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综红楼之重生之后——松影明河
时间:2020-11-17 10:13:37

  元春见此,便知道是说不通了,只得按下此言,又问道:“老祖宗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说起这个,贾王氏有些讪讪:“这……这不是娘娘伤了身子嘛。女人这一辈子,还得有个儿子傍身才好。远的不说,就说当今圣上,孝慈和孝惠两位皇后还不是母凭子贵?”
  元春震惊了。
  要是话都说到这个地步,元春还听不出来祖母与母亲抱的是什么心思,那她就白在宫中浮沉这么多年了。
  她又急又气,第一次不顾及母亲的颜面:“我看宜人是糊涂了!京城权贵遍地,咱们家又能算几流?女儿不过是个五品小官儿的女儿,不敢生出那么大的心思!”
  贾王氏的脸色瞬间胀得通红。
  多少年了,第一次有人直白的把她的身份摆到台面上来说,这个人还是她的亲生女儿。
  不错,她再怎么以荣国府的女主人自居,说到底也不过是个五品小官的妻子罢了。
  那邢氏再怎么不堪,再怎么上不得台面,也是正儿八经的一品将军夫人。
  荣国府如今的女主人是邢氏,将来的女主人是甄氏。
  她的自以为是,也只能是自以为是了。
  “娘娘说这话,是要剜我的心呢!”贾王氏捂着脸哭道。
  可元春被她坑了一回又一回,已然是不为所动,冷笑道:“那些个痴心妄念,还是尽早剜了去的好。”
  贾王氏一噎,抹了把脸,又开始苦口婆心:“娘娘不为家里想想,也要为自己想想啊。娘娘膝下没个儿子,日后要依靠谁呢?”
  元春眼中的最后一丝热气彻底散尽了,淡淡道:“这就不劳母亲操心了。”
  ——她十几岁就入宫,这么多年,一心为了家里绸缪。到头来,在自己母亲口中,却成了不为家里着想了。
  元春实是不知,她究竟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为家里着想呢?
  难道是按着祖母与母亲的痴心妄想,拉着全家去赌那万分之一都不到的可能性,才算是为家里着想吗?
  当今皇后地位稳固,膝下育有两个得圣人喜爱的皇子,且皇后还年轻,日后必定还有子嗣。
  还有舅舅王子腾,更是出了名的能臣干吏,王家也是越发兴盛了。
  她是不知道,母亲他们究竟是哪里来的自信,能压过皇后一脉去?
  见贾王氏尤不死心,元春也懒得跟她多说,只是淡淡道:“若家里有门路,尽可把女儿都送进来。只是我这里人微力薄,怕是无力为此事略尽绵薄了。”
  言罢,不待贾王氏再开口,元春便高声道:“我乏了,抱琴,送客!”
  “是。”抱琴应了一声,走上前去,态度十分强硬,“王宜人,请。”
  而元春,早已在那嬷嬷的搀扶下,往内殿去了。
  贾王氏心头一阵惶恐,觉得自己这个女儿,怕是真的与自己离心了。
  但她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的,只觉得元春不识好歹,且太过凉薄。
  因而,她一甩帕子,就气冲冲地跟着抱琴出宫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说真的,对于贾迎春这个角色,我个人很不喜欢。这大概是那种怒其不争的心情。
  在整个红楼原著里,从来没有过迎春去给贾赦和邢夫人请安的描写,也没有她讨好贾琏和凤姐儿的描述。
  同样是庶女,为何探春的处境就比她好很多?
  因为探春不认命,就算是在夹缝里,也懂得为自己争取。
  她讨好王夫人,讨好宝玉。或许很多人觉得她忘恩负义,不记得自己的亲娘和亲兄弟。但在那样一个社会,那样一个环境里,你让她一个女孩子如何呢?
  赵姨娘一心只护着贾环,对探春只有索取,不添乱就算是好的了。
  我觉得,那样的环境,探春能护得住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也不忍心再苛责她。
  可是迎春……她什么都不为自己争,难不成还指望有人把好东西送到她手里吗?
  原著里,她嫁了中山狼,所以下场凄惨。我很同情她。
  可是,仔细想想,如果她的性子一直不改,嫁到哪一家都过不好的。因为那个时代,稍有点儿地位的男人,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女人。只是有些人家盖脸,只提通房丫头,不提到官府立契的姨娘而已。
  而一个男人一旦有了两个以上的女人,就必定会有纷争。迎春软弱,别人自然就要欺压她,从她手里夺取更多的利益。
  以上,都是个人想法,不代表大众。只是希望看到的宝贝儿们明白一个道理:不管什么时候,自己立起来才是真的。不然,靠谁都只是一时的。
 
 
第121章 王熙凤篇番外合集
  关于凤姐儿:
  凤姐儿弥留之际, 回顾这两生两世,前一世机关算尽,含恨而终;后一世依然机关算尽,却是高居后位, 子孙满堂。
  果然, 一个人无论想要什么, 都应该努力去争取。
  若是不争, 就只能等别人来施舍。
  既然是别人施舍的,那究竟舍什么给你,自然就是别人说了算, 由不得自己做主。
  只是, 争取什么, 还需考虑清楚。
  那些虚无缥缈, 不切实际的东西, 就不要白费精力了。
  比如:奢求一个花心风流薄幸的男人对你专一;
  再比如:奢求一心想要谋夺你一切的人会高抬贵手, 将一切都还给你。
  她的前世, 用一辈子的愚蠢践行了这两条, 结果自然是一无所有。
  好在,上天垂怜, 让她重来一世, 弥补了前生所有的遗憾。
  承正十三年, 皇太后王氏崩。举国齐哀, 勋贵官员百日不得嫁娶宴饮, 为太后守丧。
  关于宝钗:
  宝坐在银杏树下, 听着儿子朗朗的读书声,摸摸微微隆起的小腹,忍不住露出幸福的笑容。
  她觉得, 自己这一生实在好运。
  年少之时,父亲视她如掌上明珠,亲自教养,宠爱非常。
  后来,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与哥哥投奔了舅舅家里。
  她原本以为,寄人篱下的日子定然不怎可好过。
  可舅舅威严,能约束哥哥。
  舅母慈爱,并不以自家是商户而鄙薄,不但精心教养自己,还为自己寻了一个上进的夫婿。
  她的夫婿是个寒门学子,原本母亲是不怎么满意的。
  可宝钗却知道,她虽然寄居在承恩公府,但毕竟不是承恩公府的正经小姐。
  那些有意求取她的高门,不是看中她丰厚的嫁妆,便是攀附公府之辈。
  而这些人,又能有什么好的?
  舅母不在高门中为她择婿,而是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了一个品格端方、家境简单,又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青梅竹马、表姐表妹的,对宝钗来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因为,宝钗并不甘心嫁一个门当户对的皇商,虽一辈子富贵,却也一辈子低人一等。
  如今,她的丈夫已经三十五岁了,前年谋外放,做了一个五品知州。
  这样的年岁,这样的官职,在那些世家大族眼里,根本不够看。
  可在寒门学子之中,已经是年少有为了。
  外面有不少人说些酸言酸语,说什么她夫婿是靠着妻子的裙带,靠着承恩公府才能爬的这么快。
  宝钗是知道她夫婿能为的,自然十分不忿。
  好在她家里那个不是个假清高的,不但不生气,还反过来安慰她:“他们说的,也不算全错,至少有舅舅在,从来没有人敢昧了我的功劳。要我说,他们都是妒忌,妒忌我娶了你这么一个品行、家世无一不好的娘子。”
  宝钗本不是爱与人调笑的,也被他逗得破颜,嗔道:“又说胡话了!”
  虽然她这个五品宜人的敕命不算什么,见了许多上官家的夫人都要陪小心。
  但宝钗觉得很快乐,在陪伴丈夫一步一步的高升中,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她薛宝钗,天生就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女人啊!
  关于黛玉:
  黛玉自己都不知道,明明自己挺活泼的一个小姑娘,怎么一遇见舅舅家的宝玉,就分外的多愁善感,仿佛有流不完的眼泪?
  其实,当初母亲去世,父亲要送自己往外祖母家时,黛玉是不怎么愿意的。
  一是不忍心老父一人孤苦伶仃,二就是自小听母亲说起外祖母家里的事,觉得他们公侯府邸规矩太大,不是她一个五品御史家的姑娘能适应得了的。
  可父亲却不知为何,一意孤行,非要把她送走。
  言语之间,流露出:若非是我林家数代单传,五服无亲,就将她送回族中了。
  黛玉便知晓,她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了。
  于是,母亲的热孝刚过,父亲便租了一条大船,托付西席先生贾雨村,将她送到了京城荣国府。
  她自小聪慧敏锐,看得出来,对于这个西席先生,刚请入府中时,父亲还对他颇为欣赏,但随着时日越久,找他谈天喝酒的频率越低。
  黛玉觉得,若非是正逢母亲病重,父亲没有过多的精力,怕是早就打发了他,为她另聘一位了。
  若非是心里不信任那贾雨村,父亲也不必再重重的付了他酬金之后,还另外修书一封,言明了是托二舅舅给他谋复职的。
  若是父亲真的欣赏他,有心助他青云直上,又何必借助荣国府的人脉?
  且不说父亲自己的同窗、同乡、同年,单只他们林家,虽有败落之相,却也有数代列候赞下的人脉。
  说到底,不过是父亲根本无心助他,却又为着黛玉,不得不捏鼻子给他指条路罢了。
  当然,后面的这些黛玉当是不懂的,还是后来父亲回京了,亲自教她读书的时候,露出的只言片语,她自己拼凑猜想的。
  依着她对父亲的了解,她这猜测也八-九不离十。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更证实了这贾雨村是个凉薄负恩之辈。
  外祖母逝去之后,大舅舅和二舅舅分了家。
  因着二舅母的缘故,两兄弟说是仇人也不为过了。
  二舅舅从前总是仗着荣国府的人脉行事,可分家之后,大舅舅如何肯再庇佑他半分?
  因此,没过多久,二舅就得罪了上峰与同僚,眼看官位不保。
  这个时候,当初被二舅舅相助过的贾雨村已是官居二品,为刑部尚书。
  二舅舅向他求救,他面上应了,转眼却又收了二舅舅对头的银子,把二舅舅往死里踩。
  最后还是爹爹不忍心,打通门路,保下了二舅舅一家子。
  因父亲有能力有人脉,他回京之时,圣人又正值用人之际,父亲人到中年,官路反而畅通了起来,身体也慢慢的好了些。
  黛玉在荣国府听够了那府里下人的闲话,知晓世人对绝户之家何等苛刻。
  因此,哪怕心里着实不愿意有人取代母亲的位置,为着林家,还是忍着难受与父亲商议,请父亲续弦。
  哪知父亲也早想到了这些,听了她不情不愿说出的话,只是笑了笑,从书里拿出了几封书信,递到了她的面前。
  黛玉不解,展开一看,却是父亲与本家的通信,是要商议从本家过继嗣子一事。
  林如海道:“我年少之时总是心高气傲,不觉得宗族助力如何。直到前几年在江南举步维艰,才猛然惊觉:但凡咱们有个亲近的族人,为父又何必将你托付给外姓之人?”
  原来父亲有有心借机与族中修好。
  没有人来取代母亲,黛玉自然是高兴的。
  或许是因着林如海官运亨通,林家宗族那边反应也很迅速,两三个月后,就送来了五个十岁以下,五岁以上的童子。
  林如海吩咐管家一样安置好,平日里就教他们读书,也看不出来对哪个特别。
  这五人中也有那机灵的,想着来讨好黛玉。
  黛玉事先已经得了父亲的吩咐,讨好的来者不拒,却从不相帮。
  又过了三个月,林如海那边已经把这五个孩子的底细都摸清楚了。
  他又结合这三个月来观察的结果,最后选了一个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的七岁孩子。
  未免族中有人不满,林如海干脆就将现有的家业分了一半给族里,并立下契书:他百年之后,族中不能再打他儿女家业的主意。
  族老们得了这么大好处,又兼林如海正是在朝中得用之时,哪里会不应?
  林如海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这孩子虽沉默寡言,性子也执拗了些,却不是那等忘恩负义之辈。
  黛玉这一生,虽母亲早逝,但有父亲疼爱,亦有兄弟扶持,虽称不上十分的称心如意,但也算一生合乐了。
  只是一点儿,临到弥留,她也没想清楚:怎么她一与舅舅家的宝玉碰上,就止不住的多愁善感?
  关于贾兰和王仁:
  这两个,都是凤姐儿心里恨毒了的人。
  虽然这一世因着凤姐儿站得太高,双方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际,但这也并不妨碍凤姐儿报复他们。
  王仁好解决,他自己本就是个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的,凤姐儿只需吩咐一声,不许人接济他,他自己就把自己给作死了。
  贾兰却是要麻烦一点儿。
  李纨与贾兰这对母子,皆是冷心冷肺之徒。
  前世的时候,李纨就因凤姐儿得了管家权的缘故,对她妒忌不已,并时常仗着贾史氏的怜惜拿话刺凤姐儿。
  那时候,凤姐儿可怜她孤儿寡母的,最多在嘴上回两句,从来都没有借管家的便利苛待过他们母子。
  其实,李纨又凭什么妒忌凤姐儿呢?
  凤姐儿乃是长房长媳,管家理事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只是这世上就是有一种人,见不得别人过得比她好而已。
  若仅是如此,贾家败落,李纨与凤姐儿也不会再有什么交集。
  可是,凤姐儿却再也想不到,自诩出身言情书网的李纨,竟然会默许自己儿子,把自己的堂妹卖入那种地方!
  这言情书网的教养,可真是让凤姐儿大开眼界呀!
  凤姐儿知晓,李纨一直督促贾兰读书,一心想让贾兰考取功名。
  凤姐儿便干脆利落的让人毁了贾兰的容貌,让他再也不能参加科举了。
  随着贾史氏逝去,贾家两房分家,李纨与婆婆贾王氏的矛盾终于摆上了台面儿。
  贾王氏虽然不聪明,但折腾儿媳妇的手段却是高明的很,时常让李纨有苦说不出。
  等她好不容易熬死了婆婆,自己的身体也垮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