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配步步荣华(穿书)——漫漫行
时间:2020-01-03 10:28:02

  “这样长此以往下去,百姓心中对此事会有什么看法?大燕的农事会不会停滞不前,甚至退后,这都是面临的现实问题。”陆若华提醒道:“农事若是想要进步,就一定要寻找钻研农事之人和农业上的大家汇聚一起,为陛下所用,为朝廷效力,如此,才能推动农事的进步。”
  “就以臣农庄里的事来说,臣的农庄已经种植出亩产近两石的麦田,臣在南方的稻田一季也能产近三石了。”陆若华说着自己最得意种植成绩。
  “当真?”天正帝兴奋道,要知道以大燕的生产情况来说,麦田一亩的产量也就只有一石,稻田的产量高一些,有两石,如今这麦田提高了近一倍的产量,稻田也提高了一半的产量,如何不让他兴奋。要知道粮食产量的提高,意味着百姓能吃上饭。古往今来,只要能让百姓吃上饭的帝王,那都是名流千古的明君啊。
  “此事臣一个月前就已经上奏了,怎么陛下没有收到臣的奏书吗?”陆若华诧异地问道。按照道理来讲,这样粮食增产的喜事,工部尚书李善应该不会瞒天正帝才是。
  晋王看着天正帝一脸怒色的样子,就知道李善确实隐瞒了此事,嗤笑一声道:“李大人估计是不在意这样的小事,又或者是忙着给大皇子办事,忘了吧。”
  “放肆。”虽是严厉的话语,但是在座的人都能听出来,天正帝的怒火不是朝晋王发的,自打李善主持工部后,工部就一直没有多大成绩,得过且过罢了。如今粮食增产这样的大事,李善却没有拿到他面前邀功,不用想他都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过是觉得纯安是个女子,李善一直对纯安任职工部的事情有意见,再加上纯安和皇后与太子的关系近,不想给太子再添羽翼,维护老大的势力罢了。
  “你也老大不小了,脾气也收敛点,这是在朕面前,若是这话以在朝堂上说出来,又该有人弹劾你了。”天正帝头痛地看着脾气直率的侄子,教训道。
  “承不过是为皇伯父鸣不平,李大人只要一天是工部尚书,是朝中官员,就一天应该做到臣子本分,为皇伯父尽忠职守,不该因为私心而隐瞒不报,长此以往下去,皇伯父政令不得推行,利国利民之物无法得到推广而被荒废,岂不是有损皇伯父的英明和政绩。承不过是不愿意皇伯父英明被这些人玷污了。”晋王一副为天正帝委屈,鸣不平的样子。
  天正帝听到这话后觉得心中都舒畅了,有侄儿惦记自己的感觉确实不错,别人都说他偏袒晋王,可是阿承这孩子值得他偏袒。阿承事事都为他着想,他怎能不偏爱他。
  天正帝心中熨帖了,对着晋王的脸色更和蔼了,道:“朕知道你心疼朕,可这朝中的官员哪个没有私心,特别是这有了想要依靠的皇子后,这私心就更大了。”说到这,天正帝叹了一口气,这孩子大了,心思也就大了,下面的臣子的心也都跟蠢蠢欲动起来,对他就开始隐瞒了。
  “好了,不说他们。”天正帝没什么心情讨论李善和大皇子的事情,只是道:“纯安,你接着说。”
  “是。陛下要知道臣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臣的农庄中任用了很多经验丰富的百姓,百姓靠种田为生,所以他们是这个世上最希望粮食产量提高的人,所以臣许以他们奖赏,若是有人能在改革农具或是对种植上有什么可行的想法,这些人都会得到一笔对他们来说不少的钱财,所以臣的农庄上能种植出高产的稻和麦,与这些百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不过这些百姓终究是不怎么识字,所提的想法也都是根据自己几十年种田的经验,所以臣尽可能地跟他们普及农书,让他们学习,或者是请一些读书人将一些实用的方法改成谚语或是山歌,让百姓传唱。”
  “这倒是可行。”天正帝点头道。
  “百姓的知识有限,提供的想法也有限。所以,为了农庄上的农田,臣拜访过不少农事大家,臣在南方的稻田就是请了谈昊老先生帮忙坐镇,才有了如此成就。”陆若华建议道:“所以请农事大家入朝一事,请陛下慎重考虑,臣认为这样的人才不应该流失在朝堂之外。”
  “此事朕会派人督办。”天正帝思索了一下道,谈昊的大名他之前也听说过,一直是在野之人,听说是科举不成后,便改了方向钻研农事,也曾著过农书,在农家中颇有名气。这样的人,他一直没有任用,确实是一大损失。
  “屯田一部的事说完了,也说说你对于其他几部的看法吧。”天正帝道。
  “工部郎中、员外郎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陆若华将几个部门的职务解释了一遍后轻笑道:“朝中不少人都说工部是六部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部,干得都是些杂事,既无钱也无权,有没有礼部的体面,很多被分到工部的官员都觉得自己一声再难升迁了。”
  对于陆若华的这段话,天正帝并无动怒,相反,他知道面前的陆若华对他说得才是实话,这些话他以前不是没有听过,只不过没有人敢直接挑的这么明罢了。就比如每次工部尚书一职空缺时,其余五部中没有一个部的尚书愿意过去填补,就是吏部户部兵部的侍郎都不愿意升迁去做这一部之长。
  “可是在臣看来却恰恰相反。”陆若华说完后,眼中带着郑重,“工部才是最关系国家民生之事,工匠是国家工事的基础,昔年吐蕃求娶文成和金城两位公主,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文成公主嫁妆中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由此可见工匠对一国的重要性。水利,屯田都是国之大事,其重要程度自不必臣多说,陛下比臣更明白。”
  “所以工部在六部中至关重要,若是工部官员都能够恪尽职守,发挥职能,天下百姓定然会过得更好。”陆若华肯定道。
  “所以你觉得现在的工部没有做到恪尽职守?”天正帝说完后又道:“工部的问题朕也知道,有什么想说的你只管说就是。”
  “那臣就直接进言了。”陆若华和晋王对视一眼,在晋王的鼓励下缓缓道来。
 
 
第128章 升迁
  陆若华坐在御书房中, 能够感受到天正帝的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说起来这还是她第一次如此郑重地被天正帝召见问政。
  她也知道, 这次回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她接下来能否被天正帝赏识, 能否突破从五品官这个分水岭,拥有能够上朝议政的资格。
  陆若华深吸一口,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道:“臣认为工部官员之错主要有三。其一,工部很多官员过于钻营, 失去为官者的本心, 逐利升迁成为工部官员最乐意也是最常干的事。如今工部的官员, 每日都在争相讨好上官, 以期望得到升迁。所以,如今的工部可谓是六部中最浮躁的一部。”
  “其实, 叫臣说,想要升迁没有错,哪个官员为官不想升迁呢。就是臣这个从五品的官也不例外。”陆若华笑着打趣自己道。
  “你倒是实诚。”天正帝听到陆若华的话, 笑了笑,他最是喜欢诚实的人了,身为帝王最是希望下面的人跟自己说心里话。欺君听着罪名很大,但是哪个官员没欺过君,说过违心的话呢?每个官员每天奉承着他,这中间有多少真心也未可知。
  “所以,臣认为, 官员想要升官是好事,这说明他们有意仕途,只是选取的升迁途径不对。”陆若华说道。她的前世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官员想要升迁未必不是好事。
  “若是官员不想升迁,他们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臣想要说得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懒政。”陆若华答道:“这个臣之前也已经说过,懒政之害不必官员贪腐来得轻,甚至可能更严重。这些官员只图自己省事,不仅对百姓不利,还贻误朝中政策的执行。”
  “其三,就是工部没有实用的官员。工部的官员大多是科举出身,四书五经倒是娴熟,但是一旦涉及到工事,农事,水利等问题的时候,很多高官往往是纸上谈兵,甚至还有一窍不通的,这让工部的很多决策出现过不少失误。”这就如同让行政官员去抓科学技术上的问题,根本就行不通,但是大燕工部的现状就是如此。
  在大燕,官员要升至高位,其一便是要科举出身,第二是进士出身,这同进士的身份都会受到轻视。所以在大燕,精通工事,农事,水利等方面的工匠等人,大多都官位不高,这也是很多这些方面的大家不愿意入朝的原因。当一个微末小官,还不如在野著书,还能得一个美名。
  天正帝听到此话陷入了沉思,前面两个原因多数都是他放任老大和李善在工部为所欲为的结果,纯安没有直接点出老大和李善,是在给他留面子。这两个问题,若是整顿也容易,以前也有人跟他弹劾过,只不过他为了维持朝中平衡,没有理会而已。但是这最后一个问题,却是从未有人跟他提出来过。
  正所谓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只比商人略高一些,但是却远没有商人这么多的银钱,日子也苦得很。朝中也会任用不少工匠,这些人多数都是没有官职的,除非一些匠作大家。
  “说说你对最后一点的建议?”天正帝说道。
  “请陛下重开明算,明法等科目,广招天下学子,为朝廷效力。”陆若华恭敬道。明算,明法等科目,还是唐朝的时候开过,因不受重视,所以到前陈的时候就已经废除,大燕也从未开过这些科目的考试。
  “同时陛下还应发布求贤令,对一些农事和水利等上的大家许以高位,让其为朝廷尽忠。”陆若华说完后,又赶紧补充道:“这些官位需高,但不必是实权,虚职就可。”很多在野的先生入朝,求得不是什么实权,而是个名声。而这些人很多都是做学问做的多了,并不擅长人情世故,和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比起来,实在是稚嫩地很,稍微一不注意很有可能就被套了进去,所以她觉得对这些先生,虚职就好,既方便做研究,又有名声。这不是她一己之思,而是她通过游历两年和那些先生交流后总结出的。
  当时,她就试探过这些人的意思,这些人很多不愿意为官,就是不想卷入朝廷的纷争上去。若是虚职,那还怕什么。
  “这个朕会和阁臣商议。”天正帝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是点头说道。
  陆若华有些忐忑地看了看晋王,她的这些话是她深思熟虑过的,她认为直指工部现实,却不知道说没说对天正帝的心思。有时候圣心要比现实还要重要。
  晋王对着妻子安抚一笑,据他对天正帝的了解,若是他这位皇伯父觉得不可行或是不感兴趣地定然会直接否定,哪里还有和阁臣商议的机会。
  “朕若是记得没错,你现在是从五品工部员外郎?”天正帝说完后又对陆若华问道。
  “回陛下,臣现任工部屯田员外郎。”陆若华恭敬道。
  “你今日既说了工部这么多的问题,想必也有整治地方法。”天正帝威严的声音在御书房中响起,道:“朕就任命你为工部屯田清吏司郎中,同时兼任监察御史,监察工部官员,你可有信心,替朕整顿工部?”
  陆若华听后大喜,赶紧起身谢恩道:“臣必当令工部改革一新,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她本以为能升任工部郎中,陛下能将屯田清吏司的事情交给她已是到了顶,却没有想到天正帝还会任命她为监察御史,监察工部。
  要知道监察御史虽只是正六品的官职,但是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历来都是帝王心腹兼任此职,天正帝让她出任此职,可见是对她已经有了信任。
  “不过,你也要记住,李善到底在工部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他,你慎重一些。”天正帝又道。
  “臣明白,臣定当对李大人恭敬尊重。”陆若华明白,天正帝此话的意思是,工部的其他官员她可以动,但是李善却不能。
  天正帝依旧是要维持朝中现有的局面,最起码要让大皇子在明面上做得了工部的主。
  “好了,今日天色也不早了,你们也该回去了,太后和皇后记挂你们两个,以后要常进宫来请安。”天正帝道。
  陆若华和晋王听到齐齐应是,随后告退走出了御书房。
  陆若华和晋王刚到宫门口,就遇到了太子的车架。
  “晋王堂哥,纯安姐姐。”太子看到两人,赶紧从车上走了下来道:“孤今日被父皇交办和几位大臣议事,紧赶慢赶还是来往了。”
  陆若华和晋王赶紧行礼道谢。
  “孤在此恭祝晋王堂哥和纯安姐姐新婚大喜。”太子扶起两人,笑着道喜。
  “太子殿下客气,听说皇伯父和皇伯母已经在为太子物色太子妃,想必过不了多久这道喜的人就该换成承了。”晋王拱手打趣道。太子和他不同,他不想成婚,随便对天正帝闹闹,就能晚成婚,但是太子不行,太子是国之储君,太子大婚,绵延后嗣,是国之大事。很多依靠东宫的官员和重视正统的官员都盼着太子大婚,生下嫡长孙,巩固东宫之位呢。所以,太子年满十五,入朝议政后,这大婚的事情就被提上了日程。
  陆若华想起皇后跟她提起的三位太子妃的人选,笑道:“听说皇伯母打算在半个月后给殿下举办选妃的赏花宴,到时候殿下可要好好挑挑个自己喜欢的姑娘。”虽是这么说,但是在场的三人都明白,太子妃的人选必定是从那三位姑娘中挑出来的。
  被晋王和陆若华联手打趣,饶是一向年少老成的太子都有些脸红了。皇后对他管的严,他也没哪个心思,所以至今都还没有行过房事。对于太子妃,他还是有所期待的。
  “前些日子孤在三皇姐办的宴会上见过那三位姑娘。”那次也不是偶然得见,而是皇后和三公主特意安排的,而且那日他穿的是常服,也并没有表露太子的身份,那次宴会上他对那三位姑娘算是有个初步的了解。
  “樊姑娘有些……”太子并不像背后说一位姑娘的坏话,但是那位右都御史嫡女的性子额他确实不敢恭维,皱眉道:“骄纵。”他那日碰巧遇到这位樊姑娘在为难一位五品官家的姑娘,蛮横霸道,这样的人不堪为太子妃。
  对于右都御史嫡女樊茵,她奉皇后之命留意,也曾听说过这位的性子,却是骄纵跋扈,听说是被右都御史的母亲养歪了性子,等到樊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改不过来了。这位之所以能上天正帝挑选的太子妃的名单,是因为这位的父亲右都御史,位列正二品,为都察院之首,位高权重,又不像阁臣那样打眼,其嫡女身份又足以和太子匹配,所以樊茵的名字才位列其中。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