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金手指[快穿]——传山
时间:2019-11-02 09:28:35

  “嗯,清和也是这么说的,咱是小辈儿,有理没理也不能做的过分。”
  名声很重要,只要他们夫妻把该做的做了,其余的外人也不好说他们什么,与长辈大吵,一次两次还行,多了长辈再不对,人家也会说他们。
  “对喽,你知道就好。从你有了到生,那家子可一根草都没有送来过。满胡同谁不知道,家里只要买点好的,对外都是说我和你爹给买的,你就是吃鱼翅燕窝,外面人也不好说你和女婿不孝。
  我看那不要脸的怎么闹,闹的老娘火气,就揭揭那不要脸一家子的老底儿。”
  罗母叉着腰,恨不得冲出去找那老娘们儿打一架,只是顾及到闺女和小外孙,才禁闭大门不敢出去。
  “娘,您去听听,看看外面大家伙儿都在说什么。”
  “嗯,你有事就喊。”交代闺女两句,罗母雄赳赳气昂昂的坐在厨房,这里离院门近,也听的真切。
  外面的人说话,都不会小声,除了沈家婆媳,其余的都是看热闹的,一样不会小声闲磕牙。
  一个个的看热闹不嫌事大,恨不得说话的声音能扩散到满京都,怎么可能小声说话。
  没一会儿,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都是胡同里的街坊四邻,不少都是买菜回来的,个个站在一边看着沈家婆媳踢门喊门。
  住在西院另外隔壁的李婶回家放好菜篮子,第一时间又来到西院,“沈家的,踢门干啥,你儿媳惹你了?”
 
 
第130章 又回民国(08)
  “惹了, 李妹子你来评评理,在场的都是女人。
  你说说有哪个坐月子一天一只鸡, 还时常换换口味的。
  谁没有生过孩子, 咋就她娇贵, 没良心的也不知道送两只鸡回去,孝敬孝敬老人, 我家咋就找了这么一个败家娘们儿。命苦哟!”
  沈母拍着大腿哀嚎着, 伤心的还滴下两滴眼泪。
  周围的人无不撇嘴, 吃的再好也不关你的事,那是人家娘家父母出钱供自己闺女吃喝。
  也不想想三小子背着一身的债, 以前还有媳妇儿工作跟着一起还债, 多少能补贴一些。可现在为了孩子,辞掉工作在家里带孩子,就他一个人的薪水, 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哪有多余的钱给媳妇儿补身子。
  李婶也是邻居, 虽不是住在一个大杂院,对沈家住的那个院子情况很了解。胡同内的每个院子,大家都差不多了解,女人们扎堆,说的就是东家长西家短。
  她撇撇嘴,很是瞧不起沈母,一个拎不清的蠢货。
  “沈家的,三小子媳妇儿怀孕生孩子, 你是做婆婆的,给儿媳妇送过鸡蛋没?给小孙子有准备一套两套衣服没?”
  简单的两个问题,问的沈母哑口无言,不好意思回答,她有心想撒谎,可是周围的人知根知底,她有没有送过,估计这些娘们儿,比她还清楚。
  她能说啥,嘴巴张张合合老半天,硬是没有发出丁点声音。
  可是站在一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杨霞,跳出来说道,“我家穷,一个还不知道能不能长大的小崽子,送啥送?”
  此话一出,院内厨房的罗母要不是顾及闺女,怕开门后沈家婆媳进门吵闹,吵的闺女不安生,她肯定立马冲出去抓花杨霞那不要脸的。
  外面的人也骚.动起来,有人也听不下去,怼起人来也是挺解气的,穿着青灰色棉袄,用一根银钗盘住头发的关老太太,瘦弱的手指指着杨霞呵问:
  “沈大家的,有你这么心毒的大伯母吗?咋滴,盼着侄子不好,以后你家那两个蠢货继承三小子的宅子是不?
  往日我就觉得你蠢,没想到还是个心毒的。下次等遇到你们老杨家的人,我得问问你们杨家是怎么教闺女的,是不是都盼着夫家的兄弟死崽子,然后给抢夺人家的家产?”
  关老太太是附近有名的全福人,家里子女孝顺,孩子们相处和睦。老太太本人也是好性子,就没有不喜欢老太太的后辈儿。
  孩子们见着老太太都喜欢喊关奶奶,关奶奶。
  在胡同内,没有人敢说关家老太太半句不是。老太太在附近一片胡同都很有名。
  她的话,刺的杨霞一个劲的嘟囔,可是不敢大声反驳,气哼哼的跺脚离开,也不管在原地脸色难看的婆婆。
  沈母也不敢接关老太太的话头,脸色漆黑,想咬人可又不敢。
  只是对着李婶说,“我是做婆婆的,不送孩子东西,他们也要孝顺我。”
  “你脸真大,别丢我们胡同居民的脸。人家罗家的东西宁肯丢了,也不会给你吃。你以为人家罗家人是傻子不成?”
  李婶说话丝毫不给面子,她家日子过得比沈家好,孩子们也算和睦。
  怼起蠢货来毫不留面子。
  “那两个没良心的不孝顺,我还不能说?”
  “你出去说呗,看谁在理,外面的人骂谁?人家罗家买的鸡,凭啥孝顺你,你是罗家谁的长辈,要点脸吧?”
  说完李婶扶着关老太太,站在一边和其余的人说话,都是说沈家的事,简直是臭虫。熏倒了整条胡同的风气,大家商量着找谁去和沈家那老东西说说。不能再这样,带歪胡同里的风气怎么办?
  “哼,等我家三儿回来,我再找三儿评理。”沈母迈着小脚,摇摇晃晃的离开,也不再说什么,她算是看出来了,都是罗家一伙的,不会帮自己。
  李婶等沈母走了一会儿才敲门,“小芬她娘,开开门,闹事的人走了。”
  “吱啦”一声院门打开,罗母邀请大家进家门,“谢谢大伙儿了,老太太我扶您,咱进去说会儿话。”
  “行嘞,正好看看你家的白胖小子去。”想到刚出生的白胖小子,关老太太稀罕的不行,她还记得刚出生时,就白嫩的小家伙伙,被塞到手上时,闭着眼睛,扯开小嘴就笑,可把她给乐坏喽,是个有福气的小家伙。
  “是嘞,差不多要醒了。”说道小外孙,罗母的脸都笑开了花,满脸的褶子也舒展开来。
  自家的孙辈中,就小外孙最逗她喜欢,白白嫩嫩,懂事,孝顺,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要尿尿和要拉粑粑,小家伙就哼哼唧唧,闹腾着。
  只要一拉,立马好啦。你说孩子招人稀罕不,罗母是谨慎人,小外孙的奇异之处,也就是和老头子,闺女女婿说说,就是亲儿子也不会说。
  在她看来,小外孙以后是有大出息的,说不定会遭小人嫉妒,万一聪明的孩子被有心人嫉妒,使啥绊子,祸害自家小外孙可咋办?
  不说别人就是沈家那几人她就信不住,万一他们嫉妒自家小外孙,使个坏,找人拐卖喽,她哭都没地方哭。
  为了孩子好,她忍着不显摆,要是没有那些糟心的亲戚,她说不定还能大大方方的显摆显摆。
  罗母想到沈家人,脑子里全是不好的一面,恨不得自己能化身青天大老爷,判他们全部坐牢去。
  沈母回到大杂院东边,嘤嘤嘤装腔作势的哭了一会儿,又哀嚎半天,见没有人劝她,一个人干嚎没啥意思,干脆倒头就睡。
  她都做了婆婆,家务活也该儿媳妇做,她只需要吃好喝好就行。
  五点半,下班回家的沈清和听了此事,拎着一只鸡去了大杂院,一只还在死命挣扎的老母鸡,从西院到大杂院东边,一直没有停止过挣扎和临死前最后的长鸣。
  胡同里路过的人,还有从沈清和进门后就一直与沈清和打招呼的人,都怜悯的看着命不好的沈清和。张大春他爹坐在屋檐下编东西,对沈清和说,“三小子,孝顺也得有个度,别你娘一闹幺蛾子,你就上赶着满足她。”
  原本就强颜欢笑的人,听了掏心窝子的话,泪水没有忍住,哗啦一下子像冲破水闸一样,决堤而出。
  胡乱抹把脸,哽咽的说,“叔,我能说啥,小芬是吃的好,我不给大嫂和娘送过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不孝。”
  “你呀,就是想太多,咱们胡同谁会说你不孝,不孝的可不是你,你那两奸滑的哥哥。你有心孝敬,也别拿你岳父岳母贴补你媳妇儿的鸡啊。多不好,以后你去罗家能抬起头,能挺直腰杆不,咱老爷们儿还是得要个脸面。”
  “叔,我知道,可是不送我娘我大嫂万一天天去闹,让小芬闹心,月子坐不好,以后坐下啥病,还不得我掏钱治,算了,等债还完以后,我上我岳父家多送些好吃,弥补弥补。”
  “唉,三小子你也不容易。是个好的,比我家老二强多了。记住以后对你岳父岳母还有媳妇儿孩子好些,别让他们跟着你受委屈。”
  张大春爹,也不好多劝,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沈家三小子也不容易,背了一身债。自己没有能力让媳妇儿好好补补身体,靠着岳家,还得被亲娘闹腾,丢面儿。
  坐在屋檐下的老人孩子们,都听到了沈张两人的对话,都摇摇头,为沈清和不值。
  罗家老夫妻愿意如此贴补小闺女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小闺女小时候自小体弱,正好趁怀一胎的机会好好补补,把身体补回来。人家也说了大补也就是月子一个月,其余的时候偶尔补补,直到小外孙八个月为止,他们也就不会再贴补啥。
  要不为啥西院沈家天天鸡汤熬的香飘整条胡同,都没有什么老人说啥,也是有原因的。
  人家就是想借这个机会,给闺女补补元气,他们能说啥闲话。
  要知道女人元气不补好,以后孩子一多,多遭罪,或者以后不能怀孕,算谁的。
  “叔,您的话我记住了。以后一定对他们好。”
  “行吧,快去东边。”
  沈清和很有礼貌的与周围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子们打完招呼。然后拎着挣扎着的老母鸡去了东边。
  瞅着离去的背影,大家伙儿都叹口气,有人说,“三小子啥命啊,人也忒老实了点。”
  “谁说不是呢?那孩子打小就本分老实,别看他读了那么些书,可是一点也没有学会滑头,一点也没变。”
  “老实孩子好,我看三小子日后不会错,是个有出息的。”
  大家嘴巴里说沈清和傻,可是他们都门清儿,都愿意和这样的傻子打交道,不愿意和那滑头的人深交。
  来到鸡飞狗跳的东边沈家,沈清和没有说什么,只是苦大仇深,闷着一张帅脸,恭敬的把鸡放在老夫妻的炕上,“爹,娘,鸡我送来了,先借的岳父给小芬补身子的老母鸡。
  等开薪水后,我得买一只还给岳父岳母。”
 
 
第131章 又回民国(09)
  沈父随意瞟了一眼三儿子手中拎的老母鸡, 满意的点点头,至于三儿子说的还一只老母鸡给罗家两口子, 他压根不会放在心上。
  只是想着今天他收到的消息, 开口问道, “三儿,你在外面做事有收到啥消息没有?”
  “爹, 啥消息啊?”被老头子一问, 沈清和想起来了, 记忆中老头子收到过一次不好的消息,动了要回南河省老家的心思。
  只是记忆中是他本人劝住老爷子留在京都的。
  他都忘记了还有这茬, 也许是个机会, 只是他不言语,自己不能劝老头子留也不能劝他离开京都,怎么决定还是他自己与他偏心的大儿子去商量。
  “就是以后不好的消息……。”
  “噢, 那个呀, 听东家说过一嘴, 也不知道到底咋回事儿。”
  “你有啥打算?”
  “能有啥打算,就是真的,我也走不了,小芬刚生完孩子,小宝又小也经不住奔波,我肯定是走不了的。”
  “唉,早不生晚不生这时候生,也是个倒霉娘们儿。行了, 你走吧,没个用。”
  老头子心中明白,真要走,三儿子多半是走不了。
  欠一屁股债买的宅子肯定舍不得,还有家里有产妇和幼儿,跟着走也是闹心。
  苦笑着离开,一直到离开大杂院来到自家门前,他才换上笑容,一身轻松的进家门。
  家里的娇气妻幼子可不是受气包,他猜想老头子肯定想回去,南河老家在山里,一般躲避战乱的都是去山里躲避。
  老爷子如今不好找事做,沈大一家也就一个人做活,工钱也不高,养活一家人很是困难。
  没有自己夫妻支援,他们的日子过得苦,回去买上几亩田,他们想着日子应该也不会差。也许会回去。
  如今的京都日子不好过,从七月底城市易主开始,从没有来的及离开的达官显贵到普通平民百姓。无一不是谨言慎行,生怕说错一句话,被伪警的拉走住牢房。
  八月开始,工商业遭到大肆破坏,繁华几百年的京都一日比一日萧条。如今看着还好些,等再过一年半载,存货肃清,控制又极其严格,有很多货品都有价无市,不说药品,就是粮食也不好买。
  到了后期就是一盒小小的火柴,都不好买。
  这种情况一直到四五年,才会慢慢好转。
  未来的八年,更是举不维艰的几年。就是共和面也不好买,喂猪的白薯干,豆饼也不好买。
  大米,杂粮,再粗的杂粮都很难买到。从明年开始,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新年后,果不其然,管控愈加严格,许多人没有活计做,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选择离开。
  沈家人也一样,老头子只是象征性的来问了一句,知道小儿子不走,也没有多劝。
  利索的卖掉五间屋子,带着大儿子二儿子一大家子回了南河老家。
  在城里啥也买不到,还时不时被盘问,夜晚枕在木仓声入眠,老头子实在是受不了啦。
  在秋收时,带着一家人离开京都。从此与沈清和失去了所有联系,有没有回到老家,沈清和都不知道。
  他爷爷奶奶是从老家奋斗到京都的,他爹年轻时回去过几次,老家还有一个估计已经倒塌的祖屋。也认识村里族中的长辈,从日子不好过开始,老头子就一直想回老家。
  已经九个月的小石头沈磊,长的白白净净,一笑眼睛弯弯,像月牙儿,一幅逗人喜欢的样子。
  早上,张大春趁沈清和没有去上班的机会,早早的来到西院,“沈三,帮我一个忙呗?”
  “什么忙,说。我还得去上班。”他的债早就还清,如今无债一身轻,每月只需要忙活自家几张嘴就是。
  “找找你的关系,帮我再弄点粮食,再粗的粮食也行。”张大春也是没有办法了,如今粮食的管控越来越严,小老百姓们买粮食不好买。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