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 算是突然的加更?
沉迷码字差点错过十二点,吓得一身冷汗
☆、第106章 名人效应
回城的路上, 三人都有些缄默, 显然还未从那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带来的震撼之中回神。
直到马车回转到他们碰面的那条路, 停了下来,顾铮才驱马上前, “陛下,殿下,臣还有事要办,只能送到这里了。”像刚才那样的同游,显然是不合规矩的。他们是在路上碰面,除了跟来的侍卫无人知晓,自然要低调些,不去张扬。
贺卿掀开帘子与他客套了两句, 转头便见小皇帝正眼巴巴看着,便道,“陛下可是有话要说?”
小皇帝涨红了脸, 今天的经历让他兴奋, 心里其实有很多话想说, 但又牢记着张太后的教导, 在外人面前不可过分表露情绪,必须要有为君者的威严,于是半晌才憋出了一句, “今日多劳顾先生了。”
“此乃臣的本分。”顾铮放柔了语气,“陛下与殿下一路小心。”
贺卿放了帘子,见小皇帝仍有些不舍的模样, 便道,“等你长大些,就请顾先生来教你功课,如何?”
小皇帝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好。”
他已经听母后说过,明年就会请师傅来给他开蒙。听说天下所有孩童都要上学堂,还没有经验的小皇帝对此也充满期待。如果是顾先生教授他功课,自然更好。
有了盼头,那一点不舍也就不足为道了。
小孩子毕竟精力有限,兴奋逐渐消退之后,小皇帝便有些撑不住了。在宫中时,他每日都会午睡,这会儿已是有些昏昏沉沉,没一会儿就靠在贺卿身上睡熟了。
贺卿小心地将他放下来躺在膝上,仔细打量了一番,不由微微蹙眉。
之前她没有注意,现在才发现,小皇帝脸上长了两个红疙瘩,她连忙捞起衣袖看了看,果然手臂上也有,心下不由懊恼起来。田野间的蚊虫不少,她之前却忘了防备,至少该给小皇帝涂抹药膏,避开蚊虫叮咬才是。
虽然他衣服穿得严实,只有脸,脖子和胳膊被咬到,情况不算严重,但贺卿还是不免揪心。
她并不后悔带小皇帝出门,不要说孩子,就是她自己,今日之前也很难想象普通百姓的日子是怎么过的。见识一番,并没有坏处。但张太后把小皇帝交给她,是出自全然的信任,就算是一点小的损伤,她也觉得愧对。
小皇帝睡梦中似乎也察觉到了痒意,想伸手去挠,贺卿连忙握住他的手阻拦。
好在距离不算远,没一会儿就回到了宫里。马车直接开到问道宫附近,贺卿抱着人下了车,立刻命人准备止痒消肿的药膏来,替小皇帝涂上,然后才仔细将他送到张太后那里,顺便请罪。
张太后虽然不好责怪贺卿,但微微蹙起的眉头还是显露了她的不快。她自己是把这个孩子看得眼珠子一般,即便明知这种情况不可避免,而且贺卿自己身上其实也有被叮咬形成的鼓包,她却全然不顾,只忧心陛下,但心里还是有几分怨怪。
等到晚间小皇帝闹起肚子来,请了太医,说是吃了不克化的东西,他脾胃又弱方才如此,张太后心下便更加埋怨了。
贺卿在这里耽搁了半日的功夫,见张太后脸色越来越难看,到最后索性不去看她,知道自己留在这里也不过碍眼,只得十分不放心地告辞离开。
好在小皇帝的情况并不严重,喝了药,半夜里便安睡下来。第二日贺卿去看时,只微有些发烧。倒是张太后守了一晚上,眼睛都是红的,看起来有几分憔悴。对着贺卿,她也没了脾气,只是淡淡道,“殿下,今日就让陛下歇一日吧。”
贺卿心下有愧,便点头应了。她本来还有事要跟张太后提,见她如此,便也不好说出口,只好先去早朝。
小皇帝虽然不能理政,但出生之后便开始上朝,只有几次病中免去,因此这一回身体有恙不能早朝,并没有引起大臣们的怀疑。倒是之后贺卿收到了一批给皇帝问安的奏折,为数不少。
……
乾光宫。
早朝还没结束,小皇帝就醒了过来。他年纪虽然小,但一向都是定时起居,更习惯了每日早朝。这会儿醒过来,便立刻要挣扎着起床。
张太后心痛得直抹眼泪,“我的儿,你身子病了,今日早朝已经免了。”
“免了?”小皇帝动作一顿,又问,“真师知道么?”
“知道的,她方才来过,见你还睡着,便说免了早朝,叫你多休息,早日养好身子。”张太后立刻道。
小皇帝才重新躺了会去。他的身体壮实,虽然折腾了半夜,但一场好睡之后,气色已经完全弥补回来了,小脸红扑扑的。他人虽然躺在床上,心思却活络起来,跟张太后说起昨日之事。
他会说话早,口齿也清晰,张太后和贺卿又着意锻炼这方面,因此逻辑也很清楚。虽然仍有含糊之处,但昨日的经历却是都说明白了。
张太后自己出身低微,吃过的苦不知多少,虽然不懂得多么高深的道理,却也知道贺卿这么做是为了小皇帝好。又听得顾铮也在,他既然未曾反对,想来也觉得应该。所以张太后心里虽然还是为孩子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去了这样的地方而担忧,心下那一点对贺卿的气却都散了。
贺卿答应过她,会视陛下如己出,将他培养成英明君主。现在看来,她也在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并没有疏忽之意。至于吃一点苦,却是在所难免。
这个孩子太重要,又太金贵,其实张太后也知道自己过分溺爱,身为母亲根本狠不下心来管教孩子。他又是这样的身份,上面没有能压得住的长辈,这世间,恐怕也只有贺卿能这般管教他了。
这般想着,张太后又不免后悔之前给了贺卿脸色看。
于是等中午贺卿过来探视时,她就又变了一个态度,背着小皇帝的面,主动对贺卿道歉,“昨日哀家心里实在忧心陛下,因此有些失态,殿□□谅哀家一片做母亲的心,万不可往心里去。教导陛下之事,往后都托赖殿下了。”
“娘娘不怪我自作主张才好。”贺卿道,“往后我也尽量周全些,不叫陛下平白受罪。”
顿了顿,她又道,“乡间的东西,到底不便入口,偶一为之罢了。因此我想着,不如在陛下的饮食之中添加一些五谷杂粮,也是陛下体念民生之意。”
普通百姓怎么吃的,就叫御膳房的厨子照做就是。如此一来,不必担心食物卫生问题,也能锻炼一下小皇帝的肠胃。这一次虽然是她安排不当,但也显露出小皇帝饮食太过精细的问题。
张太后立刻点头应道,“就这么安排,哀家与陛下一起吃。”
“那我也少不得要尝尝了。”贺卿闻言笑着调侃了一句,突发奇想道,“这样一来,说不定上行下效,下头的人也跟着吃。”豪门生活奢靡,叫他们经常吃点杂粮,也没有坏处。
张太后有些怀疑,“哪能如此?”
贺卿道,“娘娘对外就说这些东西吃了对身子好,不但能强健脾胃,更可纤体塑形,养颜美容,不愁京中那些贵夫人们不效仿。”
“……”张太后想了想,还是点头应了,“好。”
贺卿又道,“其实昨日回宫,本来还有一件事想与娘娘提起。我想在宫里开两块地,由娘娘带着陛下亲自耕种,娘娘觉得如何?娘娘放心,到时候配两个擅长侍弄这些的宫娥,想来不会太过辛苦。如此,也好让陛下体会百姓耕种辛苦。”
张太后不放心他带小皇帝往犄角旮旯里去,贺卿自己也觉得不合适。倒不如把这些事情在宫里做了,由张太后自己领着皇帝完成,既能安她的心,也可确保没有意外。往后再带小皇帝出城,在城里转转也就罢了。就算要出城,也要再过几年,等他长大了再说。
张太后多少猜到了一点贺卿的心思,了然地点头应道,“殿下有心了,你觉得好,那就这么办。”
“那回头就叫人开垦一片地出来,如今还可种些蔬菜,等秋收时,陛下便能吃到自己种出来的东西了。”贺卿道。
宫中的事一向备受关注,所以很快消息就传了出去,效果也远超贺卿的预料。
原本因为她代理朝政,因此贺卿在民间的名声可要比小皇帝大得多。但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一时间民间都是盛赞张太后贤良的声音,就连小皇帝也沾光,被百姓们看作是未来的贤良君主,只不过如今年纪还小罢了。
意外地替皇室刷了一波声望,贺卿对此十分满意。
除此之外,名人效应的效果也非常好。不但贵夫人们特意入宫向张太后讨要养生房子,效仿起宫里吃杂粮餐,就连官员们,也都开始琢磨在自家院子里辟一块耕地的可能性。即使自己未必亲自动手侍弄,但总要有这么一片园子,好让宫中和天下人都知道他们都是忠臣良将。
当下,这些似乎都是细枝末节,虽然隐隐形成风潮,却并没有几个人注意到。
而朝堂上下众人瞩目的,则是即将来临的秘书监考试。
☆、第107章 我也不知
五月十五日, 唐春生一大早就起了床, 换了一身新制的衣裳, 趁着家里人都还没起来,在桌上留书一封, 便偷偷溜出了门。
转过两个接口,就是好友陈斌的家。两人在街口碰了面,唐春生接过自己提前准备了留在陈家的考篮,两人便乘着陈家的马车前往贡院。
秘书监的招聘考试,就将在这里进行。
小胖子唐春生出身在士绅家族。他的曾祖父是个在城郊种菜的农夫,但祖父出息,考中了举人,托了人情选官, 外放出去做了几任不起眼的小官,最后在县学教谕的位置上致仕。即便如此,唐家也由此跻身士族。
父亲这一辈有兄弟三人, 姐妹二人。嫁娶之后各自生子, 就形成了一个大家族。两位伯父不会读书, 早早开始经商供养家中。唐春生的父亲是老小, 本就是在祖父得官之后出身,又自幼聪明伶俐,最擅诗书, 虽然只考了个秀才就再无进境,却也是除了祖父之外唯一有功名的人,阖家供养, 养出了一身风雅毛病。
及至唐春生出生,因为是整个唐家唯一的男丁,更被寄予厚望。
大抵是继承了父祖的聪慧,虽然他不怎么喜欢读书,一边学一边玩,也还是在十六岁这一年考中秀才。祖父一心想让他考个进士回来,因此连亲事都没给他议。可惜第二年秋闱他并未中举,蹉跎了三年。直到顺宁元年才顺利取中,却又在会试之中落榜。这一耽搁就是六年,现年而十二岁的他仍旧孑然一身。
虽然以进士考试的难度而言,就是三十岁中了,也可称一句青春有为,但科举多少要看时运,君不见多少惊才绝艳的大才子,同样止步于此?唐春生不喜欢读书,也知道自己的斤两,中举之后已经歇了上进的心。偏偏祖父寄予厚望,根本无法反抗。
所以听闻秘书监招考,唐春生灵机一动,背着家里偷偷报了名。
他打算等考中之后再告诉家里,到时木已成舟,秘书监这御前行走之职也不辱没他唐家门楣,想来祖父也无能为力了。
虽然时候还早,远没有到考试开始的时候,但贡院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热闹非常。不过大都是来看热闹的,还有考生的家人,真正参考者寥寥无几。
去年的春闱就是在这里举行,唐春生和陈斌熟门熟路摸到门口,经过一系列检查之后,便入了贡院。
二人运气不错,就在一个考棚里。分别落座之后,唐春生就检查起自己的考篮。因为通知上写要靠策论,时务及科学三门,因此诸多考生都是按照会试时的标准来准备,篮子里有足够三天吃的干粮和日用品,以及自备的笔墨纸砚。
但开考之前,跟着卷子一起发下来的,还有一支铅笔和一个转笔刀。这一次考试以铅笔作答,用不上自带的文房四宝。
这些报名参考的年轻人,消息都十分灵通。将作监做出铅笔的消息早就隐约听说过,这会儿得了实物在手,都十分新鲜,拿在手中把玩。
不过这种放松也只有一瞬,等考官将考卷展开,大声念诵考题时,所有人都面色凛然,一边将考题写下,一边沉思该如何作答。虽然在京举子之中,报名者十不足一,但总数仍有近千人,但最终却只取十人。
百里挑一,竞争之大可想而知。
第一道策论题,问的就是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海贸之事。
大楚立国以来,海禁一向都是国策。而今朝廷开海,大兴海贸之事,其利弊朝中早已争论过无数次。而今第一次海贸正在筹备之中,即将起航,若是能擢选入秘书监,往后的工作也必然有许多与之相关,这一题虽在意料之外,却实属情理之中。
唐春生思量片刻,便已经有了想法。
海贸是护国大长公主和顾参政一同制定的策略,同样是国策,而且已经在施行之中,自然不会不好。所以这题只有一个方向。毕竟这是秘书监招聘,而非进士科选拔,需要的是能领会上意,传达精神者,而不是有自己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