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我是林黛玉她叔——晋代衣冠
时间:2022-10-14 17:27:14

  林如海在受到这位高人的一番点拨后,心中也有了个大概,于是更加坚定了栽培林清的决心。
  林清这些天在姑苏,依旧穿梭在书馆与茶楼,过的那叫一个清闲又自在。
  刘贵每每见到林清如此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总会止不住的叹气。
  这清哥儿这般放任不思进取,怕是要辜负他家老爷对他的期望喽。
  刘贵心底虽着急,却也不敢表露半分,依旧好吃好喝的供着林清,更不敢管束的太紧,生怕把他给吓跑了。反正老爷也快回来了,那时便由老爷亲自考察,是好是歹,他家老爷心中自会有所思量。
  说曹操曹操到,这日,林清依旧如往常般来到茶楼听说书,正当他听得起劲儿时,林府一下人却前来寻他。
  说是老爷回来了,要他赶快回去。
  林清一听是林如海回来了,登时没了听说书的兴致,麻利的跟着那人回去。
  一路上,林清的心都激荡不已。
  林如海作为林妹妹的生身父亲,《红楼梦》的重要角色之一,因为曹雪芹一些刻意的隐瞒,后人对他的猜测多种多样,而今他林清却即将见到真人了,叫他怎能不激动?
  林如海此刻正襟危坐在大厅,正从刘贵口中听着刘贵给他汇报近些日子府中的一些情况。听到刘贵说林清这段日子流连于茶楼、无心读书,也不禁暗暗皱起了眉头。
  林清一进到大厅,便见一位儒雅清瘦蓄着长长胡须的中年人端坐在大厅主位,神色严肃,雅正端方,望之就不是寻常人物,且多年的身居高位,让他身上有了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是了,这该是林如海了。
  林清立即给林如海行了个礼:“草民林如清,见过林大人。”
  “如清”是身体原主人的字,在古代,称字不称名才是表达亲密与尊重的方式。
  饶是林如海看惯了花团锦簇,也不由得对林清眼前一亮。
  当真是“玉树临风美少年”!
  这长相与气质,怕是和他亡妻娘家“衔玉而生”的侄儿相比也不遑多让。
  美丽的事物总会令人心情愉悦,林如海见到林清这般知礼,脸色也稍有缓和,“不必多礼,你我同宗同族,原就是兄弟,无需见外。”
  林清闻言,只道不敢。
  接着二人又彼此寒暄了一番,林如海也预备借机考量林清一番。
  “哥儿如今几岁?及冠否?”
  林如海在派刘贵去房州前就已经调查清楚林清的全部底细,问他年纪也不过是为接下来要提的事做铺垫。
  读书人,尤其官场中人,说话最会兜圈子。当然,他们看人也很有一套。
  林清听到林如海问他年纪,忙道:“周岁十六,尚未及冠。”
  林如海闻言,蹙眉点了点头,又捋了把胡须,才若有所思道:“唔,那也不小了。”
  “不知哥儿可有入仕途的打算?若有的话,做兄长的届时也能帮衬你一二。”
  林清听了林如海的话,登时紧张起来。
  他没料到林如海会把话说的这么直白,让他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而且无论是在书中还是方才林如海给他的印象,一直都是谨慎且深不可测的。
  忽然间这么直白,实在是很反常。
  思及此,林清忽而灵光一闪,察觉到林如海千里迢迢把自己从房州接来绝非表面那么简单。
  可他又的确有科考入仕的心,毕竟不入朝为官,他以后怎么有能力护黛玉一世周全?且不参加科考,他这系统不白白浪费了嘛!
  林清心中经过一番思量后,方才斟酌答道:“圣人言:学而优则仕。弟弟我既是决心参加科举,那必定是怀着济世天下的理想。”
  “济世天下?”林如海看着眼前的林清,意味不明的笑了,“年纪不大,口气倒不小!”
  然而林清只是恭谨的低着头,并不答话。
  林如海的气场实在太强了,多年来养成的官威可不是闹着玩的。林清只能尽量让自己避免和他进行眼神接触,要不他怕自己会忍不住扑通一声跪倒在林如海面前。
  其实林如海的态度已经够和蔼了,可他依旧能感受到对方身上释放出的无形的压迫感。
  想起自己前世在电视上看到的所谓帝王将相,那种无形的威压和面前的林如海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林如海见面前的林清恭谨又从容,满意的点了点头:嗯,是个有定力的孩子。
  他也受命担任过几任监考官,寻常学子被他问话,除少数回答的不错外,其他不是答非所问就是被吓的惶惶。
  科考考的不仅是学识,还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即使准备的再充分,临场也很难发挥出来。而今看这孩子一副从容淡定的模样,心理素质倒挺不错。
  且看他方才的谈吐,颇有涵养知进退,并非刘贵说的那般不堪。
  反正他瞧着是比那贾府的哥儿强不少。
  林如海问话也是点到为止,只让林清安心住着,好好准备二月的县试,他已为他请好先生。
  是的,林清至今连个秀才都不是。
  所以能理解林如海听到林清说要“济世天下”时会不由自主的笑了吧?
  但凡济世大才,除少数天赋异禀外,哪个不是少年神童?
  十二岁拜相的甘罗就暂且不提,毕竟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个甘罗。
  就说科举制同样发达的明朝,名臣杨廷和与张居正。一个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一个十五岁中举,二十二岁中进士。
  若想成为济世大才,应当以这二人为标杆。
  所以现年十六却连个秀才都没混上的林清说出那番话,真的,让外人听见真会笑掉大牙,林如海还算是涵养好的。
  不过嘛,今时不同往日,林清有了“金手指”,从某种程度来讲也算是“天赋异禀”,所以只要后续计划得当,成为济世大才也并非全然痴人说梦。
  这不,才复习一个月不到,林清就顺利通过了县试,紧接着又在同年四月份前后通过了府试和院试。
  三门考试完毕,林清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秀才。
  虽然在林如海看来,考上秀才的难度并不大,但林清能通过的如此顺利也不禁让他倍感欣慰,至少这孩子没有他想像中的那般厌学。
  今年八月整好是秋闱,林如海原本想让林清三年后再参加乡试,到时把握也更大些,谁知林清竟主动找到他,说要参加今年的乡试。
 
 
第3章 启发
  林府。
  林如海书房。
  “你当真决心参加今年的乡试了?”
  “是,我已经决定了。”
  林如海默然,半饷,才开口道:“我是建议你不要急着参加,毕竟你现在的基础并不十分牢靠,贸然参加的话,会有很大的概率名落孙山。”
  林清知道林如海深谙考场规则,他会这么讲必定有他的道理,要按平时他指不定就听林如海的了。
  可如今只有他自己知道,时间不等人。
  曹公并未在书中写明林如海是几时去世的,后世的专家经过一番考据得出的几乎一致的结论是,林如海大概是在黛玉十岁出头没的,具体是十几岁他们也不清楚。
  如今黛玉已年满八岁,如果他不抓住这次乡试就得等到三年后,那时林如海在不在都还不一定,届时他就算中了举人也没法名正言顺插手黛玉的事。
  毕竟自己一个远房族叔,也就看在同宗同族的份上罢了,哪里有人家的亲外祖亲?
  所以在姑苏的这几个月,林清除了备考剩下的时间都在思虑林如海走后的万全之策,他必须找到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来阻止贾家到时来抢人抢家产。
  林清一开始压根没任何头绪,愁的头发大把大把往下掉。
  在得知自己考中秀才后,为了放松自己紧绷的思绪,便又去茶楼听说书。
  本想着图一乐,没成想竟歪打正着给了他启发!
  事情是这样的,那日茶楼说书的说了①《醒世姻缘传》中一则吃绝户的故事。
  讲的是一知州任上暴毙,只留下一个小儿子和妻子。小儿子不久也因病去世,这下子便只剩知州夫人独自一人守着家产过活。谁知这知州族中人看知州家没了男丁,便起了吃绝户的心思,于是一拥而上,直接上门抢夺知州的遗产。
  知州夫人哭天抢地然而却没有人同情她,反而还振振有词,说你家绝了户,这些家产合该由他们这些族人继承才不会便宜了外人,只把知州夫人气了个仰倒。
  还是当地的知府途径于此得知此事上门劝说,才把这群吸血鬼劝走。
  不过到底天无绝人之路,好巧不巧,这知州原先的小妾却在这时被诊出了身孕,且算月份,正好是知州还在世时怀上的。
  于是由知府做主,把家产判给了知州夫人。不管这小妾怀的是男是女,到底也有了盼头,全然不似原先那般可任由他人抢夺家产。
  这则故事看的叫人悲从心来,林清也不由得触景生情,想到了书中对黛玉寄人篱下的描写,觉得何其相似。
  周围的人也都在议论纷纷。
  有说这知州但凡有个兄弟子侄也不会便宜了那起子丧尽良心的族人的。
  还有说这知州夫人欠缺考量,应当在小儿子没了的第一时间就去过继一个同族的小孩子,这样不仅可以绝了那些想吃绝户的人的心思,自己老了也能有个依靠。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听到这话,林清灵光一闪。
  诶!对呀!他怎么没想到?
  既然林府现在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那不也可以过继一个同族的男丁以撑门户。
  但林清思来想去,总觉得林妹妹一个未出阁的姑娘若是带着幼弟过活,对名声不好,届时出嫁也会受到影响。
  毕竟高门大户的千金多的是,人家为什么不选父母健在,有兄弟姐妹帮扶的姑娘,偏偏选你一个独自带着幼弟过活的孤女?
  所以这种情形,即便过继了别家男孩,怕也和上一世黛玉沦为孤女的命运差不离。
  林清念及此,不禁长叹一口气,到底是为大环境所累啊。
  若是在现代,他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只需找到信得过的信托,即使林妹妹没有成年,即使她小小年纪带着过继而来的弟弟生活也没有人会说三道四,更无人会打她那些遗产的主意。
  毕竟,你当那些重金聘请的专业信托人员是吃干饭的么?
  所以这种方法也并不十分妥当。
  同是孤女,届时又父母双亡,家里就她一根独苗,林清忽然间想到了史湘云。
  史湘云和黛玉唯一的区别就是她有个叔叔,其它各方面与他家黛玉相比,差的都不止一点两点,可正因她有个叔叔可以依靠,所以她能有个好姻缘,她能嫁给卫若兰。
  至于后面卫若兰病死史湘云守寡一事,那就纯粹是天降灾祸了,毕竟“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红楼梦》里但凡活着的女子没一个有好下场。
  不过如此一来,林清倒有了自己的思量。
  虽然他不知晓林如海接他来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但看最近林如海对他的上心程度,尤其他发现,林如海总在有意无意的将他往“入仕”的方向引导。
  这就很让人奇怪了。
  虽然林府确实人丁单薄,当初刘贵为了说服他来姑苏给出的理由也却有几分道理。
  可林清在这待了大半年,却再没有见林如海派其他人出去寻别的林氏宗族子弟。
  所以当初为什么单单找他?
  在穿过来之前,林清作为长在红旗下的有为青年,一向对神鬼之事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故弄玄虚封建迷信。
  而今有了这一番堪称奇异的经历,他才逐渐敬畏起来。
  有些事,只有真正遇到了,才知并非空穴来风。
  况且,既然他能幸运的获得命运的垂怜,那么林如海是否也是受到某种启示才会去特特寻他?
  毕竟他在“红楼”里确实是个异数。
  但不管林如海具体怎么想的,可以确信的一点是,林如海很看重他,且有栽培他的心。
  林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还是觉得把自己过继给林家最为妥当。当然,是过继给林如海的父母,也就是成为林如海法理上的亲弟弟,黛玉法理上的亲叔叔。
  虽然有点剑走偏锋,可在男权社会,叔叔毕竟比外祖家亲。
  而且过继其他任何人,他都不能保证对方会全心全意为黛玉着想,只有他能,只有他能保证将后会一心一意护黛玉周全。
  林清打定主意后,并未立即告知林如海,因为他想先考上举人再说。
  如果自己现在提出过继一事,先不说林如海同不同意,单就这个时间点就很敏感。
  毕竟乡试在即,这时候提出要过继给林家,很难不让人觉得有攀龙附凤之嫌。
  况且林清如今有了“金手指”,科考对他来讲一点难度都没有,他甚至可以随意控制考试的名次,所以中举只是早晚的事。
  不过嘛,林清在心里盘算一番后,觉得这次乡试他还是低调着些好。
  毕竟他没有神童的名声傍身,而且还有个不爱读书的恶名,若在短时间内考试表现的过于突出,容易引人怀疑。
  届时把他当成妖孽可就麻烦了。
  毕竟中秀才他可以说是林如海请的老师教导有方,中举也勉勉强强称的上是天资聪颖,只是前些年懒怠了,故才没有参加科考,因而无法展露出读书的天赋。
  不过他之后的会试是奔着前三名去的,那时绝不能低调,而且必须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要不不能在皇帝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为自己将后入朝做官做铺垫。
  可在这之前也不能过于高调,林如海虽颇受皇帝器重,统领江南盐政,风光无限,可也正因为如此,才树大招风,不知有多少人在背后盯着他,等着揪他的错处。
  所以,若是既想在日后的殿试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又不引起不必要的揣测和注意,乡试低调是最合适不过的做法。
  当然也是最合理的,最近的会试也得两三年后,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两三年的时间“头悬梁,锥刺股”,以及营造自己“天资聪颖”的名声,到那时一切都会显得顺理成章许多。
  林如海以为林清中了秀才,膨胀了,才闹着要去参加乡试,于是颇为苦口婆心的劝了他一通。
  然林清是打定主意要参加八月的秋闱,林如海在发现自己劝不动后,便也由着他。
站内搜索: