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幕后01
幕后01
吕不韦和孟隗夫人是谁?
学堂里的先生对公子扶苏说,是秦国的上一任相国,与父皇的先生,只是在秦国统一六国后,他们两个人犯了错。
这是课堂上的说法。
公子扶苏知道事实情况没那么简单,也不是听起来这样。
翻阅记录,扶苏看到史官记载很清楚:文信侯私养门客,夏阳君下属闹事,始皇帝以为二人管教不力,不足以继续担任一国之相和帝王之师的职责,便收回了相国的相印和太师的名号。
但念在二人于秦有功,父皇没有取消他们的封邑。于是吕不韦和赵维桢夫妇干脆告老,离开咸阳了。
扶苏虽然只有七岁,但他不傻。学堂的先生教是这么教的,但他提及二人时,不仅面露憧憬之色,还要再认真补一句:虽有过错,但功不可没。紧接着便抛开记载,开始讲当年的故事。
这可是一国之相和皇帝的先生啊,仅仅是手下人出事,就能闹到丢官么?
连扶苏班上排名倒数第一的同窗都知道,这是父皇找了个借口。
六国一扫,天下初定,父皇又心心念念改制之事。朝中多有反对之声,甚至父皇还没动,就有保守党考虑拉帮结派从中作梗。
然后父皇刚刚改号,就来了这么一出。
看,连相国和太师我都敢辞,你们其他人能比他们夫妇还更得我信任吗?
如此敲打群臣,效果拔群。
二人一走,其他人也不敢随意找茬出言反对了。
然后父皇才把李斯与远在新郑的公子非提拔上来,一为左相,一为右相。
秦国以右为尊,据说新封时,有人还为李斯鸣过不平——他在秦做事多年,为何偏偏是公子非尊为右相?
但李斯并没有多说什么。
之后秦国开始改制。
自扶苏有记忆起,朝堂之上就没停过。实行三公九卿制,以郡县取代分封,征兵制变募兵制,根据当下情况完善秦律等等。一系列措施将六国旧贵的念想彻底扼杀在摇篮里。
直至此时公子非尊为右相的价值得以彻底彰显出来,他虽为韩国旧贵族,但推行改制毫不手软,如此得罪了不少人。
今年扶苏七岁了,改制还在进行当中,有朝堂非议、有楚人起义,公子非则完全秉承着逆皇帝者当亡的态度,分毫不退缩。
扶苏曾经偷偷问过李相国:公子非不怕吗?
向来不将情绪和姿态摆在明面的李斯闻言一顿,片刻过后,他送给扶苏一个足以称之为动容的神情。
“他早已把自己当死人,死人是不怕死的。”李斯说。
扶苏听得懵懵懂懂,但直觉告诉他,这件事不好去问。
但扶苏自己多少想明白了一点:这应该是父皇与他们说好的。
包括文信侯与夏阳君离开也是一样。
他们不走,这些事就要由他们来做,父皇肯定不愿意——至少父皇不会准许孟隗夫人把自己当死人。
她走之前,孟隗夫人都不是孟隗夫人呢。
除却父皇母后,其他人都以为扶苏不记得,可扶苏记事很早,他记得父皇喊夏阳君喊的是“维桢夫人”,也记得“维桢夫人”曾经笑眯眯地教过自己背诗经,还说背得好就给麦芽糖吃。
况且,不止是扶苏记得维桢夫人。
祖母在学堂做事时,常常提到维桢夫人。她总是抱怨说:“夫人倒好,自己撂下摊子走了,留我们在学堂忙里忙外。要我说,走就走了,她还要把赵高带走,不韦先生修史需要人,学堂就不缺人么?”
抱怨归抱怨,可说到最后,还是怀念多一些的。
不止是祖母,母后也对扶苏说过,维桢夫人是她最崇拜的人。
至于父皇,他虽然不说,但扶苏知道,他也是会想念的——这可是他的先生。
况且,不韦先生与维桢夫人的女儿还在咸阳呢。
他们二人离开咸阳时,说要去修史著书,却只把大女儿德音姐姐带走了。
二女儿文茵姐姐,则去了军营。
军营苦啊,祖母时不时就念叨说,文茵姐姐一个女孩子,父母又不在身边,会苦上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