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七零娇软女主的极品亲戚——莫二月
时间:2021-02-10 10:33:02

  “老四,生产队里还有几间空着的房子,我去给满仓叔打个招呼,你们可以先住下来,等到年底交给生产队一些粮食就行。”
  苏安平没想到自家的大哥居然变得这么绝情,“好,大哥,既然你不把我当弟弟,我也就当没有你这个大哥。房子的事情不用你来管,我自己会找满仓叔的。”
  苏安平气冲冲得带着严玉宁去了薛家,说明来意之后,薛满仓沉默了片刻笑着说道:“安平侄子,这点事有什么难的,你大哥不管你,叔管你。咱们大队部还有两间空屋子,你们两口子搬到那里去住吧。”
  苏安平一脸的感激,“满仓叔,谢谢你,没想到还是患难之中才见人心,以后,叔有用得到我的地方尽管说。”
  “好说,好说……”
  薛满仓抽着一口烟,神情有些高深莫测。
  苏安生现在在大队的声望很高,对他家终归是个威胁。
  不过现在既然苏家人离了心,那他更要笼络好苏安平,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牵制住苏安生了。
  很快,苏安平和严玉宁又重新在山前村安下家来。严玉宁回到生产队,还是被安排在养殖场干活。
  不过这一次,生产队里的人都知道,苏安平转正的事情泡汤了,大家在背后难免会冷嘲热讽几句。
  严玉宁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忍着,毕竟除了留在山前大队这里,她也没有别的去处。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打算。
  严玉宁记得上辈子山前大队可是来了不少大人物,算算时间也快要到了,她留在村里,还能想办法接近他们,以后,她和苏安平翻身就靠这些人了。
  很快,时间一晃而过,收完了麦子,种上夏粮,八月份的时候,山前大队迎来了第一批知青。
 
 
第42章 
  知青下乡是这几年一项重要的政策,双河公社已经陆续接收了好几批知青。
  都是城里来的学生,自然不能委屈了他们,所以这几批知青都被公社分到了相对还比较富裕的生产队。
  今年暑假分来的这一批公社实在是安排不下了,只能分给山前大队。
  大队长薛满仓提前在公社开了会,知道这一批分到他们大队的一共是十个人,四名女同志,六名男同志。
  薛满仓犯了难,把队里的人召集到大队部的院子里开会,大家共同商量怎么安置这些知青。
  小队长的意见也不统一,有的提议像别的生产大队一样,把知青分散安排在社员家里居住。
  苏安生和几个小队长则认为应该像红旗大队一样,单独给他们建一个知青点。
  下面有人议论纷纷,“我娘家那个生产队知青就是住在社员家里的,听说他们可娇气了,嫌弃咱农村脏,在社员家里吃饭挑剔得很。嫌弃碗筷不干净,嫌弃他们一家人吃饭不讲卫生,就是喝汤的时候弄出点动静,她们就甩脸子,可难伺候了。”
  立刻就有人跟着义愤填膺起来,“这些城里来的学生,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咱们还没嫌弃他们呢,他们倒先看不起咱农民,凭啥咱们要供着他们呀!”
  有的人听说知青分到社员家里住,公社会补贴一些口粮,立刻就动了心思。
  “你们也别说的那么难听,城里的孩子刚到咱们乡下不适应,大家都忍一忍,慢慢来就好了。”
  苏家是坚决反对让知青住到家里的,他家现在还偷着做买卖呢。
  唐秋英高声对着刚才的人喊道:“二嫂子,你们家只有六口人,四口还是孩子,家里地方大,能接待知青,咱们生产队像你们家这样的有几家?要不把这十个人都安排到你家?”
  二嫂子脸上有些挂不住,“安生媳妇,看你说的,我家就只有一间厢房还空着,哪里能安排下那么多人呢!”
  苏安生也跟着继续说道:“满仓叔,看国家的政策,这几年下乡的知青只会越来越多。咱们队里才多少户人家,更何况好多社员家里本来住房就紧张,哪能安排的下这么多知青。”
  薛满仓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盖房子就要花钱,他哪舍得呀。现在会场上闹哄哄地吵成一片他只觉得头疼。
  为了他以后的工作好做,薛满仓赶紧表态,“那行,咱们大队就找一块地方,盖几间房子,当做知青点吧!同意的,大家就举手表决一下。”
  很快,会场上稀稀拉拉就有人开始举手,很快就过了大半。“那好,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趁着现在地里的活还不多,咱们各队都抽些人手把房子盖起来。”
  苏青梨凑到她爸的耳边提醒道:“爸爸,咱们生产队盖房子,能不能多盖几间当做学校呀!”
  苏青梨已经七周岁了,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公社的小学停课了,秦局长就提议让她住到市里去,先在市里上学。
  苏安生和唐秋英有些心动,苏青梨却不愿意。虽然干爸干妈对她一直挺好,但是她还是觉得呆在自己家里自在。
  更何况,穿越以前,她可是大学生了,现在重新读小学,她根本就没兴趣。
  她相信就算不在学校上课,临近高考的时候,她突击一下,考个大学也是没问题的。
  可是她不上学可以,哥哥和小树他们却不行,还有村里的其他孩子,不读书,一辈子就只能窝在这个小山村里。
  苏安生一愣,“建学校?梨宝你是不是想去上学了,你干妈不是说……”
  “爸爸,我可以去市里跟着干妈上学,可是哥哥和小树、苗丫和石头、木头他们怎么办?我看舅舅他们那个生产队就有自己的小学,我们生产队为什么不能自己建小学呢?”
  苏安生下意识地开口问道:“那老师去哪里找呢?”
  话一说出口,苏安生就后悔了,这事他们都没法子,梨宝又怎么会知道,这不是难为孩子吗?
  可是他没想到,苏青梨早就有想法了,“就让那些下乡的知青来当老师呀!他们都是高中生,教我们这些小学生还不容易吗?”
  苏安生听了闺女的话,眼前一亮,是啊,他怎么没想到呀,这还真是个好办法。
  听到大队长正在和大家讨论盖房子的事情,苏安生赶紧把这事提了出来。
  薛满仓一听就不乐意,“安生,你怎么想到建学校的事情了。咱们公社不是有小学校吗,公社的胡书记说了,暑假之后就恢复正常的教学了。”
  “满仓叔,公社的小学离着咱们生产队太远了,夏天的时候还好,可是天气一冷,路上结了冰,孩子们来回就不方便,再加上公社的小学里也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带干粮,连一口热乎的都吃不上,太遭罪,咱们大队好多人家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
  这倒是真事,他们大队在公社小学读书的孩子也只有十几个,大部分的孩子还是留在家里帮着做农活,可是薛满仓并不在意。
  “咱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学有什么用,你没看到那城里的高中生都要下乡来种田吗!有那个时间,孩子还不如在队里跟着参加劳动,好歹能挣几个工分。”
  薛满仓的想法不得不说是队里许多人的想法,他们也觉得读书没有太多的用处,还不如挣公分要紧。
  苏安生苦口婆心地劝道:“满仓叔,孩子们多读些书还是好的,国家前几年还办扫盲班呢,总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当睁眼瞎呀!”
  “安生哥,谁家想让孩子读书就送公社的学校去呗!不想上学的,你就是在咱队里办了学校,他们也不一定去。”
  有人这么一吆喝,立刻就有人附和,无非就是读书无用的话。
  苏青梨知道现在农村的文盲率还是很高的,虽然建国以后,国家开设扫盲班、开设农村中小学校,但是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远远不及后世。
  再加上,这几年高考停止招生,更让许多农村人对学习失去了动力。这一代人好多就被耽误了,等到高考恢复,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在农村无法生活,进入城市也只能做重体力活,成为第一代“农民工”。
  苏青梨觉得自己总要试着努力一下,在村里建了小学,才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教室,在高考恢复以后,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
  “薛爷爷,为什么你说的和我干爸干妈说的不一样呢?”
  苏青梨站起身来反驳薛满仓,声音清脆明亮,“我干爸干妈就要求我和哥哥一定要读书,他们说了,只有学好文化才能更有出息。就算以后不能读大学,可是遇到公社招工、县里的工厂招工也是可以当工人的。就算当不成工人,识字的话也可以在大队里当会计、当医生。”
  大家伙一听立刻就觉得这话说得对呀。人家梨宝的干爸干妈可是市里的干部,他们肯定比大队长有见识。
  而且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人家公社招个拖拉机手还要求初中毕业呢。多上几年学,即使当不上工人,以后在生产队也许能混个一官半职的。
  听到大家在那里窃窃私语,苏青梨继续说道:“薛爷爷,要是在咱们生产队建了学校,以后我们放了学,还能继续上山割草,我还能去队里帮我妈喂鸭子。这样,既学了知识,又没耽误在生产队挣工分,不是更好吗?”
  听她这么一说,生产队不少人都有些意动。原来他们大队的孩子在公社上学,每天早出晚归,根本就不能帮家里干活,现在要是家门口就有学校 ,确实是两不耽误。
  “大队长,人家梨宝的干爸干妈就是有见识,我觉得他们说得对,咱们生产队还真的要建一所小学才行。”
  不少人都跟着赞成,市里的大领导说的话肯定错不了,建小学绝对没坏处。
  这么多人都赞成,薛满仓只能黑着脸答应下来。
  “建小学是可以,但是咱们生产队今年的分红恐怕就要少了。”
  唐秋英立刻站了出来,“满仓叔,这个你不用担心,咱们大队的鸭子已经开始产蛋了,等到咸鸭蛋腌好,就能送到收购站去,到时候咱们大队就有钱了。”
  事情定了下来,薛满仓就给公社做了汇报,公社的胡书记一听他们生产队要建学校眉头就皱了起来。
  “老薛呀……”
  薛满仓心里咯噔一下,立马撇清关系,“胡书记,建小学这事,都是四小队的苏安生提议的,你也知道他和市里的秦局长家是干亲,他开口了我也不好拒绝,我知道这事让公社为难了……”
  胡主任依旧皱着眉,“老薛呀,你这个思想不对,建小学是一件对社员有利的大好事,公社绝对支持你们。我发愁的是别的生产队怎么没有你们这样的觉悟,尤其是那几个离公社驻地远的生产队,不注重教育,思想僵化,他们的大队长要是再这样下去,我看该退位让贤了。”
  胡书记的一番话,让薛满仓后悔不已,早知道他就不说盖学校是苏安生的主意了。
  这下,从公社回来以后,薛满仓对建房的事情积极了许多。
  有了公社的支持,生产队里也不缺人手,房子建得很快,知青点选在离大队部不远的位置,一共建了四间房。
  听说城里的学生比较讲究,苏安生还专门仿照他在城里见过的公厕,给他们建了两间厕所和一间厨房。
  小学校就更简单了,三间正房是教室,两间厢房是老师的办公室,公共厕所也是一样要建起来的。
  房子刚刚建好,公社分下来的知青就到了,苏安平开着拖拉机把人送到了生产队。
  这还是第一批分到山前大队的知青,不少人都好奇地一道大队部看热闹。
  只见这些知青,年龄都不大,不过是十七八岁,神情里带着一股子张扬 。
  几名女知青四处环顾了一下附近的景象,看到一些脏兮兮地村民和孩子,脸上不自觉就带着嫌弃。
  有几名知青明显是精通人情世故的,一下拖拉机就忙着和生产队的人打招呼,对大队长更是热情。
  苏青梨也被哥哥拉来看热闹,可是她对这些知青丝毫不感兴趣。不过等到这十名知青都从拖拉机走下来,苏青梨才发现,落在最后的还有一位带着孩子的老人。
  苏青梨想起书里的剧情,心里有了猜测,这位老人的身份可不简单呀,他就是李老将军,是被下放到他们生产队的。
  在书里重生的严玉宁就刻意接近这祖孙二人,给他们送吃的,用的,处处维护他们,和他们交好。后来在老将军平反以后,严玉宁也跟着成为他们家的座上宾。
  苏青梨下意识地在人群中寻找严玉宁,果然,她也在角落里观察着这些知青。但是奇怪的是,严玉宁的目光并不在李老祖孙两个人身上,她死死盯着队伍里的一名知青,眼里满是恨意。
 
 
第43章 
  知青的到来,让平静的生产大队热闹起来。
  他们来到生产队的第一顿饭就差点闹出了洋相,城里做饭大都是用煤球的,一群人对着农村的土锅灶素手无策。
  生产队对这些知青已经很是照顾了,灶房堆满了柴,水缸打满了水,就连一口大铁锅也是队里花钱给他们买的。
  可是他们依旧觉得受到了慢待,从城市到农村这种巨大落差,让他们很不适应。
  几名知青闹到了大队部,要求给他们买煤球炉子、还要了许多其他的东西,大队长怎么可能同意。
  “咱们村里都是烧土灶,给你们准备的柴火够用个十天半月的。以后,你们自己在山上捡些柴用。煤球需要用票买,咱们农村是没有的。别的锅碗瓢盆什么的,你们要是看不上,就自己去买。”
  几名知青还是不依不饶,分给他们的粮食都是粗粮,白面只有半袋子,他们要怎么吃呀!
  薛满仓也没办法,现在这个季节,今年新收的小麦交完公粮,早就分到了社员手里,生产队也没有细粮分给知青。不过国家对这些知青有补贴,想吃细粮只能他们自己去想办法了。
  知青们在大队部吵了大半天,薛满仓只觉得头疼,还是住在大队部的严玉宁出面替他解围。
  “大家不要为难满仓叔了,为了迎接你们满仓叔做了许多的工作,衣食住行样样都为你们考虑了。我知道你们刚从城里来,对农村还不习惯,大家要是不嫌弃的,晚饭我去帮你们做吧。顺便还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生产队对的情况,帮助大家适应这里。”
  严玉宁的出现让几名男知青眼前一亮,她的皮肤白皙,五官柔美,眼角带着风情,完全不像是会出现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里的女人,男知青们都看呆了,谁也说不出拒绝的话。
  再次回到知青点,几名男知青完全变了模样,一改刚来时的大爷做派,都围在严玉宁身边献殷勤。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