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珍当着石梅保证,以后已经循规蹈矩,再不会歪门邪道。
还保证,等儿子生下满岁,就让他们母子返回京都,承欢膝下。
杨氏抹泪:“你媳妇留在漠北把。
把孙子送回来就成。
当着你父亲我不好说,如今我告诉你,你说话不算数,我老命不要了,再生一个继承爵位。
我就跟你堵这口气了。
人都说,四十九,生个吹鼓手。
我四十八,还有两年的机会呢!”
贾珍有个母亲作揖:“儿子保证,再不作妖了,以后规规矩矩。”
杨氏又道:“乌进孝不是个东西,贾璜接管黑山头,你不许作怪,给我知道了,我亲自道漠北来找你?”
贾珍连连点头:“知道了,记住了。”
扬手又哭:“你是我的儿子,我喜欢蓉儿,也是因为你。
杨晴儿是什么东西,我怎会是为了她?”
贾珍跟贾敬就是闷着脑袋,打不死烧不燃。
对着母亲只有作揖的份儿,母亲跟着他却是吃苦受累了。
贾珍告辞走了,由着家里的小厮陪着出京。
杨氏身子不好,也只送到林家大门。
石梅回头就劝杨氏:“贾珍既然答应了,你就好好保重,即便贾珍不是东西,好好教导蓉儿。
切莫再说什么生一个。
人生只有今生,没有来世,命只有一条,好好珍惜。
别让我们这些关心你的人担心。”
杨氏道:“珍儿不回来一趟,我真是下了决心了。
婶娘您不知道,老爷那日吃醉了,跑去哭祠堂,黑咕隆咚的哭他大哥,又哭老太爷,脑袋撞牌位,都撞破了皮儿。
我不说生一个,怕他寻短见……
都是我当初糊涂,闹成这个样子……”
贾敬寻短见?
应该不会,当初失望之极,也是出嫁而已。
石梅忙着安慰:“敬儿曾经到漠北参加跟鞑子的战役,见过血的军人,再不会这么脆弱,你别自己吓唬自己。”
杨氏颔首:“珍儿低头认错,老爷肯定心里平和多了,希望以后珍儿不会再犯横。
那个余氏,真是一言难尽……
她若是贤惠,不奢望她阻止,只写信报喜,再解释一二,老爷也不会这样生气……”
石梅对余氏也有些失望。
但是,却不能落井下石,说道:“毕竟当初珍儿对不住她,宁府也对不住她。她差点青灯古佛一辈子,心里怨怼也能理解。
关键是珍儿自己立身不正……
如今也只有这样了,珍儿离了余氏,只怕再找不到余氏这样的家世人品。”
杨氏颔首,却没再说话。
一切都是贾珍自己作兴。
三月中旬,林府做满月。
贾珃的媳妇刘月娥吐了。
她怀孕了。
二十二岁,在这个早婚早育的时代,已经算是晚育。
石梅也安心了。
然后,不知道为何,贾珣的媳妇再没开怀。
她每进府,最喜欢照顾迎春惜春两个小姑子。
那个样子恨不得偷回去。
可惜,她家贾芸三岁了,她依然没有动静。
族亲们都在恭喜贾珃媳妇心想事成。
杨氏忽然仓惶而至。
杨家出事了。
除了杨沣外出,他儿媳妇带着孩子回娘家。
其余的人,包括杨老婆子,杨大嫂,杨晴儿,还有杨晴儿的奸夫表哥,一起烧死了。
杨家被赶出了杨家村,等大家发现失火,赶来救火,他们的房屋已经烧的跨掉了。
杨家新修建的宅子,虽然房顶上盖了瓦片,但是,墙壁却是土砖。
这一日据说除了杨老婆子,杨大嫂与杨晴儿,还有杨晴儿的表哥,全部吃醉了酒。
大家伙子猜测,估计他们吃醉了,油灯被打翻了,引起火灾。
这件事情发生在二月下旬。
杨家的儿媳妇因此受到官府怀疑。
因为太巧了,她午后回娘家,晚上就失火。
可是,杨少奶奶有人证,她当晚没有离开过娘家。
她的一双儿女可以作证,左右令居也能作证。
最终,这桩失火案被断定为意外。
杨沣倒是因祸得福,被杨家重新接纳,回村里居住了。
杨沣给杨氏来信,不过是告诉一声。
杨老婆子已经下葬,无需奔丧。
早年间,杨氏已经跟娘家断亲,更无需奔丧。
杨氏之所以惊慌失措,一来到底有一份血缘关系。
二来,这个时间太巧合了。
算来,正是贾珍离开京都的十几天之后。
杨氏不敢在家里跟贾敬说,跑来跟石梅诉苦:“我真怕,人不知道天知道……”
石梅这一回不姑息杨氏,捏着杨氏的下颌,盯着她的眼睛说道:“官府已经有了结论,你兄弟也认了。
杨家人的下场,只能说明一件事情,作孽者,天收!”
杨氏拼命颔首:“知道知道,婶娘,就是心里慌张。
您这一说,我明白了,我娘他们的时候到了,报应了。”
石梅颔首:“你要是心里过不去,就去城外天齐庙点一盏长明灯,然后再多施粥施药一个月,替他们积德赎罪。”
杨氏果然去点了长明灯,又拿了两千两银子,交给荣宁二府设立的粥棚,让多施舍一段时间。
最近两年,京都几乎没有流民,前来吃粥吃药的,只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盘桓在京郊的乞丐,还有一些京郊的贫困户偶尔也会冒领施舍。
荣宁二府的粥棚也不会戳破。
不是家里困难谁也不会来吃施舍。
开设一个月粥棚,百十两银子的事情。
杨氏捐赠两千两银子,能维持一年半载。
杨氏也是买个心安。
这事儿若是贾珍做的,真不敢想……
不知异日跟荣府闹翻,他会不会联合外人下毒手?
石梅只希望贾敬不要出嫁,能够死死摁住贾珍。
这年四月,贾珠贾琏下场考试。
然后,他们兄弟都参加了武举童生试。
贾珠打不过贾琏。
然,弓马骑射也很不错。
贾赦因为不放心贾珠贾琏,又因为贾数管着几十个田庄,遂把贾斌,贾汶留在金陵替贾珠贾琏打点事宜。
这样,没有人敢对贾琏贾珠的名次动歪心思。
四月初,石梅再次收到贾珠贾琏的信件,言称得到了考试结果即刻返京
四月十五,石梅再次收到贾珠与贾琏联合写来的信件。
两人考完了县试府试,同时取得文举武举的童生资格。
因为要等着八月科试,嫌弃来回奔波麻烦。
四个月的时间就去江南游学,不回家了。
石梅这里也是鞭长莫及。
这两小子很显然得到了贾赦的支持了,不然不会这样子。
石梅招了张氏商议:“你看看怎么办吧,是答应,还是去信让金山把人逮回来?”
张氏知道贾琏的本事,些微之人不能占他的便宜。
张氏感叹:“这可真是儿大不由娘。
既然是孩子的心愿,就随他们去吧。
不然他日一旦入仕,就没得这般轻松自由了。“
这个时代女孩子的制约多,男孩子也是一样。
只要入学了,后面就是一波接一波的竞争,直到殿试之后放官,开始新一轮的角逐厮杀。
贾琏游学江南,张氏一点也不担心。
不仅有贾赦这个老子,还有林如海这个姑父,燕候这个岳父。
石梅也不担心两孙子。
江南虽然是他乡,对于贾琏来说无异主场。
可以说,贾琏在江南就是顶端的存在。
贾珠有了贾琏这个好兄弟的帮衬,也是稳稳当当。
再者,贾珠贾琏的两位前任先生,都在江南做官。
这两人再不缺人指点学问。
然后,荣府又找到了新的私塾先生。
依然是一位江南落地的举子。
这回的举子姓张。
不过,跟张氏的家族无关。
但是,同姓三分亲。
张氏在一群举子里挑了张举人。
张举人也很高兴。
荣府前三任先生都中了进士。
不给钱,他也愿意进来坐三年。
如今的贾府私塾在京都传的神乎其神,简直成了风水宝地。
不然,怎么一个个落地的私塾先生,坐了三年馆学,都成了进士了?
四月中旬,叶筠与叶筝进京了。
叶筠跟元春一般大,成了十一岁的大姑娘了。
张氏准备将叶筠安排在莲园。
元春因为住在荣庆堂的小跨院,极力邀请叶筠也住在荣庆堂。
贾敏的葳蕤轩,是荣禧堂中轴上一个院子。
论理原本应该是公府世子的居所。
然而,贾赦当时被祖母要去了,住在荣庆堂的跨院里,跟贾母就是针尖对麦芒。
这个世子的居所给贾政太打眼了,就给了贾敏居住。
葳蕤轩是贾母亲自取的名字。
寓意女儿品行高雅,气质若兰。
如今贾珠贾琏就住在当初贾赦的院子里,这个院子名叫梧桐苑。
一是因为贾代善希望儿子成才。
再者,这个院子里有一排梧桐树。
另外一个跨院就是当初张珏的母亲居住的地方,叫做茜草苑。
这个院子应该就是后来被宝玉改成绛芸轩的地方。
如今被元春住着。
元春已经给它改了名字叫翠微阁。
一般人会以为是因为荣府后面那座翠微山的余脉之故。
其实,翠微也是一种兰花。
元春这是比照姑姑的院子取的名儿。
但是,元春不承认是跟姑姑攀比。
她说摘自一首诗词: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石梅也不戳破,孙女力争品质高雅如兰,祖母只有高兴。
荣禧堂是五进三路的大院子。
张氏安排的莲园,则是荣禧堂三路院子的西路,紧挨着花园子。
毓秀住的榴园则是东路的院子,挨着宁府的院子。
荣庆堂就是荣府东路与荣禧堂并驾齐驱豪宅。
榴园则是位于荣庆堂后面的宅子。
其实,当初叶筠姐弟,就是住在榴园的跨院里。
如今,叶筠贵为县主,就不能再住毓秀的跨院。
让毓秀搬迁也不合适。
张氏才把叶筠安排在与榴园一样宽敞华贵的莲园。
当然,叶筠住在荣庆堂的跨院也不算委屈。
贾母可是超品,跟着外祖母也是长辈疼爱。
故而,叶筠不好拒绝元春的邀请,说道:“一切都听外祖母安排。”
石梅便看着元春:“你那翠微阁宝玉也要住,是不是有些拥挤?
莲园就在荣禧堂,也不远,不妨碍你们姐妹亲香。”
叶筠如今最好是自成一体。
她带的东西可不少。
再者,跨院里还有迎春惜春两姐妹。
这两姐妹不可能一直住在暖阁里。
石梅若是细心教导元春,迎春惜春不留在身边教导,只怕张氏心里不舒服。
元春一听宝玉这话,心里顿时明白了。
府里男孩子五岁之后,基本就挪出后院。
贾珠贾琏住在梧桐苑,不过是因为没有姐妹等着他们腾房子,这才占住了。
其实,他们很少在梧桐苑打住。
只有在私塾放假的时候,才会居住。
贾珠一旦成亲,不是另外置办宅子,搬出荣府,就是会去东西两路居住。
贾琏成亲,则会回去荣禧堂的小跨院,或者是在中路寻找一座宅子。
府里还三个妹妹,肯定要跟着祖母居住。
贾珠贾琏来腾出了的梧桐苑,肯定是迎春惜春挪进去。
她的院子将来肯定探春要挪进来。
叶筠住在这里就太拥挤了。
再有,如今,贾珠贾琏还是会在荣庆堂出入。
祖母只怕是不想表兄妹频繁接触。
毕竟,男女七岁不同席。
这一番思索,元春觉得叶筠住在莲园才是最好。
元春这时不无遗憾的说道:“还以为可以跟妹妹日夜相伴呢。
以后,我们起社,妹妹要参加哟?”
石梅就笑了:“瞧着聪明,怎么说起蠢话。
你妹妹也要上学,还怕没有时间一起作诗?”
元春讶异:“妹妹是县主,难道不进宫附学”
第123章 珠琏双秀
石梅一愣, 这问题她从没想过。
元春言之有理。
叶筠的父亲乃是暴露之后不屈战死,朝廷的确有恩养他们的姐妹的义务!
石梅想,要不要让贾政上折子?
又想, 一旦叶筠接受朝廷的恩养,今后他们姐弟的婚姻只怕不由自己做主。
再有, 朝廷时常发生和亲之举。
人选往往就是来自民间的县主与郡主。
石梅看了叶筠一眼, 没再言语。
叶筠姐弟刚到, 还是等她们安定之后再说。
叶筠入住莲园后, 直收拾了三天,方才理顺。
这才给府里的姐妹分送江南的小礼物。
之后, 开始在春晖园上学。
第一个休沐日, 叶筠请了所有的同窗去才加莲园茶话会。
这事,她提前禀报过石梅,自己出了二十两银子, 让厨房帮忙采买加工。
叶筠做事真是门门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