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君明确表态之后,俞尚书和杨尚书一改方才的含糊不清,转而表示支持。
他们一动,其他观望的寒门官员便纷纷表示支持,一时间一边倒的赞成,力压反对派。
反对派早在裴君发言后,便觉不好,如今见局势果然倾倒,皆脸色不好。
而此时他们说什么,似乎都没有太大作用了……
明帝双眼微眯,神色不明地看着殿中,片刻之后,方才开口,却没有如同他先前说得那般“从众纳谏”,而是推延道:“此事尚不够周详,燕王重新整理一份奏折,下次朝议再议定。”
裴君听着燕王的应答,垂眸。
这些年,明帝与裴君君臣相得,但凡裴君奏事,明帝少有不同意的。
这一次,明帝的口风听着也像是偏向燕王,但众臣听着,不知为何,总觉得有些其他意味。
朝臣们悄悄打量裴君,也可能是想多了……
朝堂上,众位大臣打量的眼神还算克制,待到下朝,众臣的目光便外露许多。
裴君在众人视线之下,神色如常地颔首示意,而后和俞尚书、杨尚书一同扬长而去。
下朝之后,俞尚书和杨尚书都要回皇城的户部和刑部处理公务,裴君官阶虽变了,但还担着金吾卫的差,往常也都是先去金吾卫衙门。
今日俞尚书邀请,裴君便随二人先去了户部。
到他们这个位置,不够敏锐,说不准何时便触怒了天子,贬斥都是轻的,再有个晚节不保,恐怕都活不到寿终正寝。
两人皆察觉到明帝的态度有异,自然要与裴君商讨。
“陛下君威日重……裴将军不妨低调些……”
俞尚书说的谨慎,但裴君知道,他话中另外的深意。
明帝一直便极具威严,可如今真正让人不那么安心的是他的性情莫测,越发难以摸清圣心。
裴君神情平静依旧,轻轻嗅了嗅俞尚书这儿的新茶,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我倒也想效仿颜公,只是若无意外,我的官途还有几十年,避之无用。”
俞尚书和杨尚书对视一眼,皆有些复杂。
她站在胡子一把的官员之中,显得整个人越发如青葱一般年轻清隽,她确实还有大把的光阴能够虚耗,但也意味着,前程没有定数。
裴君瞥了一眼两人的神色,垂下眼轻轻喝了一口茶,而后放下茶杯,道:“两位放心,我没有向死之心,非要闷头一直撞陛下的忌讳。”
俞尚书摇头,“裴将军自来便沉稳有加,我等自然放心。”
他们先前的劝说,可不是这样的意思。
裴君看向二人,平和道:“先前俞大人之言确实有理,是该谨慎些,我与燕王殿下避嫌,两位也不必事事与我同声同气,免得有个万一,牵连到两位。”
俞尚书和杨尚书一听,连忙解释他们并没有此意。
裴君抬手,微微一笑,不以为意道:“我并非是虚情假意,只是走到这个位置,又是这样关键的时候,纵使我问心无愧,想要全身而退,也是需要点气运的。”
许多的准备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这是裴君的赌局,她没想拉着无辜的人万劫不复,“像今日朝堂上那般支持,日后不必做得如此明显,需要时我会给两位暗示。”
两位尚书没有反驳,但面上皆有些羞愧。
当年他们与颜相同行,受颜相提携,从不曾畏首畏尾,可如今到裴君,却颇多顾忌,还不如一个年轻人无畏。
但这些年金吾卫处理不少大臣,哪怕朝堂上下皆猜测是明帝授意,可于裴将军来说,属实是个隐患。
杨尚书本是个寡言刚直的性格,此时实在惭愧,忍不住道:“裴将军乃是高风亮节之人,一心为公,我岂能胆小怕事、缩手缩脚……”
俞尚书也没有反驳,他们到如今的岁数,眼瞅着没几年便能安然致仕,确实想为后代多考量,不想在大邺权力交错的关口折了跟头,但也没到胆小怕事的地步,否则于心难安。
裴君站在他们这般年纪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其实完全能够理解,甚至还能触类旁通。
“两位尚且有谨慎之心,不想在官途最后行差踏错,毁了半生辛苦,陛下是明君,亦是寻常人,如今年事已高,英明几十年,想必更是唯恐走错,影响大邺国运……”
两位尚书闻言,若有所思,随后纷纷点头赞同。
他们这位陛下,为帝兢兢业业几十年,用人不疑,行事算不得全然磊落,除了早年争位颇为狠绝,其后所作所为一心全为大邺。
也没有过刻意陷害臣子的小人行径……
两人又彼此看了一眼,心安许多,“许是我二人多虑了,裴将军莫要介怀。”
裴君摇头,轻声道:“不是多虑……”
俞尚书不解:“裴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