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秦——春溪笛晓
时间:2020-03-24 08:43:53

  文武百官都吃了不少酒,离开时还是脚步轻飘飘的,像是踩不着实地一样。他们坐在席位上吃得挺尽兴,拿到赏赐心里也挺高兴,可是离席后一想起自己越来越不够用的俸禄不由又悲从心来,琢磨着要不要揠苗助长一下,早点把儿子推出去赚俸禄。
  十几岁了,不是小孩子了,该为家里,啊不,为大秦做贡献了!
  不得不说,集体聚餐吹上一通牛逼,对于提高工作积极性还是挺有用的。
  钱多的人自然不会纠结,第二天派人直奔东市,疯狂入个十套瓷器,之所以没买更多,当然是因为少府衙门又立了的限购规矩。
  那些手里余钱不多的人就犯愁了,不说全家人手一套,好歹三两好友聚会时得有瓷器待客吧?官职低微,俸禄少得可怜,买不起豪华多件套,凑一套酒壶和酒杯总要的吧?所以能怎么办,只能瞧瞧朝廷有什么油水多的差事可以竞争上岗了!
  苦一点,没关系,能加薪啊!
  难一点,没关系,能加薪啊!
  大王你看我,不怕苦,不怕累,全月不休,自愿加班,这事交给我准没错!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朝廷上下开始弥漫着一股子拼搏奋斗的气息,嬴政偶尔宣召个人闲聊联络感情,对方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大王你没有什么要紧事的话我要回去干活了”的急切。
  嬴政:“…………”
  总觉得他手底下这套班子变得怪怪的。
  嬴政给扶苏写了封信,表示已经快到秋收时节,让扶苏算算日子赶早回来,别在外面瞎浪了。
  扶苏又写信回了过来,说想看完秋收再走,要确定今年秋收顺利他才能安心离开。
  嬴政虽不太乐意,但还是允了。
  扶苏和嬴政商量完归期,把这事和张良他们说了。
  马上到了秋收季节,各县派出去干活的民夫都陆续归来赶秋收,今年的收成明显会比以前少,不过扶苏办起来的作坊仍在运转,百姓有哪怕没粮了也有可以做短工换粮,今年的饥荒算是彻底熬了过去。
  不管是留在本地的百姓还是被借调去外郡干活的民夫,如今都已经牢牢记住扶苏的名字。
  这位大公子年纪不大,胸怀却宽广而仁善,得知他们受了灾,便亲自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坐镇,他们吃什么粮,大公子也吃什么粮;他们上前说话,大公子永远和和气气,从不嫌弃他们出身微贱。
  据说上回大公子亲自到江中捕鱼,那些鱼儿竟争着入网!
  这样的大公子,说不是仙童降世谁信呢?
  得知扶苏要回咸阳了,百姓们十分不舍,却又不敢去拜见扶苏,只能叹着气等着给扶苏送别。
  哪怕马上要走,扶苏也没闲着。
  开始那几个月扶苏都在为百姓的吃喝绞尽脑汁,连土都给盯上了。后来百姓的温饱有了保障,扶苏又琢磨起文教之事来。
  闹了场饥荒,不少小孩没了父母,这些小孩被他统一安排到县里,让人给他们授学。
  除了这些孩子,邯郸郡的读书人们仍是学着三晋之学,习着赵国文字。两国虽比邻而居,字形字音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
  这个问题后来他父皇也考虑到了,所以有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之议。当年商君变法,已经对秦国境内的度量衡进行过整顿,将来只需要把这套标准推行开去即可。
  既然都是要做的,那宜早不宜晚,扶苏便和邯郸郡守商量着征用赵国原来的学校,照搬云阳学宫的成功模式,先批量培训邯郸郡隶卒,再让他们回地方上办公或教学;郡中适龄孩童,若有天资不错的可以择优选入学宫读书识字;还有邯郸郡上下的市集都必须改用秦国文字、秦国度量衡。
  赵国原来那些学问一般般的读书人倘若愿意用秦国文字授学,都聘请过来到学宫当夫子,工作能力格外好的可以举荐给朝廷。
  至于那些死活不肯折腰的,先不用管,让他们继续搞学问,不过回头不免赋税徭役了,他们的赋税照收、徭役照安排,不为朝廷干活当然不会有优待。
  对那些学问十分出色、名声非常响亮的赵国学者,扶苏还是颇为尊敬的,亲自去拜访了一轮,不管对方愿不愿意开门相见他都没落下任何一个。
  这些人之中,不愿见客的扶苏都叫人不要去打扰,愿意出山的他以礼相待,没有半点逼迫之意。
  一轮走下来,扶苏不仅收获了一批原本已经准备隐居山林的博士苗子,还从那些不愿出山的学者家里薅了不少藏书,可以说收获颇丰。
  直至要踏上回程时,扶苏心里还颇有些遗憾:要是能多留个一年半载,他们说不定还能拜访更多能人异士。
  只要能挖到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不亏,能把人请出山就是白赚!
  扶苏要走这日,邯郸郡的秋收已经结束了,他带来的人留了不少,一些在学宫那边,一些分散在各个工坊里;他带走的人也不少,除了从咸阳跟着来的自己人以外,还有不少赵国学者和能工巧匠,都是扶苏相中的人才。
  陈平也跟着他们一起走,扶苏已经派人往陈平家跑一趟,留下一笔丰厚的钱财和礼物,言明陈平要去咸阳待一段时间,让陈平兄长不必挂念。
  临行那日,不少百姓闻讯而至,又是一番夹道相送、依依惜别,长长的队伍才终于启程。
  而在扶苏一行人离开邯郸郡境内那天,嬴政正式宣布兵分两路从邯郸、颍川两郡攻打魏国,同时还派使者喊话燕王,让他赶紧把自己的好友燕太子丹放回来,要不然秦国可要派人去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嬴政:文武百官突然勤快,我好闲。
  嬴政:没啥事干,不如打个魏国吧!
  魏国:?????
 
 
第85章 染血
  嬴政这人,玩起双重标准是从不讲道理的,他要扶苏多往咸阳写信,转头自己看了是不怎么回的,顶多给扶苏呈上去的奏报批复两句,别的信他一般都用来下饭用。
  这次攻魏谋燕,嬴政没和扶苏商量的打算,也没特意通知扶苏。
  今年赈个灾没让秦国伤筋动骨不说,还趁机把各种大小商品成功输送给东方诸国。
  营销策略也很简单,现在为了救济邯郸郡我们秦国百姓要吃不起饭了,不如大伙暂且放下过去的仇怨好好谈谈。
  我们没那么大脸要你白送粮,干脆来以物易物吧,蜡烛你想不想要?竹纸你想不想要?你们看看我们最近刚出了青瓷套装啊,绝对是居家宴客必备的!
  你想想看,蜡烛一点,青瓷一摆,是不是感觉整间屋子都不同了?
  原价十分高昂,现在为了救济灾民,我们跳水价大甩卖,要买赶早,过几天就恢复原价了!
  众人一看,前头秦国也给他们买了些竹纸和蜡烛,就是价格太贵,一般人舍不得用,比起以前,现在要价确实低多了,绝对称得上是良心价格!
  对于商人们来说,有钱不赚王八蛋!
  他们纷纷带着自己能够收购的粮食和布匹,直奔邯郸和咸阳拿下东方诸国经销商资格,屁颠屁颠地拿了货回国售卖。
  为了感谢这些良心商人,秦国还派遣专人护送他们回去,免得他们半路遇上拦路劫道的、设卡截货的,可谓是体贴入微。
  这样忙忙碌碌大半年,秋收之后嬴政叫人算了算国库账目上的余钱,算了算收上来的新粮,再算了算即将投产的武器兵甲数量,顿时觉得国库十分充实,可以打一仗消耗掉陈粮和旧兵甲,腾出地方还放新的!
  最近调动兵马最多的是去赈灾,连点民乱都没遇上,只需要运运粮送送人什么的。一整年没打过真仗,武将们都快闲出屁来了。
  嬴政一提出打魏燕两国的想法,大伙都积极响应,文臣们不打仗时也能出政绩,他们武将不行啊,再不打仗,他们可就买不起新瓷器了,回头手里那几套摔完就没了!
  谁知道后面大王和公子又会捣鼓出什么新玩意呢?
  还是得打仗!
  打仗能立功,能得赏,能捞钱,哪怕只是小小地升个爵位,俸禄也会多点!
  于是在武将们的热烈响应下,嬴政点了两路主将,又让他们自己举荐副将。
  王翦这次身子骨不太舒坦,辞了主将位置,换儿子王贲上,去邯郸郡蹲着看燕魏两国哪边好下手,要是燕国蠢蠢欲动,想秦魏打起来搞小动作,王贲就直接干燕国去,反正,哪边好打打哪边!
  另一路人取道颍川郡攻大梁城,任杨端和为主将,杨端和是攻魏老手了,好些年前曾两次攻打魏国,没有败绩。上回赵国打得太快,他没赶上,这次他深知请缨要趁早的道理,第一时间表示自己有攻魏经验,主动提出想打这一仗。
  魏国国都大梁城是块难啃的骨头,不仅城墙又高又坚固,外面还有着当年魏惠王命人挖出来的、被命名为“鸿沟”的运河,南通长江,北通黄河,巧妙连通几大水系,构成了百余年来保护着大梁城的天然屏障和运输网络。
  这不仅使大梁城迅速繁荣起来,还使大梁城成为易守难攻的硬骨头。
  有这样的天堑横在面前,他们引以为傲的勇猛将士和精锐骑兵根本发挥不出真正的实力!
  这块难啃的骨头,确实需要有经验的人去对付。
  嬴政允了杨端和的请战,又按杨端和和王贲的举荐点了批副将,迅速征调两拨兵卒补充兵力。
  因此在扶苏离开邯郸郡时,攻魏的两拨大军已经开拔,而扶苏还是在半路上遇上王贲才知晓此事。
  两边正好都在城外扎营,索性并在一起吃了顿饭。
  王贲没瞒着扶苏此行的目的,直言是要去攻魏的,要是燕国不老实,他就打燕国。
  扶苏现在已经习惯嬴政迅速提高的灭国效率,听王贲说嬴政准备燕魏两手抓,连表情都没多大变化。
  不就是父皇打天下打太快吗?
  只要不是秦国输,他都接受得来!
  扶苏想到陈平是魏国人,便拜托王贲帮个忙,捎上两个人一起走。
  前头他曾派两个人去陈平家报信,如今两国要交战,他觉得还是直接去把陈平兄长一并接来咸阳为好。
  这点小事王贲自是一口应下。
  秦国调兵的动静这么大,陈平只要稍微和人打听一下就知道王贲此行的目的,扶苏也没瞒着他,说已经托王贲捎上去过他家的两个人一起走,让他们在两国交战之前把人给接过来。
  陈平深知两国交战不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听到扶苏特意让人去接自己兄长便感动不已。
  他和张良不一样,他不是世家出身,一直是平民老百姓一个。对于小老百姓来说,先得活命,然后才能想别的,魏国本就没有他的进身之阶,他自然更愿意投效秦国!
  第二日,扶苏与王贲所率领的大军分开,继续往咸阳方向走。
  因为知道又要打仗,扶苏没了刚开始往回走时的优哉游哉,路过各郡时都没怎么接受当地的宴请,一门心思直奔咸阳。
  打仗他没法冲在前面,后勤他还是可以搞搞的,回去后还得花个几天交接各种事务,不能再在路上耽搁了。
  扶苏归心似箭,和王贲分别没几天便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咸阳。
  扶苏第一时间入宫见嬴政。
  这天是休沐日,嬴政没和人议事也没在处理政务,而是在练武场那边试刀,据说刚才才去的,还吩咐底下的人说要是扶苏回来了就把人领过去。
  扶苏鲜少踏入嬴政的练武场,他跟着人过去时,嬴政身穿武服在那里挥刀砍木桩,一刀下去,木桩立刻少了一截,可见那刀非常锋利,嬴政的手劲也不小。
  这时候的嬴政才刚过而立之年,他的背脊直挺,身姿英武,眉宇之间也满是蓬勃的锐气,浑身上下俨然已经带上了扶苏前世十分熟悉的逼人威势。
  扶苏在嬴政收刀后快步上前喊人:“父王。”
  嬴政转头瞧扶苏一眼,发现扶苏赶了几天路,又瘦了不少,看起来弱不禁风的,丝毫不像他的种。
  嬴政把刀递给他,淡淡说道:“给我换一把。”
  扶苏上前接过嬴政手里的刀,发现有点沉,不过他也算从小习武,一把刀还是拿得动的,接到手里便跑去放好,拿起旁边的另一把刀跑回来呈给嬴政。
  嬴政见扶苏虽又长了一岁,身量也拔高了一些,在大刀的映衬下还是又弱又小,心里不太满意。
  他拿过第二把刀,挥刀朝着新换上的木桩砍了过去,又是轻松地把木桩砍成两段,倘若把木桩换成人,必然也能有这样的效果。
  “再换。”嬴政把第二把刀也扔给扶苏。
  扶苏再次当起了跑腿的。
  如此来了几轮,饶是扶苏力气不算很小,额上和鼻尖还是渗出了细细的汗珠子。
  嬴政明显还有余力。
  他睨了眼跑累了还一声不吭的扶苏,语气平淡地吩咐左右:“把人换上来。”
  扶苏一愣。
  很快地,底下的人压着个身穿囚衣的女人进了练武场,把人按在原本放木桩的地方。
  女人被绑着手脚、堵着嘴巴,扶苏还是认出了她是谁,她是当日试图行刺他的那个歌姬!
  扶苏心中一惊,忍不住伸手去拉嬴政的袖角,张口喊道:“父王……”
  嬴政把手里的刀递到扶苏面前,淡淡说道:“再去换把刀来。”
  扶苏收回攥住嬴政衣角的五指,既抬不起手,也挪不动脚。
  “累了是吧?”嬴政也没勉强,语气还挺和气。他把刀给了左右伺候的人,让人去换把新刀过来。
  一把全新的刀呈到了嬴政面前。
  嬴政细细赏玩了一会锋利的刀刃,看了眼僵立在一旁屡屡想开口说点什么的扶苏,抬手又快又准地挥刀朝那个歌姬的脖颈砍去。
  歌姬的头颅滚落在地,转了几个圈,正好掉到了扶苏脚边,双眼还大大地圆睁着,写满了不甘心。
  血溅了满地。
  嬴政叫人把练武场收拾干净,转身看向衣裳上溅了不少血的扶苏。
  他对扶苏寄予厚望,从来没掩饰自己的偏爱,可那不代表他什么事都惯着扶苏。
  当初知道有人竟想刺杀扶苏,他气怒交加,只差没当场命人去把那刺客的九族全杀了。不过他觉得扶苏应该能处置好,也就没有多管。
  结果李由传信回来说扶苏没让杀那刺客。
  嬴政没立刻发作,只让李由派人把那刺客移送回来。
  他亲自去看了眼,觉得那歌姬相貌平平,没看出有什么长处,更没看出这样一个女人有什么值得放她一马的。
  刺客就是刺客,难道还要分个男女老少?
  难不成女人捅你刀子你会少流点血?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