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千金先种田暴富了/从一亩地开始种田——番茄酱泡鸡米花
时间:2022-02-19 09:15:24

,“这个好说,这次我来给小竹老板拜早年,还带了个新款智能手机,现在都能用上了。”

  .

  竹笙亲自联系了一下那位程二公子。

  这的确不是什么大事,又不是不给钱,更何况以安家和程家的竞争关系,早就不缺下面这一点点小麻烦了,程二公子在电话中就应了下来,没两天又给了下面工程队的电话。

  后续的事情竹笙没有太参与,把电话给村长,就是村长和对方协商这路要从哪里修到哪里,又要怎么修了。

  村长接了过去,似乎重新燃起了动力,整天在村子里走来走去,似乎还准备过两天和大家都说一下这事儿。

  据他说,已经给工程队那边打过电话,也许人家年后就来看看。

  可以预见,要不了太久,也许是半年,也许是大半年,等这条路修好,人们出村子就会更方便,无论是小孩去隔壁村那里上学,还是村民们买卖自己种的农家菜、采收的山货,亦或是像竹笙这样签下订单稳定供应,村民们的日子也将过得越来越好。

  像是之前因为路况不方便,只能赶场就近卖米,还被米贩子压价的情况,肯定也会缓解不少。

  到时候竹溪村的村民完全可以呸一口,“我的米就是好!大不了我多走两步到县城去。”

  而竹笙接待完来拜早年的郑经年,把人送走,又带着石厚从山上下来。

  竹溪村快要过年了。

  她倒是没什么亲人,从养母家搬走后更是没多少人来往了。但林奶奶念叨了好几次,“竹笙啊,这都过年了,你往日忙,一直呆在山上,现在多下来陪陪林奶奶呗……”

  石厚的母亲对儿子也是望眼欲穿,虽说是就近工作,她还能时不时上去看看,但哪有之前在家里时看得多呢?

  竹笙想想,确实该放年假了。

  她干脆带着石厚下来,把山上的杂物大半托付给了张大年,只是让石厚有空了上去看看,做个样子,别让人以为山上没人了。等这几天过去,之后再给张大年调休几天。

  竹溪村在乡下,没有什么限制,越是临近年关年味儿越浓,留在村里的人家把屋子一通装饰,贴上早就买好的对联、福字,在外打工的人也陆陆续续回来,把平日略显空旷的村子填满。

  每当有一家回来了人,当天晚上他们家的灯就要亮好久,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话笑闹,第二天就看见带着孩子出来走动,让人瞧得羡慕。

  “看,我爸给我买的新衣服!”

  “我妈妈给我买了鞋!”

  “叔叔还给我带了好吃的糖!”

  小孩子们早就放假了,见到亲人拿了礼物满村子乱窜。

  好些大孩子拿着镰刀,屁股后面跟着一串小屁孩,上山砍细细的竹枝下来,弄成二十厘米一截,外面一个稍微粗一点的竹筒,里面是细细劈出来的撞针,组装一下,再塞几个小拇指尖大小的野果,就能制作成一种竹筒炮。

  他们或是找个东西在哪里噼里啪啦打上一通,比谁打得准,或者干脆互相打起仗来,有时旁人经过被他们的野果、纸团打中,准得说上两句,他们就哈哈哈一阵,飞快地跑了。

  竹溪村外出打工的人一点都不少。

  竹笙有了智能手机,在不少贫困人家眼里那可真是稀奇了。其他人顶多买个耐摔的老式手机,连舍得买直板机的人家都不多。反正就打个电话,多费那些钱干啥!

  除了一些去用村子里公用电话的,也有邻近的等不及了来找竹笙借,顺便瞧一眼这智能机什么样。

  在小孩子眼里这更是神奇,他们都围着竹笙转,咬着手指问,“竹笙姐姐,可以给我瞧瞧那个手机,玩一会儿不?”

  不过清闲只是小孩子的。大人们都要忙着准备过年的各类吃食,祭拜用的物品等等,去赶场碰上好东西了恨不得多买点回来。

  竹溪村是杂姓村,早先也有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后来习俗都渐渐一起过了,因此过年除了祭拜祖先,还会祭拜竹神。

  竹笙前两天还听林奶奶打电话给在外面的孩子,问对方回不回来过年,那通电话大概讲了许久,对方最后也说回来了。

  既然林奶奶的儿子回来,竹笙就不整天呆在林奶奶那边打扰人家了。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传统年俗顺口溜已经把每天安排得好好的。

  竹笙就把自己的竹屋收拾起来,按照习俗打扫屋子、采买食材,做豆腐,割肉。

  当然,她做坏的更多,实在是没有那个本事。

  蔡蓉带着石厚来看了几次,笑话她,“这豆腐不是这么磨的……”然后上手帮起忙来。

  竹笙见状,又喊着石厚上山拎两只鸡下来。她承包的是小山包,离村子不算远,走路上去一个多小时左右。

  眼下快二月了,在山上养的鸡,也差不多可以出栏了。

  这时间赶得刚好,竹笙可以先自己吃一点,给相熟的、照顾过她的村民送一点儿,她亲友不多,拜完年,过了大年初五就能继续忙活起来,把鸡先卖了。

  卖的对象,自然也是之前签过合同的玉华餐厅。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