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监便承天院,职责不变依然是观天象、定年历等,不过多了天文学士。
太仆寺从之前的管车马,变成了研修律法的律书院,成为法家之地。
最后还有算学、医学两样,找不到地的,唐林直接额外开了一个机构,为算术院。
这七个院,是大宁学术的开篇,唐林相信日后定然会有其它院出现。
这一改,可是说是要完全打破儒家现在的局面,重现百家争鸣之时。
朝臣肯吗?自然不肯。
可是他们不肯有用吗?世家都斗了这么久了,唐林依然不倒。
现在他们再闹也没办法,而且虽然朝臣们都是儒家的,但是私底下偏向其它家的不少,不然以前的那些律法学士从何而来?
无法阻止,那就加入,儒家必须也得有一个院子,还有书画之类的也要有。
儒家是一定得有的,这是唐林考虑不周。
但是书画什么的,翰林御书院、翰林国画院、翰林医官院等等这些是什么?
因为每个院所需不同,朝廷稍微整合了一下,根据需要划分地块,像司农院,肯定得有大块农田;君器院和将作院也各有需求,用了半年时间,工部将各个院修建完毕。
朝廷发布招贤文书,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要,是要接受考验的,当然各院考验不同,每五年一次,朝廷给钱,他们出成果。
诸子百家虽然没落,但是后人依然存在,外加有些是本来就有兴趣的。
特别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研究这些被称为奇淫巧技的东西,如今也算有了努力的目标。
听到朝廷开设了各个学术院后,百家闻风而动,辨别事情的真伪,在发现来真的后,纷纷出山,投入各个学术院中。
朝廷给银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事后还能让百姓收益,何乐而不为?
承昭八年,唐王氏因为年岁过大,离开了人世,去时唐明等儿孙陪在她身侧,走时很安详。
同年林老爷子也去世了,唐林和林伊娘是孙女和孙女婿,身为外嫁女不需要守孝的,但是唐林和伊娘还是在家守了足孝。
就算后面唐林需要处理政事,可从不参加宴会,家里的吃食还是素的。
这些年,叶楚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不过因为记挂着唐林这个不省心的弟子。
这几年认真听从郭医官副使的嘱咐,按时进补,虽然有些老年病,但还算硬朗。
这几年朝廷换血,像吴尚书等一批老臣因为太过年迈,不得不致仕,下面的官员上任,慢慢地唐林成为资历最老的那个了。
在承昭十年的时候,唐林升为正一品太傅,这个是加官,一般来说只是虚职,但是唐林不同,他真的是承昭帝的老师。
本来纪宇泽是想给老师爵位的,但是唐林拒绝了。
爵位虽然荣耀,但是没什么用处,而且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勋贵这一层身份,虽然好,但也为其所缚。
这几年唐林是执宰,是大宁的宰相,有官员想要挑拨君臣关系,却被承昭帝训斥,所以唐林和承昭帝是出了名的君圣臣贤。
这是因为君臣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纪宇泽也相信自己的老师,而且他也知道老师的志向,自然不会起猜忌之心。
小满和唐林一样选择走仕途,他知道父亲现在在风口浪尖之上,等父亲走后,唐家可能会陷入险境,所以他一定要好好读书,专心科举。
所以唐博济很认真,和父亲一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举人,在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虽然没有一甲,但也是二甲头名。
现在带着妻子去了外地就任,已经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说,唐林现在是祖父辈的了!
小早不喜欢为官,他随了伊娘喜欢诗词,不过因为家里的情况,还是努力读书,打算考中进士后,进入国子院,边整理儒家典籍,边吟诗作对。
为了改革盐政,唐林先是让沿海诸县建造盐滩,进行晒盐,只有先出一个成果,才能进行下一步。
而最先尝试建造盐滩是在唐林最熟悉的临海县细沙村。
那个地方以前唐林考察过多次,是最适合建造盐滩的,所以直接派心腹官员前往细沙村尝试晒盐。
官员自然不能以建造盐场的名义前往,而是以视察沿海、改善沙田的名义去的,如此,他建造盐滩也不突兀。
在那官员成功晒出粗盐后,将最好的方法记录下来,交给承昭帝。
有了具体方法后,唐林才将写好的奏章递交上去,并当朝奏对,就算是执宰该走的流程还是得走。
奏章先是说百姓无盐可吃之事,然后述说官盐的现状,着重在盐价上面。
至于胥吏,自从有了吏试后,倒是很少有胥吏敢随意哄抬盐价,可就算是这样盐价依然高昂,而且品质不好。
之后就说是制盐方法的问题,现在的制盐方法是海水煮盐,费柴又费时,还有的是井矿盐和湖盐,都是用的煎煮之法,所以沿海有些一村的人尽是煮盐之人。
如此引出晒盐之法后,唐林又写了盐政的改革,先在沿海寻找适合晒盐的地方,建立盐场,由朝廷雇人晒盐。随后根据各地所需,官兵运送食盐,全国统一售价。
不过考虑到一些地方比较偏僻,官府很难过去,所以唐林并没有斩尽杀绝。反而是让户部制做小额盐引,商人可以不用户籍,只用盐引前往官府盐铺提取食盐,前往别去贩卖。
大宗的也有,只是这大宗的只能前往盐场提货,而且如果他们想要赚到钱,除了偏远地方其他地方只能比官府的还要便宜才行。
官府定的价格定然比盐引要贵,盐场也就费些人力,但海水晒盐,连柴火都不用,那几乎就是无本生意。
所以盐引上每斤盐的价格比衙门的价格要低几成,如果低价贩卖,盐商还是有的赚的。
如此一来,盐价就可以快速降下来,如果市面上出现私盐,那些商人也会去打压,朝廷不用特意去做什么,便能得到大量的银钱。
“陛下,此举利国利民,臣等认为可以一试。”礼部尚书说道,他知道官家的心思,所以直接附和。
范任看着唐林,想起这些年官员的调派,发现有参与私盐的世家尽皆没有子弟在朝堂,这才明白,唐兼之布了一个多大的局。
可明白过来又如何呢?他不可能为那些损公肥私的世家出头,于是,他站起来说道:“臣赞同。”
随后,卢尚书也表态赞同。
刚刚想要出言反驳的官员,看到范侍郎和卢尚书也同意这件事,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现在的世家,在高位上的也就这么两个,他们两个都同意了,其余人不同意,也没用。
承昭帝听着朝臣们同意的声音,心中松了一口气,他和老师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随后一群重臣去了政事堂,虽然已经初步同意了,但是到底如何操作还是要再商议过的,比如那个盐引要如何给,盐引的数量等等。
这里唐林没有再出主意,只会稍微引导下,改革吏治、盐政是他的抱负。
这几年他连生病都不敢生,就为了这一天,之后的事情,他只需要确保改革能顺利实施就好,不需要再争。
该功成身退的时候,就该退下来。
盐政的改革很迅速,就算那些贩卖私盐的世家知道了,也无力改变,不过有些嗅觉灵敏的直接改变身份,成为正经商户,打算购买盐引。
承昭十六年,宁朝的百姓们发现官盐居然降价了,每个人议论纷纷,在知道有了新的制盐之法,以后盐价不会这么贵后,更是欢声雷动!!
唐林下衙,在马车里,听到百姓的议论声、欢笑声,唐林心中宽慰。
支持他这样走下去的,提醒他不忘初心的,就是这些百姓,临海县的百姓、永兴府的百姓、大宁的百姓!
郭医官副使已经回到了翰林医官院,内侍也走了一批,不过还是留下了一部分,以防世家反噬。
虽然这几年都没什么事了,但还是要小心点。
唐府恢复了平静,叶楚山看着弟子回来,颇为高兴,他成功了,而且毫发无损。
结果在那天夜里,唐林就发起了高热,郭姜连夜赶来,这几年来唐林的身体一直都是他在看顾的,他自然清楚唐林的身体状况。
这几年唐林殚精竭虑,费尽了心思,什么病一有苗头,就给压了下去,如今这般他早有预料。
所以去年盐政实施后,他还是日日来唐府,却发现唐林跟没事人一样。
哪知道今天就爆发了!
一群人忙活了一夜,总算勉强控制住了,但是唐林的身体得细细调养,每个一年半载是养不回来的,甚至就算养回来,身体也会变得虚弱些。
承昭帝收到消息后,连忙让老师好好修养,他也没想到老师的身体竟然如此严重。
唐林清醒后,打算就此致仕,他也快五十岁了,现在身体也吃不消了。
而且他的权利太大,没有了共同目标,恐怕会成为官家的眼中钉,还不如急流勇退地好。
承昭帝自然舍不得,但心中隐隐松了口气,坐上这个位置后,他才知道什么叫高处不胜寒。
这么多年来,也就老师还能如常待他,但老师的权利极大、也极得民心,有的时候他还是会出现一丝担忧。
不过虽然不再担任同平章事之职,但是太师的官职还是在的。
而且等唐林好后,还是经常进入政事堂议事,此外,还有太学诸事,承昭帝也托给唐林了。
唐林退下后,自然有别人顶上,一些世家本想要最后一击,结果却发现,唐林地方看守的依然严密,根本无从下手,只能作罢!
之后唐林就在家陪父母妻儿、还有老师,生活安逸,身体好了一些。
他们夫妻两个还将以前所做的诗词给整理成册,开了家作坊,印刷成精美的诗词集,里面有唐林的也有伊娘的。
诗词集上署上了夫妻之名,唐林和林伊娘,不是唐林氏,只是林伊娘!
也是这本诗词还有遗留下来的画册,都证明了唐林和林伊娘的感情。
过了半年叶楚山支撑不住了,他的年事已高,能到撑到现在已经不错了!
陪老师走过最后一段路程后,唐林还有他的师兄们送老师出殡下葬,董晟打头。
之后的几年唐林送走了父母,到最后,他的身体也垮了下来,这几十年的殚精竭血到底弄垮了他的身体。
林伊娘面上如常,给唐林煎药,陪唐林散步,但暗地里已经哭了好几场。
小满和小早也日日陪着,就怕一个没注意,父亲就此睡了过去。
“婉婉不要伤心,为夫这一辈子,够了!”唐林摸了摸伊娘的脸颊,笑着说。
“你当初可是说好的,要陪我这一辈,难不成,你现在就要丢下我走了?”林伊娘的眼泪止不住了。
“是为夫的不是,现在想来,我总是在处理公务,直到致仕后,才有了时间陪你们……”
“兼之,没有哪个人比你做的更好了,能和兼之一起,是我最开心的事!”
“婉婉,对不起!小满、小早,你们过来。”唐林叫两个儿子。
“唐家从我兴起,但我从不祈求唐家永远兴旺,也不想建立宗祠,约束后人。”
“你们都已踏入官场,我最后告诫你们一点,不要强制要求子嗣一定要踏入官场,至于高位,一代有一人足矣,不要太多,容易招祸事。”
“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百姓,要做实事!”
说完这些,唐林终是闭上了眼睛,他这一生,算得上波澜壮阔,从幼时求学到万民称赞,终究没有白来来此世一遭!
唐林的后事及其甚大,君王亲至,百官相送,万民祭奠,一路上浩浩荡荡的人群围堵在路边,哭声络绎不绝,这大宁,谁人不知唐公!
不过唐林的谥号出现了争议,承昭帝想要给老师“文正”二字作为谥号,这是文臣最想要的谥号,老师也担得这个谥号。
但是部分官员认为唐太傅功绩卓著,柔德安众,想将“文正”改为“文靖”。
但此事,承昭帝偏要一意孤行,朝臣无法,便定下了“文正”。
八年过去,承昭帝也成为了一个老者,他带着人来到老师的墓地,这是一座夫妻墓。
他让周围人退下,自己独自坐在墓边。
对着老师自言自语,说着如今的朝堂局势,说着他的孩子。
“老师,十年了,如今的大宁更好了,路上乞儿甚少,其余诸国皆自称为臣,不负那国富民强、海晏河清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