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爽文老太——七月阿梨
时间:2022-05-26 07:24:54

  不过,现在姜四和树根儿已经学好了,踏踏实实跟着家里人下地挣工分养活自己。
  大壮就成了几个人的头头,继续跟以前一样,吃饱了就在村里悠悠晃晃。
  前头见到姜家几个崽子,还想着跟崽子们开开玩笑,逗个趣呢。
  没成想,居然让几个小娃儿给鄙视了。
  大壮几个气的要命,却不敢真对几个小的咋样。
  姜四那拳头他们可是知道的,别看这小子平常嬉皮笑脸的,要是惹了他家里人,真能提着拳头上来把他们几个都给捶的哭爹喊娘。
  TvT。
  黑娃儿几个怼完了人,继续背着小背篓,哼哼哧哧往家走。
  哼,他们还得回家喂猪猪呢!
  要是猪猪吃不饱,过年就没有大肉吃,家里还欠着大队里的钱儿呢。
  他们得喂猪还钱儿吃大肉!
  这么崇高的理想,你们几个是不懂的!
  大壮几个:“.......吃肉算是哪门子的崇高理想?”
  崽子们甩下人背着背篓回了家。
  老姜鸡这边儿,眼瞅着就要到九月了,夏天就快过了,沈荷和几个儿媳妇就忙着把家里的被褥啊,床单啊,几个崽子的衣裳啊,拿出来该拆洗的拆洗,该缝补的缝补,晾晒干净就收起来,等天凉了,就拿出来穿。
  今年夏天雨水足,太阳也好,村里没闹啥灾害。
  地里的棒子长得老好了,抽出来的穗老高,棒子长的也是一个比一个粗壮,掰一个下来,放在嘴里生吃也甘甜,拿回家煮着吃更香甜。
  这天,姜大从地里回来,喜滋滋道,今年棒子的收成看着要比往年好上两三成。
  家里人都欣喜不已。
  黑娃儿几个想吃煮棒子。
  姜四就自告奋勇,头上扣了个破草帽子,脸上蒙着破围巾,只露出一双忽闪大眼儿,背着背篓,带着几个崽子,雄赳赳气昂昂去后山自家的自留地里掰嫩棒子。
  为着家里的几个小馋猫,老姜家的自留地里也种了两排棒子,不多,但也能给家里人解解馋了。
  大溪村种的棒子都是老品种,叫黄棒子,老姜家中的棒子种是许春秀从娘家带回来的,种出来的玉米叫甜棒子,甜棒子口感嫩,吃起来甜滋滋的,很受家里崽子们的欢迎。
  姜四跟个蒙面大盗一样,背回来二十来个鲜嫩的甜棒子。
  要不是,村里人都知道姜四一夏天就是这个打扮儿,还真能把他当成偷棒子的小贼给抓起来,送到大队去批。
  家里人都挺喜欢吃煮棒子的。
  如今天还是热的难受,大家都吃不下饭。
  自从棒子能吃了,家里就隔三差五去摘些回来,几天不吃还馋呢。
  陈秀英把棒子剥皮摘须,再去菜园子里挖了些土豆,吴凤洗干净放大土锅里一放,上面烀土豆,下头放水煮棒子。
  许春秀把家里的风箱拉的呼呼的,没一会儿,锅里就冒起来白烟,等着时候差不多了,把锅盖一掀,满屋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流哈喇子。
  沈荷在院子里乘凉,看着一溜蹲在院子里的崽子们笑。
  “奶,棒子好了。”
  蛋娃儿流着哈喇子。
  “嗯。”
  老太太笑着点头。
  蛋娃儿可贼,知道家里有啥好吃的都要奶奶先吃,就学着他爹的样子,颠颠儿溜进灶屋,大声跟他娘说,奶奶想吃棒子了,没一会儿,黑小子就颠颠儿捧着盛着嫩玉米的小簸箕,殷勤道,“奶,棒子可好吃了。”
  沈荷看了眼臭小子,拍拍黑娃儿的脑袋瓜,笑着让孩子们吃棒子。
  许春秀从屋里出来,看见家里几个小的,抱着棒子啃的正欢,一个个吃的都跟小花猫一样,嘴巴上沾着棒子粒,还不忘伸舌头舔干净,还爱吧唧嘴,再看看同样是吃玉米,老太太那一看就很让人赏心悦目的样子,嘴角抽了抽,回到屋里忍不住跟两个妯娌吐槽,“咱家的几个小崽子也太馋了,吃起好吃的就跟小猪一样呼哧呼哧的,咋就不能跟娘学学呢。”
  陈秀英和吴凤却很理解孩子们,道前几年家里没啥好吃的,孩子们馋得慌,如今家里日子好过些,孩子们吃的心急些也是有的。
  就是几个崽子的吃相确实不咋文雅,这在自己家里还没什么,要是外人见了,该说他们老姜家没家教了。
  于是,陈秀英妯娌仨就跟崽子们说,以后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吧唧嘴,喝粥也不能呼哧呼哧的,这样不礼貌,别人看了会笑话你。
  大丫和双胞胎还好,小姐仨吃饭文雅些,也听话。
  黑娃儿和蛋娃儿就没有那么容易适应,刚开始难受,后来习惯了,也就好了。
  小四丫依旧过着吃了睡睡了吃的小婴儿生活。
  如今家里不算忙,亲妈和最喜欢的奶奶都在身边,小胖囡的日子过的很悠闲,见了人就咯咯咯笑。
  许老娘想外孙女了,就让许春秀带着胖囡回娘家住几天。
  或许真的是隔辈亲,亦或者许老娘是想四丫将来真是个大学生,当姥娘的能沾光,她喜爱小胖囡的同时,对许春秀也亲热了几分。
  如今的生活,许春秀真真是满意极了。
  家里的猪猪依旧是黑娃儿几个的心头宝。
  如今崽子们已经能不让家里人带着,自个儿到后山打猪草了。
  沈荷在家里没啥事,也背着背篓跟孩子们一起上山,锻炼锻炼身子骨。
  今个儿祖孙几个不咋走运,以前割猪草的地方猪草都没了。
  后山的猪草多,可是割的人也多。
  村里不光是老姜家养猪,也有好几户人家也养着猪呢。
  离村子近一些的猪草都让人割光了。
  沈荷遂领着黑娃儿几个往山里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祖孙几个崽靠近小河的地方发现了一片菊苣,这是猪最爱吃的一种猪草了。
  孩子们很兴奋,欢呼一声,就放下背篓拎着小镰刀麻溜割起猪草来。
  二丫和三丫还小,不能拿镰刀,就给奶奶帮忙,把割下来的猪草装进自个儿的小背篓里。
  祖孙几个忙忙得不亦乐乎,背来的背篓很快就装满了。
  这会儿,后山树林子里的知了叫个没完,热辣辣的,祖孙几个都出了一身的汗,就放下背篓到小河边上洗脸洗手。
  小河水沁凉沁凉的,打在脸上舒坦的很。
  沈荷洗了脸又洗了手,突然看着河水不动了。
  螺丝!好多螺丝!
  黑娃儿几个也瞅见了小河里的螺丝,蹦着跳了起来。
  “奶,螺丝!”
  大溪村村口也有条河,跟后山的这条河也是同一个支流,河里的水都很清澈,里面小鱼小虾不少。
  村里人农忙了,也会到村口的小河里摸些鱼虾螺丝回家打牙祭。
  后山的这条河离村里远,要不是沈荷祖孙几个走着要来打猪草,也看不到这里的螺丝了。
  螺丝就是田螺,大溪村的土话叫螺丝。
  现在快秋初了,这个时节的螺丝肉特别肥美,摸一些回家,泡在水盆里一下午撒些盐,让它吐净泥,清洗干净,剪掉尾巴,切些辣椒,青葱在锅里爆香,出锅后吃起来那个香啊。
  黑娃儿几个想起那个滋味,口水直流。
  老太太这里也馋了。
  这段时间家里也没吃肉了,螺丝肉也很美味的。
  蛋娃儿“咕噜”一声咽了口口水,“肉!”
  黑娃儿双眼骨碌碌转了转,几步窜到河边。
  “奶,我去喊四叔。”
  沈荷点头,加了句,别忘了让小四带个大筐子。
  等到姜四得了信儿撒丫子奔过来。
  看着小老太和家里几个崽子目光炯炯,盯着河底。
  姜四自个儿瞅见了河里的肥美田螺也乐得直跳。
  怪不得黑娃儿这个臭小子让他带个大篮子呢,这么多田螺,多摸些回家,家里人也都能吃上些。
  “娘,我下河啦。”
  “小心点儿,看着点水。”
  “小四看着两个小的。”
  “哎。”
  “知道啦,奶。
  沈荷一看,小四已经弯腰卷裤子下河了,黑娃儿和蛋娃儿也蹦哒着踢掉鞋子要下河,忙开口提醒。
  姜四以前也是经常跟着几个哥哥下河的,摸螺丝很有一手。
  黑娃儿和蛋娃儿也能帮忙。
  没一会儿,背着的背篓已经装了不少螺丝了。
  大丫和双胞胎在河滩上看的眼热。
  沈荷就带着小姐仨去山脚下摘野花,后山有不少野花,沈荷给小姐仨各自编了三个漂亮的小花环,小姐仨顿时觉得自个儿美美哒。
  这边儿,姜四叶带着两个小的把带来的篮子装满了。
  黑娃儿和蛋娃儿看妹妹们有小花环,也摘了两片圆圆的大树叶子顶在头上,一家人开开心心回家去了。
  今个儿天刚蒙蒙亮,姜大几个就起来了,把家里的水缸水挑满,老姜家菜园子的篱笆坏了个洞,姜二和姜四一块儿把篱笆给修好了。
  吃了早饭,姜大几个下了地,晌午回来了兄弟几个还把家里的菜园子浇了水。
  傍晚归家,看到家里有螺丝,也都挺高兴。
  晚上能沾荤腥了。
  晚饭照例还是陈秀英妯娌仨准备,不过清洗螺丝麻烦,要将外壳的泥清洗干净,又要剪掉螺丝尾巴。
  家里的晚饭就吃的晚些,一家子没事干,干脆就一块儿撸起袖子帮忙。
  人多力量大,家里人都忙起来了,不多时,半大筐子要吃的螺丝就拾掇干净了。
  剩下的螺丝就泡在水盆里泡着,等明天吃。
  锅里烧了热,陈秀英往锅里加了块猪油,加上葱段辣椒爆香,撒上紫苏叶调味儿,炒了一大盘爽口甜辣的螺丝。
  满院子都是螺丝肉的香味儿。
  姜四吸了吸鼻子,一下子陶醉了,“香。”
  “闻着就好吃。”
  “那是,娘教给大嫂的法子炒出来的螺丝肉能不好吃嘛。”
  前头,大丫说家里炒的螺丝老有泥腥味。
  沈荷突然想起来,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炒螺丝的时候用紫苏叶炒,就能炒出螺丝的鲜香。
  乡下后山里,别的没有,满山的花花草草是少不了的。
  紫苏叶,大溪山后山就有,叫白苏子。
  家里还在锅里贴了一锅玉米饼子,炒了盘小油菜,拌了几个爽口的野菜,一家子把一大盘螺丝吃的光光。
  蛋娃儿摸着圆滚滚的小肚子咂巴小嘴儿,“要是能天天吃这么好吃的螺丝就好了。”
  大丫就刺挠他,“你这么能吃,一准儿吃成个大胖子,以后就找不着媳妇了。”
  谁知道蛋娃儿小人儿可会说话,“没事儿,我以后也娶个胖媳妇就行了,我胖媳妇儿也胖,她就不嫌弃我了,嘿嘿。”
  大丫:“...........”
  你赢了。
  全家人就笑。
  *******
  九月初,桂花飘香,大溪村的棒子熟了,黄澄澄的一片。
  大家兴高采烈的准备拖拉机和牛驴车,麻袋,准备秋收。
  九月初八,趁着早上天凉块,村里人都早早起床,呼啦啦钻进玉米地里开始“咔嚓咔嚓”掰玉米。
  前头的人掰玉米棒子,后头的就把棒子往麻袋里装好,扛着往拖拉机上扛。
  拖拉机“突突突”在田埂上来来回回,掀起一阵尘土。
  村里的小娃儿们张着嘴呼啦啦在后头跟着拖拉机跑,吃了一嘴的灰也没啥,依旧哇哇哇叫着跟在后头。
  这就是童年的乐趣。
  棒子装满了拖拉机,村里的牛驴车也在后头排队。
  村子里的车把棒子运到地头上,村里的老太太就带着家里的孩子在地头上剥棒子皮。
  掰棒子是个力气活,给棒子剥皮轻松许多。
  老头老太太们拿着家里的小马扎,往玉米堆里一坐,乐呵呵开始干活。
  这是家里一家子过冬的口粮。
  老人们也能干些活挣几天工分,给家里挣几天嚼口的费用。
  沈荷也坐在这一片金黄里,别人家的老太太想的是今个儿能赚多少工分,明个儿又能多赚多少工分。
  吃货老太太这边儿想的却是,等村里分了棒子,是熬玉米糊糊喝呢,还是蒸一锅玉米甜发糕吃。
 
 
第33章 
  其实到了沈荷这个年纪,也就不图什么富贵荣华的生活了,人老了,精力啥的也都不如从前了。
  活了一辈子,才能懂的,这人啊,再也没有比一家人能安安乐乐的过普通日子更美好的生活了。
  人老了,啥也不图了,一家子好,她就好。
  而且,沈荷就喜欢吃,前头身子骨不咋好,东西吃不下去,现在养好了身子,就琢磨着吃点好吃的。
  当然了,乡下地头上,要说跟上辈子一样,想吃鲍鱼燕窝鱼子酱这也不现实。
  好在,如今沈荷想吃的家里也都有,她这会儿就馋那个玉米面蒸出来的甜发糕,和面时加点儿山蜂蜜,撒上几个红枣干,蒸出来松软可口,又不粘牙,可比后世的蛋糕好吃太多了。
  前头陈秀英回娘家,娘家嫂子蒸了一锅发糕,她带回来几个给家里人尝鲜,沈荷吃了一个,觉得挺好吃,就琢磨着啥时候自家蒸一锅吃,就是家里的玉米面不多了。
  一大家子还要吃饭呢,就盼着秋收后,村里分了粮食,把棒子磨成玉米面,回家蒸发糕。
  这念头,姜大兄弟仨自然不知道。
  要是几个好大儿知道了,家里的那点儿玉米面可就保不住了,老母亲喜欢吃,老姜家啥舍不得啊。
  平日在家里,沈荷也嫌弃几个好大儿腻歪,现在跟村里的老太太一起,说说笑笑,还能干活挣点钱儿,多好。
  “今年的棒子长的真好。”
  “是呀。”
  “看看这棒子多大啊,等队里分了粮食,多磨上几袋玉米面,等冬天我老婆子就躺炕上喝玉米糊糊!享福啊。”
  干了一上午活儿,一车又一车黄澄澄的玉米从田埂上运过来。
  秋老虎肆虐,外头还是热的发慌。
  去年,隔壁有个生产队叫红旗生产队,为了抢交公粮,提前几天让公社社员和下放的知青到地里掰棒子,大中午的也不让人休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