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国际上被学术同行认可的期刊有限,能够排到前几名的期刊更是凤毛麟角,全世界的同行都盯着这几本期刊,想把自己的文章发表上去,就如同一群人挤公共汽车一样,挤得人多了,票价可不就贵了?
寻常的课题组三年都不见得会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国际顶刊上,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几乎每期都会发表上一篇,成果集中出现的时候,一期甚至可能会出现两三篇,这是何等的差距?
倒不是说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实力如何强悍,如何碾压国内同行,只是说学术知名度,若要使对比的话,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一定超过国内同行,起码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是在国际同行面前频繁刷脸的,其它国内同行纵使地位与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一样,也就是国内的声名热闹响亮,国际上是远不及是李党育教授的。
只不过苏娇杨不打算做登报招聘的事儿。
苏娇杨充分分析了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研究团队的优缺点,还同其它研究所、其它高校、其它课题组进行了对比,憋出一个损招来——她要为研究员划分等级,而划分等级的标准,则需要与所完成的项目、所发表的论文、所研究的成果等挂钩。
按照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常态,只拿研究纯粹理论数学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国防科大自个儿招到的本科生,还是京大那边送来的联合培养生,大四那年毕业的时候,都能在行业领域内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有些实力强劲天赋好,个人还愿意努力的学生甚至能发表两篇,苏娇杨就将这一项作为划线标准。
如果不能再行业领域内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发表一篇及以上文章的学生,不具有到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读研深造的资格。
如果想要留在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一名正式在岗的研究员,那至少需要发表两篇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文章。
研究员还分成了九级到特级十个档次,九级最低,特级最高。
不同档次之间都设置了明确的分值标准,担任一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长,可以为自己加五十分,担任一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长,可以为自己加五十分,担任课题长,可以为自己加三十分钟……以此类推下去,担任普通研究员,可以为自己加十分。
为了鼓励研究员多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是,苏娇杨还特意提了一条标准出来:发表在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文章都可以加分,在排名第一的顶刊上发表文章,可以加四十分,在排名第二十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可以加两分……
这些标准制定好之后,当天就发布了出去,并且苏娇杨还要求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研究员都根据标准来清算自己的得分,一一对应,划分等级,往后不同等级的研究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将不同。
在拟定这一套标准的时候,苏娇杨已经考虑到了有些课题组做的研究偏工程领域,不容易出文章,有些课题组做的研究偏理论领域,容易出文章,她便将工程与理论都分了一定的权重,争取做到只要努力上进的人都能达到满意的等级。
事实证明,苏娇杨的考量是正确的。
像超级列车项目的课题一,即由国防科大地矿系孙主任带头的数学地质研究组,研究员们往国际顶刊上发表文章就很难,但他们胜在做的工程项目比较多,依据权重得出一个最终结果时,并不比那些从事理论研究的研究员差。
在国重内推行这一套等级划分标准只是苏娇杨初露獠牙,真正表现出她这个决定残酷之处的地方,是她随后发布的第二条通知——唯有六级研究员及以上的研究员担任课题长,且团队评定总分值超过八百六十分的团队,才有资格从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研究课题。
谁不知道苏娇杨带领的国重团队手里从来不缺项目做?
有几个研究员不想到国重来申请项目?
苏娇杨设下的这个门槛,不知道将多少蠢蠢欲动的研究员挡在了门外。
有不少研究员气得跳脚,批评指责苏娇杨说,“你这种做法就是物化研究员!科学研究是一项神圣的事情,你这是在亵渎神圣!”
苏娇杨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怎么就叫物化了?我这叫鼓励研究员多做成果!你拿不出成果来,谁知道你是在踏踏实实地搞研究还是在浑水摸鱼,滥竽充数?”
“一个跟着我们这边的团队做一年本科论文的学生都能在国际性的高品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些从事了十几年二十年研究的人怎么就写不出几篇文章来了?他们这些年都研究什么东西去了?”
“你买菜都得看一个成色好坏呢,挑选研究合作伙伴就不用看了?一个研究员的脸面是什么?是他完成的项目,拿得出手的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
“我这套标准又没有说只认论文不认项目不认成果,没发表论文不要紧,看看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成果出来,再看看这些年都完成了哪些项目,这些都能加分,而且加的分都不比发表论文少。”
“一个研究员既不发表论文也不完成项目,手头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那还要他干啥?他确定是在搞研究,不是在浑水摸鱼吗?”
苏娇杨这张嘴,虽然平时不怎么同人发难,但要是真的发难了,她的嘴皮子工夫并不比苏妈妈差,各种各样的道理一套一套又一套的,哪怕有些歪理邪说,也能被她给说的理直气壮。
那些手里头有项目有论文的人,谁会上蹿下跳的抨击苏娇杨?他们都忙着核算自己的分数,好对照着国重的那一套标准看自个儿有没有资格去国重申请课题呢!
这些上蹿下跳闹事的人,多数都是手头没什么成果,但熬了几年资历的人,要是同一般人吵,或许他们真能站得了上风,但同苏娇杨吵……这些人纯粹就是自取其辱。
事情最后的结果也确实是这样,他们不仅没有逼迫苏娇杨撤销了这条标准,反倒是被苏娇杨扣了好多顶帽子,诸如‘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等等,有几个气量小的研究员险些被苏娇杨被喷的厥过去。
————————————————
人与人之间都是存在攀比心理的。
国重整了这么一出热闹,全国各大高校各大研究所的人都凑热闹似得跟着国重这边提出的标准来算自己的等级,热闹程度不亚于后世所流行的那些‘测一测你在剧中是什么角色’的游戏,只不过这游戏名字换成了‘测一测你在国重那边能排成第几级的研究员’。
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
跳槽去国重的那些研究员的老同事们都惊呆了。
有人发现水平同自己差不多的一个研究员跳槽去国重之后,仅仅是一年半的时间,就发表了将近二十篇论文,还独立完成了两个项目,人家都已经评为四级研究员了,而自个儿还在九级上按部就班地蹲着。
“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都太太太太会**文了,这哪还用比?根本没必要比啊!论文数量都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有人气哼哼地说。
苏娇杨不知道的是,原先说着打死也不会离开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此刻也跟了一阵风。
方主任他在办公室里拿着听来的标准开始认真核算自个儿的总得分。虽说他发表的论文数量少,但项目还是完成了不少的,如今一桩桩一件件的累加起来,只能勉强够得上五级研究员的边,再看看前面公布出来的那些四级研究员的信息,好多都是比他小一轮两轮的年轻人!
“这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都这么年轻的么?简直和我们江大那边的研究员不是同一个物种!”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如此感叹道。
作者有话要说: 卡文卡死了……今天就这两更吧,我睡睡觉,好好调理一下,明天四更or五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沐鱼阳光、萧琳 5瓶;大大大狐狸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9章 有人借势!
苏娇杨这么搞,并不是她想要在学术圈内搞一个等级划分出来,她只是想给自己团队造个势,顺带着勉励勉励那些手上没多少科研成果的人,让那些人好好做,争取能爬一爬,把自个儿的薪水待遇也提上去。
当然,这样搞等级划分也是团队壮大之后必须走的一步路。
团队大了,有人做的成果厉害,有人做的成果水,有人努力,发的文章水平就高,有人惫懒,虽然做出来的成果勉勉强强,但发表出来的文章就是差了一些……总不能将所有人的待遇都一碗水端平,这样做的话,对那些手头有成果的人不公平。
可苏娇杨万万没想到,这件事发展到后来,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因为国家来‘借势’了!
苏娇杨提这个标准,虽然有些‘物化研究员’的想法,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务实。她鼓励科研人员多**文,多做项目,这有错吗?
多**文,那便能推进理论研究的进步,多做项目,就能为国家解决问题,这都是大好事啊!
苏娇杨没想到,教育部紧跟着她的骚操作就来了个‘跟风附议’!
教育部发通知说,暂时沿用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考核标准,并将这套标准应用到所有高等院校的教师考评中去,顺势将停了许多年的教授、副教授等评选标准也拿了出来,除此之外,教育部还借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一称号,将‘院士’的评选标准也拎了出来,用以授予那些在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员,乃是终身荣誉。
这条政策一出,整个学术界都震了好几震。
搞学术研究的人,谁不要点脸面?哪怕自个儿平时就是躲懒偷闲不干事的,但有几个人知道?
现在各大高校、各大研究所都开始大张旗鼓地统计所有科研人员的成果,用以划分研究员的等级,这些人哪里还能坐得住?
不说其它,很多年纪大一点的老教授们都是那十年荒芜之前就拿到的职称,十年荒芜把人的心气儿都给磨没了,有几个人还能静下心来去搞科研?多数人都是教教书混日子,熬到退休年龄就麻利离开。
可现在这个一搞,老教授们眼看着小年轻们噌噌噌地爬了上去,最差的也是和自个儿差不多的等级,心里能没想法?
有想法也得憋着。
要论文没论文,要项目没项目,好意思有想法?
这套标准一经颁布,苏娇杨直接就从没有职称的苏主任变成了有职称傍身的苏教授,她的研究成果那叫一个丰硕,直接冲到了特级研究员的水平,国重里的研究员私下都说,等年末开评院士的时候,苏娇杨能够稳占一席地位。
国防科大的领导下心里都挺高兴的,国防科大能出这么一个人才,当初开出的条件真没白开!
如果苏娇杨只是自己厉害,那也就算了,关键是苏娇杨带的团队也厉害。当初苏娇杨同陈泽之校长拍桌子闹了一场,虽说将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国防科大给独立出去了,但国重那边的研究员都在国防科大有挂职,平时有什么项目要做,有什么论文要发表,国防科大都会挂个名,算是藕断丝连。
苏娇杨带的团队个个都是做项目的能手,手头的项目从来没停过,论文也是一篇接着一篇往外冒……国防科大的领导让人统计了一下,如果将国重的研究员都算到国防科大体制中来,国防科大的师资力量绝对能排的上国内第一。
三级及以上的研究员就有四十多个……别的高校哪有这么能耐?
当过国防科大开出这个调价这简直就是丢出一块肉出去,很多高校还觉得不值得,有不少高校的领导说国防科大小家子气,没见过人才,得了苏娇杨就仿佛得了稀世珍宝一样,结果没过几年就惨遭打脸,苏娇杨用自己的能耐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证明了国防科大没有看错人。
当初国防科大只挖了北河省一个状元回来,清大京大倒是挖了不少高考状元,可把那些高考状元摞到一块儿,也不一定能够比得过苏娇杨,起码没听说哪个高校又冒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更别提苏娇杨还是诺贝尔双奖得主了!
有人说,国防科大当初大方,舍得了孩子,便真的套了一匹狼回来,现在看看,这哪是套了一匹狼啊,这是直接套了个狼群。
————————————————
随着这条政策的推进,沉寂多年的全国各大高校展开了新一轮的实力比拼。
说是拼实力,其实还是拼人才。
国防科大对学生的要求向来严格,甚至还有几近贴面无情的‘爱学学不学滚’当做校训,学生整体质量是很高的,再加上自从复学以来,有苏娇杨的带头作用,国防科大上上下下,甭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挺看重研究成果以及论文,所以从国防科大招到的那些学生都挺不错。
这些从国防科大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没费多少力气就成为了单位骨干,那些去了高校工作的学生更是成为少有几个能发表国际论文的研究员。
国防科大毕业的学生都这样了,那些老师能差?
有些学校就动起了脑子,苏娇杨从全国各地的高校里挖人,那他们也从国防科大挖点人,这不过分吧!苏娇杨挖的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研究骨干,他们只是挖点儿国防科大的学生,算是稍微讨一点利息。
就这样,国防科大的学生一跃成为了被各大用人单位哄抢的香饽饽。
这年头,国家确实包分配,但分配的工作有好有坏,有人能够直达天听,有人就得下基层,国家分配的工作并不全都是好的。
国防科大的学生不用等国家分配就能找到工作岗位,还是从一堆好岗位中挑最好的那个,谁会不高兴?原先还有人觉得国防科大对学生的要求严格,不仅仅抓学风建设,还强制要求学生锻炼身体等等,管的有点宽,如今一看毕业时的待遇,再没人说国防科大不好了。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想想能耐如苏娇杨,遇到课题的紧要关头,她都得连着熬好多个通宵去干活,他们的身体素质若是不练好的话,将来是想猝死在工作岗位上吗?
更何况国防科大虽然强制要求学生锻炼身体,又没有强制学生为国防科大干活,身体锻炼好对自己有帮助,又便宜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