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人一过了关卡,就在顾宾苏义白等人的组织下,自发地排成了两道长长的队伍。
姚春暖见此,暗暗点头,等大家都站定了,她才扬声说道,“欢迎大家来到幽州,这里是绥化城,我是姚春暖,我左边这位是绥化太守乐伯明乐大人,右边这位是会宁太守许翀许大人。”
姚春暖说话时,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抬头看她。
对于前来伊春的百万灾民来说,她姚春暖的大名,他们是很熟悉的。至少九成的人都听说过她的名字和事迹。此时见到真人,无一不屏息着安静地注视着。
姚春暖微笑着说道,“我们都知道你们千里迢迢来到幽州,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大将军刑长风对我们伊春城主府的信任。废话我就不多说了。接下来,就是对于大家伙的分流和安置了。我们幽州一共有六个城郡,分别是伊春、绥化、会宁、松花府,嘉川,还有侯城。理论上,大家可以自行选择去往哪一个城郡生活。但是,我建议大家雨露均沾,别一窝蜂地去一个地方,这样的话,被大家冷落的城郡会很伤心的呢。”
她这调皮话一出,大家都不由得笑了。
灾民中有促狭地高声道,“姚大人,我们一定分流,一定雨露均沾,保证不让你们为难!”
人群中,不少人低声交流着对姚春暖的第一印象,“想不到姚大人还挺平易近人的。”
姚春暖见此,连忙说完最后一句话,“现在,你们当中,如果有生病的身体不适的,就到左边的帐篷里进行简单的医治!接着,我们会按人头发放一些吃食。等大家略作休整之后,便可以自行选择了。”
姚春暖语音一落,大家又议论开了。
“啊?幽州的大人们真让大夫给我们治病啊?”
“姚大人亲口说的话,应该不会有假的。”
“娘,你不是很不舒服吗?我们先去给大夫看看吧?”
这时,出来一队士兵,帮着医疗队将队伍中一些病重的危急的家伙给拉到一处临时搭建起来的营帐处给处理了。
看着这一幕,他们安心了。剩余的都是没有性命危险的,大家安心地席地而坐,实在是太累了。
姚春暖代表伊春城主府,说话算话。她刚才说了发吃食不久,就有人抬着一筐筐的菜团子上来,还有一桶桶湿热的白粥以及清水。
“这些都是烧开过的干净的水,大家放心喝。”
每个人都发了一个成人、拳头大小的菜面团子。
至于身体虚弱的老人和病号,额外提供一碗粥,粥不是很稠,但有菜面团子打底,大家只有感激的份。
趁灾民们吃东西的期间,伊春征兵处开始征兵。周玉树作为骑兵营的将军,他长得周正,有玉面将军之称,可以算得上是伊春军团的门面担当之一。由周玉树上城墙宣读征兵要求,也是应当。
有了姚春暖先前打头阵,周玉树也不怯场,上了城墙就朗声说道,“大家好,我是伊春军团骑兵营的将军周玉树,现在由来来写读伊春征兵的要求……”
灾民中,有意当兵的都在认真地听讲,总结起来,伊春的征兵要求要比别的地方严格一些,年龄在十六到三十五之间,身体健康。
说完征兵的条件之后,周玉树冷酷地道,“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当兵,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当兵的筛选很严格 ,要上前企图说情或者蒙混过关。不当兵,你们还可以凭手艺当个匠人,自已开个铺子凭手艺吃饭也行,还是进作坊干活也可以,再不济,啥都不会的话,就种地!饿不死的。”
周玉树这一番话说下来,打消了那些条件擦线的人想去试试的念头。
伊春征兵处排在第一批次挑人。愿意当兵且符合条件的,在第一时间就被挑走了。连带着家属也带走安置。剩下的人无比羡慕地看着第一时间被挑走去当兵的人。
这时,乐伯明笑眯眯地登上了城墙,向大家介绍了绥化这个城市的优点,然后还说了一下自已接下来主政的方向,重点介绍了绥化拥有幽州最大的军靴制造厂,需要招收多少工人干活等等。
听得下面的灾民们眼睛发亮。
乐伯明唱罢,许翀登场。同样的味道,同样的配方。许翀向灾民们介绍了不一样的会宁,着重介绍了会宁纺织厂,那是幽州境内最大的纺织厂,负责生产伊春军团各军的军服,需要大量手巧的女工等等。
姚春暖失笑,原来这两货刚才凑一起嘀嘀咕咕,是想给自已主政的城郡拉票啊。
听完这两位太守的介绍,灾民们频频看向姚春暖所在,就想听听她怎么介绍伊春的。在他们心中,伊春真的是他们想去之地的首选。但姚春暖之前就表示了,伊春不缺人,暂时不会和各城郡争抢这批灾民。故而,她没有再出现在城墙上,对此,灾民们还是有点失望的。
伊春军团,这时已经开始发展针对性的兵种,比如步兵,重步卒、水师、骑兵等种类。
姚春暖有意将伊春打造成幽州的经济文化中心,故而将一些重工业都分了出去。比如步兵营需要的军靴分给了绥化负责,骑兵营所需要的马匹分给了嘉川负责,重步兵营的铠甲盾牌分给了松花府负责,水军们的大船则划给了侯城,各军的军服分给了会宁负责。
由于许翀、乐伯明作为会宁、绥化主官的露面,让灾民们对于两城,不,再加上伊春,这三城的印象是直接拨高了,高于松花府、侯城和嘉川很多很多。
松花府、侯城和嘉川跟来的副官们,暗骂许翀、乐伯明两人奸诈的同时,也赶紧让自已的队伍积极拉人头。
“大叔,听说你是泥瓦匠啊?来我们松花府吧,在这里,你和你家人肯定能过上好日子的。我们松花府太缺像你这样的手艺人了。”
“大娘织布厉害?我们会宁有大型的织布厂和纺织厂,您来咱们会宁就对了!”
“俺只会纳鞋底和收拾屋子。”
“会纳鞋底?那就是会做鞋咯,会做鞋是多么厉害的本事啊,你这手艺绝了,留在我们绥化吧!”
“爹娘,你们听到了吗?我也可以靠手艺进工坊做工养活你们了。”说话的姑娘看着就瘦弱,此刻她眼中含泪。她刚才仔细问过了,像她这种熟练的女工,每个月只要完成作坊的任务,领到的月钱在幽州能养活两个人,如果再努力点,加点班,养活三个人也是可以的,就是有点勉强。而且她刚才还打听了,像她爹娘这样的,还可以去做清洁工,活不是很累,赚的银钱也少,但好歹也是一份收入。他们一家三口努力一点,是可以活下来的。
灾民们发现啊,幽州的人嘴皮子太厉害了,大家被询问了会点什么手艺时,实话实说之后,对方就是一顿好夸。对方人热情情,说话又好听,自已一个个被忽悠得晕头转向的。等他们反应过来,就已经上了贼船了。
等回过神来的灾民们都懵了,原来他们在幽州那么受欢迎的吗?这一路北上,衣衫褴褛的他们,真的是人人嫌弃的存在啊。
姚春暖发现,各城郡的基层人员真是厉害得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是使出了吃奶的劲来拉人头。为了人口,也是拼了。
大家伙就被你拉一个,我拎一个,灾民们就被归到了不同的队伍里了。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四五十万的灾民就分赃完毕。
第186章
这次人口分流,作为接待地的绥化,是收获人口最多的城郡,足有十五万之数。其次是会宁,也有九万将近十万人数,其他的诸如松花府、侯城只收获了五六万人,其中嘉川最少,只收获了四万人不到。
没办法,谁让嘉川最靠北呢。灾民们从中原各地奔来,尤其是南方灾民特别多,有的人走了两三千公里,终于到了目的地。在他们看来,幽州已经很北方了,再往北走,他们心里也打鼓啊。
看到这悬殊的人口对比,嘉川的副主官都要哭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姚春暖也没有办法,只能安慰他道,“没关系,或许江大人在侯城那边来个大爆发,招收到十几万的灾民去嘉川呢。”
嘉川的副主官是高山族潘娜的弟弟,和姚春暖也算相熟,他抬起娃娃脸,求证地问姚春暖,“会吗?”
其实松花府和侯城负责来招揽灾民的官员对于自已只招收到五六万灾民的结果也是直打鼓,但有了嘉川做对比,他们就能自已安慰自已,好歹不是垫底的那个,可以了。
于是他们也七嘴八舌地安慰小伙子,“潘大人,别伤心啦,你看我们松花府和侯城,也不只招收到五六万人而已吗?不怪我们不努力,而是对手太强大了。”
潘小弟认同地点头,是的,大人,非是吾等不努力,而是许大人和乐大人太奸诈了。
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是很好理解的。抵达绥化的灾民大约在五十万左右。其中符合征兵要求的只有三万人这样,征兵处带走了这三万青壮以及六七万的家属,这一共就去了十万人口。剩下的四十万由其他五城郡瓜分。
这时,灾民们也都走累了,发现绥化这地方不错,主官看着也面善正直,所以就不想走了。估计在侯城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侯城的收获也会比其他城郡的收获要大。
而且抵达伊春的百万灾民,很有可能在路上就没了一半甚至更多,他们或者或者死于饥饿,或者死于病痛,又或者死于意外。
也就是说,死在路上的可能就有一两百万人甚至更多。这是姚春暖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估测出来的,但她觉得应该离真实数据差不了多少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等数十万的灾民确定了要落脚的城郡时,已是傍晚了。姚春暖和许翀及乐伯明商量之后,决定不让灾民继续赶路或者走夜路了。就让这些灾民就在绥化、侯城两地暂时休整一夜,次日再启程。
绥化又招待了灾民们一顿晚饭。大人是两个拳头大小的粗面馒头,孩子和老人是一个,接着就是紫菜蛋花汤,管够。
这一顿,灾民们都吃得很饱很满意。
对于很多内陆城市的老百姓而言,第一次喝到紫菜蛋花汤很惊艳。甚至很多年后,还有人回味起这一晚的紫菜蛋花汤。尽管后来知道这道汤,对于生活在幽州的老百姓而言并不算难得,但这道汤的味道还是让他们难以忘怀。
等吃饱,躺在稻草堆上时,大家黑黑瘦瘦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从他们决定离开老家起,这一路上就没有过过安生的日子,颠沛流离,饥饿危险,时刻地追随着他们,实在是太难了。现在他们找到了新的靠山,明天就能安顿下来了。
这一夜,对于几十万灾民而言,算是睡得最安稳的一晚。
他们一睁眼,就看到临时营地外,停了许多的马车牛车骡车。
“来来来,发早饭了,你们拿了早饭就可以启程了!”
刚睡醒的灾民,就被绥化的工作人员麻利地塞了两个窝窝头作为早饭。
等每个灾民都分到了一份早饭之后,各城郡的基层官员就招呼他们启程了。
“大家伙领了早饭的就在路上吃啊,绥化离咱们松花府有点距离,早点启程早点到达!”
对于早点走,大家都没意见。早饭在路上吃就路上吃呗,又不是什么讲究人。
接着,车队那边有人放话了,“来来来,让病弱的老人和五岁以下的孩子上骡车!”
灾民们听到这话欢呼道,“太好了,太感谢了。”
“谢谢,谢谢,让老人孩子上车就好了,我们大人怎么累都无所谓,保证不会掉队的。”
一路北上,其实能活下来的五岁以下的孩子很少。老人也是,基本上,这一路,老人们都尽量地少吃食物,就想将活的希望留给子孙后辈。孩子就更危险了,本身夭折率就高,加上饥荒,虽然有良心的父母不会做那等易子而食的事,但也难免有坏了心肠的偷孩子或者悄悄把孩子弄死了吃的。
这时,嘉川一流水的马车,太惹人注目了。他们将十岁以下的孩子都安排坐上去,才堪堪坐满。
车辆都安排人坐好了之后,各城郡的人马就启程了。他们安排马车先走,其次是驴车,骡车排在驴车之后,牛车最后面,最后便是结伴而行的灾民。
苏华是苏议白的表弟,他因为体弱,不符合征兵条件,故而决定随母亲前往会宁安顿下来再看看能做什么。
此时他母亲坐在牛车上面,而他则跟在后面,旁边则是一些苏家村的人。
只听赶车的大叔嘀咕,“这没修的旧官道就是不好走。”嘀咕完,他一甩鞭子,扬声道,“有点颠簸,大家坐稳抓紧了。”
灾民们:???他们觉得还好啊。绥化这官道,真的比他们见过的很多官道要好,似乎有定期地护养。
对于他们的话,赶车的大叔摇头,“等后半段走咱们会宁的新官道,你们就知道了。”
苏华发现赶车的大叔性格开朗,忍不住和他搭起话来,“大叔,你们这些马车牛车都是许大人安排来接我们的吗?”
大叔爽朗地回道,“是啊,为了来接你们,我们整个会宁的马车、驴车、骡车、牛车都出动了。这些车里,有官家的,有私人的……”
听到这话,灾民们受宠若惊。
“大叔,这牛车是你自家的啊?你们来接人,岂不是耽误一天的活计?”
“嗐,这个没事。官家号召,我们就来了。难得官家喊干活,又是接老人孩子,一天不赚钱也没什么。”大叔接着解释,况且官家也不会让他们白干,给官家干活,他们也会有点补贴的,但这补贴肯定是不如自已带着螺车干活一天赚的多的。
听了这话,灾民们都觉得稀奇,他们活了这几十年,还是头一次听说给官家干活,官家还给老百姓补贴的。别管这补贴是多是少,这态度就很少见。要知道,在大梁的时候,老百姓给官家干活出工,从来都是白干的,能给他们管上一两顿饭都算不错的了。
苏华又问,“对了,在会宁,咱农民都有啥税啊?”
“在会宁,农民只按地来征税,税收也不高的。”
“没有人头税吗?”
“没有的……”大叔认真的想了想,将农民要收的税给罗列了一下,也就一两个税,别的就没有了。
苏华一听,在心里算了一下,发现,咦,农民税不重啊。这可以算得上是三十税一了。大梁国最兴盛的时候,农人的税是二十税一,就这,就有无数人称赞是大梁盛世。
听到他的惊呼,大叔自豪地道,“在我们会宁,不,是在整个幽州,农民税都是最轻的。商人税,匠人税和农民税是不一样的,会高一点。其中又以商业税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