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芬还是犹豫:“你妈那……”
田馨这个妈太能折腾,赵桂芬实在是怕,田馨道:“你放心,我妈不知道。”
田馨想,大碗茶生意现在越来越好,每天的收入也不低,只是摆摊看起来没那么体面罢了。
苏蔚冬给田馨的钱,按照现在的情况,没多久田馨就能还上,田馨把钱交给赵桂芬攒着,等以后领了离婚证,这笔钱顺势交给苏蔚冬,也就顺理成章了。
田馨羡慕苏蔚冬有个好妈,不是所有的妈,都是全心全意为孩子好。
沈红缨来找过田馨几次,旁敲侧击想问田馨摆摊赚了多少,田馨自然是哭穷,说大碗茶生意赚的不多,也就是囫囵个生活费,现在连本钱都没回来。
沈红缨不好糊弄,她估摸着田馨赚了点钱,又开始哭穷。
转眼间到了年底,春节是每家都重视的节日,作为出嫁的闺女,田馨少不得和娘家接触,田馨不愿意去田家,每次她去,就像是一个外来人,田静不欢迎,连她亲爹都冷冷的。
该有的礼节不能废,田馨得给父母买拜年的东西,两纸挂面、一刀肉、外加一瓶罐头。东西田馨年前已经准备好。
到了腊月,年味越来越足,街上的人少了许多,田馨停了摆摊,每天在家里为过年做准备,另外她从朱大爷那淘换到了一本数学书、物理书,每天会匀出时间来学习,遇到不会的地方就打个问号,时间一长,书上满满的问号。
年前田馨收到了苏蔚冬的信,苏蔚冬工作忙,过年没办法回家。
田馨早就猜到,倒是苏蔚兰替田馨打抱不平:“我哥到底什么工作,藏着掖着,常年不回家,我每次问都是不能说,我要是我嫂子,也想离婚。”
苏蔚兰冷哼一声,又说:“嫂子,我哥下次回来你别理他。”
苏蔚兰是个急脾气,性子直,之前挖苦讽刺田馨是因为看不惯,现在偏向田馨也是因为看不惯,这样的小姑子好相处,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田馨卖大碗茶赚了钱,一家人也和和美美的,这个年,比以往过的更有滋味。
田馨过去的几个年都是在西北过的,知青们凑在一起吃顿饺子,混合着萧索的北风,大家心里想念着家,年味里的乡愁思绪反而更浓,少了过年的喜悦。
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今年比以往还格外冷一些,停了茶水摊的生意,田馨每天就窝在小院里,平时很少出门。
田馨淘换来了几本比较新的课本,这些天一直在家里自学。
田馨上学时数学成绩很好,她脑子灵光,做题也会举一反三,学习成绩一直不差。
当时田馨生活在北淀村,教育的条件差了些,在镇上,田馨的初中成绩一直是前三名,1966年开始,推迟了全国高考,再到后来,上大学实行了保送制,像乡下的中学,很多停办学校的,还有不少学生退学。
大家上学就是为了改变命运考大学,考不上大学,上学就没了目标。
田馨上小学时,村里人就劝李梅花,说丫头上学没用,还不如在家干点活挣工分,到岁数了嫁人收点彩礼。
李梅花夫妻虽然没文化,但是有点远见,两个儿子念书不行,小学上到三年级就嚷嚷着退学,丫头聪明,村里的小学学费不贵,七八岁的小丫头上学也碍不了什么事。
至于上大学,李梅花没想那么长远,她就希望田馨能识文断字,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别像他们这些农村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就这样,田馨好学,一直念到了初中。
再后来,田馨被沈红缨和田铁军找到,把她带回了省城。
省城和北淀村差不多,有很多学校都停了课,在学校坚持上学的学生不多,但田馨想上学,妹妹田静也一直在上学。
可是,沈红缨不答应,说上学没用,就算上了高中也考不了大学,一样家里蹲,再说家里条件差,供不起两个学生。
沈红缨跟田馨承诺,说是过两年等田馨岁数够了,让田铁军在他们单位给田馨安排个工作,铁饭碗,比上班强,田馨就这么相信了。
田馨没等来铁饭碗,等到的是下乡的倡议书,后来,她就和上学绝了缘,去了大西北。
田馨的心里一直燃烧着一把火,她想上学,不单纯是为了功利的考大学,她喜欢学习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暂时忘记西北边疆的贫苦。
田馨下乡支援建设时带了一些书,都是以前的初中课本,在生产空档,她会拿出来温习旧知识。
田馨离开初中时,当时的班主任送了她几本书,鼓励她继续学习,班主任送给田馨的是高中的物理数学课本,里面的知识对于田馨来说晦涩难懂,田馨去西北的时候把书带了过去,几年下来,凭借自学,书里的知识囫囵学了个大半。
田馨没想到,世事变化如此快,停掉了许多年的高考,竟然又恢复了。
按照书里的描写,知识分子以后会越来越受重视,高考会成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屋外寒风呼啸,田馨盖着被子,手里抚摸着当年班主任送给她的课本。
一眨眼,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老班主任不知道现状如何。
班主任送的课本是老版的,和现在市面上通行的教材不太一样,不过田馨不担心,理科知识大同小异,即便是版本不同,考查的知识点变化不大。
田馨窝在家里看书,赵桂芬不清楚田馨的打算,只知道她在忙重要的事,嘱咐两个孩子不要打扰她。
苏蔚兰看嫂子神神秘秘的,趁着她妈不注意,特地溜了进来,瞧见田馨腿上的物理课本,噗嗤一声笑了:“嫂子,妈说你在干大事,就是看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