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安坐下之后,先仔细翻看了这份院试的答题折本。
院试的答题纸与县试、府试也是不同的,县试、府试的答题折本封面可以直接写考生的名字,不用密封,但院试的就变得相对保密了。
文靖安发现答题折本的封页果然有一张小贴纸。
贴纸上已经写着他的名字和座位号,上面还盖了章,考试前宋教谕告诉过他和陈崇章等人,这张贴纸叫做“浮票”,开考之前他们要将这张浮票揭下来自己保存,作用是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凭借这张浮票确认成绩是属于自己的。
揭下浮票的地方,文靖安不能再写自己的姓名,而是要把座位号写上去,也就是“地字二十八”。
这种办法相当于“半糊名”,能够起到一定的反作弊作用,防止考生和阅卷官勾连,因为交了试卷之后,阅卷官也要是要被“关起来的”,考卷评完之前不得与外界接触,他们能看到的只是试卷上的座位号而不是考生的名字,自然无法和考生舞弊了。
文靖安想清楚了里边的门道,会意一笑,古人在这方面颇具智慧。
他确认自己的答题纸没有缺张少页之后,将浮票揭下来贴身藏好,但此刻还不能动笔写自己的座位号,因为院试的考试人数由于积年累月的缘故,达到了三千多人,他后面还有许多正在进场的考生,必须等全部考生经常落座之后,学政官下达开考告示,考生才能动笔,否则算是违规,会被当场驱逐出场。
如此,文靖安便只静坐等候,凝神呼吸,养精蓄锐,过程中不忘回头与玄字三十七的陈崇章对视一眼,给彼此信心和鼓励。
等到天光大亮,考场中率先响了报时的梆子声,辰正(8:00)到了。
这时王所思和宋教谕等人便成了无关人员,陆续退场,学政官亲自将考场大门锁上,随着一声长长的“开题”喊起,一众监考官举着写有题目的牌子进入考场。
三千多考生齐刷刷抬头看题,场面蔚为壮观。
院试第一场便有“真讲究”了。
一般人普遍会认为科举就是考四书五经那点东西,八股文禁锢思想、贻害无穷,但实际上的科举考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死脑筋,当权者也知道光考四书五经无法考出真正的人才,毕竟官员最后还是要讲办实事的能力,光写八股文不堪大用。
因此到了院试这一关,文靖安便遇到了与时事相关的题目。
院试第一场一共就两道题目。
第一道是必考题四书文。
第二道则即非五经文也非试帖诗,而是变成了大名鼎鼎的策论。
文靖安这次拿到的策论题目可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写得满堂彩了。
题目只有七个字。
“剑州海贸得失论。”
没有要求字数,没有要求一定要写八股文,全凭考生自由发挥。
若考生一味只读四书五经,连剑州是什么地方都在不知道,更别谈海贸,那必然就是无从下手,不过对文靖安和陈崇章来说,这道题简直是天赐良机,让他们捡了个大漏,他们非但知道什么是剑州海贸,还知道剑州海贸背后一连串的历史曲折,先帝、旧党、前丞相林修远、现丞相严同、剑州海阁……这些隐秘或许连出题的学政官都没他们了解得多。
当然,他们也不能把这些隐秘给写上去,只要从题目本身进行回答就可以了。
这道题目的关键点并不全在于论述剑州海贸的得与失,而是考生的态度。
也就是你认为剑州推行海贸得多还是失多?这已经不是给一个答案那么简单了,而是一次政治站队,要不怎么说科举是“人考”而非“法考”呢?如果这位学政官认为朝廷推广剑州海贸得大于失,那么扬得抑失的考生自然能拿高分,相反则要倒霉。
这种时候,文靖安和陈崇章就要再次感谢林宁宴之前给他们写的那封信了!
林宁宴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这位学政官的文章口味以及政治倾向,这位老学政人老心不老,他是典型的“海贸派”!
也就是他强烈支持在剑州推广海贸,大盛朝堂很复杂,并非只有什么新党、旧党之分,同时还存在很多开化派、顽固派,他们不分新党旧党,只认自己的观点,比如虽然目前旧党也在大肆宣扬海贸之功,且让赞颂海贸成为朝廷风口浪尖上的主流,但自林宁宴祖父提出这条国策以来,便一直有一股顽强的势力在反对,无论林修远当丞相还是严同当丞相,那股势力都强烈反对海贸,坚持以农桑立国才是治国正道。
即便是在新党和旧党之中,也存在这样的顽固派。
可见朝堂局势错综复杂,正如人心难测,剪不断,理更乱。
所幸这些文靖安还不需要去深究,他只要顺着林宁宴发送过来的小道消息,给那位学政官写上一篇海贸得大于失的策论就行了。
陈崇章在那边也是同样的想法,其实他看到这道题目之后,已经在心里感谢林宁宴八百遍了。
所以说古代科举士子提前揣摩摸考官就是一个充分且必要的选项。
而有了林宁宴这份加持,文靖安和陈崇章得以直接确认文章观点,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由于院试只考一道四书文,一道策论,到了中午午正(12:00),一众监考官举着一块写有“快誊真”的牌子开始进入考场,意思是提醒考生赶紧把文章内容誊写到答题折本上。
到了未时正(14:00),监考官又举着“快交卷”的牌子进场,顾名思义就是提醒考生赶快交卷,但也只是提醒而已,不会强制执行,实际上考生能一直在考场里待到日暮,也就是戌时(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