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刚放下碗筷,就见赶牛车的吴大爷领着人过来。
白露自是上去打招呼。
“吴大爷,您怎么来了?”
吴大爷笑问道。
“露露啊,是不是你家买瓦了?”
白露点头。
“是啊。”
吴大爷冲身后之人说道。
“你们要找的地方应该就是这里了。”
身后的人听了,立马点头道。
“哎,哎,东家,我现在就将那几车瓦拉过来。”
白露笑道。
“行,麻烦了哈。”
吴大爷也是一脸笑。
“你们也不容易啊,这下终于要建砖瓦房了。”
“是啊,还得多谢大爷领路呢,大爷要不要进来坐坐?”
白露说着,侧过身来。
吴大爷一摆手。
“我就不去坐了,待会还得赶牛车去镇上呢,这就先走了哈。”
白露说道。
“大爷可否迟点发车,待会卸了瓦,我们一家人也要去镇上的。”
吴大爷冲身后的白露扬了扬手。
“没问题,若是人少我就等你们。”
吴大爷刚走,那拉着瓦的板车便到了。
前面一人拉,后面两人推,整整四大车瓦。
总共来了十二个人,人多力量大,都不用苏景辰动手,白露喂个猪、给苏云星扎个头发的空挡,瓦就全部卸在了院子里。
白露跟窑厂的人结清尾款,那几人便各自拉着空车走了。
正巧白露这边也处理妥当,她和苏景辰带着三个孩子往村口走去。
孩子们自来到这里,去镇上的时候屈指可数,此刻都兴奋着呢。特别是苏云星,一边蹦蹦跳跳的走,嘴里还一边哼着歌。
第32章 一家人去镇上
这一个月以来,毛家岔的人,几乎都认识了白露,于是一路上,不少人跟白露打招呼。
“露露,你们这是去哪里啊?”
白露笑着回答。
“嫂嫂,去镇上呢。”
“露露,带孩子出门呢?”
“是啊,李婶。”
“露露,方才那几车瓦是送去你家的吗?你们要开始建新房子啦?”
“是打算建呢,婆婆。”
……
凡是跟她打招呼的人,白露都笑着一一回应,待到了村口,白露感觉自己脸都快笑僵硬了。
怎么出个门也搞得跟领导巡查似的这么累呢?
待到了村口,吴大爷的牛车果然还等在那里。
最近农忙,去镇上的人不多,只坐了一个人在牛车上。
白露走近牛车,不好意思的说道。
“吴大爷,让你久等了。”
吴大爷笑着摇摇头。
“平日里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发车,快上来吧,咱们现在出发。”
“好嘞。”
白露将苏云星抱上了牛车,苏景辰则是抱着苏文宇上了牛车,苏文昊毕竟八岁了,个子大一些,自己爬了上去。
苏文昊: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接着苏景辰又将白露搀上了牛车,最后自己才上去。
“坐好了?”
吴大爷问道。
白露笑道。
“都坐好了,吴大爷。”
“那我们就出发了,驾!”
吴大爷孩子气的一面,将几个孩子逗得咯咯直笑。
这次的牛车,因为有了几个孩子的加入,异常热闹。
牛车一颠一颠的,就到了镇上。
白露和苏景辰分别将苏云星和苏文宇抱了下来,苏文昊仍旧是自己爬下来的。
两大三小一直往南街走去。
这次之所以去南街,是因为镇上的学堂在南街的方向。
“耗子,这条路你要记仔细了,再过一个多月你就要来镇上念书了,到时候可别忘了路。”
苏文昊怀着激动又期待的心情点了点头。
这镇上苏景辰还算熟悉,几人大概走了两刻钟,便来到了拿出学堂门前。
白露望着那匾额,嘴里念念有词。
“安平书院。”
倒是直接以安平镇的名字命名了。
对于白露识字,苏景辰是见怪不怪,反正不是第一次了。
苏文宇和苏云星年纪还小,基本上是没心没肺的,也没当回事。
唯独心眼多些的苏文昊一脸惊讶的望着白露。
“娘,你识字?”
“认的不多,恰巧能知道几个字。”
白露回答。
这年头,识字的农村妇人可不多。
白露的形象,在苏文昊眼中一下子就变得高大起来!
这时候学堂都放假了,里面没有学子,门也紧闭着。
本来也没打算进去,就是带苏文昊来认认路。
不过旁边卖笔墨纸砚的店铺还是开着的。
白露领着几个孩子来到店门口,一个小伙计就迎了上来。
“几位需要买些什么?”
“你们这儿有千字文吗?”
那小伙计一听他们要买书,小声说道。
“最近我们这儿的千字文都卖完了,不过我自己闲着无聊誊抄了一本,你们要吗?”
这里跑堂的小伙计都认字么?
这倒是出乎白露的意料。
果然环境很重要,古时候孟母三迁还是有道理的。
她望向一旁的苏文昊。
“耗子,你觉得呢?”
苏文昊点头。
“我没意见。”
白露又望向那小伙计。
“你誊抄的那本千字文卖多少钱?”
那小伙计又小声说道。
“我们店里的千字文平日里都是卖一两二钱银子一本的,我自己抄的卖给你们,只收一两银子。”
一钱等于一百文,一两二钱银子,也就是一两多两百文。
“这么贵!”
这价格听的苏文昊直咂舌,这还只是买书,还有笔墨纸砚,还有学堂的花费……
不得不说,苏文昊年纪不小,想的挺多的。
他望向白露。
“娘,要不咱们还是别买了吧,这学我估计上不起,我看算了。”
“再贵,也是要上的。”
随即,白露望向那小伙计。
“你那书我们要了,不过我们还要买些笔墨纸砚……”
白露还没说完,苏文昊在一旁开口道。
“笔墨纸砚要最便宜的那种。”
那小伙计并没有因为他们要最便宜的东西就看不起人家。
现在这年头,跟他们差不多情况的多了去了,人家能送孩子来上学,家里想必还是有些积蓄的。
“这种纸最便宜的,一文钱两张。这边的一文钱一张……”
小伙计给几人一一介绍过去。
最终,在苏文昊的要求下,东西果然都是买的最便宜的,买纸五十张,总共花了二十五文,毛笔一支,五文,砚台也挑了个最劣质的,花了十五文。
加上买书的一两银子,总共花了一两又四十五文。
小伙计看他们买了这么多东西,又帮他们跟掌柜的说好话,送了他们两张纸。
苏文昊将包着书和笔墨纸砚的包裹,宝贝似的抱在怀中。
接着他们又来到东街。
“娘,那是什么?”
苏云星指着一处卖糖葫芦的地方,迈不动脚了。
白露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笑着说道。
“那是冰糖葫芦,星儿想吃吗?”
小馋猫似的苏云星点了点头。
白露拉着她的手走近那扛着糖葫芦靶子的小贩。
“老板,糖葫芦怎么卖?”
那小贩笑道。
“两文钱一串,您要来一串吗?”
白露递给他六文钱。
“我要三串。”
那小贩将靶子往她面前一歪。
“好嘞,您自己挑吧。”
白露先挑了一串,递给苏云星,又挑了一串递给了苏文宇,最后一串往苏文昊的方向递过去。
苏文昊抱着包裹的手紧了紧。
“娘,要不……我就不要了吧?”
白露不由分说,将冰糖葫芦往他手中一塞。
“让你吃就吃呗,不过是个冰糖葫芦而已。”
苏文昊望着手中的糖葫芦:这都够我买四张纸了。
行了,买都买了,吃吧吃吧。
读书什么的,能读就读,不能读,将这本千字文认全也就是了。
总好过大字不认识一个!
想通了,他也就拿着糖葫芦吃了起来。
“娘,这糖葫芦好好吃啊,甜甜的,娘要不要也尝一个?”
苏云星说着,将糖葫芦往白露的方向递过去。
第33章 买布和棉花
白露就着苏云星手上的糖葫芦咬了一口。
“嗯~真甜!”
“咯咯咯……”
苏云星开心的笑了起来。
她不得不再一次感慨:有娘真好!
白露边走边想。
再过一个多月,等苏文昊入学的时候,天也渐渐凉了,孩子们的衣服也要准备起来。
家里三个孩子的衣服,白露也看了,不说到处补丁,棉衣里面的棉基本都没多少了,冬天肯定不保暖,得重新做了。
还有苏景辰和她自己的。
收纳架上,苏景辰只有长衫,没有棉衣,也不知道往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至于白露自己,完全是裸奔来的,自然是什么都得买,都得制。
所以现阶段对于他们来说,钱再多都不够花!
而这还只是温饱的第一步。
先将温饱解决,白露才有心思去研制豆腐那些。
也才能放心大胆去做生意。
否则,就现在那茅草屋,能顶什么用?
毕竟现在的她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候。
家里还有三个孩子。
不过,只要后方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哪怕钱花完了,以她这个现代来的人,总会有办法将钱赚回来。
接下来的一个月,家里要建房子,还是得早点将要买的东西买回去,否则接下来不一定有时间来镇上了。
“咱们去瞧瞧棉花吧,还得买点布,到时候带回去,找林婶子每人做身棉衣。耗子再过一个多月去学堂,天也渐渐凉了,还得做两身衣裤换洗,否则一身补丁的穿去学堂不像那么回事。”
白露建议道。
苏景辰点头。
“成,走吧。”
仍旧是来到上次那家柳记布庄。
白露牵着苏云星的手走了进去,她寻思着这家店既然叫柳记布庄,老板应该是姓柳吧?
于是,她笑着道。
“柳掌柜,忙着呢。”
正在整理布料的柳老板回过头,任凭他记性好,也好一阵才想了起来。
主要上次白露是和苏景辰来的,今天还带了三个萝卜头。
柳掌柜笑道。
“哟!是你们啊,今儿来,可是要买布料?”
“正是!”
那柳掌柜问道。
“想要什么样的布料,是做衣服还是做被子?”
白露想了想,说道。
“棉布吧,主要是做长衫和棉衣。”
“再过一个多月天就凉了,衣裳确实要做起来,这匹棉布你瞧瞧如何?”
柳掌柜说着,将手边的棉布拿给白露瞧。
白露上手摸了摸,细腻柔软。
比她上次买的那布料要舒服多了。
“这布不便宜吧?”
柳掌柜夸赞道。
“小娘子真是好眼力,这棉布啊,算是咱们店里性价比最高的了,五十文一匹。”
白露不由咂舌。
上次买的布,是三十文一匹,这棉布确实贵上不少。
不过再贵也是要买的,否则这冬日可怎么过?
白露指了指苏文昊、苏文宇和苏云星。
“像我这三个孩子,若是想每人做两套长衫两套棉衣的话,大概需要多少布?”
那柳掌柜看向三个孩子,方才没仔细瞧,这会一看,倒是个个长的水灵。
他瞧着也喜欢。
“若是怕不够的话,可以买四匹布,毕竟孩子长的快,可以稍稍做大一些,来年还能穿。”
柳掌柜这个建议算是很诚恳的了。
白露点了点头。
“成,这种棉布给我来四匹,一匹红色,三匹青色。”
“好嘞。”
没一会,柳掌柜就给白露将几匹布给用绳子捆起来了。
突然想到什么,他又问道。
“对了,我们仓库最近有几匹旧一点的棉布你要不要,我可以便宜点给你,那棉布放置的时间也不算太长,去年的,就是颜色有点旧了,质量还是没问题的。”
白露一听,顿时眼睛一亮。
“成,麻烦柳掌柜拿给我瞧瞧。”
柳掌柜边往后院走,边说道。
“没问题,你等着哈。”
只是片刻的功夫,他便抱着六匹布出来了。
“去年就应该卖掉了,不知怎的压在底下忘记了,若不是今日整理仓库,我还发现不了呢,也是你们运气好,最近农忙,可没多少人来镇上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