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顺也憧憬着:“要是孙子考上了大学,那可是咱们祖坟上冒青烟了,那要是在过去,大学生就是状元啊。”
“不仅是孙子,就是外孙外孙女,也要让他们上学,”刘大银拍着手说道:“等有空了我就给三个闺女写信,一定要抓紧孩子的学习,要是学费不够咱们来拿。不管是孙子外孙子外孙女,我都一视同仁,只要考上大学我就有奖励。”
李三顺笑她:“这大学生就是不一样,都会说成语了。你说孩子们考上大学有奖励,有什么奖励啊,说出来我听听。”
刘大银白他一眼:“好了,别没个正形了。至于是什么奖励,你到时候就知道了。”
家里的烧鸡店赚的钱不少,刘大银家在这个时代绝对算得上富裕人家。
刘大银记得“江闻钟的书”上说了,以后房子会涨价的非常快,是普通甚至富裕人家衡量有没有钱的标准之一。
要是哪个孩子考上大学,刘大银就送孩子上学的那个城市一套房。
至于那个时候刘大银还会不会这么有钱,刘大银没考虑,她一定会有钱的。
她就是对自己这么有信心。
刘大银在家里呆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又骑上自行车去省大学了。
她到的时候,才十一点多一点,刘大银来到和那个学生约好的地方,等他下课。
十一点三十六,那个同学从楼里出来了。
“阿姨,你等了好一会儿了吧?”
“我也才到,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我这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你。”
“阿姨,我叫戴永,你叫我小戴就行了。”
“我姓刘,你叫我刘姨就行。小戴,你们学校的后勤室在哪里啊?”
小戴指了个方向:“刘姨,这边走。”
第106章 创业路
刘大银最近可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省里的人专门到她家,给她送来了一个好消息,从德国进口的真空包装机已经定下来了,等一段时间就能到了。
这次这么快,多亏了简省长,他知道刘大银想再进口一台包装机,立马就跟在德国的考察团打了电话,那边就帮着刘大银把机器定下来,和国营大厂的设备一起回国。
包装机有了着落,刘大银找了好几个人,把新买的那处院子收拾出来,重新粉刷一遍,以后做烧鸡就在那个院子了。
招人的事也得搞起来,这多了一台机器,要得工人肯定得多啊。
还有公鸡,养殖场也要多进一批,做卤蛋的鸡蛋也要找到门路,要不零散着收根本就供应不上。
丈夫和儿子做活能行,可操心不行,这一切都得刘大银安排好了,他们才能去做。
除了这些事,刘大银还要上课,晚上还得一遍一遍的复习,根本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偏偏这个时候,张水生又给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南方有地要卖。
这可是刘大银要办的头等大事,她当即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和张水生一起到了海市。
张水生对刘大银的要求很不解:“刘姨,你要是买地盖工厂,不如去特区,那边的人更多发展也更好,海市虽然是老牌城市,但特区现在才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刘大银:“这些我都知道,只不过我的钱只够买一块地的,买了特区就不能买海市的地了。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海市可是全国第一繁华城市,现在全国都在搞改革开放,海市虽然现在不如特区,但它一定不会落下的。水生,我问问你,特区和海市,哪个繁华,哪个更富有?”
“当然是海市了,”张水生脱口而出,“特区这才刚刚起步,海市可是发展了多少年了,解放前它就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这不就得了,特区发展这么快,海市的领导人能看不清这个形势。你也说了,海市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要是特区的这条路子走对了,海市绝对会后来居上的。”
这些话是刘大银结合“江闻钟的书”上自己琢磨出来的,那本书上说了,地产业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发展的飞速,是最赚钱的几个行业之一。
海市的房价和京市的房价是最高的,一套最最普通的住房也要大几百万。
地产商们个个赚的盆满钵满。
刘大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开房地产公司对她来说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她就想买一块地以后再卖给房地产开发公司赚钱。
至于为什么不先选择特区,是因为刘大银心里有一个感觉,海市也马上就要开放了,只要它一开放,就绝对不是刘大银这种小虾米能够插得上手,买到土地了。
到了海市,刘大银和张水生先找了一家招待所,接着就马不停蹄地到了张水生说的地方。
“这里怎么样?刘姨,江的那边就是海市了,地理位置好,视野开阔,交通方便,以后这里绝对是风水宝地啊。”
张水生说的很好听,其实现在他们站的地方就是一片长满野草的土地。
除了他们,还有几个人也在这里看。
张水生说道:“刘姨,那几个人是海市人,想在这里办个服装厂。海市的土地租赁太贵了,人工也贵,他们才想到这里办厂子的,自己的厂子省了房租,干什么也方便,这里的政府放出消息后,有不少人来看了。”
刘大银低声问:“看的不少,那有买的吗?”
张水生生摇摇头;“还一个都没有呢,他们也害怕。”
刘大银知道人们害怕什么。
以前的那些工厂主们,都被打成□□,现在政策变了,允许办厂子做买卖,这不就和没解放的时候一样吗?
租别人家的房子还好说,要是真的自己盖房子办厂子,政策再一变化的话,可真的不好说啊。
要不是刘大银做了梦,大概知道未来的一点事情,她也不敢买地建厂子。
开个店卖烧鸡还不算回事,要是有了自己的厂子,那就真的是资产阶级了。
到时候浑身是嘴都说不清楚了。
张水生也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自己建厂子。
他的服装厂已经有了一点规模,他想把厂子挪到南方来,地址就在特区或者海市。
本来他的打算是租房子的,恰好刘大银让他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地,他也想顺手买下来。
刘大银问:“水生,这价格多少钱?”
“一亩地一万块钱。”
一亩地一万,还不算太贵。
刘大银现在家里有钱,她对张水生说:“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哪里,我要买。”
张水生问道:“刘姨,你真要在这东浦买地?”
刘大银斩钉截铁道:“买。”
“那你跟我来,我带你去找他们的工作人员。”
张水生带着刘大银到了东浦县人民政府,找到了主管办公室。
办公室里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等刘大银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的瞌睡嗖的就没了:“你要买东边的荒地?”
刘大银点头道:“是的。”
“荒地的价格你清楚吗?”
“我听说了,一万块一亩是吧?”
这下轮到工作人员点头了:“是的,一万块钱一亩。”
“那好,我要二十亩。”
“二十亩,你考虑好了?”
“考虑好了,什么时候交钱办手续?”
工作人员像是有些傻了,这县里要往外出租地的政策放出去十几天了,来看的人不少,要买的人却没有一个。
那荒地离县城很远,周围都是农田,要不是因为那是盐碱地,种庄稼收不回种子来,那里也早就种上庄稼了,还会卖出去!
这一亩地一万块钱,叫这个工作人员说,实在是高的离谱,要是有这个钱,要不就在海市买房子,要不就去特区买地,谁回来这里买地啊。
可真的就有人来买了,还一开口就是二十亩地,这得是多少钱?
一亩地一万块,二十亩地那就是二十万块,天哪,二十万块得是多少钱啊。
工作人员做不了这个主,说道:“两位同志,您等一等,我去找我的领导来接待你们,很快就回来的。”
刘大银说要买二十亩地,张水生也被惊住了。
“刘姨,你真的要买,还要买这么多的地?”
刘大银笑呵呵:“是啊,要买。”
“刘姨,我话得给你说清楚了,”张水生怕刘大银一时上头,买了又后悔了,“刘姨,咱们国家的土地都属于集体,私人不能买卖。这地说是买,其实就是租,只能拥有土地使用权,这可不跟你在省城或者老家买了地和房子一样,你能传给儿子,儿子能传给孙子。这地是国家的,你就是租,最多也就能租五十年,过了五十年以后,这地就不是你的了,还是国家的。”
“刘姨,你可得想好了,花一万块钱买一亩地,使用权只有五十年,五十年后这土地还是国家的。”
刘大银光想着买地了,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样的事。
这地买了也不是自己的,还是属于国家的,自己只有使用权,使用权最多还只有五十年。
这和“江闻钟的书”上说的不一样啊。
刘大银仔细想想,对了,“江闻钟的书”上也没说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啊。
刘大银满怀信心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凉水。
这地,买还是不买,不对,租还是不租。
刘大银坐在椅子上,仔细回想了一下“江闻钟的书”上的内容。
那上面说大约就在十几年后,房地产事业全面发展,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既然赚钱,那些大商人就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个问题。
要不要赌这一把,刘大银左右摇摆,不知道该怎么好了。
刚才的海口已经夸下去了,那个工作人员已经去找他的领导了,她就是反悔,也得找一个好理由啊。
工作人员回来了,还带了他的领导来。
“两位同志,这是我们县主管经济的副县长。”
对于刘大银租地这件事,县里很重视,本来该来的应该是一个主任,可刘大银是第一个确定要租地的客商,专管这项工作的副县长就来接待刘大银了。
“同志,就是你要租我们的地。”副县长一脸和蔼地笑容。
刘大银现在是骑虎难下了,这该说是还是说不是呢。
她只能硬着头皮问道:“我们家里是做烧鸡的,要是租了你们县里的地,有什么优惠政策吗?”
副县长道:“办营业执照,水电方面,我们县里都可以尽力帮同志解决的。”
说到水电,刘大银突然想起来,那块荒地没有水也没有电,怎么办厂子呢。
这县里就给他们做买卖的一块不通水电的破地,所有的困难让他们自己解决吗?
这也许是一个能再考虑一下的借口。
“说到水电,县里什么时候能给解决啊?”
“同志放心,今年或者最晚明年,水电的事情一定给你解决。你看我们东浦县,紧挨着海市,海市可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繁华城市,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现在全国正在搞改革开放,海市当然不会落下,海市的地方就只有这么大,要是真的发展起来,还不是要往我们东浦来。”
刘大银:“那我再想想,明天给您一个准信。”
第107章 创业路
刘大银走了,副县长点上一根烟,问道:“小朱,你不是说那个女同志说的斩钉截铁,要买二十亩地吗,怎么又变了?”
“这我也不知道啊,刚才她是说要买二十亩地,这不知道怎么就变了。”
刘大银和张水生走出县政府的大门,去等公交车。
这个县城只有一趟公交车来往海市,要是去的晚了,就没有座位了。
刘大银现在心里很乱,满怀希望地来到这里,却突然一盆凉水泼了上来。
这地,到底是租还是不租呢。
刘大银彻底没了主意。
张水生和刘大银认识这么久了,刘大银这么沉默的时候还真没有。
他有些不放心,“刘姨,你没事吧?”
刘大银摇摇头:“水生,我没事,咱们回了招待所再说吧。”
到了招待所,张水生走在后面关上门,问道:“刘姨,你还好吧?”
“我没事,就是在想,这地到底还要不要买,不是,是还要不要租。”
张水生坐在椅子上,“这个,刘姨,这地要不要租,要租多少,还得你自己拿主意。”
“刘姨,你这好不容易来一趟海市,不出去转转。咱们省城和海市一比,那就跟小镇一样,这海市,才是真正的都市呢。实话实话,我也去过京市,这海市比京市还要繁华。”
刘大银迷茫了一小会,听到张水生这样说,她有了兴致:“走,咱们去转转。这海市早就有‘大海市’的美称,没解放的时候我就听过它的大名,是一个‘不夜城’,这好不容易来了,我也去看看,见识见识。”
刘大银现在兜里有钱,身上有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用跟以前一样扣扣索索了。
这海市确实繁华,有很多东西在省城根本就看不到。
海市大街上的男男女女们穿的也洋气,精神看上去也比省城的人好。
刘大银百思不得其解:“水生啊,你说都是一样的人,这海市人的精神头看上去怎么就比咱们省城好呢?”
“这还不简单,”张水生说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还是得见识的多,吃喝也比咱们省城好,人当然有精神了。就像富人家的孩子养得白白胖胖精神极了,穷人家的孩子瘦瘦小小灰头土脸的,精气神当然不一样了。”
刘大银看着这繁华的海市,心里有了主意。
这地,还是得租。
海市以后还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就像那个副县长说的,这全国都在搞改革开放,海市这个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怎么能落后,以后一定会发展的更加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