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却是没有想到,因为灵液的缘故,自个身体很快恢复到了最佳状态,结果这边朱标还没满半岁呢,她就又怀上了。
第16章 马皇后
朱元璋如今的处境很微妙,一方面四面皆敌,另一方面各方敌人都在互相牵制,朱元璋又是个闷声发大财的,所以,暂时还算是获得了修生养息的机会。
之前朱元璋入主应天之后,舒云就建议搞屯田,朱元璋也觉得屯田是个好主意,就开始施行了,那时候舒云刚生下朱标,没多久又怀了朱樉,因此屯田的事情,朱元璋自然是交给了手下。
等到舒云身体恢复了,都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这会儿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下面又开始哭穷。
朱元璋对经济上的事情如今已经比较依赖舒云了,干脆就将账本什么的都带了回来给舒云看。
舒云之前在滁州的时候就开始推广四柱记账法,因此账册其实还算是比较明晰的。舒云稍微看了一下,就知道这个就算有些出入,出入也不会大,干脆便开始询问屯田到底是怎么个屯田法,她之前怀孕,哪怕非常健康,等闲也是不会去人多的地方的,免得出了什么岔子,所以,她还真搞不清楚屯田是个什么情况。
看过账本还有原本官府的田册之后,舒云才算是搞明白怎么回事了!
应天这个地方当年既然曾经被东吴,被东晋都当做过首都,后来在此建都的朝代也不少,虽说都很短命,但是,这里毕竟早早就开发起来了。像是别的地方屯田,或许多半都得开荒什么的,而应天这边,的确有不少土地因为各种原因在田册上变成了荒地,实际上呢,这些所谓的荒地并不荒,而是被那些富户豪族之流勾结官府变成了隐田,省得还要交税。
但是朱元璋带着人进了应天之后,自然是按照原本的田册重新造册,于是,这些所谓的荒地就被算到屯田里头去了。为了利益,不管是那些富户豪族,还是诸多的官僚,都是啥事都干得出来的。朱元璋的性子,下面的官员也了解一些,最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那种,但是,荒地跟熟地的产出能一样吗?
所以,这些人互相一勾结,这些熟地虽说被算进了屯田里头,也让那些被安排来屯田的军户耕种,但是上交的粮食,却是按照荒地来算的。这个数量还很不少。
朱元璋如今事情多得很,虽说他精力充沛,但是他现在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军略上头,其他的事情,那是真的管不了那么多,所以,他压根没发现什么不对。朱元璋家里兄弟姐妹多,一年四季,喝稀的都是吃不饱的,除了给地主家里面做佃户之外,他们家也偷偷摸摸在山里头开荒。凤阳那个地方,土地是有名的贫瘠,一直到朱元璋当皇帝了,老家的那些同乡们还跑到应天找他这个皇帝打秋风呢!没办法啊,就算出了个皇帝,也不能让他们的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还是要饿肚子啊!
所以,朱元璋看账册真没看出什么毛病来,舒云虽说没亲眼见过,但是找人问过,又叫下面人出去看过之后,就搞明白了其中的把戏,她自然懒得为这些人遮掩。了解过明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明之所以沦落到那个地步,一方面是天灾,更重要的就是人祸了。人祸里头吧,有一样是朱元璋要背锅的,那就是大明的宗室问题,这年头又没什么计划生育,这些宗室又没有什么权利,因此闲着没事就是生孩子呗!
正经的皇帝那一脉倒是代代子嗣艰难,轮到这些宗室,一个个可劲地生孩子。有了孩子,国家就得掏钱养着,要爵位,要封地,要田产,这些宗室只要不胡乱插手地方上的事情,那么,下面的官员一般也会给他们行方便,因此,他们自然是大肆兼并土地,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敢干,大量资源被他们占去了,下面的百姓自然就要吃亏了。
但是还有一半就差不多是完在这些所谓的士大夫手上了,一个个名声也要,利益也要,嘴上喊着不与民争利,实际上他们所谓的民就是他们这些士大夫。对皇帝说祖宗家法,不肯皇帝出海,不肯皇帝收税,自个跟那些豪商勾结,大把大把地捞钱。皇帝花一点钱就在那里天天弹劾进谏,自个家里头却是啥也不能缺。
清官名臣也有,但是,那都是数的过来的,许多所谓的名臣,都是吹出来的,拿着皇帝,拿着政敌刷名望,别人的名声臭了,他们自个的名声也就起来了。
舒云对于这些所谓的名臣并不感冒,或者说,她对所谓读书人的气节压根信不过,宋朝对士大夫算是够优容了吧,但是最后又是个什么光景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舒云其实是很想要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管体制的,可惜的是,在这个时代,很多事情她可以引导朱元璋去做,自个却是没办法的。
舒云将其中自个发现的猫腻跟朱元璋一说,朱元璋果然勃然大怒,这种乱世,读书人要说值钱也值钱,要说不值钱,那真的是算不上什么。那些当地的什么大户豪族,实际上当初元人在的时候,也是一个不小心,就会变成砧板上的鱼肉,这年头,真正靠得住的,还是枪杆子。
朱元璋从来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他如今手底下也有了班底,但是应天本地的却没几个,毕竟,他是淮西那边起家的,真正信得过的还是乡党。原本到了应天之后,为了安抚应天本地的豪强,他也提拔了几个人,但是对他们,依旧并不算信任,如今知道这些人居然敢愚弄自己,朱元璋立马就起了杀心。
朱元璋这个时候还不是后来那个天子一怒,血流漂杵的皇帝,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还是得修饰一下的。毕竟,应天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对这里虎视眈眈的人其实很多,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距离应天并不远,要是他们发现应天出了乱子,只怕要对应天下手。
因此,朱元璋跟手下几个人商议了一番之后,很快就做出了决定。首先呢,先放出风声出去,谁要是早点认错,将私吞的好处还回来,那么这事就算是过去了,谁要是还怀有侥幸心理,那么也就别怪朱元璋不客气。
怀着侥幸心理的人从来不少,因为掺和到这事里头的人本来也不少,那些帮着隐瞒屯田事情的还有一些是很早就跟着朱元璋的老人了,自然都想着法不责众,谁知道朱元璋不动则已,一动就是雷霆大怒呢?
第17章 马皇后
朱元璋很多时候做法一向简单粗暴,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做法是最简单有效的。
蒙古人的残酷统治其实早就将大多数人的脊梁给打断了,真正英勇不屈的,当年崖山的时候就差不多都殉国了,留下来的,自然都是信奉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俊杰。这样的人如果跟他讲什么道理,那说不得无理也能搅出三分来。但是朱元璋这边,压根懒得跟这些人讲道理,直接将人抓了砍了再抄家,对外宣布的罪名是丧心病狂,勾结鞑子,意图颠覆义军,让百姓重新回到水深火热当中去。
这个罪名自然是死罪,反正人已经抓住了,说他们有什么罪名,那就有什么罪名!何况他们做出来的那些事情,本来就说不过去。能够在元人政权下面过得比较滋润的家族,多半不是什么好东西,所谓二鬼子比鬼子还凶残,这些人为了能够讨好元廷,原本就做了不少天怒人怨之事,只是之前为了稳定没有翻出来,如今翻起旧账,自然下面的百姓只有拍手叫好的份。
尤其,查抄了这些人家的家产,弄到的粮食金银还有其他的各种动产不动产足以让府库瞬间膨胀一倍还多,顿时,朱元璋心里头立马就踏实了很多。不管是根据他自个的经验,还是舒云潜移默化的灌输,打仗打的就是钱粮,钱粮不足,军队再精锐也是白搭。因为越是精锐的军队,就越需要充足的后勤。
当然,这样的雷霆手段不是没有后遗症的,也有人劝过朱元璋,这种事情要缓缓图之,他这般下狠手,日后攻打其他城池,只怕那些大户豪门会心有抵触。
朱元璋却压根没有妥协的意思,用他的话来说,这些人当年既然能够对元人屈服,那么,只要他刀子足够快,他们自然也会屈服。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虽说没什么文化,却在权术上头天生极为精通,拉一批打一批的手段玩得不要太溜。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有许多人觉得朱元璋之前的举措就是为了排除异己,给自个手底下的人腾位置,只不过就是找了个借口而已。所以,当应天这边的消息传出去的时候,就有人觉得朱元璋这是穷怕了,目光短浅,不知道拉拢当地士绅,因此,对朱元璋难免有些轻视,转而盯着其他人去了。
朱元璋如今许多事情会带回来处理,他并不避讳舒云,舒云干脆跟朱元璋共用书房,两人一人占据了一半的地方,顺便将两个孩子也带上。
朱标按照这个时候的标准,已经可以带着启蒙了,朱元璋一直想要给朱标找一个靠谱的先生给他启蒙,但是一时半会儿还真没什么合适的人选。
朱元璋如今手底下也是有几个文人的,只是多半是谋士一流,很显然,朱元璋觉得这些人给儿子启蒙,难免会让儿子染上一些阴私毛病,另外就是,他自个是个工作狂,也是见不得手底下的人轻松,朱元璋如今手底下人才不多,大多数都是武将,那些政事还都得靠着那些文人操持,所以,真抽不出人手来给儿子启蒙。
至于随便找一个什么的,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是不乐意的,他如今也算是一方诸侯了,要是儿子的启蒙老师就是个普通文人,岂不是太掉价了!最重要的是,在朱元璋看来,只要朱标不夭折,未来就是板上钉钉的继承人了,他的老师,自然也得是一方名士才行。
舒云倒是不想讲究这些,毕竟,像是她之前所在的那个时代,从幼儿园到大学,不知道会经历多少老师呢,隔个十几年时间,说不定路上遇到了,都认不出来当初老师长什么模样了!所以启蒙老师的事情也没必要太讲究了,反正到了后来,朱标走到什么程度,又不是看他的启蒙老师是谁!
不过,舒云的想法并没有说出来,横竖朱标年纪还小,放到后世,这个年纪也不过就是刚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年纪,那时候,各类教育学家还在那里为了是否需要提前教育的事情争执不休呢!舒云自个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除了学了拼音还有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其他的就是跟着老师各种玩。
这样的工作,舒云觉得自个也能完成,所以,她除了照旧给朱标和朱樉读史书上的故事之外,就是叫人制作了各种玩具,让他们自个玩。平常的时候,教几句三百千,重复的次数多了,朱樉也就算了,还是个话都说不利索,只知道将玩具往嘴里塞,啃得到处都是口水压印的小东西呢,朱标已经能背下不少东西了。
儿子都是自家的好,朱元璋怎么看都觉得自个长子颇为聪明伶俐,更是坚定了要给儿子找个好先生的决心。
原本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王氏却是对此颇为不满,毕竟当初朱文正他们读书的时候,给他们上课的就是个落魄文人,也没个正经的功名,结果轮到朱标这边,就一定要是大儒名士了,这难免叫她心中觉得不平。
老实说,对王氏这个寡嫂,舒云也觉得有些头疼,她不算什么坏人,但是就是个寻常妇人,目光短浅,心眼也不大,还容易钻牛角尖。她一辈子能够依靠的就是儿子了,所以,她总是觉得自个儿子被错待了。不仅如此,她还将这样的观念灌输给了朱文正。
老朱家的基因是真不错,朱文正也是个颇为出色的年轻人,并不拘泥迂腐,还很是善于变通,领兵打仗几乎是刻在骨子里头的天赋,虽说之前就是带了一千兵马,却已经显露了他的天分。
对于这个侄子,朱元璋是非常欣赏的!这年头,打仗靠的就是同乡还有亲族,项羽靠的是当年江东的八千子弟,之所以乌江自刎,也是因为这些江东子弟也在楚汉之争中消耗完了!刘邦靠的也是沛县的乡党,刘秀起家的关键也是南阳子弟……正常情况下,将领的亲兵一般都是宗族子弟,世代将门才会用家中的家丁佃户。朱元璋能轻松攻入应天,就是因为他将一部分降兵充作亲兵,收服了这些人的心。实际上呢,他真正信任的还是同乡冯国用。
朱文正是他的侄子,又是养子,既然他有这样的才干,朱元璋哪有不看重的道理,一直在着重培养提拔,结果王氏在后头叨咕,朱文正难免要受到影响,觉得朱元璋不公。
第18章 马皇后
遇到这种事情,舒云也颇为为难,不管是养子还是寡嫂,她很多事情都是不好多说的。人要是心思歪了,你这边再如何说,人家也只当你是花言巧语。舒云进门的时候,朱文正已经不小了,这个年纪,要不是家里太穷,都已经可以娶妻生子了,三观早就成型,想要扭转过来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朱文正跟朱元璋有隔阂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朱元璋其实跟这个侄子并没有多少往来,他十几岁就去做和尚了,难得有机会回去,朱文正出生之后,朱元璋也没见过几次,可以说在投奔朱元璋之前,他们之间就是有血缘的陌生人。所以,能指望王氏朱文正母子对朱元璋有多少信任呢?
舒云能做的无非就是提醒一下朱元璋,王氏寡居,性子有些偏狭,应该少让王氏与朱文正接触。其实按照舒云的想法,最好的办法还是给王氏找个不错的人改嫁,有了新的生活,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但问题是,就算是后世,许多人还不乐意看着父母再婚呢,如今这个年代,虽说寻常人家寡妇再嫁是常事,但朱文正如今自诩也是个人物了,他乐不乐意看着自个生母改嫁,也是个问题。
舒云本来对于这种人际关系,人情往来的事情就不擅长,因此,除了给朱元璋稍微提个醒之外,舒云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朱元璋跟王氏也不熟,也不好找自个的寡嫂说什么事情,他能做的,无非就是多关注一下朱文正的状态,瞧着朱文正看起来并不像是有什么异常,他也就当做是舒云妇道人家多心了,便不再多想。不管是什么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怀疑一切的,朱元璋这时候算起来还年轻,并不是后来那个担忧有人谋反,就屡次掀起大案的帝皇。
自从舒云生了孩子之后,便是最小的朱英也很少跑舒云这里来了,一方面是他们长大了,已经到了需要讲究男女之别的时候,另一方面也是朱元璋看重这几个养子,先是带在身边做亲卫,然后有机会就会放出去独当一面了。
舒云倒是没有忽略他们,家里头准备什么东西,也少不得给他们准备一份,要不是他们的婚事朱元璋说是另有主张,这事估计也得落到舒云头上,这就让舒云比较头疼了。
舒云自觉自己除了远比这个时代的人更强的数学能力还要超越了几百年的见识之外,懂得的东西并不多,因此,她并不插手什么政事,不过就是负责朱元璋下辖地盘的副业问题。
舒云很多事情只是知道一个概念,比如说立体农业养殖,还有一些技术方面的事情。这些她只负责提出建议,至于怎么做,就是那些工匠的事情。
蒙古人对于工匠还是很重视的,当初他们能够攻破襄阳这样的城池,靠的就是回回炮这样的利器。应天这样的地方,工匠自然也不少。而这些工匠如今就在舒云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都生产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