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衣青箬
时间:2020-03-31 09:13:07

  
  这三样东西竟都不是金玉的质地,而是香木所作,极为雅致。香炉整体造型是一只虎头虎脑的瑞兽,香瓶则做成琵琶形,造型古朴有趣,贺卿一见就喜欢上了。
  
  这东西本为清供而作,对贺卿这半个出家人来说,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礼物,也可见顾铮的用心了。
  
  顾铮在一旁道,“我见殿下平日里身上并无装饰,十分素淡,想来必然会喜欢此物,所以就留下了。若能让殿下收着放在身边,时时拂拭,那也是它们的造化。”
  
  他更有一句话含在嘴里,没有说出来。贺卿收了他的东西,时时放在身边,便也就像时时见着他一样。虽然礼物总不能代替真人,却也可以遥寄相思。
  
  贺卿虽然喜欢这礼物,却没有松口,而是坚持道,“顾先生不是说有事要求吗?还是先说出来吧。万一我收了东西,却不能允你所求之事,岂不糟糕?”
  
  顾铮微笑道,“殿下放心。我也不舍得令让殿下因我而为难,此事于殿下而言,不过是点个头的事罢了。”
  
  他说起这种扰人心思的话来,却半点不自在都没有,简直像变了个人似的。偏又是发自肺腑的模样,让贺卿有些招架不住,只能装作没听见,“顾先生铺垫了这许多,究竟是什么事?”
  
  “臣之所求,是希望能与殿下换个称呼,不必如此疏远。”顾铮道。
  
  “什么称呼?”贺卿问。
  
  顾铮道,“殿下可称我的表字,不必总是口称先生,否则总觉心下怪异。”
  
  贺卿松了一口气,这要求实在算不得什么?就算只是对亲近的臣子,称呼表字也是很寻常的事。何况顾铮还有更亲近的身份,所以贺卿立刻从善如流的点头道,“玉声。”
  
  其铮铮然者,金声玉振也。玉声便是顾铮的表字。
  
  顾铮应了一声,也不再称呼她为殿下,而是唤了一声,“阿卿。”
  
  贺卿只觉得心尖都跟着这称呼颤了一下。从小到大,未曾有人如此亲密地称呼过她。她的面色很快柔和了下来,开始意识到,改换称呼并不是顾铮一时冲动的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与他说之前所说的尊重一脉相承。
  
  叫人留恋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没多久外面就有人敲门,示意贺卿该走了。她是借口探病过来的,自然不能呆太久。
  
  贺卿站起身道,“那我就先走了,你好生养着。”
  
  “阿卿!”顾铮又叫了一声,跟着站了起来,拉住他一只手,也不说话,一切尽在不言中。贺卿对上他的视线,愣怔片刻,脱口道,“回头我再找机会来看你。”
  
  顾铮摇头,“只怕没那么多机会。殿下若是来的太频繁,便会引人注目。再过几日我的伤就好了,可以回朝理事,殿下不必太挂心,到时再见便是。”
  
  话是这么说,可是他的眼神和表情,却全不是这个意思。
  
  两人的眼神缱绻了片刻,外面又有人敲了敲门,贺卿惊醒过来,低声道,“我真的该走了。”
  
  顾铮将桌上的瓶炉三事重新装好,拿起盒子递给她。趁着贺卿伸手去接的时候,他往前两步,虚虚地给了贺卿一个拥抱,然后迅速退开,“过几日见。”
  
  贺卿恍恍惚惚地捧着盒子出来,众人见了都不免有些诧异,却也无人敢问。
  
  直到回了马车上,玉屏才开口问,“殿下不是去探病吗?怎么还带了东西回来?”
  
  贺卿回过神来,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是掀起车帘往外看去,果然见顾铮带着人站在门口,正在目送她。两人的视线在空中一碰,贺卿莫名有些脸热,慌忙放下了帘子。
  
  ……
  
  顺宁三年六月初三日。
  
  随着船队出海的使团终于回到了京城,在金銮殿陛见过后,又跟着部阁重臣们转到咨平殿,详细叙述此次出航的经历。
  
  这一回船队经过四五个国家,规模都不甚大,看到大楚这样浩浩洋洋的船队,自然什么心思都不敢起。何况原本中原帝国在当地就有不少传说,可谓是威名赫赫,如今亲眼见到,自然不敢造次。
  
  因此双方建交十分顺利,使团不但带回了对方的国书,也带回了这些小国派来出使大楚的使臣。
  
  使臣们如今正在四夷馆候见,但具体要以什么样的规格召见,却要等朝廷这边问清楚具体的过程之后,方能议定。
  
  这是大楚第一次正式接触海外的情况,因此使臣们叙述得非常详细,有记不清的地方还由其他人补全,众人也听得十分仔细,有不明白之处便立刻开口询问。
  
  直到秘书官进来提示已经到了午膳时辰,众人才发现竟然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而使团的叙述还未结束。
  
  这还是因为第一次出海只去到南洋,所见的只有这一带的情况。
  
  “时候不早了,诸位也该饿了,先用膳吧。”贺卿说着站起身,牵着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的小皇帝往摆膳的偏殿走去。
  
  其实宫内赐宴,通常是贺卿自己单独一桌,大臣们在偏殿设桌,免得他们不自在。不过今日,贺卿显然并不打算分桌。跟在他身后的朝臣们见状,机灵的已经有了几分了然。
  
  等到膳食摆上来,朝臣们便发现,这些食物果然都是之前没有见过的。
  
  出海船只回到大楚已经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跟着使团一起回京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消息,在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更有那动作快的商队,也瞧准了时机,跟在使团后面回来,借着这个机会出售各种南洋带回来的物品,赚得盆满钵满。
  
  而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无疑便是黄修带回来的新式作物。
  
  金银珠玉和香料之类的东西,大楚国内虽然不多,却也不少,何况又不是不可或缺之物,唯有食物乃是百姓生存之本,也是国本,关系到国计民生,不但百姓们关注,这些部阁重臣们也十分在意。
  
  王秀在江南当着所有人的面开秤,这种作物的产量自然瞒不了人。此事众人想到那个数字,心下也不免激动,再看向满桌的食物,便顿觉十分可爱。
  
  因此一坐下来,户部尚书便问道,“殿下,这就是那种地瓜的新式作物?”
  
  贺卿点头,“正是。可惜今年出产不多,都要留下做种子,不能赏赐诸卿。不过等江南一带种出第一季,想来坊间便能见到了。京城地处北方,却是要等明年方能种植。宫中只得了这么多,今日便请诸卿共享。”
  
  “多谢殿下。”众臣谢恩之后,便开始动筷。
  
  为了方便食用,地瓜并不是煮熟了一整个端上来,而是进行了各种处理,或是切成薄片油炸,或是煮熟捏碎了和面蒸点心,或是烤制,或是切片,或是炒菜,或是炖汤,不一而足。
  
  做到部阁重臣的,除了顾铮年纪都不小了,牙口自然也没有年轻时那么好。因此众人更青睐点心和汤菜。尤其是刘牧川,那盘软和的点心就放在他面前,他尝了一口,果然十分绵软,入口即化,又带着点甘甜滋味。刘相不由微微点头,“味道果真不错。”
  
  众人也是一边吃一边称赞。
  
  更有人道,“这一回出海,黄公公当是首功!”
  
  黄修连忙起身,口称不敢。贺卿道,“不必谦虚,你能带回地瓜,自然是一大功。回头内阁议一下,该如何封赏。”又对众人道,“诸位恐怕不知,这地瓜能带回来,全赖黄公公灵活机变,否则未必能成事。黄公公,你给大家讲讲具体的经过吧。”
  
  “是。”黄修便当众说起这一场历险。
  
  南洋人将这作物看得十分要紧,绝不出售,若是发现偷盗者,更是会直接逐出。第一次建交,也不好直接对当地朝廷提出要求,黄修是私下弄到的。他用丝绸和瓷器贿赂了一个土人,换了两捆割下来的藤蔓。南洋人没有种植过地瓜,只将地下的块根看得着紧,藤蔓倒是不甚在意。
  
  藤蔓这种东西自然是不能长期保存的,所以回到船上之后,黄修便辟了两条船出来,专门用于扦插种植此物。他们用箩筐从陆地上掘了土放在船上种植,有经年老农照看,又收集了船队所有人的便溺之物,再加上从国内带去的磷肥,最终将这地瓜给种了出来。
  
  海上气候温暖,这地瓜不到三个月便长成,产量也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实在不枉他费了这许多功夫。
  
  回到大楚,黄修便立刻得了贺卿的旨意,要他尽快在江南推广地瓜的种植。
  
  之前江南一带的土地都被大户用来种桑苗了,贺卿并没有管。对方一直等着看她的笑话,却不知她也一直在等船队回来。虽然当时并不确定几月能回,但大抵在夏秋之际。而沿海一带气候温暖,地瓜对环境又不挑剔,春夏秋冬均可种植。只要种出一季,那些人的阴谋自然迎刃而解。
  
  黄修将在船上帮着种植的老农都留在了江南,指点种植事宜。如今江南沿海一带,空闲的山地上都已种上了地瓜,只等着收成了。
  
  贺卿给小皇帝夹了一块点心,道,“这些食用方法都可在民间推广,好让百姓们吃得更好。不过这东西虽好,吃多了不免损害胃口。等到产量大了,须得榨出淀粉,制成粉条,即可长期保存,味道也更好,又能免除伤胃的缺点。这一点,也要督促各地官府推广。”
  
 
  ☆、第122章 天外有天
 
  
  吃过了一顿地瓜宴, 朝臣们都对这种新式作物生出了信心。
  
  虽然百姓之家寒素, 没办法用那么多烹饪手法, 吃得肯定不如他们好,但这东西产量多, 能够果腹,味道也不差,这就足够了。
  
  须知如今许多百姓,劳作一年下来,连肚子都填不饱,能吃得起灰面和野菜窝头的都算宽裕,许多人家只能稀粥汤水混个半饱。地瓜这种新式作物若能叫他们吃饱饭,就是天大的功德了。
  
  众人都高兴时, 梁嘉之的表情却十分不好看。
  
  他是江南势力在朝堂上扶持起来的新任代言人。要配合那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粮食不足之事,架住贺卿, 让她服软, 好为他们谋取更大的利益。
  
  前面都进行得顺顺利利, 桑苗种上了, 今年会有更多生丝收入,织成锦缎随船出海贸易,必然是一大笔进项。以前留下的陈年粮食, 则可以借此机会清空,又能够在朝堂上掌握更多话语权,简直是一举多得。
  
  然而现在, 新式作物一出,今年就能增产,便彻底打破了对方的谋算。
  
  这件事由梁嘉之一手主导,如今看来只能一败涂地,原本想重创贺卿,现在受打击的却是他自己,肯定会影响他在江南势力那边的评价和受重视程度。
  
  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之中,他没有注意到,中途贺卿和顾铮的视线多次扫过他的位置,饱含深意。
  
  不过贺卿暂时不打算对他做什么。朝堂上的官员们也是人,背后总有这样那样的利益牵扯,而各方势力想要掌控话语权,扶持能在朝堂上说得上话的代言人也是正常,就算没有梁嘉之,也会有别人出现。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只要大面上过得去,平衡好公私之事,贺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再说,梁嘉之现在已经暴露在她眼中,相较于处置了他再让对方换个人上来,倒不如留着他,关键时候或许有大用。反正有顾铮等人压着,他也影响不到大局。
  
  吃完了饭,便继续听使团讲述出海之后的经历和见闻。虽然这一趟只到了南阳,乘船也不过一两个月的功夫,但当地风土人情却已经与国中大不相同,使团又展示了从那边带回来的各种物品,让所有人都开了眼界。
  
  以前光是听说海外还有异邦,但究竟如何,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能说的也只有古书上记载的那些内容,但时移世易,中原朝廷都换了几个姓氏,番邦自然也不能维持当年的局面。直到如今,才算是有了一个更确切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使团虽然只到了南洋,却见到了从遥远的大陆前来贸易的船只。证明在所有人的眼界之外,果然还有着更加广阔的世界。
  
  使团之中有个从四夷馆挑出来的通事宁尚,乃是个语言天才,大楚周围大大小小部落番国的语言他都精通,这一回随着船队出海,在外面这大半年的时间,他已经粗通了南洋各国语言,正在研习异邦的语言文字,初有进展。
  
  这些消息,就是他跟那些黄头发绿眼睛的异邦人打探到的,“这些异邦人在咱们看来大略不差,但实际上却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光是南洋一地聚集的船队,就来自四个国家。他们的政体类似我中国东周时期,列强分封,却共尊天子。各国之君主,按其爵位不同,称呼也不同。其中一个国家,竟是女王当政。此事在西夷似乎是寻常之事,因他们的女儿也有继承权。该地不立太子,而是将继承人按照优先程度排序,称第一继承人,第二继承人,女子也可列入继承人之列。”
  
  之前大半天所说的各种消息,大抵都没有这个来得令人震撼。有人想开口斥责“蛮夷之地不知礼仪”,然而从之前宁尚的介绍,便可知当地已经发展出了并不弱于中国之地的礼仪文明,绝不是那等未曾开化之地。甚至其国力强盛,已经足够支持这些船队远航出海,来到大楚附近贸易。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