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没了兴致,王夫王白自然不会多嘴去问。他们知道崔斯特不是外族凶民,但两人长相大不相同,又不能如先生一般数日后便能学会外语,过去了两人也就傻子似的帮着端端抬抬,不去正好。
定好了主意,三人便大步流星回去。
开门进去,羲和笔直就往后院木箱前咚咚咚的开始做箱子,再放小心宝贝物件进去。这些都是匠人亲自打的东西,除了略有破损外,后面送来的许多都是完好无损。羲和不知道能收藏多久,只是尽量的让它完整的存在着。清扫置放,再做标记与笔记。
习惯性的铺在一件事上,再加上身边有人负责一日三餐加点心甜汤,羲和整个人沉浸其中全然没有察觉时间的走动。
待她大功告成时,刘邦已经无功而返两回,窦姑娘也在两天前登门拜访。
窦姑娘不过舞勺之年,还是天真烂漫时,再次登门笑吟吟的见礼,望着羲和夸道,“神医长得真好看。”
这样不将就措词,真心实意又直接的夸赞深得羲和欢心。
“好孩子快坐。”
羲和自然的浅笑,察色的同时让她伸手来号脉。窦姑娘的气色很好,脉象平稳。只有些许郁色,但在她坐下后自然的埋怨家人只准她习字管家不能出门也就明白了。
小姑娘活泼,不用羲和问便对救命恩人表以善意,很自然的就说到了山鬼上。
“山鬼什么样子?”
“有点奇怪,”窦姑娘用手比划两下,“山鬼头上有两个角,和头发一样是红的,嘴巴和野兽般,大牙又尖又长。其他和人也差不多,就是浑身都发青的,也穷得很没有衣裳穿,只能穿半身叶子遮羞。”
“……”
窦姑娘连忙道,“我还画了一幅,您看。”
说着就用怀里拿出一张折起的白布,两手将其展开铺平。羲和皱着眉头看了半晌,“这角?”
“我怕别人看不见,特意画大的。”
羲和看着那张比划的手指,犯起狐疑,这不就是部落里正式装扮吗?
作者有话要说: 掐指一算,别说我写得慢了,一百来章度过了五百来年,真的蛮快了……
山鬼这里抛砖引玉,只是为了后面和羲和贴切的一件事情,很快会写到。
第134章 来到战国(九十)
部落人简单纯粹, 除了冬日里保暖兽皮外,那些绿叶裙与龙虾兽骨首饰还是脸上涂料等等, 都是姑娘家折腾着好看的。
男子更喜欢赤、身、裸、体, 为了方便打猎而随身带着背着斧弓等。若有大日子便会在脸上涂画一通, 再佩戴自己猎来最凶猛兽的骨链。
画中人很像,但他们没有小角,也不至于浑身发青。
羲和张嘴说了一句古话, 窦姑娘在旁狐疑的接了个尾巴。
“你?”
“神医果然厉害,那山鬼平日里嘀嘀咕咕的就是这些, 可惜我听不懂。”
“……”
“我说对了吗?”
“不对。”
羲和摇头, 话接的不对, 但确实是当年的言语。又或者说, 是另一种方言的味道。
此刻心中不免动容。
在无休止的岁月里,她的脑海里曾闪现许多可能与画面。但她肯定自己回不去后, 初时一度不敢多想。之后许久之后才无数次认真掐算, 远古时代走到今日远不止一千年。世间漫漫春夏秋冬,也不过是她昏昏沉沉的一顿困盹。
好在他们的墓还在,偶尔能让自己去看看解去烦闷。
直到如今, 能懂得当年言语文字的只怕了了有数。甚至还有可能,只有自己明白。
窦姑娘是不可能骗自己的,羲和笑了起来, 将一整句话说了出来。
“对对对!就是这一句!他常常说,每次来的时候还会送给我桃子吃,吃了就会说一次。”窦姑娘丝毫不怕的模样, 眉眼弯弯道,“可惜我听不懂,后来就迷迷糊糊不记得了。母亲说,这是因为人鬼殊途,万幸遇见了神医您。”
人鬼殊途?
可能吧。
羲和看她这样,想来是一直被家人宠着才会显得胆子极大又不懂世事。当真出去了,只能是自己吃亏的命运。
还这么小呢。
两人并不熟悉,羲和对她感观不错,因而耐着心的听她碎碎念念一些陈年往事。只是她的往事多是平日细碎,家中小事。听着都不重要,却充满孩童乐趣,每一句里都流淌着莫名的暖意。
羲和不自觉的就听了进去。
临走时窦姑娘避开人低声问道,“神医,您知不知道山鬼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羲和挑眉。
窦姑娘呼吸都轻了。
忍不住呵笑一声,羲和抚她发髻,“他夸你好看,想日日都和你玩。”
这个翻译并没错,只是那时候的男女玩的不一样罢了。
窦姑娘没察觉到什么,只以为是人鬼殊途又被羲和驱散赶走而已。想着自己老后离去,也一样可以去寻他。因而又展开眉眼,蹦跳两下走了。
王白遥望一眼,眼眸中有些许宠溺。
羲和眼角扫到,暗叹一声区别对待又转而不去想了。
崔斯特最后亲自送来了东西,不止是前两次羲和点名要的,还有他家中人得知后特意搜罗来的。异国人到秦国土地来做生意,实在不是容易事,直到遇到羲和又送了一副令牌,此后便是畅通无阻,让一同来往的同行人羡慕不已。
投桃报李,几次下来后羲和敲敲打打着木箱子后发现,大马车装不下了。
该走了。
羲和书信一封到书院后,等来刘邦时便知会他,与王白王夫二人不日一同启程过去。
“先生,我二人是奉命来护您的。”
“护我?”
二人赧然,王夫抱拳作揖,“末将虽多有不足,但在先生前听得一耳甚过其余无数了。”
“你们记得日日锤炼军拳不怠慢就是,至于兵法军事,本不是死记硬背就能的。过去后更要放下军中做派,多学多看多听多问,别去了不能结元。”
阿丑开创了休学不毕业的先河,但他期间并无懈怠学业,王诩绝不能再接受第二个这种学生。在彼此书信中,更是难得的三申五令。羲和不至于言听计从,却也要爱惜羽翼。
王白王夫别的不说,却是听话稳重的。
两人自知不能真保护先生,厚着脸皮得到了引荐入学的机会,心中感恩又羞愧的应了下来。跟了这些日子,若是再没眼色的嘚嘚,多半就要被先生亲自踢出去。
眼看着三人说定了事情,站在一旁巴巴望了半晌的刘邦更是迷茫,“先生说什么书院?”
怎么一句都听不懂了?
不就是被挡在门外,有个把月见不得先生么?怎么恍惚一见面,就觉得不是一处的人?虽然他与先生,本就不是一处的。
三人这才低头看他。
“贵生学院。”
刘邦大惊,“贵生学院?”
王白白了一眼,年纪轻轻的耳朵还不好。
王夫见他忍不住露出神色,拉着一旁去收拾行装去了。
羲和点头,“我瞧你有些小聪明,若是能说服了家中也可一同去看看。”
小聪明并不算什么好词,但她面容浅笑,言语间兴松平常。对刘邦已经是十分善待友好了,更遑论比较外人来说。
刘邦不怒反喜,“真的?先生也觉得我聪明?”
“嗯,你表现乖些,别的先生说不准会喜欢你的。”
就刘邦察言观色的本事,羲和相信会得到王诩的喜爱。再等他忍不住表现自我,搬弄小聪明时,王诩自会漫不经心的回以狠狠一击教导做人之道。
两人说不准会成就又一师徒佳话,既能先替阿丑□□一番,而抚慰了王诩憋闷聊赖的心,又能让自己免于短时再被信简催扰。
真是一举三得。
羲和为自己的聪慧才智而得意,大手一挥就看着刘邦在父母兄弟举家搬挪的护送下被丢到马背上。他家中贫寒,只能厚着脸皮蹭王白王夫的马。
三人两马行装沉重,扬土离去。
次日晨起起,小院子里炊烟而起煮了最后一锅粥食,又热了几张饼子。大大小小的箱子被轻轻抬着累在特制马车上有序放好,在天色尚未明朗的路上碾出深深两条长道来,径直驱使出沛县丰邑地带。
此行的东西较多,羲和小心翼翼弄得一身汗水,望着挤挤挨挨的马车最后坐到了吉量的背上吃饼子。
宛如牛犁地一般,沉重辛苦还要慢慢吞吞的。吉量不满自己成了一头老牛,一路上聿聿聿的喊着,引得路人回头来望。直到出城后,也始终在山间传出。
羲和觉得自己耳朵也硬了,嘴里很是敷衍道,“别叨叨了,等过些年人就坐铁车,以后拉东西都没你份,只能当个好看的吉祥物而已。”
丢他赛道上与马比比试?
那是欺负马。
吉量自己怕也忍不住那么慢的速度。
不过日子过得拮据的时候,倒也可以考虑这种可能。如今有着基业的羲和看不上这些,吉量听了又骂了起来,“到底要过多少年?”
也就两千年而已,着什么急啊!
羲和望天,“不乐意你可以走啊!”
吉量又是辛苦拖车的一路骂骂咧咧,他当然可以走了,出去了跑一圈还能被某王倾心后细心照顾。但那种日子他过了许多年,哪里有在羲和这里舒服?不说他两心意相通能说话,就平时有事就四处跑,没事上山找妹子,这种放风筝赛过活神仙一样快活自在。
他才不要给别人当金丝雀,还是战场宝马。
论起真正前途,羲和辛辛苦苦几百年好歹混了个玄女的圣人名声,别人有什么?
呸。
可惜他就是一头马,不然哪里还有王诩这些小辈们扬名天下的?
马的事实不能更改,吉量只能在脑海里气哄哄的想着,也不想他平生乐趣也就是吃喝玩乐找美马。活的岁数多,也就是长点人间事故,多些追母马的技巧罢了。
相处百年的老朋友,彼此之间都心知肚明。羲和虽然怀念吉量幼时的模样,对比如今也很不长进,但一人一马生死无数早已是过命之交。哪怕是在他的背上,听了几句絮叨之后羲和也忍不住回怼。
有山间小路上一老汉放下背上柴薪,倚着大树喘息时,抬头便见一女子带着全副身家的架势一路向前。他抬手擦了擦汗,耳边传来几声自言自语。
“你个傻子,不跑两趟不肥死啊?”
“辛苦什么?你住的你吃的不都是我买的吗?”
“你再一声?老娘一枪敲死你!”
“再剁成肉糜!”
……
神经失常的言语接二连三,说着说着像是遇到了不可饶恕的仇敌使劲儿撂狠话。
老汉长叹一声,“可怜的女娃子。”
听声音就很年轻,竟然是个傻的。
羲和挠耳朵,回头看了一眼没做搭理。
因为顾及车上的东西,一路上吉量走的慢慢吞吞,再加上路途陡峭,不算远的距离又到一日夜色。
行至路边,卸下马车后吉量一溜烟的冲进山里不见踪影。
羲和没有阻拦,如常的捡起干燥柴火点燃。星点火舌在柴火里滚动着,起身拔出身后长矛自车上挑来一袋酒袋。
山里环境不熟悉,入夜休息前的安全确认十分重要。这种事情做了千万遍稀松平常,望着星月下的一片漆黑魅影,羲和忍不住眼珠一转。
“在吗?”
“出来聊聊呗!”
作者有话要说: 码字期间,断断续续断电了三四次,绝望……
后面时间加速,时间板块也要换了
第135章 来到战国(九十一)
秦国大军大举血刀向四方, 在一鼓作气吃下韩国后, 出乎意料的停下步伐休养生息。
这让整装待发的老朋友赵国一时丈二摸不着头脑,将士幕僚不敢懈怠,生怕这是秦国奸诈狡猾耍的阴谋。
奔走来支援的友军更是远远观望。
起初三个月, 世人只知韩国王族姬姓韩氏被秦王降为普通士族之家, 赐下原国都中宅院下榻。除了失去原来大权在握, 没有朝臣恭顺之外并不委屈。整日里锦衣玉食,奴婢环绕着在城中来去自如。
不管韩氏等人是否情愿,但世人看来只觉得秦王宽厚仁善, 对于要将其与秦国文字统一, 货币统一,法制统一后出现的书同文、邸舍与土地私有制等也显得并不那么有争议。除了姬姓韩氏王族,忠贞大臣之外,百姓们在寻得安稳后发现秦军凶悍却不曾肆虐韩国国土家中税收等, 尽都默然承认韩国已亡的事实。
毕竟秦国人便是如此,收复败国土地自然要有相应归拢一同。虽然有些奇怪,但自身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并不受人关注, 除了六雄大国中少数人们明白此举的用意与好处。
但世间许多事情少数服从多数,再加上牵一发动全身, 只有默默的观望打探消息小心提防。
事实上韩国本身也过得艰难,立国的一百多年以来夹杂在秦魏之间,又有齐楚相邻。这样四面楚歌的愿景下,使得韩国经济格外繁荣,政治庸聩, 外交弱势且军事无奈的局面,基本成为七雄中最典型的受气包,时常被拉出来搓扁一顿。
看似是秦国得利,在趁机休养生息的防备有敌军突袭时,阿丑并不那么高兴。
有韩氏后人铮铮铁骨,也有人奴颜婢膝。阿丑不过平常处理朝政,就有人数次前来踏破门槛,这叫他不甚其烦的更觉得后悔过于温柔了。
在他看来,韩国也就兵器上的□□长剑让他高看一眼。至于所谓的依法治国,申不害主张的权术与商鞅的法制并非一路,甚至十分矛盾冲突。阿丑为此忙得抓耳挠腮,平日里只有先生来信的时候才能舒缓一二。但在大军再次举旗攻上魏国时,信简却断断续续来得更慢了。
从王翦老将军那里得知,王白王夫两人被甩到书院时曾来过书信,后来忘寝废食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至于先生,书信说是归乡一段日子,若有信简便让人托送到骊山数千里外的小镇驿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