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刚跟父亲团聚,之后也没能好生说话,这时终于有了机会,便似有说不尽的话语。莹玉便在边上给他们倒茶,偶尔也能说上两句。
直到夜色深沉,晚睡的黛玉脸色开始泛白,精神也渐萎靡,这才结束。
林黛玉被大嬷嬷带回去休息,林如海与莹玉这里却还有旁的话要说。
先提起的是莹玉:“父亲,我可以将水给姐姐喝么?”
林如海点头,因为现在已经知道,她即便不进那里,也可以直接将里面的水取出来,“只是有两点一定要注意。”
“父亲请说。”
“其一,以后为父在时,摒退左右时,才能行事。”
莹玉应下,并不觉得他过度紧张。这样的事情,再如何小心都不为过。
“其二,每次所给的量,只能有你往日一半的一半。且,不必每天都给,或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林如海不是不心疼大女儿,不想她身体立时就好起来,只是眼下他刚刚归京,正是惹人注意的时候。且,江南那边这会儿怕是已经动了。那些证据是他收集的,整个江南都掀个底掉,最终血流成河……
不知多少人要恨他入骨,此时内宅本就松散,不小心不行。
莹玉并未多问,直接便应了下来,并且保证会谨遵父亲之意。至于其中原由,她没问,但晚上躺在床上时,自己却一直在琢磨。
根本性的原因是林如海本性谨慎,对这件事,谨慎之心更是从未消失。宁愿草木皆兵的多想一些,也不会去期待那一丝的运气。莹玉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既然是决不能让人发觉的,那就决不能去赌那个万一。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处境,并未比在扬州的时候好多少。
莹玉将两边的情况做了一番比较。两边都是林家,都是自己家。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没什么优劣。但在扬州时,她住林如海隔壁,身边的人都是一直跟着主子身边,再三挑选出来的。而此时,她住在后院,身边的人,除了近身侍候的,其他的都是长期留在这京中,与主子长期分开的。
连情人长期分隔两地都能变心,更别说是主仆。这些人里有多少还是忠心的,这可真不好说。谁也不知道,哪些人早已成了别人的眼晴和耳朵。从这一点来说,现在家里的情况,还真不如在扬州。
至于外面的大环境到不寘是相差不大。
扬州巡盐御史可不是好工作,事实上,所有跟盐有关的事情都不简单。而御史的工作类似纪检委,专门抓人小辫子,并且上报给皇帝的职位。他岂能受人欢迎?与盐相关的人,不管是官还是商,都是一边捧着他,一边哄着他,一边更加的防着他。所以,林如海在扬州那地界,官威是真的隆,毕竟谁都怕他给皇帝打小报告。可想他死的人,却绝不在少数。在那里,说是步步惊心,那是一点不夸张。
可京城就好了么?未必。
锦衣卫监察百官,他们要盯着谁时,连人家晚上说什么梦话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要说如果是这样,那贾家那么荒唐,怎么皇帝还不办了他们?没办吗?贾家最后不是被抄了家,死的死,流放的流放?现在不办他们,只是不到时候。
可林如海跟贾家可不一样。
林如海做了三任巡盐御史,第三任未满就被皇帝召回来了。
巡盐御史不好做,多少任都死在任上,更有多少最后都那些人同流合污。林如海能活着脱身,着实是大运气。可脱身就结束了吗?并没有。接下来要倒霉的那些人,一定是恨毒了他。而皇帝只怕也要怀疑,他到底是凭的什么本事活下来的。
莹玉又想到了她收起来的那些财物,以及在书房密室里收起来的那些东西。她不免想,父亲之所以让她把这些收起来,防的是不是就是皇帝。
既然皇帝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需要防备的地步,那么京中之于林家,又怎么会安全?只怕还没进京,林家上下诸人,就早被盯的死死的了。
莹玉不免为这复杂的情况而叹息,又要为林如海这个父亲担忧。这些复杂危险的情况,其实跟她和黛玉这两个女儿没多少关系,真正要面对这些的,其实只有林如海一人而已。
“姑娘。”许是她叹气的声音大了些,惊到了值夜的喜鹊:“可要喝些水?”
“不用。”莹玉翻了个身:“你睡吧,我也睡了。”
“是。”
……
第二天,王熙凤再一次上门。
这一次却不是为了帮着林家管事,因为她实在太过厉害,昨天就把内院的事情大致处理好了。剩下的细支末节她要是也管,那她就不用离开林家了。外院的事她管不了,别说她只是已故前妻娘家的外甥媳妇,就是贾敏活着的时候,也是不管外院的。
今天她来,为的却是别的原因。
“老太太最疼的就是黛玉妹妹,这才离了两天,便想的什么似的。昨天我都跟她老人冢说了,林妹妹在家里好着呢,可老人家心里实在是放不下。可巧家里又来了娇客,这不是有了借口么?我便来讨个嫌,接妹妹回去住上两日。”说是借口,她说的这些还真就全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只是因为贾宝玉。
林如海进京会把林黛玉带回家这件事,王夫人早就想到。因此,特意在林如海回京这天,把人打发了出去,而且务必让人拖着他玩到很晚才回来。
因此,林黛玉走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等他回来发现林妹妹不见了,可不就要闹了?贾宝玉是贾家的宝贝疙瘩,所有人都围着他转,他这一闹,可不得了,贾母忙不迭的就答应,要把林妹妹再接回来。
王夫人心里气闷,却也没办法。对勾得自家儿子牵肠挂肚的林黛玉越发不喜……正好薛家一家三口进京,她一见薛宝钗,便喜欢的什么似的。刻意引着贾宝玉去亲近薛宝钗,效果其实还算不错。毕竟贾宝玉最喜这些女儿家。只是王夫人显然小瞧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特别,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取代的。
再加上贾母一心想着黛玉嫁给宝玉,一看王夫人的小动作,便也有些着急。
对于贾宝玉见一个爱一个的性子,她们却都是了解的,知道一旦黛玉离得远了,久了,没准他也就丢到一边,转而喜欢上其他人。所以,借着薛家人过来,贾母便打发王熙凤过来接人。至于是不是不妥当,人家愿不愿意,则完全不在她的考虑之中。
林黛玉:“是哪家的娇客?”
王熙凤:“说起来不是外人,正是我那嫁到金陵薛家的姑妈,带着一双儿女进了京。她与太太姐妹情深,太太便邀了她住进府里。我说的娇客正是那薛家表妹……”
林黛玉:“二嫂子亲自来接,我本不该推辞。只是父亲不在,我不敢擅专。且,二嫂子也知,我跟妹妹刚跟着嫂子学了管家,今儿是头一天,正是忙乱,实在没办法撒开手去。”她是长姐,自该将责任担起来。她若是就这么走了,去了外祖母家固然松快,可难道家里一切都丢给妹妹么?
不得不说,除了苦难让人快速成长,责任也有类似的作用。哪怕林黛玉再高洁,可因为她是长姐,所以再不喜俗务,也努力去学去做,而不是凭性子丢开手。
王熙凤且能不知?只是老太太的命令在,她不得不走这一趟罢了。且林姑父这位三品大员在,她现在可不敢小瞧了林家。再说了,人家长辈不在家,你把人悄没声息,招呼也不提前打的接了来,天下没这样的道理。
“妹妹辛苦了,即是如此,少不得我去受老太太一顿排头。”这却是玩笑着说的。
黛玉抿唇笑道:“外祖母怕是舍不得的。”
王熙凤哈哈一笑:“老太太喜欢你们这样的小姑娘,我可不招人稀罕了。”
来意说清,这边明确拒绝,王熙凤也没能立时就走。在管家一事上,不管林黛玉还是莹玉,都有很多问题想问。王熙凤乐意教她们,便一直等到午膳之后,这才离去。
她走时,林黛玉又让准备了些东西,让她带回去给贾母。她人没办法去,但心意还是要做到的。
第17章
这一天林如海回来的比昨天要早一些,而且回来时,还带了好几个不属于林家的人一起回。
一个太医,两个宫里赐的嬷嬷。
太医是来给一家三口看病的,是林如海主动向皇上求来的。两个嬷嬷,却是林如海向皇帝卖惨,皇帝体恤他丧妻,女儿无人教导,所以专门从皇后宫里调了两个出来,专为教导他女儿。
请宫里的嬷嬷教导女儿这样的事情,在富贵人家是常有的操作。这天下最尊贵的地方是皇宫,宫里的规矩,也是这世上最好的地方。从这里出来的嬷嬷,规矩自然也好。能得到她们的教导的女孩,在各方面也让人高看一眼。
两位嬷嬷们如无意外,这辈子就住在林家,由林家来养老的,因此到不必急着说。只先说这太医,得了皇上的旨意,看顾林家一家的身体。看诊完,还要回去复命的。因此,一家三口,排着队的让人家把脉。
身体最好的是莹玉。她身体非常健康,如果非要说点什么出来,那就是初到京中,因水土问题,有一些上火。之后一段时间,清淡饮食也就够了。
其次是林如海。他的身体不算好,但也没糟糕到立刻就不行的地步。这是他自己控制的结果,空间里的水他一直都是有控制的饮用,每次都是感觉身体快不行了,才会少用一些,撑过去之后便立刻停了。因此,一直都留着一点病态,从来就没好全过。
身体最差的就是林黛玉了,小小年纪,身体比林如海还不如。但要说什么大病症,却也没有,不过就是体弱。在娘胎里就弱,出了娘胎之后,依旧不好,而且因为种种原因,她的身体一直调理的不算太好。尤其是这一年里,更是每况欲下,吃的不好,睡的不好,还差点忧思成疾……
听到大医说的话,林如海心揪起来的疼,心疼黛玉这一年里受的苦,遭的罪。疼过之后,又开始怨。怨贾家,更怨贾母。把他的女儿接过来,为什么不好生照顾?年纪轻轻,便落得如此虚弱不足。
“父亲勿急,姐姐身体虽然不好,但有太医医治,慢慢调理,终会调理好的。”莹玉见林如海气息不稳,连忙出声。
林黛玉也含泪道:“父亲不必为女儿忧心,总会好的。”
林如海回神,松了松捏紧的拳头。只是理智回笼并没让他轻松多少,因为他从那怨怪中回神之后,不免想到。幸好还有莹玉,有了莹玉奇遇,黛玉早晚也会无事。可想到莹玉的奇遇,就不免会想,如果没有呢?
如果没有,他怕会死在任上。他若一死,莹玉如何且不说,黛玉只怕就要长住贾家。仅仅一年,她的身体就败坏至此。待他死后,贾家只怕对她更不上心,那孱弱的身子,又能经得住多长时间的搓磨?
不能想,越想心越揪,越想越是后怕。
拉回神思,对着太医一躬到底:“还请刘太医费心。”
刘太医哪敢受这么大的礼,连忙避开:“林大人放心,我定尽力。”不说旁的,圣上有旨,自也要尽心的。
待太医离开,莹玉方道:“父亲什么时候得空,教我跟姐姐茶道,我们一同品茗。”既然要用,自然是连着父亲一起的。太医也给他开了药,之后是要一起用药的。有太医调理,林黛玉的身体本就会好转,她给用上一回空间的水,能让她的身体好的多一些,但又不会好的太多。如此一来,便是太医诊脉也只会觉得他的医术高明,用的药极为对症,而不会想其他的。
“此事为父来安排。”
莹玉听后,只能耐心等侯。
再说两位嬷嬷,一姓李,一姓赵。赵嬷嬷被分到黛玉院里,李嬷嬷则跟了莹玉。姐妹两与两位嬷嬷见了礼,便各自归院。在被领进莹玉院里之前,林如海曾单独见了李嬷嬷一回。
“莹玉曾拜师青城道长。”林如海直言。
李嬷嬷就是一惊:“青城道长?虽未听说过此人名号,但却似乎是出家人?”
“不错,青城道长确为出家人。”林如海肯定了她的猜测:“莹玉虽未出家,可命数在不在红尘俗世,却无法肯定。因此,她要学的与一般闺阁女子并不相同。嬷嬷以后替我看着些,只要不出大岔子,小节方便,不必强求。”
李嬷嬷眉就皱了起来,“老爷的意思,二姑娘将来许是会出家?”
“此事我亦不十分确定,一切还需看命数。”
李嬷嬷十分不赞同:“老身说句逾越的话,我瞧着二姑娘聪颖灵透,不输大姑娘分毫。老爷该想法子为她将来谋划才好,怎么却好似要放手任其发展一般?需知姑娘年岁尚小,只要好生引导,想来不至于生出那样的念头来。”
林如海苦笑,“此事我焉能不知,只是人岂能与天斗?”他不想么?要那赐予机缘的非是凡人,他若是强求,为难的不过是自己女儿。到不如任其发展,将来,且看莹玉自己如何抉择。“引导一事,嬷嬷尽可施为。只是不可叫她为难,一切需得她自己抉择。”
李嬷嬷有些气闷,可人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也只能听令。即便她是宫里出来的,可既然已经出来了,以后林大人就是主家,她终不过是下人。“老身明白了。”
莹玉并不知林如海为了她又做了许多,此时她正在翻着下面的人搬过来的账册。
衣食住行,她现在正管着家里的衣食,而住行方面的事情则归了林黛玉。
衣和食相对来说总是更加零碎一些,尤其是食,几乎每日都要采买,银钱不多,只零零碎碎,显得特别市侩。莹玉本就是俗人,到不在乎这个,只是这账要对也确实麻烦。
尤其不知是本该如此,还是下面的人有心为难,他们把前面十来年的账本竟全都搬了过来。
要她将这些账目全都算清,着实浪费时间的很。尤其这些账本记得凌乱含混不清,看起来更加费劲。
看了两本,她就将手里的册子丢了回去。
喜鹊忙端了水上来:“姑娘,不看了么?”
“不看了。”莹玉接过水,喝了几口,对刘嬷嬷道:“嬷嬷,回头让刘大哥帮我办件事。”
刘嬷嬷忙道:“姑娘您说。”
“这账本回头您带一本回去,让他把账本上提到的物品全都抄下来,再去市面上打听下价格,写在后面予我即可。”
刘嬷嬷连忙应了:“姑娘放心,我回去就让他去做。”
“那您替我谢谢刘大哥,书房里的纸墨您挑一些给他带回去。”刘大哥叫刘和,乃是刘嬷嬷独子。刘嬷嬷的丈夫本是平民,因此,她的儿子也是良民,并不曾入府侍候,而是入学读书去了。成绩如何莹玉不知,只知一直在读书。而且这次也跟着来了京里……她这院里全都是女子,牵涉到外面的事情总是不方便,她这才想到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