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行啊,钱还是要给的。
不过公安同志们心里也喜滋滋的。
以前他们可没有这好待遇,这都是乡亲们的心意呢。
还是副局长说的对,咱为百姓尽心尽力,乡亲们就能把咱当成一家人!
嘿,这种感觉可真好!
进了腊月之后,大溪村的天气越发寒冷,外头整天呼呼刮着狂风,时不时下场小雪,弄的村里的道路泥泞难走。
既然不能出门,老太太也就不出门啦。
反正家里暖炕每天都烧的暖烘烘的,往年一到冬天就疼的老寒腿也不疼了,屋里热的啊,沈荷一晚上踢了好几回被子。
不过老太太一早就得老实把被子盖好,不然好大儿们见了那一顿没完没了的唠叨啊。
受不了,真是受不了。
有时候老太太都觉得,自个儿家里是多了四个大爷,专门来管她的那种。
第117章
今年春节,是老姜家一家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团圆年。
年三十村里杀猪,老姜家分了十几斤肥肥的猪肉,一大盆猪血,还有好多猪下水,猪尾巴蹄子之类的,姜三跟姜四这在县城上班的哥俩,也拿了不少年货回家。
姜三带着大盖头公安们整好了县里的治安,这大过年的,老百姓们喜气洋洋买年货,县里领导巡查之后,对此很是满意,特意在县里开了表彰大会,别的不说,县里给的奖励是真丰厚,五十斤白面、二十斤小米、十五斤大米、十斤猪肉、五斤腊肉、三斤红糖还有冻鱼大虾,最让老太太高兴的,里头居然有南方来的年糕!
上辈子每逢过年,家里的老保姆总会烧一盘猪肉炒年糕,或是加一勺猪油或蜂蜜,烹煮一砂锅甜滋滋的年糕汤也是极其美味。
话说回来,在大溪村生活这些年,老太太还没吃过这一口呢。
有时候真挺想那滋味的。
今年能解解馋喽。
沈荷笑眯眯摸了摸装着年糕的袋子,姜大哥几个看老母亲那欢快的模样,也跟着咧嘴笑。
小三说的真不错,娘上了年纪就喜欢来口新鲜的。
崽子们压根儿没见过年糕,都不知道这雪白的跟豆腐一样的东西是啥,都好奇地围在边上看。
小四丫还伸出小手戳了戳,“哇,软软哒。”
“嗯,跟棉花一样。”
“不知道吃起来啥滋味。”
“应该跟糖糖一样,甜甜的吧?”
黑娃儿这么一说,其他几个小的嘴里全都哗啦啦分泌口水,可馋啦。
老太太看孩子们馋巴巴的小模样,好笑又心疼,也不管这年糕多珍贵了,先让儿媳们切了一块儿下来,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上锅微微蒸熟,抹上一层猪油,在烧热的大锅里煎至两面金黄冒泡,撒上白糖跟芝麻,外焦里嫩,香甜可口。
本来是给崽子们当零食解馋的,结果老姜家一家子老小都没经住诱惑,你一口我一口直接把年糕给吃光光了。
老太太难得吃一口可心的,吃的有些撑着了,摸着肚子,慢悠悠在院子里溜达,一来是为了消食儿,二来就是散散步。
要是放在以前,沈荷得觉得自个儿有些过了,都一把年纪了还馋嘴呢。
不过,刚才姜大哥几个哄老母亲,说娘胃口这么好,多吃些就多吃些,这有啥啊,娘上了年纪了,爱吃就多吃,这说明娘身体好呀,人老话不都说了嘛,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老太太让好大儿们哄的合不拢嘴,觉得今个儿放飞一下自我。
反正一暮年老太了,趁着能吃尽兴吃吧!
就这么着老太太吃的一个饱嗝儿接一个饱嗝儿,好大儿们殷殷正后头跟着,一会儿那个问问娘累不,要不咱先歇歇,一会儿这个说娘口渴了,来杯热茶吧。
反正一个个话多的不行,以前姜三没回来,还好些,现在可好了,家里四个儿子跟在屁股后面,老太太那个心累啊,都不知道该说啥了。
好在老太太聪明,她就想了个招儿,说晚上想吃糖酥鱼跟红烧肉,让好大儿们去准备。
姜大哥几个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娘想吃好吃的,那必须赶紧去做啊!
于是,姜大指挥几个弟弟,杀鱼刷锅的忙活起来了。
陈秀英跟几个弟妹还想帮忙呢,让老太太给招呼走了。
今天是老姜家妇女们的休息日,家里有啥活就交给男爷们就行!
用老太太的话说,谁让咱老姜家的老爷们能干呢!
嘿,这个甜话一出,可把老姜家的大小爷们儿给甜晕了。
就连往日不苟言笑的姜三都勾唇笑,更别说其他几个,这下好了,老姜家男爷们有一个算一个,加上黑娃儿跟蛋娃儿俩小爷们儿,一个个嘴角咧到了耳朵根,一边干活一边傻笑,许春秀见了这群人的傻样,无语凝噎。
嗨,真是没话说了!
赵满忍俊不禁,跟老太太和嫂子们咬耳朵,妯娌几个不知道说了啥,惹的老太太哈哈乐。
大丫带着妹妹们在屋子里看小人书,三丫瞅瞅外头,挠挠头问大丫,“姐姐,奶今个儿咋这么高兴?”
大丫还没回答呢,四丫小嗓音脆脆道,“要吃肉了,奶就高兴呗。”
管那群大傻子干啥?
“.........”
老姜家的男人都是做惯了活的,做鱼啥的还难不倒他们。
这天晚上一家子吃了顿好的,接下来几天,家里忙着磨豆腐、蒸馒头、打扫卫生啥的,老姜家的窗户纸也给换成玻璃窗了。
这在大溪村可是头一家的,这年头乡下人家窗户大都是纸糊的,讲究一些的人家用厚毡纸,穷人家只能用最次的那种油纸了。
但是跟老姜家这么阔气的用玻璃的,还真是没有呢!
不过,乡亲们就是惊诧了下,也就释然了,就跟当初姜三转业归来,一下子成了县公安局的副局长一样/
这放在村里别人家,那是一个天大的新闻。
在老姜家就不一样。
放在姜三身上也不一样。
村里的老人都知道,姜三这孩子最随姜老头的性子,跟他爹一样,这孩子从小就跟个小大人一样,少年老成,说话做事一板一眼,从来都是踏踏实实,说到做到,关键这孩子脑子还贼好使,不管啥东西,一学就会还能举一反三。
这样的孩子咋可能没有出息?
老姜家日子这么红火这么好,有人就寻思上了,八成是老姜家的祖坟找对地方了,祖上积德啊。
大过年的时候,陈秀英妯娌几个还给老太太送了一件大红色的羊绒围巾,妯娌几个凑钱买的线,一针一线织好了,就为了让娘暖暖和和过年。
姜大哥几个也是给老母亲买羊绒大衣,买皮鞋的,大年初一这天,老太太仔细打扮一下,嘿,看上去比城里老太太还时髦洋气呢。
尤其是沈荷皮肤白,保养的还好,过日子又不操心,天天笑口常开,又有那一份岁月从容的气质在,看上去让人眼前一亮。
这不,大年初一上午村里人来家拜年,看见老太太都忍不住交口称赞。
沈柳也出门拜年呢,听村里那群老太太羡慕咂嘴,又是夸沈荷有气质,又是羡慕她那羊绒围巾跟大衣的,孩子孝顺啥的,听的她心里直冒酸水,气哼哼回到家,看到愣头愣脑的儿子就是一顿骂。
姜大福不知道出了啥事儿啊,平时挨骂也习惯了,也不觉得有什么。
李二妮可不一样,这大过年的,你个老太太又闹腾啥?
于是婆媳俩在家里又是一顿对骂,骂着骂着动手了,沈柳宝刀不老薅掉了李二妮的一撮头发,李二妮也挺彪,直接挠花了婆婆的老脸。
这下好了,大过年的沈柳只能顶着一张老花猫脸出去见人了。
第118章
新年过后便是新春。
今年大溪山春日来的格外早,才三月末的天儿,山里山外的桃花已开满枝头。
前头老姜家又在前院移栽了几颗果树,天气转暖,粉白色的梨花扑棱了一树,姜大哥几个跟往常一样该干啥干啥,崽子们上学,儿媳妇忙里忙外操持家务,沈荷便带着几个小孙女在家中喂喂鸡鸭啥的,或是看后山的野菜鲜嫩肥美,跟老姐妹二大娘一起跨上小竹篮,俩老太太来一趟半日游,挖一篮子鲜嫩的荠菜,回家和面包馄饨吃。
如今俩老太太的日子很是顺心,沈荷不用说,孩子们都争气还孝顺,二大娘也挺好,俩闺女日子不缺钱儿,就连最担心的闺女牡丹也有儿有女,现在是啥也不愁了,人老了,也剩不下几十年了,趁着还算硬朗,多过几天好日子比啥都强。
今年一开春还有个好消息,姜大从县上开会回来,说是上头要给十年动荡里的富农□□啥的平反啦,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臭老九之类的字眼了,这对三代贫农的老姜家一家人没啥影响,但是对经过了无数黑暗日子的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消息!
村里小学一个女老师,就是因为祖辈都是知识分子,家里还有些田产啥的,一家子为此妻离子散,现在好了,那些苦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女老师尽情大哭了一场。
看的学校的老师学生心里都怪不是滋味儿。
日子一片比一天好,大溪村老百姓牟足了劲儿想要赚钱养家。
开春了老姜家又买了一批小鸡鸭崽,养在后院新加盖好的牲畜棚里,每天早晨一早家里就是叽叽喳喳跟嘎嘎嘎叫的声音。
老姜家的鸭蛋生意成了规模,算上家里新买的小鸭子,家里总共养了九十多只鸭子,三十多只鸡,母鸡下蛋自家吃,吃不完的就去卖掉,公鸡看家,母鸭下蛋腌了卖钱儿,老姜家不缺蛋吃也不缺钱儿花,日子红火的村里人羡慕又咋舌。
其实也不是没人动过心思,想着老姜家能养鸭又养鸡,他们凭啥不能养,就是不能跟老姜家一样腌鸭赚钱,多养些鸡鸭也是好的呀。
可是转念一想,这年头家家户户孩子、、、、、、、、都不少,日子刚好过几天,一家子也就能吃饱而已,要是养太多的鸡鸭啥的,家里没有那么多粮食啊,再说谁家跟老姜家的孩子一样那么勤快,天天赶着鸡鸭去外头吃虫子捕鱼虾啊。
嗨,算了不想了,这事儿羡慕不来。
人各有命啊。
老姜家一家子可不知道外头人的想法,一家子就想着听老太太的话,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
三四月份正是村里忙碌的的时候,地里庄稼浇水除草那是少不了的。
加上这阵子雨水不多,姜大带着社员们挑水浇地,顺便把后山的高粱跟地瓜也灌溉一下,下午下工回家,姜二看有几颗大榆树,上头的榆钱挂满了,就摘了一些回家吃。
家中小院,姜三跟姜四去县城上班还没回家,陈秀英跟吴凤在院子里洗衣服,赵满在边上打下手,许春秀帮着老太太喂鸡鸭,顺便把家中的小菜园翻一翻,看到孩子爹下工早,让他去打水把水缸打满。
姜二嘴上应得挺好,却径直越过媳妇儿,颠颠儿奔向老母亲。
“娘,您看看儿摘了些啥?”
沈荷在菜园子里忙着呢,听好大儿这么一说,就笑了笑,“老二,啥东西啊?”
姜二嘿嘿一笑,把手里拎着一个竹篮子,里面是嫩绿绿的一篮榆钱。
老太太低头往篮子里瞅了瞅,笑,“原来是榆钱啊,正好家里孩子都愿意吃,晚上蒸锅榆钱儿窝窝头,再捣些蒜泥,放些麻油跟盐巴,凉拌吃也爽口。”
陈秀英几个忙点头应了。
说可不是,老二这榆钱儿摘的好。
姜二哈哈大笑,冲着媳妇儿挤眼儿。
许春秀都不稀罕搭理他。
太阳落山,老姜家一家子都归了家。
好大儿们听说老母亲今个儿亲自下菜园翻地了,那个心疼啊,赶紧拎上铁锹下了菜地。
“娘,您歇着,儿子忙就行。”
“就是娘年纪大了,得多歇着。”
“娘白天没啥事,您在炕上躺着就行。”
几个家伙儿嘀嘀咕咕,不光一家子听得无语,老太太也嫌弃得不行。
这几个蠢儿子,说的这都是啥?
好像她老婆子老得不能下炕了一样。
老太太懒得搭理几个棒槌,牵着小四丫祖孙俩回了屋。
晚上一家人吃了饭,儿媳妇们收拾完饭桌,一家子照旧打开收音机,凑在一块儿听话匣子。
姜四看老母亲听说书的听的听入神,就琢磨着是不是下次去海市出差,也给娘买回台电视机来?
大溪村就是个小山沟沟,这也才刚通了电灯没多久,别说是电视机了,就是老姜家这台半导体的收音机也是个顶顶稀罕的东西。
放在清水县城,家里买上电视机的人家也是屈指可数。
一是大家伙儿工资都不高,二是电视机确实是非常稀罕,一台九英村的黑白电视机,也就姜四两个巴掌那么大,一开口就要几百块钱!
这可是一个县城工人一年的工资呢,不吃不喝也攒不下啊。
再说了,想买电视机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人脉。
货以稀为贵嘛。
不过这对姜四来说,真不是问题。
或者对老姜家一家子来说更不是问题。
姜四有钱也有人脉,其他兄弟几个也不是盖的,姜三不用说,县公安局的副局长,工资高,姜大跟姜二,光是家里卖咸鸭蛋的钱儿也攥了不少了。
至于老太太,那手里也有钱儿呢。
姜四就把这事儿跟哥哥们一讲,姜大哥仨一听,觉得这事儿绝对行啊。
这年头乡下真是没啥娱乐,白天干活,晚上枯燥乏味,夏天还还些,天长嘛,大家伙儿下河抓鱼摸黄鳝泥鳅,冬天就不成了,除了睡觉就是听北风吹,真是无聊啊。
要是家里来一台电视机,大冬天的,娘酒能坐在炕头上看电视了,那多惬意呀。
哥几个这么一想,立马一拍即合,决定给娘买一台电视机!
第119章
光是兄弟几个商量好了还不行,这事儿还得跟各自的媳妇儿商量下,毕竟老姜家一向是老娘最大,媳妇儿第二嘛。
于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兄弟几个就把这事儿跟媳妇儿说了。
陈秀英跟弟妹们自然没有异议,现在家里又不是没钱儿,何况还是买电视机给娘解闷,这是孝顺娘的好事儿啊,再说了这电视机又是家里几兄弟出钱买的,一房出上几十块钱就能买回一台能放小人的电视机,多好啊。
前头,赵满娘家住的柳树胡同有户人家,家里刚娶了个新媳妇儿,墙上还贴着喜字呢,新媳妇就吵着要买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