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明显有着与这个世界的人不同的见地,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让他思考某些问题的时候,想的方面会更多。
光幕上的史书记载,到底是单纯的只限定于土著祁元询,还是包括穿越者祁元询呢?
有些事啊,就是不能多想。
祁元询只是动念,上面的光幕又换了字。
今天光幕的更新比前阵子加起来都多。
作为上面内容的绝对主角,祁元询有预感,自己又要迎来一阵“引人瞩目”的日子了。
就算他一直安分守己不出门,朝堂上的那些文官,也不见得会放过他。
还不知道到时候会有多少人拿他做话头!
“世祖章皇帝,讳惟秉,太&祖三世孙也。太&祖生世祖文皇帝,世祖生仁祖昭皇帝,仁祖生帝……——《后周书·世祖本纪》”
这段记载很长,但是只显示了和祁元询有关的内容。
上面大概讲述了世祖皇帝的奋斗史,分支藩王,受到天子一系的针对,祖父暴卒,继承王位的父亲被寻机贬为庶人甚至被流放。
但也是在流放期间,依靠祖父留下来的忠仆,以及父亲的能力,发展出了不弱的势力,在外敌入侵、位于江南之地的京师失守的时候,举兵抗敌,收复失地。
并以太&祖之孙、宗室英藩的身份登极践祚,也因为他们这一支并非嫡系,甚至受到天子一系的排斥,所以国号虽为周,但太庙之中所奉的天子,除了太&祖皇帝宣武帝之外,都是世祖章皇帝这一系的祖先。
这史书里虽只有寥寥数语,但祁元询看到上面描述的超越时代的火器发明,就知道,这上面记载的,是作为穿越者的他。
虽然这份记载里的他没活到本人自己当皇帝的时候,但是,亲儿子当皇帝,追封自己,也很香啊!
祁元询默默地挺直了身板。
光幕的记载还是可以的,他就说嘛,前头的记载是要放他们家的死因大全还是怎么滴,后头的这份,还是很中肯的。
只不过,不知道光幕的史书收集是根据什么来的,很快,这份记载也消失了,最开始记录他成为仁宗昭皇帝的史书记录又重新出现。
以他穿越者的脑洞来看,光幕的不同史书记载,前提条件都有一定的变化。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某些人做了不同的决定以后,会造成不同的后果,最后影响到全局呢?
他穿越前的世界,有一句调侃的话,叫“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穿越时空;脑洞不够,平行宇宙”,光幕记载在同一个人身上快速变更,很显然,是因为这个人身处的环境有变化。
本来之前就有记载变更的例子可以参考,再加上今日的光幕变化,土生土长的人也未必猜不出来。
那样的话,祁元询虽然又一次成为了被光幕宠爱的崽,不同事件线的生平被展示出来,但其他人的注意力,很大可能会另外放在分析不同的背景上。
和对付一个活生生的人比起来,对付未知的灾难要难得多。
最后的《后周书》记载的“京师失守”,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噩耗。
作者有话要说: 有了光幕,人肯定会实时地做出决定的。
所以,这里推测了一下不同的可能:
1.太孙只弄死崽崽的——然后被崽崽他爹反杀;
2.太孙把仨崽都弄死,赵王没有继承人,因此也没有听不懂“勿使朕杀吾叔”这句话潜台词的二愣子,然后,赵王扑街,废为庶人,后续就是其他的藩王继续英勇作战;
3.赵王在靖难过程中运气不好扑街了,合作的另外一位实权王爷得到了最后的好处,崽崽只做藩王,和太孙一系大家互相伤害;
4.全家倒霉,崽崽发挥穿越者光环起家积攒实力,然后老爷子杀武将、和叔叔们内耗又少一波,没有五征大漠的太宗文皇帝,蒙古恢复实力南下,文臣当家的南京朝廷那啥,然后,崽崽他鹅子终于等到天赐良机,在万众期待中重整旧山河。
每种可能,嗯……讲道理,太孙这一脉都挺惨的。
不过没有武将,藩王又被端了,没有抵御外敌的藩王,武将又没培养好,南京朝廷的概率……天,又是一个南北朝哇!
第5章 功业
世上的聪明人永远比普通人想得要多。
尤其是在京城,这个全天下人才汇聚的地方。
光幕记载一日数变的异象,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
祁元询虽然是主角,但是他的存在感并不强。
对于皇帝和朝堂诸公来说,有效利用光幕透露的未来信息进行某些决断,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皇太孙未来可能会自毁长城、与宗藩对上的可能性,已经是无限大了。
而每一次选择的不同结果,都不利于京师的正统朝廷。
这一点会对太孙造成很大的影响——由正统而来的声望,会受到极大的损伤。
也就是祁元询不愿意出门惹人眼,否则的话,他怕是能亲耳听见街巷之中大变的流言。
太孙以仁孝著称,这“孝”嘛,先太子薨逝,太孙哀毁过甚,无人可以指摘,但这“仁”嘛,现在一看,就见仁见智了。
不同记载里的赵王世子都是同一个人,但为什么,某些记载里是“暴卒”、“病卒”,某些记载里却活得长长久久呢?
要说这和太孙没关系,是没多少人信的。
祁元询是宗室,不是仕途晋身的朝堂衮衮诸公,他们的想法会有不同的地方,但是,某些原则,他相信大家都是一样的。
就像做生意,大家都希望和气生财、守规矩,不希望遇到使阴招的家伙,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某些手段你可以用,但是,底线是轻易不能触碰的。
亲叔叔、亲堂弟都敢下手弄死——关键是,下手的人,一向以仁孝示人,不是名声本就不好的暴戾之人——谁敢保证,不会在背后被他下手?
当今天子,在这个时候,就很矛盾了。
大周的元从勋贵凋零,也就意味着武将集团的力量锐减,大周的军事实力会受到影响。
天子之所以不着急,敢下手,就是因为,他有儿子,有一批被封为藩王、屏卫皇室的能干儿子!
天子分封藩王,是有他的用意在里面的!
朝廷想要安稳,就得有兵马,可是,军权控制在勋贵武将手中,天子又不放心,只能让权柄落到自家人的手中,他才能放心。
所以除了嫡长子出身的先太子之外,其余年长的皇子,受到的教育都偏向于统兵。
嫡长子治国,其余诸子拱卫,这是当今天子宣武帝早早定下的方针。
先太子与诸王确实兄友弟恭,而且个人能力很强,长于治国的同时又并不是对军事一窍不通。
有太子在,诸王也不敢生异心。
宣武帝的安排很完美,只有一点没料到——先太子年寿不永,将他的一切布置都打乱了。
太孙比之乃父,不仅在幼年的时候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继承人教育——毕竟皇嫡长孙八岁的时候才病夭,最开始被作为继承人培养的,并不是当时还只是皇第三孙的太孙——而且过于文弱了。
没有乃父的威望与手腕,太孙对掌有兵权的叔王们,是极度排斥的。
能和堂兄弟们兄友弟恭,并不代表太孙不忌惮皇叔啊!
关于这一点呢,祁元询大概是知道天子是怎么教育的。
毕竟每次有入宫见面,天子都要嘱咐他们兄弟们要相互扶持、嘱咐太孙看顾宗藩亲戚,总而言之一句话,咱们老祁家才是一家人,一定要团结!
太孙的心思不可能瞒过天子,天子常在太孙面前提到宗藩,而太孙在光幕未曾出现之前,常被天子夸赞的一点,就是他顺着天子的心思,说日后定会倚仗诸位皇叔,若有敢言废藩的佞臣,定不相饶。
对于皇爷爷在这一点上显出的天真,即便是本身作为藩王世子的祁元询都觉得可笑。
光幕异象出现后,有感于天下或有动乱的宣武帝,提前再版了《祖训录》。
里头有一条,就是诸王有“合法起兵”的权力。
若是朝廷有奸臣,而天子忠奸不分,那么分封在各地的王爷们就可以领兵讨伐。
也就是说,所谓的“清君侧”、“靖国难”,都是藩王起兵的正当理由。
祁元询简直要为皇爷爷精妙的天才设计鼓掌。
这条目一出,何愁本身就对藩王们忌惮不已的太孙,不将藩王们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啊!
*
太孙忌惮诸王,是许多人都能感觉到的。
只有幻想着老祁家一家亲的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后代子嗣,真的是兄友弟恭、叔侄和睦。
光幕关于祁元询的那几条连续变换的记载,就是对天子明晃晃的打脸。
或许天子唯一能从中感到安慰的,就是不管怎么样,肉都是烂在祁家的锅里的,没有像他这些年担心的那样,被哪个开国元从摘了桃子。
而《后周书》这部分的记载,更是证明了,不管怎么样,封建藩王,在这个时期还是正确的选择。
不过,与其让《后周书》的记载变为现实,还不如从源头上,将威胁消灭。
本来就经常派勋臣武将、边塞藩王北征的天子,又开始筹划着征北了。
但是今年年初的时候,他刚派以晋、赵二王为首的藩王儿子们帅军北征,再度用兵,劳师过度,反而不美。
况且,年长的藩王们,已经陆续都在上京的路上了。
七月,秦、晋、赵、吴、齐五王入京,还有几位藩王还在路上。
作为获得光幕记载文字彰显次数第一的名人,祁元询欢迎亲爹回赵王府的时候,被老爹用看不知道什么珍稀生物的眼光看了一通。
赵王的眼神,大概类似于“我家的猪仔儿子这么有出息嘛”这样的。
祁元询并不是很想知道,自己在亲爹心里到底是个什么印象。
赵王觉得儿子连续上光幕,在本纪里被史臣夸出花儿来的形象很不真实。
然后,光幕就告诉了他,什么叫做真的像假的似的。
“太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诏:今年以宣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
——《周书·太宗本纪》
这一段记载很正常,毕竟曾经出现过的仁宗本纪就已经说明了太宗是谁。
但是,夺位之后改年号,还把前头的年号时间给否认的举动,就真的很神仙。
这是有什么深仇大恨啊,才能把侄子治国的这些年限全部否决掉!
祁元询看着亲爹的本纪,大概体会到了,远在封地的亲爹亲娘看到和他有关的仁宗本纪记载时候的心情。
老爷子还在皇位上坐着呢!
不过祁元询觉得老爹还能抢救一波,虽然他起兵造反抢侄子皇位,但是,他能干啊!
更重要的是,老爹的继承人——也就是他,他的继承人——《后周书·世祖本纪》男主角,都是史书盖章的好皇帝,在老爷子那里怎么说也能有加分项。
当然,看到后面一条记载的时候,祁元询就知道,和老爹相比,庙号仁宗的他,显然还是太菜了一点。
“皇周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
祁元询在心里默默给老爹鼓掌,真是厉害了,我的爹!
作者有话要说: “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这一段出自于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文,前头是“皇明”,皇同“煌”,辉煌、盛大、宏大之类的意思,宋朝也称过皇宋——关于这一点,就……咳咳咳——所以在国号前面加“皇”也不是大明的专属啦,换个国号也能用,但是皇明听习惯了,换了以后感觉怪怪的。
发觉后边写年号,又写成永乐了,还是把本章的年号改了算了Orz
第6章 形势
诸王上京后,住的都是京城的王府。
天幕又现异象的时候,皇宫里的宣武帝正命人安排明日的家宴。
家宴并不需要过分奢华,但是菜单安排、地点布置、肉菜准备,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因正吃着午膳,他还特意让尚膳监的太监将拟定的菜单送上,增、删了一些菜。
异象过后,他沉默了半晌,才吩咐近侍道:“今天午膳后,让太孙来御书房听训。”
拟好的菜单,他又增了几样。
尚膳监太监赵忠诚恭敬地退下,吩咐太孙的内侍,则是天子身边伺候的另一位大太监。
大周内侍被监管得很严,超出职责范围的事,是绝对不能管的。
稍有行差踏错,便是丢了性命的下场。
只不过,回尚膳监让人开始准备明日的家宴的时候,赵忠诚什么都没说。
菜单是天子亲自拟的,天子拟单子的时候想什么,他怎么会知道?
天子诏太孙入御书房参习批阅奏章,习礼政务,自太孙立后便是常事。
天现异象,预言太孙未来帝位不保,天子仍待之如常,无疑是给外界一个讯号——他还无意废储。
若是有意废储,天子绝对不会仍让太孙习政务,反而应当慢慢将他应得的权力削减掉才是。
东宫乃是国之储贰,其废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妄动。
纵然光幕上的内容显示出太孙日后为君不利,不能担重任,也不能成为拿到明面上说的依据。
未来的事是能够改变的,光幕关于祁元询的记载一日数变便是例证。
如此,若是太孙继位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未必不能改变未来的结局。
赵王是天子的儿子,立孙子还是儿子为储,对天子来说虽然难选,但绝对不是做不出选择。
如此力挺太孙,先太子懿文太子的面子绝对不小,是以,天子才在向外界表明,他还是愿意给太孙证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