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梨园小花旦——诵持
时间:2022-03-17 07:30:15

  因为太过意外,叶龄仙连问了三遍,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是啊。咱们老树湾, 以前的学校之所以停办,是因为早些年发过大水,收成不好,家家户户饿肚子, 不敢生娃。孩子太少了,学校自然办不下去。”

  王支书解释得很详细,“这几年,虽然开始施行计划生育,但是年年丰收, 不愁吃穿了,生育数量就正常了。现在, 这些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四五十个,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 长大都成文盲了!”

  叶龄仙表示理解。

  每天农场集合, 总有不少大孩子、小孩子,跟在大人屁股后面, 拾麦穗、捡牛粪,就瞎玩儿。

  这样下去确实不是办法。他们以后总要长大, 走进学校、学习知识,获得更多生存本领, 才是长久之计。

  叶龄仙想了想:“重启小学是大好事, 但咱大队知青那么多, 怎么非要让我来当这个老师?”

  王支书笑眯眯, “叶知青,你就别推辞了。前几天,张翠茹在知青点扒拉半天,只有你的柜子里放着书,也只有你还在挤时间学习。你说,大队不推荐你,还能推荐谁呢?”

  叶龄仙没想到,张翠茹上次那么一闹,还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福报”。

  当老师要管一群孩子,的确很麻烦,很辛苦。但是一周有六天,她都不用再去农场干活了。食堂会额外派发口粮,大队也会给她增加补助。

  最重要的是,教课之余,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备战高考。

  “学校教室设在哪里?”叶龄仙问。

  “老地方,村北不是有个青砖老宅吗,那里以前就是学校。”

  “原来是劳动棚。”叶龄仙想,程殊墨刚从那里搬出来,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王支书摇头,“现在政策变了,再也没有牛鬼蛇神,不能叫劳动棚了。那里地方大,是三进制的,咱们把前两进收拾一下,一百个学生也管够!”

  叶龄仙又担忧:“四五十个孩子,万一碰上调皮的,我一个人肯定管不过来。”

  王支书给她支招:“放心吧,除你之外,其他知青都可以过来代课,按课时给补助。只不过,他们平时还要劳动,算是兼职,而你是全天候的,相当于半个校长。”

  叶龄仙也笑:“我明白了,校长不敢当,我顶多算个班主任,多操心一些。”

  “那就这么说定了。明天,公社会发些课本、文具过来,家家户户再凑些桌子椅子。这几天你辛苦辛苦,提前做好准备。等置办齐了,咱们老树湾小学就正式开课!”

  搞起教育事业,王支书信心满满。

  就这样,叶知青变成了叶老师。

  第二天,村干们在大会上宣读了办学计划。

  知青们都非常拥护,有的愿意代课,有的愿意帮忙打扫校舍,摆弄座椅。

  村民这边却是有人支持有人愁。

  支持的人知道知识的好处,也嫌孩子在家闹腾,都愿意送到学校,喝点墨水,让知青好好管教管教,将来不至于当个睁眼瞎。

  反对的人却宣扬读书无用论,觉得孩子现在捡牛粪,以后放牛放羊,长大后卖了牛羊娶媳妇,娶了媳妇再生娃,日子过得也挺好。

  当然,他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穷。

  上学虽然免费,但是孩子总要张口吃饭。个别娃捡些麦穗,挖些野菜,能给家里省点口粮,如果都去上学了,桌椅、文具、作业本,又是一笔负担。

  所以直到五月中旬,老宅修缮结束,小学正式开学,大队四五十个适龄儿童,也只来了一半。

  王支书气得不行,认为个别家长思想落后,恨不得挨家挨户,把那些孩子都抢出来。

  叶龄仙劝他再等等。

  “学校刚启动,能办多久,办成什么样,他们心里没底都是正常的。以后,教学见了成效,上学的孩子多了,那些家长一定会改变主意的。”

  叶龄仙的父母就是这样。

  小时候,整条街上和她一般大的孩子,都去读书了。叶父叶母只送叶龄仙读了两年小学,就让她辍学,去缝纫店当学徒,赚钱贴补家用。

  后来,还是周围邻居指指点点,惊动了街道办,他们才改了主意,送叶龄仙去读艺校。

  叶龄仙继续道:“读书的好处,一时半会儿是看不见的。时间长了,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一下子就比对出来了。大人都有攀比心,孩子又是命根子。到时候那些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见识短,被别人比下去,肯定会改变观念的。”

  “唉,但愿如此了。”老支书叹气。

  于是,老树湾的红星小学,就这么磕磕绊绊开学了。

  叶龄仙估摸得没错,部分村民确实持观望态度。

  开学这几天,他们蹲在村口,竖着耳朵,交换了不少信息。确定知青们教的都是普通知识,这才放下心来。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