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多福(清穿)——青青小艾
时间:2021-09-09 00:27:41

  几位皇子给康熙写信,康熙特意准许宫里的所有太医,乃至御医都去
  为她看诊。
  然而,这对苏麻喇姑毫无作用。
  因为苏麻喇姑有不少怪癖,如极少洗澡,如从不吃药。
  即便康熙让人哄骗苏麻喇姑,说那药是草根煮鸡汤,苏麻喇姑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就因为她觉得“草根也是药”。
  所以毫无意外地,苏麻喇姑没多久便与世长辞了。
  康熙对苏麻喇姑极其敬重,即便不在京城,也特意写信让人将苏麻喇姑的尸体停放半个月,要等他回来后亲自为其料理后事。
  不巧的是,喃喃的百日宴正好与之丧事相撞。
  原本准备大办的百日宴也因此搁置,胤禛嘱咐福晋与张樱,当日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就行了。
  张樱对此没有意见。
  但她提前问了胤禛,他准备给喃喃取什么名字。
  毕竟孩子的名字一般都是在百日宴当天公布,没了百日宴,总不能连孩子的名字都忘了取。
  胤禛早有准备。
  但在他说出口前,张樱提了个意见:“我希望,我女儿能跟她的兄弟一样,以弘字命名。”
 
 
第46章 
  太后之前还想给张樱介绍苏麻喇姑认识, 但总是没机会,结果等再次听到她的名字,就已经是她去世的消息。
  张樱不由唏嘘。
  尤其是从福晋口中得知, 这位苏麻喇姑死前竟然不愿喝药,即便念经诵佛也只是为了自己的主子祈福后, 就更加唏嘘了。
  但这位苏麻喇姑的离世给皇家带去的影响极大,不只康熙决定等他回来后亲自为其料理丧事, 胤裪决定为其服丧守灵,几位留京的皇子为其忙前忙后, 太后也因苏麻喇姑的离世而一病不起。
  苏麻喇姑到底只是个奴才,即便康熙愿意亲自为其主持丧事, 其丧仪规格也不可能超出太过,如张樱这样的侧福晋,并不会参加她的丧礼。
  此事与张樱本来没什么关系。
  但太后对张樱挺好, 她都生病了,张樱总不能不入宫探望。
  因为太后对科尔沁草原及其家人的思念, 张樱之前便写信给舅舅钱亿,让他设法通知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准备一些草原的特产——
  比如动物皮毛与当地民族服饰等, 送到京城。
  按照原本的计划,钱亿本就应该在百日宴前抵达京城, 参加喃喃百日宴的同时,也会留在京城查账。
  但因为太后的生病,张樱特意写信让钱亿加快速度提前来京。
  好在钱亿也知道了苏麻喇姑重病的消息,在接到张樱信件之前就加快了速度, 成功在苏麻喇姑离世的第二天就抵达了京城。
  一夜休整,次日便给四爷府递上了拜帖。
  张樱的信刚送出去,钱亿就已经抵达了京城, 她还以为出了什么变故,赶紧让人将他请进了四爷府。
  一番询问,才知缘由。
  如今京城各处都因苏麻喇姑的离世而低调小心,钱亿也不敢四爷府久留,只见了见喃喃,给了个大红包,又提了几句外地的生意,便干脆告辞了。
  张樱让人将钱亿带来的东西收拾好,将博尔济吉特氏给太后准备的东西打包,然后带着东西去了福晋处。
  福晋隔三差五就要进宫,为此连府里的几个孩子都不太顾得上。
  听闻张樱过来,她还有些奇
  怪。
  张樱解释:“这不是听说太后生病了?我平日不爱进宫是一回事,太后生病了却不好任性的。”
  说完指了指身后一大箱东西,“这些都是科尔沁那边送来的衣物、皮料等物,没其他作用,但多少能让太后缓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苏麻喇姑去世,太后紧跟着就病了,其中当然有熟人去世的悲伤,但只怕更多还是觉得宫里熟悉的人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孤独,也越来越思念家乡亲人的缘故。
  张樱明白这个道理,福晋如何不明白?
  只是她就算有心将太后的亲人请到京城都没办法,一是路途遥远,二则是清朝皇室对蒙古人十分防备,蒙古王公贵族没有皇帝宣召轻易不得入关。
  苏麻喇姑让康熙看重,难道太后不比苏麻喇姑更得康熙看重?
  若太后出事,留京的几个皇子一个也讨不了好。
  张樱叫人送来的这些衣服与皮毛,简直是一场及时雨。
  福晋忙带着张樱入了宫。
  可惜太后病中睡意昏沉,与福晋、张樱说了会儿话便想睡觉,福晋与张樱赶紧留下东西离开了。
  果真不久,太后的病情便渐有好转。
  张樱也算了结了一桩心事,便将所有精力放在了喃喃身上。
  按理,过几日就是喃喃的百日宴了。
  四爷府原本是准备大办的,但遇上苏麻喇姑这事儿自然只能放弃,到时候他们四爷府的人聚在一起用一顿饭也就完了。
  张樱对此没有意见。
  但她对该在百日宴上公布的名字,很有些意见。
  张樱是被那嬷嬷提醒后,才知道孩子的名字都是在百日宴上公布——
  她原本以为是周岁的时候取名,或者三岁后立住了再取名。
  按照她的认知,距离喃喃正式取名还有一顿时间,所以张樱一点儿也不着急,也没找胤禛问过具体情况。
  但如今突然知道这个消息,她就不得不找胤禛询问他是否给喃喃取了名字,又给她取了什么名字了——
  万一她不满意,二人也能提前商量,免得在当天闹得不愉快。
  一般而言,皇孙的名字胤禛这些皇子阿哥是没资格取的,
  要等皇上赐名。但女儿没有这个待遇,基本都是孩子父亲自己取。
  “你给喃喃想好名字了吗?”张樱直接问道。
  胤禛没想到张樱找自己是为这事儿,忙点了点头:“前些日子就想好了,就等百日宴当天公布。”
  张樱看了他一眼:“是和弘晖他们名字一样的吗?我希望喃喃能跟她的兄弟一样,以弘字命名。”
  胤禛一下就愣住了:“以弘字命名?”
  张樱点头:“这样孩子一出门,所有人就知道他们的是兄弟姐妹。”
  胤禛皱紧了眉头:“这不合规矩!”
  即便是公主也没这样取名的,之前也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张樱却很坚持:“都是我的孩子,取名当然要按照同样的方式来。要不然,不用弘取名,你换一个字也行。”
  其他人张樱不管,但自己的孩子必须没有差别待遇。
  见张樱态度坚决,胤禛不免有些头痛。
  他想了想,道:“我先考虑一下,两天后给你答复。”
  胤禛重规矩,却也同样擅长打破规矩,但前提是他愿意为了你打破规矩。
  张樱想了想,觉得自己应该加点砝码。
  正好,钱亿正好将过去一年的盈利带来了京城。哪怕看在钱的面子上,胤禛也不好拒绝她这个小小的要求吧?
  再者……
  张樱想到过年的时候曾想与胤禛提起,之后却忘掉了的粮种一事。
  正好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粮食都已经收割完毕,她在各地粮庄的粮种库存又增加了不少。
  这事儿也可以告诉胤禛的嘛。
  张樱扒拉了一下自己手里的筹码,觉得区区一个名字,胤禛不可能拒绝才是。
  事实也正如张樱所料,当她提前将一木匣比去年更多的银票送到胤禛手上,再汇报了一下今年粮食丰收,她准备在全国各地开始售卖高产粮种的消息后,胤禛对张樱的要求是一点儿意见也没了。
  他回去认真思考几日,很快就给喃喃取好了名字——
  弘星。
  当然,胤禛也明白这个名字是有点儿出格的,所以他写信将此事告诉了康熙。
  康熙看完信倒没有生气,只是回京后将胤禛叫进宫里询问时带
  了几分诧异:“朕记得之前就有一个女儿?之前给女儿取名的时候没想顺着儿子取,怎么现在突然有了这个想法?”
  胤禛直接将粮种一事告诉了康熙:“喃喃的额娘有一个舅舅,其人是位经商奇才,许多年前招揽了不少能人异士培育高产粮种,前两年有了成果,经过种植已经有了一定的粮种储备。”
  “他告诉儿臣,今年便准备在全国各地开店售卖。儿臣本担心他会将粮种定高价,却不料最后的定价竟只比寻常粮种价格高一倍,似乎并不打算以此谋利。儿臣感念于他对大清的忠心,又因其家财颇丰,不知该以何种方式嘉赏,便只能从儿臣侧福晋入手。”
  “但侧福晋在府中向来安分守己,对儿臣与福晋恭敬有加,对其他妾室、孩子也态度和善,本人又有其舅舅资助。儿臣仔细问过,她别无所求,只对孩子格外看重,于是儿臣才有了给喃喃按照其兄长辈分命名的想法。”
  康熙一下就忘了胤禛给女儿以“弘”命名的事儿,所有心神都落在了信中的“高产粮种”四个大字上。
  但此事事关重大,一时说不清楚。
  康熙便与胤禛说好,让他回去查清所谓高产粮种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所谓的高产比之以前的产量又有多大差别,如今储备的粮种有多少,又能卖出多少等等问题也都需要胤禛调查清楚。
  胤禛自不会推拒,很快就派了苏培盛跟着钱亿到京郊与京城周遭的几个粮庄上调查详情。
  等苏麻喇姑下葬,苏培盛也收集好了所有信息,胤禛立刻带着资料入了宫。
  看完资料,康熙决定召见钱亿。
  钱亿心里有些不得劲儿,因为他很清楚,粮庄虽然都挂在他名下,但此事从提出想法到完善奖励措施,再到设置粮种将想法付出实践……整个过程全是张樱在忙,他根本就没有沾手。
  若自己因此入宫觐见皇上,他不担心虚,也觉得自己占了张樱功劳。
  张樱却不介意:“此事你出面比我出面更妥当。”
  因孝庄曾垂帘听政,压得顺治帝出不了头,自己年幼时也受到孝庄不
  少辖制,所以康熙对后宫女子干政前所未有的警惕。
  张樱还是汉人,还很得胤禛“宠爱”……
  张樱搞出了高产粮食,真不比钱亿搞出了高产粮食让人放心。
  钱亿仍有些不安。
  张樱失笑:“此事虽是我全权负责,但将我的设想落到实处的难道不是你?再者,皇上不知实情,四爷总知道的。”
  胤禛可是下一任皇帝,她的功劳抹杀不了。
  钱亿这才安心了。
  确定胤禛所言不假后,康熙决定奖赏钱亿,于是直接给钱家和张家抬了旗。因粮食事关民生,钱亿功劳极大,于是便将钱家与张家直接抬入了汉军镶黄旗。
  虽仍只是汉军旗,却也算很不错了。
  但同样的,张樱让人培育出的高产粮种,必须要在各地官府的监督下售卖,原定的两倍价格也削减了四分之一,价格只比以前的粮种高了一半。
  张樱倒是没意见,她又不缺卖粮种的这点儿钱。
  价格低了,对百姓而言也是好事。
  倒是喃喃的名字,不但彻底定下了“弘星”,还在康熙面前挂了号。
 
 
第47章 
  事情定下之后, 朝廷很快就派人去了张樱建在全国各地的粮庄清点粮种,不到两个月,各地都传来了好消息——
  粮庄内储备的粮种虽然不能全国推广, 却能供给近三分之一的田地种植。
  别小看这三分之一。
  毕竟高产粮种这东西即便有朝廷做保,老百姓也不一定会相信, 就算相信,没见到实际效果也不一定愿意多花钱去购买, 如果最后真能将全部粮种卖出去,那粮种的产量也没有作假的话, 仅凭这三分之一,明年全国的收成就可以直接翻番。
  所以尽管仍有人不相信张樱的庄子上培育出的粮种, 朝中官员却个个都绷紧了神经,不敢出现半点儿错漏——
  这种利国利民、还能改善满清名声大事,若是办砸了, 未来的仕途就全毁了。
  一时间,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官员全都动了起来。
  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 这些官员其实都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粮食这东西关乎老百姓来年全家老小一整年的生计,一旦出现问题, 百姓接下来一整年只怕全家都要饿肚子;若是问题严重,甚至可能饿死人。
  所以一些当地官员其实都已经做好了粮种卖不出去, 需要自己派人到处宣传、甚至威逼利诱一部分有钱人购买粮种才能完成皇上定下的指标的准备。
  但事实却与他们想象的完全相反——
  当各地官员与张樱购置在全国各地的粮庄搭上线,并商量好了后续事宜后,钱亿果断将各地的商铺挪出来了一两个专门售卖粮种。
  各地官府也都派出了官员和衙役到粮铺监督。
  粮种铺子刚开业的时候,那些专门卖粮种的铺子确实没什么人光顾。
  但很快, 这些高产粮种其实来自粮庄的消息传开后,各地的粮种铺子立刻就被突然蜂拥而至的老百姓挤满了,连铺子外面都排起了长龙。
  虽然百姓每个人都买得少, 但确实几乎每户人家都买上一些。
  这结果实在让人吃惊。
  有那胆小怕事的担心有问题,立刻就将这事儿写成奏折送去了京城。
  却也
  有那胆大心细,意识到这是个机会的官员,立刻带着人去粮种铺子外守株待兔,花钱从那些百姓口中打听到了缘由。
  原来那些老百姓会这么热情地购买粮种,竟是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这粮种的存在。
  粮庄那么大,即便特意选了偏远的角落建造,但毕竟不是种在深山老林,也不是只种一年,而是要在肥沃的土地上连续培育好几年才能得到如今的成果,所以难免会被周围的百姓发现。
  不少人甚至亲眼到粮庄外看到过庄子丰收时粮食颗粒饱满,数量多如繁星,穗子因为太重而几乎垂落到了地面的景象。
  先是粮庄周围的老百姓发现,而后一传十十传百,张樱的粮庄里的粮食早就成了不少人心里的黄金米。
  尽管张樱等人不知道,但她的粮庄确实早就被不少老百姓盯上了——
  若非庄子看管得严,庄子的负责人也早就和庄子周围的百姓说过,培育好的高产粮种以后肯定会拿出去卖,粮种的消息能不能藏到现在还真不一定。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