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边说边走着,后面都是一路无话,只有月色,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到了裴家,晓珠朝裴屹舟福了一礼,便抬脚要走,却被他叫住了。
“日后你要去东市开张,给冬青说一声,晚上让他去接你。”
晓珠应了便走,回了屋里,把帷帽取下来挂上,才发现了不妥。她原以为,县令大人是远远瞧见了她,随手买了顶帷帽。这时才知,这上面的薄娟是儒平家的锦绣坊的料子,不可能随便买得到的。
大晚上的,县令大人去哪里巡视,会带一顶事先做好的、女子用的帷帽?
作者有话要说:
[1]《西湖三塔记》的确出自《清平山堂词话》,据说是《白蛇传》故事的早期形态。
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第51章 红油串串 ·
接连三天, 开业酬宾,晓珠的小食店生意都不赖。
最先来买的是小孩子,受不了焖在香糯鸡爪的气味儿, 非要扭着赶集的娘亲过来。这一过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便再也走不掉了。
椒盐蘑菇和香糯鸡爪,价格都不贵,大人给小孩儿馋了嘴, 往往也顺势买点回去, 给男人作下酒菜。
这一来二去的,加上跟着也赚了钱的曲娘子的一张巧嘴, “真香小食”传得远近皆知, 就连养在深闺里的女子都知道了,每每有大户人家的丫鬟扮作男装, 前来购买。
某日,一个身量小小、戴着白毡帽的人来买了一大包糯鸡爪,形色匆匆就走了。曲娘子望着“他”的背影, 一面磕着瓜子儿,一边与晓珠说笑:
“这小丫鬟把眉毛画得又粗又黑, 还哑着嗓子说话, 真把我们当傻子呢, 看不出她女扮男装的?她都来第三次了,也不知她小姐是哪家的, 胃口那般的大?”
除了有点儿市侩, 曲娘子是一个耿直心肠, 向来大大咧咧、口无遮拦惯了。晓珠也不接话,含笑不语。
也不知想到什么, 曲娘子却又叹气:“唉,说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倒还没有我等农妇、商女自在,成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连吃个零嘴儿,都要丫鬟偷偷摸摸来买,生怕谁知道了似的。”
晓珠这时候忍不住道:“我以前听说,小姐出嫁前,都要住在绣楼上的,连楼都不能下呢,着实没意思。”
这是王大娘以前给她说的,说是前些年在京城,大户人家就流行这般养女儿的。这样的女儿家,能落个娴静贞淑的美名,日后也好嫁。
可也少数几家不同,把女儿养得和如今的夏晴岚、裴灵萱一般,她的旧东家就是这等少数的。
二人说说笑笑,正在兴头上,忽听得前面,一阵爽朗的笑声由远及近地传来。
她俩止了言语,扭头一看,是一个四旬出头的瘦小男子,正哈哈大笑。他唇上的两撇小胡子微微颤动,显示着主人此刻激动的心情。
他躬身对一旁的紫衣妇人道:“娘子,你闻见没?是这个味儿!上次你说那蘑菇好吃,我问遍了周家的厨娘呢,愣是没找到是谁做的,谁知道东市里竟有!”
曲娘子以手掩唇,笑嘻嘻对晓珠道:“喏,是一个粑耳朵。”
晓珠却想起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儒平家的染坊工人王二。
在试制椒盐蘑菇之前,晓珠曾在儒平建议下,带了三篮子蘑菇去给他家工人试吃。在染坊里,王二因为想让家里的娘子也尝尝这味儿,偷偷将蘑菇往自己口袋里装,为此还遭了其他人的嘲笑。
晓珠想到此,不禁去看王二的娘子。便是普普通通一个妇人,鼻子普通,眼睛普通,眼角的尾纹已经藏不住了,头发里也见了白丝。但王二对她恭恭敬敬、笑颜以对,好似她便是他的一切。
晓珠正在发愣,王二已将娘子在对面凉亭里安置好,自己颠颠儿地来买蘑菇。晓珠怜他爱妻之心,特意给他多装了些,还送了两只香糯鸡爪。
王二不知道晓珠正是他之前要找的厨娘,得了便宜,千恩万谢地去了。
曲娘子又过来与晓珠咬耳朵:“别看这王二其貌不扬的,倒会体贴人。嗐,哪像我家那口子,半辈子了,馒头也没给我蒸过一个!她娘子……”
话音未落,只听“嗷”的一声,凉亭里的王二已经叫了起来,他娘子一手叉腰,一声把他耳朵扯得老长。
晓珠不爱听人是非,偏曲娘子最喜看热闹,伸长脖子,听了满满两耳朵回来,笑嘻嘻道:“晓珠,王二耳朵疼,都怪你。”
晓珠惊了:她与王二一个卖一个买的,多的一个字都没说,关她什么事儿?
曲娘子细细解释。原来王二用娘子给的几个铜板,买了一大包椒盐蘑菇并两个鸡爪回去,他娘子不信,认定王二藏了私房钱,这才对他又“打”又“骂”的。
晓珠也不知是好气还是好笑,只觉得这两口子真是甜得让人发腻。
曲娘子察言观色,笑道:“咱们才刚还在说呢,千金小姐没意思,你看,哪里有王二家的日子过得有意思。”
晓珠点头,深觉曲娘子这话有几分道理。
不过,她又想,作为旁观者,都只看得见一面。千金小姐规矩多束缚深,也是吃穿不愁、风雨无惧;王二家的,行动自由、丈夫体贴,焉知她不是日日为生计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