盯着的人,就飞奔回去各家去报信去了。
方云知道外面探头探脑的都是各家的探子。虽然这几日,方云都命人紧闭大门不出。奴仆去买菜都是走的后门。
但架不住总有人来敲门试探,甚至还有人主动提出不要工钱,来上门为奴的,方云都让打发了。
那跪下说自己可怜,只给口饭吃就行的,分明养得明眸皓齿,一个清秀佳人,要嫁人也是眨眼的事,怎么就可怜了,哪里就需要为奴了。娶不到老婆的光棍多着呢。
方云直接告诉那姑娘,“往右走,不出五百步,就是吴媒婆的家,她历来公道,口碑很好。你要做世家公子的妾,去那里问询吧。我家不要妾室。”
那女子柔声哭诉,“奴家不做妾的。只是生计艰难,求为奴婢。”
方云看都懒得看她,“那你往左走,不出八百步,李家奴婢不光有饭吃,还有300文的月钱,我家养不起更多人,你不要再纠缠。”
那姑娘一噎,却不肯放弃,依然跪着不走,苦苦哀求,招来一堆人围观,指指点点,说崔家不仁。
方云冷笑,吩咐管家,“去让人报官,就说有个来历不明的女人,带了一群来历不明的男人过来败坏我家的名声。我看着像是城门口贴着的悬赏告示上说的那个‘仙人跳’的女贼,你让官府派衙役来认贼!顺便问问,何人指使。”
说罢,方云就让人关了大门,过了不多时,管家回来禀报,“那女人走了,先生果然高明,她果然心怀叵测。”
方云吩咐,“日后这样的事情只会多,不会少,关紧大门,不要轻易放任何人进来。若是有那亡命徒,被人指使,一进门就自裁,这人命官司可是麻烦。”
管事听了,吓出一头冷汗,连忙跑去再吩咐门子一番,那门子吓得,除了自家人,无论谁拍门都不理了。
就这样,在旁人的窥测下,方云坐镇家中,全家安静度日。
崔玉回来后,知道这几日发生的事情,沉下脸来,“姑姑,辛苦了。这些人尚不知我所为,就虎视眈眈。若是让他们知道了君王对我的重要,只怕这阴谋诡计就会没完没了。我们毕竟人手少,怕是会有些麻烦。”
“人手少,就让陛下派给你。”方云知道,皇帝如何求贤若渴,也厌恶世家大族对皇权的藐视,而崔家人丁稀少,对君王没有任何威胁。皇帝会支持崔玉的。
这时,护送崔玉回来的侍卫来向方云行礼,“崔先生,陛下说,为免给先生招来嫉恨,就没有召见先生,但是陛下知道,崔家对陛下的忠诚,也知道先生在为国分忧一事上,也出力不少。陛下想问先生,想要什么赏赐。”
方云把这些日子发生的怪事说了说,“恳请陛下派一队御赐侍卫守护崔家,并告诫众人,崔玉忙于君王嘱托之事,无暇应酬,其他人等无论什么身份,不得上门造访,也不得请崔玉外出。有违者,以妨碍政务论处。”
侍卫知道这两位大小崔先生已经得了君王青眼,恭敬地问道,“那崔先生本人,需要什么赏赐?”
“信任。”方云正色答道,“崔家世受皇恩,当年若不是陛下主持公道,我崔家家业都保不住。报答陛下,是我家的本分。崔丽君不需要任何其他赏赐,只希望陛下把信任,赏赐给崔家。”
侍卫脸上露出敬重之色,“小人明白了,定会如实禀报陛下。”
几个时辰后,皇帝的圣旨颁下来,封崔玉为二品司空,兼御前行走,兼太子太傅。而且,命崔玉只奉君王之召,且不得对外泄露君王所托。另外还赏赐银两、田地若干。再派来一队皇家侍卫共20人,护卫崔家。
这封赏内容当天就不胫而走,传遍京中各大家族和六部官员中。银钱土地倒也罢了,一下子就封了二品,还只奉君王之召,还有皇家侍卫守护,对了,还有太子太傅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