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笑着圆场,“别人能过咱们也能。”
“是,肯定能过,要不然学校也不能给定这个斤数。”宿舍长也在肯定。
宋红米左瞅瞅右望望,没有再说什么。
一时之间,宿舍安静的可怕。
噌的一下,王凤又坐了起来,“生炉子最好有些干树枝,回头大家捡点,我家里有个旧铝壶,回头我带来,晚上烧水洗脸、泡脚啥的。”
“那今天晚上生炉子么?”宋红米弱弱的问道。
她是想的,晚上可冷了。
她有个暖水袋也有些扛不住,怀念硌屁屁的火炕。
又是一片寂静。
“生吧,不过也得心里有数,越往后越冷。”宿舍长的意思是现在还能抗,可以少烧一点煤。
这就算研究完了,为以后定下调子了。
众人又该干嘛干嘛了。
今天可是放假,可是之前宿舍长通知谁都不许缺席,所以谁也没走,全在宿舍等着呢。
没想到速度这么快。
宋红米现在最想去哪蹭蹭热乎,所以拿着笔记和笔,去找方老师了。
这个时间应该在宿舍吧。
老师宿舍可比她们学生宿舍好多了。
就不知道会不会生炉子。
不生炉子,用那个土罐暖宝也不错。
她又错了,她不应该嫌弃、害怕那个丑罐子的,特么的好用。
那个陶罐很厚实,加了热水之后,会慢慢变热,人可以趴在上面没问题。
虽说没法子软乎乎,但是受面大啊。
整个身体一下子就暖和上了。
她第一次体验就有点爱上了。
就是有点要脸,都和柳宵哥说不要了,不想再反悔。
而且这会子宿舍也有炉子了,再加上她的羊皮水囊,问题应该不大了…吧。
不过她还是先要去男宿舍找柳宵哥一趟。
告诉他一声。
如果他也没事,那就可以一起去蹭热度。
就这么办了!
……
宋红米小跑着来到这片男宿舍楼下。
随便拦了个要进去的男同学,让他帮忙喊一下202的柳宵哥。
男同学有些戏谑的看了两眼宋红米,答应的很是痛快。
宋红米歪头想了想,这人怕不是有毛病,用那种熟悉的眼神看她干嘛,她确定以及肯定不认识他。
难道她大众脸?不可能吧。
就在她脑洞齐飞的时候,柳宵下来了。“红米。”
看着她背着书包全副武装的样子,“想去哪?”
“你怎么什么也没戴就出来了!”宋红米推人,“赶紧回宿舍穿好再下来。”
“不差这一会。”柳宵摇头不肯。
他本来在床上呢,结果就听走廊有人喊他,然后告诉他,他小媳妇在楼下等他呢。
因为他和红米几乎是形影不离,也没避着人,就不少人拿她们开玩笑。
他其实无所谓,还挺喜欢的,但是他怕红米不高兴,所以一直有警告那群同学。
“我要去方老师那儿,写了一个大纲,让她帮忙参谋一下,你去不去?”宋红米看出他态度坚决,也不再墨迹,开门见山。
“去,你等我一下,两分钟。”柳宵立马往楼上跑。
宋红米刚转两个圈,他人就下来了,这速度也是没谁了。
两人溜溜达达的教师宿舍走去。
这位方老师是教中文专业的,是白冰的老师。
之前宋红米想写儿童文学,想找个懂行的老师问问。
毕竟她是知道隔行如隔山的。
当时白冰就介绍的方老师。
方老师也没拒绝,但也没立马答应,提了个考验,让她写个童话故事,字数不限,只要故事完整就可以。
这可难不倒宋红米。
她写的是乌鸦喝水的故事,不过她又再加工了,主要怕“撞车”。
方老师很喜欢这个故事,一来二去的,双方就熟悉了。
方老师对于两人的到来很是欢迎。
“果然生上炉子了。”宋红米立马凑了过去,还不忘招呼柳宵哥一起。
“不是说又写了两个故事么?”方老师直接伸手。
宋红米掏出笔记本递上,“还是寓言小故事。”
“小马过河、三只小猪…挺有意思的。我觉得要配上图片会更有趣。”方老师赞赏的点头。
“对啊,对啊。”小人书嘛,肯定要有插话的。
方老师越看越喜欢,直接帮忙开始校对。“下次仔细一些,有个错别字。”
宋红米不是太相信,凑上去一看,忍不住吐吐舌头,她又丢胳膊落腿了。
肯定是写快了,一时没注意。
“我下次会好好检查的。”错了就要认。
“加上之前的,已经三个故事了,再加两个,足够出本小人书了。你有这意思么?”方老师扭头问道。
宋红米点头如蒜,“有有有!”
“那你把剩余的两个故事快点写完,然后要把寓意都写出来。回头我帮你问问。”方老师答应了下来。
宋红米恭恭敬敬给方老师鞠了个躬,“谢谢老师。”
第一步成功。
柳宵也在为红米高兴。
方老师将她拉起来,“别高兴太早,出版社那群编辑挑剔着呢。就是出版了,你一个新人,也没什么稿费。”
宋红米很是好奇,“那大概多少啊?”
“也就两、三块钱,再给几张票,也就差不多了。”方老师回忆了下。
宋红米嘴角抽抽,这么廉价的嘛。
她还指望“副业”发家致富呢。
她不是多爱钱,但是也不好一直花柳宵哥的。
之前在村里没办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
现在进了城,她心眼就有些活络了。
这“副业”可是她精挑细选的呢。
不会触雷,还能长长久久的做。
但是!这也太少了。
她为了有点一鸣惊人的效果,可是“参考”了不少前世流传最广的小故事。
结果两三块!
有些被打击了。
宋红米试探着问道,“那就这一种方式啊,我听说还可以分成呢?”
“这是老作者的权利,前三本你就别指望了。”方老师直接浇灭她的幻想。
宋红米撅了撅嘴。
“你才多大,小姑娘不要总惦记钱,学校不是有补助么,你哪那么缺钱。”方老师很是语重心长。
“老师说得对!”宋红米答应的痛快,心里却打起了小算盘,等这本出版成功了,她直接搞成语,故事大把,直接出连册,十本八本的。
到时候她就可以和出版社好好谈条件了。
想让牛儿跑,得让牛儿吃饱草!
第76章 五十年代小奋斗(38)
宋红米又被冻醒了,被窝里暖气有限。
被窝外更是寒冷。
还冻脸。
摩挲了下,她摸到了羊皮水囊,已经不热了,估计还在吸她的热量,果断踹出被窝。
她这颇有拔□□无情的渣女作风了。
然后把被子上压着的棉袄往上拽拽,将被子两边压在身下,将自己尽量裹成蝉蛹,脑袋也都藏进被窝里,要不是还要呼吸,她一个缝隙都不想留。
腿更是缩成一团,不敢伸直,脚底下为何那么凉,跟有冰块起的。
就这么缩着,宋红米好不容易又再次睡着。
她迷迷糊糊还想着,明早要问问,有没有其他人被冻醒。
不会就她一个这么怕冷吧。
……
第二天早上食堂。
宋红米喝完了热乎的包米粥,就打了两个响亮的喷嚏,这是要感冒的前奏啊。
柳宵关切的问道,“是不是冻着了。”
宋红米也没隐瞒,将自己半夜冻醒的事情说了,“我问了,不只我一个呢。”
然后总结道,“所以我得多吃些饭。”
长点肉肉,这样脂肪厚了才能抵抗寒冷。
就不会半夜被冻醒了。
她要一觉睡到大天亮。
柳宵是理解好一会才领悟红米的意思,忍不住宠溺的笑笑,“还要多喝水,这也是你说的,排毒。”
“不要啊。”宋红米耍无奈,她懒得去厕所,冻屁股。
虽然学校的厕所很不错。
“好了,不闹了,用不用吃药,或者去扎一针?”柳宵怕她更严重。
宋红米坚决摇头,“不用吃药更不用扎针,我要靠自己抵抗力扛过去,七天后就是胜利!我和你说过的,生点小病有益健康,之后我的抵抗力会更强壮,能抵抗更厉害的病毒。”
这些她真不是瞎说,是有科学根据的。
但不想扎针不想吃药也是真的。
主要是她对如今的感冒药有点一言难尽。
至于打针,就是屁屁针,可疼了,小时候的噩梦啊。
长大了感冒严重,她是宁可输液也不打针的。
“那就再看看。”柳宵不是很放心,“能不能和宿舍她们商量一下,最近多烧点?”
怕她再受凉。
“不好吧。”她其实真不愿意给别人惹麻烦。
柳宵明白了,“那咱们自己买几十斤煤块,贴补一下。”
“也不好吧。”宋红米有些纠结。
这个年代人们贫苦,但都很有骨气。
不是很愿意接受外人的帮助。
如果她贸然买煤块,也许会有人多想。
她还是想和舍友们和谐相处的,不愿做特例。
柳宵少有的烦躁,不过一下子就压下去了,“我再想想…”
“柳宵哥,我也想住热乎屋子,我其实一直在想办法,你有没有关于蜂窝煤的印象…”宋红米说到这儿哇,扫了一眼四周,然后小声的说道,“我现在闹不清楚,关于蜂窝煤的印象是来自于后世还是我之前在报纸上真看到过?”
傻傻分不清楚,苦恼啊。
柳宵也帮着一起回忆,“你说说大概?”
“具体的我也不是很知道。”毕竟她上辈子也只是听说、在电视网络中看过,只能尽量描述,“就是用煤渣做成的煤饼,中间是镂空的孔洞,像蜂巢一样,所以就有蜂窝煤这个名字了,好像不只煤渣,估计里头还加了一些别的东西。”宋红摇摇头,有些遗憾,“可能因为它中间的孔洞关系,非常耐烧,我就想着如果现在已有蜂窝煤技术了,咱们是不是可以和学校建议一下,把煤块换成蜂窝煤,要是没有…”
她没有继续说下去。
柳宵手指弹着饭桌,“那确定现在是否有这项技术最要紧,咱们之前就看那几样报纸,如果想查,其实不难。”
“应该不会太久远,两三年内的。”宋红米也提供了一个时间段。“我们一起去找。”
“那下午请半天假吧。”柳宵想速战速决。
“要不我先自己去吧。”宋红米不想他请假。
柳宵挑眉,“虽然我现在成绩只能在班级排第四,但是落半天课是完全没问题的。”
宋红米赶紧扬起笑脸,“当然没问题,你都进步那么多了。”
她说的也是真话,柳宵哥入校成绩其实并不算理想,机械可是省专的王牌专业,可是他一直在努力,期中考试成绩突飞猛进,直接跃升第四。
进步不可谓不大。
“那就一起。”柳宵直接拍板。
……
下午两人直接去了图书馆,为了赶时间,坐的公交。
那边有旧报纸。
“柳宵哥,我们分工,我找《人民日报》和…,你找《晚报》和…”宋红米利落将几样报纸分割。“可是万一找不到呢?”
其实在车上,她就在想,如果没找到,岂不是做了白工。
“找不到不是更好,到时候咱们想怎么说都行了。”柳宵拍拍她的脑袋,“赶紧干活。”
宋红米抽了抽鼻子,也低头开始找寻起来。
“不行了,不行了,眼睛要抽筋了。”宋红米赶紧给自己做眼保健操。“柳宵哥你也歇歇。”
平时她把看报纸当成消遣,但快速找新闻就一点乐趣没有了。
柳宵也有些累,闭眼休息了下。
她们现在是在图书馆的一角,这么小声说话,倒是碍不着谁。
“几点了?”宋红米看向他的手腕。
“三点四十二。”柳宵报了准备时间。
“说好了,咱们找到六点,找不到就拉倒。”宋红米给两人定了最后时间。
“好。”柳宵也同意。
两人再次埋头苦找。
“柳宵哥!”宋红米虽然极力压制自己的情绪,还是有点尖锐,只好深呼吸几口再说话,“我找到了。柳宵哥,找到了!在这,你看!”
宋红米将报纸转过去,指了指,“是去年的新闻,原来去年末才在京城开始,现在还算是个新鲜事物。”
她在心里感叹,这个年代新生事物的传播速度太慢了,这要是上辈子先进的技术经过网络、电视一传播,那些商人就如同闻到血腥的鲨鱼一样急冲过去。
因为新的技术代表着更多的利润,所以大家都是趋之若鹜的。
可是蜂窝煤这么大一个革新产物,虽然刚被证明有效,但还没传过来,速度真感人。
“我去问问旧报纸卖不卖?”柳宵已经将新闻看完了,就一小豆腐块,难为红米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