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馆内也恢复了正常。
由于接替的同志尚未抵达,田小苗和江黎明再次延长了任期。
*
到了十二月,二人才搭乘飞机,踏上了归国行程。
这时候,京城已经恢复了平静。
分散到各地的同志,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田小苗和江黎明去总参某部报到。这是一所院落,挂着信息研究所的牌子,类似于第五办公室,看着不起眼,很隐蔽。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正式入了军籍,挂着营级干部。对外身份,依旧是外交人员,专注于国际问题。
刘主任是他们的直接领导,穿着中山装,像个公职人员。
“田小苗同志,好好休息一下……”
刘主任给放了半个月假,说回来了再布置任务。
跟江黎明道别后,田小苗登上列车,回沪上探亲。
一路上,她心潮澎湃。
盼了那么久,终于回家了。
第150章 .惊喜
*
抵达沪上,已是第二天下午。
田小苗穿着黑色毛呢大衣,提着手提箱,出了检票口。
站前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列队进站的大多是知青,穿着军大衣,背着行李,提着网兜,大呼小叫,兴奋异常。
一张张年轻稚气的面孔,青春洋溢。
田小苗看着,很是感慨。
这会儿豪情满怀,过几年回来时,已是疲惫不堪。
五一若不是参军走了,也是其中的一员吧?
自去年开始,“上山下乡”增大了力度。运动期间积攒了三年的初中、高中毕业生,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城市,奔赴祖国各地,成为建设中的一员。
幸运的去了边疆农场。
都是国营的,规模很大,早年有农垦战士打下了基础,有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等,半机械化作业,条件相对较好。生活设施也很齐全,有宿舍、食堂、卫生院、商店、邮电所、托儿所、学校、电影院,还有发电厂、打米场、养猪场、畜牧场、加工场等等。
兵团农场采取军事编制,师级以下按照团、营、连、排、班、小组划分,知青们都是兵团职工,按月领取工资,还有边疆补贴,工资标准比城里高一截子,算是名副其实的“知识青年”。再加上,上百号人聚集在一个连队里,有说有笑,热闹得不得了。
知青们的到来,带来了城市理念和文化生活,也带来了青春活力。他们跟兵团老职工一起,发挥着光和热,谱写着壮丽的诗篇。
从后世来看,意义重大。
那一望无际的大农场,成了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瓜果之乡,养活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从战略上来看,兵团上下闲时务农,战时化身为戍边战士,成为稳定边疆的一份子。
去农村“插队落户”,就不一样了。
知青们坐着马车来公社报到后,由“知青办”统一管理,一组七八个人,分到各个大队村寨。队里划出一块土地,备了几间屋子,作为知青点。知青们挥着锄头下地劳动,跟社员们一样挣工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村缺水少电,蔽塞落后,生活很枯燥。后勤也跟不上,吃喝都成问题。年纪小的初中生,初来乍到啥都不会,哭鼻子的大有人在。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磨炼意志。
短期还好,如果是长期的,是一种浪费,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田小苗不希望五一、三子走这一条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发挥出更大效力,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出了站,坐上电车。
田小苗看着窗外的景致,感到特别安心。这是她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一草一木是那么熟悉。也唯有回到这里,才有家的感觉。
跟上次回来一样,田小苗未打电话。
她突然出现在家门口,搞了个突然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