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梅哈哈笑着,说:“秀儿, 你赶紧学,学会了带着俺兜兜风……”
“好。”陈水秀答应着,有了自行车回老家就方便多了。
章小叶在一旁也笑着说:“大娘, 您也学啊。”
“大娘可学不会,怕摔着屁股……”
章小叶瞅瞅自行车,横梁高高的,学起来可不容易。这会儿,“二六式”轻便车还没未诞生,学车是一门技术活儿。
陈水秀下了班,就跟邮递员借了一辆旧车,去学校操场上练习。
先推着车沿着跑道绕圈子,找找感觉。再撑着车把,跨上横梁踩脚踏板。长河和叶子在后面扶着,大呼小叫的。
陈水秀歪歪扭扭地骑着,头上直冒汗。
心一慌,车子就歪了。
“娘,向前看,不要看车轱辘,也不要看脚底下……”
摔了几跤,陈水秀找到了感觉。
她练了两个星期,终于学会了。要说,骑带横梁的自行车,最困难的是上车和下车,好些人上去了就下不来了。
借着机会,长河也跟着学了一把。
长河个子高腿长,胆子大,三下两下就学会了。章小叶也想学,可她个子矮,骑这种“二八式”自行车脚够不着,就改蹬三角架,溜着走。
*
学会骑车,去哪儿都方便。
陈水秀第一次回村,村民们都跑来围观。
“叶子娘真有福气啊,洋车都骑上了?还是上海牌大永久……”
“哎,人家长青是国家干部,挣着工资,要啥有啥……”
陈水秀抿着嘴笑着,这里面付出了多少,只有她自个儿晓得。
“秀儿是个有志气的……”江玉梅也很感慨。
水秀高小毕业后,继续上夜校,想拿个初中文凭。她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底没坚持住。
章小叶听见了,偷偷地笑了。
村里的识字班还开着,扫盲运动持续着,革命进步是主基调,不识字被人瞧不起。可大多数人仅限于识字,不做睁眼瞎就成,哪里还想着深造呢?
这就是差距,一份努力一分收获。
想着后续的发展方向,章小叶跟大娘鼓鼓劲儿。
“大娘,您跟大伯说说,看看能不能转户口?”
“小叶子,大娘跟你大伯说了,可政策收紧了,往县里转可不容易……”
江玉梅不晓得户口的重要性,不是很上心。这会儿还不兴走后门,思想比较单纯,一来二去地就耽误了。
章小叶心说,镇子上倒是有机会,如果能安排个工作,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大娘今年四十了,想找事可不容易。
回到镇子上,章小叶跟娘提了一句。
陈水秀留了心,说瞅个机会跟区长说说。章小叶想帮大娘一把,就跟爹写信说:“继涵长大了,大娘闲不住,想找个事儿做……”
她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
再过一年,对人口流动实行了严格限制,农民不能盲目进城。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户籍的重要性开始体现了。到了那时,想办也办不成了。
*
搬到镇子上之后,章小叶除了上学就是学医。
“林记”铺子开着门,她得空就去转转。她攒的零花钱都买了药材,一样买一点,跟书里对照着。药铺伙计注意到了,就跟林老先生讲了。
“欧呦,小叶子长这么大了?”
林老先生对小叶子有印象,知道她是长青的闺女。赶着星期天,林老先生在大堂坐诊,章小叶就在一旁听着。林老先生也不见外,传授了不少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章小叶进步很快。一来二去,镇子上都晓得“林记”药铺有一个小先生,还会把脉扎针呢。
有了医术,家里人都是受益者。
陈水秀就不用说了,皮肤水嫩光滑,保养得很好。继国、继军年纪虽小,却很少生病。这都是章小叶的功劳,疏通经脉,预防为主。
在镇子上住着,回老家就少了。
地里的活儿靠章怀良撑着,忙得不得了。
赶着星期天,长河回去干点农活儿。章怀良舍不得,可长河自小勤快,晓得爹年纪大了,得分担一点。继霞和继文也不闲着,不是下地除草,就是挎着筐子捡牛粪。
章小叶干不了这个,就跟娘商量着。
“娘,咱家打一眼水井吧?”
“好。”
陈水秀拿出十块钱,请公爹找个打井的。
“爹,咱院里有了井,就不用去井台挑水了……”
“叶子她娘,咱打了压水井,街坊邻居们都来打水,这井可撑不住啊,三下两下轴就磨坏了……”
“爹,咱不怕,咱就图个省事儿……”
章怀良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过了几天,章家小院打了一眼水井。这一下可方便了,章怀良不用去挑水了,肩膀也不疼了。江玉梅洗洗刷刷,也不怕浪费水了。
井水甘甜清冽,特别好喝。
章老爷子呵呵笑着,每天都泡一壶茶,香喷喷的。茶叶是长青寄来的,说有助于消化。就是喝多了,影响睡觉。
可方便归方便,村民们都来打水,赶上饭点就排起了长队。
江玉梅心疼那木轴,不到一个月就磨损得差不多了。她跟水秀抱怨了几句,说:“村里人不自觉,可着井使,不带停歇的……”
陈水秀跟小叶子提了一句。
章小叶说:“娘,咱把木轴换成铁的,耐用……”
心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爹一个月挣一百多块,娘也定了工资,一个月二十三块,怎么都够用。
*
到了年底,镇子上兴起了合作化。
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也搞起了合作,什么打铁社、纺织社、农具社等等。
陈根发一家守着面箩铺子,也被动员参加。章小叶听说后,就跟姥爷说:“姥爷,别的社也就算了,您参加供销合作社……”
陈根发考虑了一下,就加入了供销合作社。这是县里牵头的,在镇子上设了一个点,分为土产、百货、烟酒等。
章小叶知道这是正儿八经的集体单位,能延续很多年,可吃香了。姥爷一家入了社,算是正式职工,后续还能吃上商品粮呢。
借着这个机会,区长找到了陈水秀,说:“供销社仓库缺一个保管员,要不让江玉梅来试试?”
江玉梅一听,就兴冲冲地赶来了。
供销社主任见江玉梅识字算账也行,就破格录用了,说:“元旦过后,就来上班。”
江玉梅很高兴,可真要去镇子上了,又犯起了愁。
她这一走,家里咋办?公爹和老爷子吃饭都成问题。
章怀良板着脸没表态,章老爷子气得直哼哼,说:“孙媳妇这是咋了,要翻天了?”章长志也不同意,说:“继宗他娘,家里离不了人。”
江玉梅想放弃,可又舍不得。这是长青兄弟拜托的,费了好大劲儿呢。
章小叶听说后,骑车赶回老家。
她一头扎在灶屋,跟大娘说:“大娘,机会难得,您一定要去啊。”
“小叶子,大娘明白,可咱家的情况,你也晓得,老得老,小得小,继宗媳妇又怀孕了,得有人照应……”
“大娘,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章小叶不想大娘后悔,就出了个主意。
“大娘,让大伯买一辆自行车,您骑着上班……”
从柳沙湾到镇子上有十多里地,骑车半个多钟头就到了,不耽误事儿。中午,让继宗媳妇熬点粥、馏点馒头,对付一下就行。
江玉梅下了决心,要去供销社报到。
章小叶松了口气,说:“大娘,您为这个家牺牲了那么多,这一回,一定要按自个儿的心意……”
江玉梅点点头。
解放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也要像水秀那样痛痛快快地走出去。
就这样,江玉梅成了仓库保管员,一个月挣十五块。跟邮电所不同,供销社属于集体所有制,工资比水秀低,可她心里却很满足。
*
一年过后。
长河去县高读书,一个月回家一趟。回学校时背着一口袋粮食,送到伙房换成饭票,一顿要吃四个馒头,一碗稀饭。
章小叶开玩笑说:“小叔,你少吃一点。”
“小叶子,小叔正长个子呢!”长河嘿嘿笑着。
这时候“商品粮”还没实行,陈水秀要么去镇子上买粮,要么从家里带一些。章小叶操着粮食的心,时不时地去库房转转。
章怀良见了,就说:“小叶子,不用发愁,咱家粮食够吃……”
“爷爷,再多攒点……”
受小叶子的影响,章怀良也攒了一些干货。后院里挖了两个菜窖,存放着红薯、南瓜、萝卜等。
章小叶心知,到了一九五八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了,经济突飞猛进,可头脑发热也随之而来。
果然,一九五八年夏天兴起了人民公社。
村民们欢欢喜喜地加入公社,叫“公社社员”。区长也改了称呼,叫公社社长。村里组建了生产队,丁茂山当选为村支书,李大海当了生产队长,英子去公社当了妇女主任。
章怀良一家是最晚一批加入公社的。
他按照小叶子说的,收了秋粮之后再入社。丁支书来做工作,说:“大伯,您可不能拖后腿啊。”
章怀良笑眯眯的,不言语。
入了社,啥都平均分配,粮食也要上交。社员们不做饭了,吃食堂,大鱼大肉,白面馒头,可着肚子吃,浪费很严重。他勤俭惯了,看到这个吃法,心惊肉跳的。
可社员们都很狂热,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作为军属,思想觉悟要提高,自然不敢说啥。小叶子叮嘱的要攒粮食,倒是没忘记。家里攒了好些吃的,院子里种了菜,晒成干菜存着。
收了秋,一直拖到年底,章怀良一家才入公社。
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就跟丁支书说:“茂山啊,俺家入社晚,就不吃大伙了,俺领回家自己做着吃……”
果然,刚开春,粮库就快见底了。
丁支书急得一头汗,还不敢让社员们晓得。食堂饭菜质量也下降了,一日三餐喝稀粥,靠红薯和南瓜撑着。
章小叶心知,这才是开始,后续红薯和南瓜也会紧张的。
第42章 口粮
*
没过几天, 风声就传出来了。
社员们找到队里,问:“队长,咱库里的粮食呢?”李大海喊会计出来, 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算了一笔账,说:“粮食?都进肚子里了!”
社员们这才惊觉,这几个月大吃大喝, 把一年的口粮都给吃没了。
“队长, 这可咋办啊?”
“呃,大家不要着急, 队里正在想办法……”
李大海安抚着群众, 想跟邻村借粮。可一连跑了几个地方, 都被人家怼回来了。他跟丁茂山悄悄地说:“看来,缺粮的不是咱一家……”
丁茂山皱起了眉头,说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吃不饱, 社员们的热情受了打击,干起活来懒洋洋的。
李大海给大伙儿鼓着劲儿, 说:“咱县里修船闸, 搞大会战, 每个公社都要派人, 去了就能吃上白面馒头……”
年轻小伙子纷纷报名, 坐上马车去了县里。
可那活儿太累,肩挑手提的,坚持一个月就不错了。好在轮换着,一个战队一个战队拉上去, 就像打仗似的。也正是这番苦干,农田水利设施从无到有,那些水库、大坝、沟渠、机井滋养了几代人, 直到后世还在沿用着。
这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的结晶。在艰苦年代里,劳动人民拧成了一股绳子,靠着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多少年后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那种奋发努力跟时代紧密相连。
留在村里的,像往日那样出工。
一到收工时间,就往食堂跑,生怕去晚了就没饭了。可春荒才刚刚开始,距离夏粮收获还有好几个月,这段日子吃啥是个大问题。
丁茂山跟公社打报告,说:“再不调拨粮食,俺们村就断顿了。”
许科长批评他:“茂山同志,别的村都说粮食够吃,就你们村特殊?我看啊,你这思想觉悟得提高啊!”
丁茂山不管那么多,一个劲儿地诉苦,还堵着社长不肯走,说:“晚上,俺不回去了,就住在办公室里。”
社长哭笑不得,把丁茂山批评了一通。可问题总得解决,公社开会讨论之后,给柳沙湾大队调了一批返销粮。
丁茂山押着粮车回村,看着粮食入库。
他是苦日子出身,一心挂着村里。不像其他村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宁可饿着也不能塌了面子。
有了返销粮,心里踏实了不少。
队里开会,说:“要精打细算,坚持到六月份,等夏粮收获就熬过去了……”食堂里是可丁可卯,按人头平均分配。打菜时,大师傅掂着勺子一抖,想法设法地节省着。
社员们吃一堑长一智,都盯着粮食。
“吃大伙太浪费了,要是自家能开伙就好了。”
有社员明白过来,就跟队里提要求。
“丁支书,俺家里有老人和娃娃,想领回去吃……”
“那哪行啊?大家都吃食堂,不能搞特殊……”
丁茂山以身作则,一家人都吃大伙。李大海也一样,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端着碗去食堂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