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兄弟,快去屋里换下来,我帮你缝就成,以后这些活计都可以交给我。不知道建军兄弟可有喜欢的姑娘了,如果有了告诉大嫂,大嫂帮你说亲去。”赵建军的大嫂从婆婆手里面将线筐子抢了过来。
“只要娘在家就在,谁也别想将我家儿子赶出去。”赵建军的娘听到大儿媳妇催促小儿子找对象,就以为要赶小儿子走,所以立马怼上去。
不知道是不是丈夫早死的原因,赵建军的娘脾气特别暴躁,稍有一句不如意,她就立马回怼上去,也不管别人到底什么意思。
大儿媳妇笑着说道:“娘你误会了,我就是操心建军兄弟的人生大事,你想想当初建国跟他这么大的时候,早就当爹了,他现在连个媳妇都没有影呢,这同龄人大多都结婚了。”
这倒是说到了老人家的心坎里,自己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她肯定想着建军可以早点成家。
“建军,你心里面有没有如意的姑娘,如果有的话,娘去找人帮你说亲。”这个结婚的彩礼和房子都给备好了,就差一个媳妇儿。
赵建军换上裤子出来,“不着急不着急,我这不才刚成年呢,先攒一些钱当紧,嫂子,我自己缝就成。”赵建军想要将线筐子拿过来。
这些缝缝补补的活也不难,虽然他是个大老爷们儿,但是他也可以做得很好,而且他不愿意让嫂子帮自己缝缝补补,总觉得大哥看自己的眼神不一样。
“缝个衣服客气什么,等你有媳妇了,这些都是你媳妇的活,现在嫂子先帮你补着。”说完以后就将裤子拿了过去,用针线缝了起来。
赵建军不急,可是他娘急,“建军,你嫂子说得也对,早早地结婚,早早地当爹有啥不好?成家立业,你现在是大队长,该给自己找个媳妇了,别一天天不当回事,等着年纪大了,好的闺女都被别人抢走了,最后弄得进退两难可就不好了。”
赵建军:“娘,放心吧,我心里有数,不会拖太晚。”
“建军,我听说那个冯春花还没对象,她爹是厂长,她人长得也不赖,大家伙都说你们两个很合适,要不我托人给你们说和说和。”赵建军的大嫂说道。
冯春花是高岭之花,赵建军就是高岭之草,两个人经常一起主持节目,在大家伙眼中,这两个人当真是郎才女貌、金童玉女,非常登对,奈何两个人一直没有在一起。
“娘,放心,如果有合心意的姑娘我会告诉你的。”赵建军和冯春花是不错的朋友关系,仅此而已,他对她没有那种感觉。
“娘相信你,你一直都很让娘放心,但是得抓紧点时间,如果明年还不带个姑娘回家,娘就找人给你说媒去,到时候你可别娘多事。”赵建军的娘给了儿子一年的时间,一个是对他的敦促,另外一个也是对儿子的尊重。
赵建军点点头,很肯定地回答:“嗯,知道了!”
冬去春来,去年知青们种的冬红薯已经成熟了,绿油油的红薯叶子爬满了山坡,看上去煞是好看。
王秀禾来到了试验田跟前,先挖出来一棵红薯瞅瞅,这棵红薯长在田边,属于长势一般的那种。
挖出来以后发现,很普通的一棵下面竟然长了七个红薯,而且每个个头都不小,看起来最小的都有半斤重,最大的得有好几斤重的样子,妥妥的红薯下蛋。
王秀禾掰开其中一个,尝了一口,甘甜可口,非常好吃。
将挖出来的好几个红薯都放到筐子里面以后,王秀禾又刨了几个不同地方的,发现都已经成熟,于是将挖出来的红薯都放到筐子里面,准备回去告诉大家伙,红薯可以收成了。
简单地预测了一下,每亩地可以生产一万斤左右,开垦了这么多的良田,妥妥地可以收获几十万斤红薯。
红薯虽然不及稻谷和玉米顶工分,但是耐不住数量多,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他们知青种了这么多的红薯,之前欠的粮食绝对可以一笔勾销,而且除去交公粮,还可以剩下许多。
得知可以收成红薯,王秀禾和其他同志们一起早早地吃过早饭,拿着好些筐子和袋子,还跟村民借了两个独轮车,专门用来拉红薯的,一起来到南山坡。
独轮车一次可以运五六百斤,比起用人力挑,省时省力许多。
这个时候,生产队的其他村民都在忙活翻地,独轮车也用不上,还得再过两月,才种早稻,所以独轮车也很容易借出来。
虽然刨红薯、装红薯、运红薯非常累,但是大家伙都干得特别起劲。
之前一些村民说这片山坡地压根就不能产粮食,还嘲笑她们种红薯的季节都不对。
现在这片山坡不仅产出粮食来了,还比其他地方产的都多,比他们最好的地要多两倍,比普通的高产三倍。
“秀禾,你说咱们这一亩地得产多少斤红薯啊?”张春兰现在特别崇拜王秀禾,有啥不懂得就问王秀禾。
王秀禾:“粗略估计,一亩地应该能有个万把斤。”
“一亩地一万斤!我的天啊,亩产万斤不是梦啊!之前都不敢想象。”冯丽在一旁附和说道。
邓原:“当然了,我之前也没有想过可以种出这么好的红薯了,这还多亏了王秀禾同志,秀禾,你是咱们知青点的大功臣!”
“哪里哪里,活都是大家伙一起干的,功劳也都是咱们大家的。再说了,咱们也不是为了挣功劳,主要就是希望能够自己的日子可以过好,也可以帮助当地百姓,学有所用。”王秀禾觉得自己的植物学知识没有白费,总算能够派上用场。
他们这些知青开垦的新高产土地有大几十亩,好一点的地方可以有一万多斤,差一点的地方也都有七八千斤,所以平均下来一亩地就是万把斤,这么多粮食一天两天也收不完,得花上半拉月。
之前她们知青点吃的最多的就是黄面窝窝,都快吃腻了,现在总算可以换换口味,他们卫家屯知青点的主食已经由黄面窝窝换成了红薯。
第19章 修建新粮囤 卫家屯产出红薯王,惊动社……
顿顿吃红薯肯定腻,不过换着法子吃就好很多,炒溜炸烹爆,煎塌贴焖烧,应有尽有。
不过大家伙很少用煎炸,因为太费油,偶尔做一次炸红薯,也是用少量的猪油。
除了做法不同,红薯也可以切成红薯条、红薯片、红薯块,红薯丝......
反正知青们想出了很多种吃法,还会沾辣子吃,味道也不错。
一些出工的村民路过南山坡,看到知青们正在刨送红薯,那红薯的个头又大,格外惹人眼,而且产量还高,一棵红薯秧子最少都有五六个,最多都有十多个。
看到这样的结果,之前嘲笑的村民也不会再出嘲讽之语。
之前有庄稼把式说这里不适合种粮食,但是人家种出来了,还比他们种得好!
事实胜于雄辩,尤其是关于种粮食这方面,不是谁的嗓门大谁就会种粮食,关键还得看谁种出来的粮食好,谁种出来的粮食多才行。
“想不到这块山坡还真能种出来粮食呢?”
“你看到了吗?那红薯长得老大个了,我这都活了几十年了,还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红薯。”
“你少见多怪,我之前就种出来那么大个的。”
“我知道,我的意思是说人家一片地里面基本上都那么大个,平常咱们种的一块地里顶多有几个特别大的,其他的都才这么小不是吗?”
村民基本上都种过红薯,到底自己种的啥样,心里面门清,大家心照不宣。
“难道说这片山坡真的是高产良田?看来他们这些知青还真的不简单呢?”
“啥呀?!不就是这一次种出来高产红薯了吗?别把他们知青捧得太高,可能就是瞎猫碰死耗子,赶巧了而已。”
虽然看到了知青们红薯丰收,但是一些庄稼把式还是死鸭子嘴硬,觉得仅仅只是凑巧而已,心里面满满的都是不服气。
收红薯非常辛苦,一车红薯大几百斤,一天得推上十多趟,三个男知青也累得够呛。
到了第三天,跟上次开垦荒地的时候一样,王秀禾他们六个人干了一会儿,就远远地看到大队长赵建军带着一些村民赶了过来。
大队长他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推独轮车,有的拿蛇皮袋子,看这架势,再加上上次的经验,知青们就知道肯定是大队长带村民是过来帮忙收红薯来了,想到这里,心里面不禁一阵感动。
贾镇山看到大队长过来,赶紧扑打了扑打身上的土坷垃,然后从衣服口袋里掏了掏,最后在上衣兜里面拿出一包香烟。
“大队长,你们过来了!”一边说着,一边给大家伙递香烟。
赵建军接过去说道:“前两天我正好有个学习,去了趟市里面,昨天晚上回来才知道你们已经开始收红薯了,所以今天才带着大家伙过来。”
言下之意很明显,赵建军如果知道他们知青收红薯,肯定会第一时间过来帮忙。
“没事没事,我们也才刚开始,这不大队长你就带着人过来了,我们心里面真的很感激。”贾镇山作为知青代表,来跟大队长和村民沟通交流一番。
村民们也都很自觉,来到田边就开始忙活,一点都不废话,他们也不会多说啥,就知道干活,说话的事情都有大队长呢,他们都不用操心。
看到大家伙都扎成一堆,赵建军赶紧将村民分散开来,“大牛,你们三个负责下面这块地,二虎子,你们三个负责那块地,剩下的你们三个依次论推,千万别扎窝在一块地方,这样影响效率。”
“好叻,知道了,大队长。”说完以后,各自去完成任务。
刚才大家伙还是跟没头苍蝇一样到处帮忙,有了大队长的指示,大家伙立马就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升许多。
三人一组,每组负责一块地,这样大家伙搭配组合,谁落后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追我赶的,干得非常快。
刨红薯的事情解决了,紧接着又有了新问题。
往年卫家屯稻谷产量每亩也就二三百斤,今年好一些,才四百多斤,所以生产队的粮囤也就没有多大。
现在南山坡的红薯大致估测得有几十万斤,之前的粮囤显然不够放。
粮囤不够放也好解决,再造一个就成。
他这个大队长的第一要务就是管好生产队的粮食生产,现在出现了粮囤空间不够的问题,赵建军立马组织了村子里面的几个能工巧匠,选好合适的位置,开始盖新的粮囤。
盖粮囤的任务显然比刨红薯的任务要重要,因为粮囤出了问题,那么损失的不是一点半点,那一点都不容马虎。
从选址到建造,赵建军一直负责监工。
好在这个时候并不是农忙时节,村子里面劳动力大部分都闲着,生产队里面的翻地任务也不紧迫,耽搁几天也不急。
用了两天的功夫,新的粮囤就已经盖好了,比旧的粮囤大了两倍,而且还非常结实,另外防潮防晒。
新的粮囤虽然盖好,但是外表还是非常的潮湿,得晾晒几天才能用。
好在红薯也不急着往粮囤里面放,先将表层晒干,这样才容易长久的保存,再者还有旧的粮囤可以用。
第一批晒好的红薯就先存放到旧的粮囤里面,等着旧的粮囤里面放满了,这个新的粮囤也晒得差不多,正好可以用。
等着收完红薯以后,卫家屯的村民立马就不淡定了,大家伙都在议论红薯王的事情。
“你们去看了吗?知青们种出来的红薯个头老大一个了,平均都快一斤重了!”
“我没有去,但是我听当家的说了,最重的都得十来斤呢。”
“看来人家知青还是厉害呢。”
“可不是呢,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啊,就连种地都能收成这么多。”
除了一些特别顽固的人,很多村民都觉得王秀禾他们这些知青非常不错,不愧是喝过墨水的人。
之前一些人还觉得这些知青上学也白瞎,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不是还得到乡下来种地,深知不让家里人读书。
但是这回大家伙算是明白了,人家上过学的人种地跟没上过学的人种地都不一样。
人家的产量是咱们的两倍不止。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卫家屯现在的粮囤里面满满当当的都是粮食,卫家屯村民心里面底气足,跟其他生产队的人说话的时候,分呗都高了好几度,日子过得可以说是整个红旗公社里面最好的,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因为有些生产队今年粮食歉收,所以很多村民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有的靠野菜窝窝过日子,看到卫家屯生产队收了水稻收红薯,那两眼羡慕得放光。
卫家屯种出来红薯王的事情也惊动了红旗公社的社长,公社社长专门将大队长赵建军找了过去,同时让他将最大的红薯王带过去开会研究。
一起参观红薯王的还有红旗公社的其他生产队大队长,大家伙看到卫家屯种出来的红薯王,全部都是不可思议的表情。
“想不到呀,卫家屯那种贫瘠的山旮旯里,竟然还能种出这么大的红薯来!”
“我们生产队算是土壤最肥沃的地方,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个头呢,真是大开眼界!”
“老天爷追着喂饭吃,你不服都不行,咱们比不了。”
公社社长还没有进来,几个生产队大队长在一旁先议论说道。
一会公社社长走了进来,拿着本子坐到座位上,喝了一口搪瓷缸子里面茶水,然后跟其他大队长分享说道:“刚才大家伙也都看过了,这个红薯王就是咱们公社卫家屯生产队种出来的,足足有七斤六两重!名副其实红薯王。针对这个红薯王,大家伙都有什么意见吗?各自发表一下看法。”
“社长,这个红薯王真是好,这真的是咱们公社的福照,相信一年会比一年好。”第一生产队的大队长说道。
“我觉得之所以会产生红薯王,第一是因为社长领导有方,第二个就是赵建军大队长执行到位,第三就是卫家屯的知青们踏实肯干,所以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红薯王实属不易,应该将这个红薯进行解剖,切开看看里面的构造,进行仔细研究。”
......
社长听后点点头,但是表情并不太满意,最后对赵建军说道:“赵建军,红薯王产自你们生产队,你最了解情况,你来发表一下看法,同时给大家伙分享一下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